艺术的武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艺术的精神,以超越功利的、发 自内心的、充满喜悦和感激的心态对待生活。艺术的武术使得习练 者自得其乐、自我完善,它培养人们一种生存境界,一种留恋往返、沉 迷陶醉的高峰体验。艺术的武术通过其表现技击性这一载体体现出 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

将身体的无穷变化演绎为一种艺术,在攻防进退中充分展示个 人的想象,创造一种攻防的艺术形态,不仅千变万化,而且享尽形态、 节奏、神韵之美。

“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通过艺术武术可以美 化、净化人们的心灵。

太极拳与推手很可能是未来武术的重要形式。美国人本主义心 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尤赛琴"(EUPSYCHIAN)的“工 程",他提出了在当今科技社会、商业社会、物质社会中寻求人类失落 的心灵美德,“表现出对西方人生价值的挑战,对东方生存智慧的借 鉴”。这种借鉴人们不妨可以在太极拳的自然运动中捕捉到人们追 寻的踪影。

太极拳以易学的太极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中国传统的整体 思维方式把握世界,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拳种,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普遍 和谐价值理念。太极拳继承了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强调练拳要 追求“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内三合,外 三合相结合”、“内不动,外不发"、由内到外总需完整一气等。讲究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极其和谐。这些要求使人 在练习太极拳时,体悟到要达到“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必须 做到内外、形神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它与生态文明观有许多共 同的地方。

-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松静自然、拳禅合一)。太极拳“道法自 然",人身为一“小太极”,自然为“大太极"。当你练完了一套太极拳, 到户外、旷野、树林、草地上,无拘无束地“全身处处毫无牵制”,“动静 作势、纯任自然”,呼吸自然,开阔心胸,“随天机动宕”,也无意追求蹬 腿有多高,架势有多低,姿势有多规范,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 来行拳走势,与大自然静静地交流、交融,将自己溶入大自然之中,天 人合一,生机无限,热爱自然、热爱人生之情油然而生。

它进入到一种几近于“禅定”、“涅槃”的理想境界,恰恰是未来人 类所追求的人的天真、质朴与自然。

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随曲就伸,舍己从人)。在生态文明社会 里,人们聚在一起练太极拳,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环境,随着音乐舒拳 走势,或两两推手“随曲就伸"、“舍己从人",成为一种融洽感情、乐此 不疲的交流情感的活动。正如《大趋势》一书中提到的“每当一种新 技术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种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产生一种 高情感”。太极拳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作为一种高情 感活动是非常可取的。老年人、妇女平日较为孤独,有一种场合给他 们一起练拳、交流、说笑,相互尊重,其乐融融。太极拳以其绵缓斯文 的运动风格,尤其容易增加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观念。有兴趣练太 极拳的人聚集一起,无欲无争,陶然往返,不失为凝聚人情感的“魔 杖",寻回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正直与善良。

人自身和谐的养生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太极拳和其他武 术拳种一样,在练拳中追寻和谐,上下,身步,手眼,内外,处处和谐, 可为“终身不尽之艺”,也就是人们说的“终身体育”,对老年人十分有 益。可以摆脱寂寞和孤独,天天练,天天有新感受,使人自得其乐、独 立自主、自我完善。

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是更重视内在的养气。“气"被中国 人视为生命之源,养生在于养气,养气必须修心,修心既要修德人 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谋,才能恬淡自如,养好精气。用一种生存境 界抵御金钱、物质的诱惑。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

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太极拳在绵缓不断的运动中,把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生 哲学连在一起,相互作用,把心态平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为一 团,兼而有之。太极拳对人类的特殊功效,才会得以充分的显现。

这种追寻也恰恰是对人一味地物质追求的一种抵抗,寻回人的 创造精神和审美能力,建立一种精神、情趣的信仰和追求。

因此,自然的武术、智慧的武术、艺术的武术方向是未来的武术 发展方向。养生法的追求将以自然武术为主;智慧武术则是一种对 武术技艺的无穷追寻,陶冶身心;艺术武术将是武术家和艺术家合作 的结晶,为人们赏心悦目。而太极拳与推手很可能是未来武术的重 要形式。它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 人自身和谐的养生观恰与人类生态文明的向往和追求相一致。

三、武术教育与学科发展

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包括 文化竞争在内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

中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言称“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民族文 化底蕴。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武术究竟应该怎么走,能否跟上世界的 步伐,对民族、人类有所贡献,被人们所喜爱、所追寻?还是需要呼吁 抢救、当作保护的文化遗产封存起来?为此,我们不能不思索武术的 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

(一)武术价值功能的蟾变

虽然原始的狩猎和劳动促成了武术活动和武术意识的诞生,但 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应是源于战争中人们对战斗搏杀中成功的经验和 动作所作的总结。作为一种格斗技术,首先在军旅训练中传播应用O 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讲到的:“既得艺,必试敌。”但作为武术家 的军事战将,他并不否定拳法在军队训练中的应用,指出“拳法似无 预于大战之技”,然而作为“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有效手段而受 到采纳和重视。

当武术一旦走进社会,步入宫廷,散于民间,在政治、经济背景的 影响下,各种文化形态的渗透中,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武术文化形态, 武术的健身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得以凸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探讨 武术的深层次价值内涵。历史上,武术既有角蔽、相扑、手搏、击剑等 对抗形式,也有干戚舞、钺舞、刀舞、舞剑、打拳、使棒、枪对牌之类的 演练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作为一种技能、技艺存在于社会。

尽管武术早已具备体育功能和健身价值,但真正作为体育形式 是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才开始的,特别是近代关于“土洋体育”的 争论,促成了武术价值功能的根本性转变,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武术 在吸收西方体育的理论和方法后才逐渐进入学校,开展竞赛。新中 国成立后正式把武术确立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再次碰撞、交融,文化研究成为热 点。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武术体 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正在逐 步为人们所认识。显然,在充满文化竞争的世界格局中,仅仅把武 术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来认识,已远远不够。应当把对武术的认识 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充分揭示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文 化价值,武术不仅可以健身、防身,还可以修身养性、完善人生,对 人类的发展有新的贡献。

)武术文化研究的当代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 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东西方 文化将再一次碰撞和交融,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文化能否得到更大 的共识和交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渗透的较量,关系到民族未来 的命运。“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 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费孝通等《中 国文化与全球化》)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民族的优秀 传统文化如何生存和应对,持续和发展?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 的较量,有时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较量。面对强势文化,中国 文化如何发展、中国武术如何现代化和推向国际,应是战略性的文 化研究。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 发生了巨变,那么在这种全球文化高度竞争、冲突的背景下,如何追 赶全球发展的潮流,缩小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差距?传统文化如何适 应现代化转型?联想到武术,也就是说,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面对文 化的碰撞和交融不能适应和转型,只能面临“人琴俱亡"的可悲命运。 有人建议向联合国申请把中国武术当作一项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如 果武术真是那样,到了非保护才能生存的地步,不仅是武术的悲哀, 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了。武术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如何适应现代化 和保持民族风格,需要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深入研究。

回眸20世纪,既是飞速发展的世纪,又是充满矛盾的世纪。环 境污染、生态破坏、信仰危机、物欲横流、身心失调、人格分裂、战争与 恐怖主义等无不威胁着人类。1992年,1 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一份 《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在走上一条相 互抵触的道路。”(邵汉民《中国文化研究20年>))1998年,全世界获 得诺贝尔奖的75位科学家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界前途时说:“21世 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 500年前中国的孔 子那里寻找智慧。”(汤一介《和而不同》)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 题》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 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为全世界 采纳,地球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张立文《和合文化的当 代意义》)。中国文化正在引起世界上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 家、人类学家的关注,“中国学"正在成为一种显学。的确,“人类需要 转换视角,用一种冲突融合而和合的观念来思考人类问题”(朱威烈 《国际文化战略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和谐"观念无疑是对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做 出的特殊贡献。它的含义至少包含: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关于“和谐”的观念是 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作为起点,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继而扩 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才能不破坏“自然的和谐这种由内而 外,由人到自然的和谐方式,恰恰体现在武术的技术范畴里,而且贯 彻始终,诸如上下相和、内外合一,“眼随手动”、“目随势注”,讲究 “六合”(手与足合,腰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而躯干与四肢相合的“身法",表达了周身和谐的高度境界。练 习器械则有身械相合,南拳发力则与发声吐气相合;太极拳则讲求 “随曲就伸”“顺其自然”“一动无有不动”的和谐旨要。长期的操练是 为了达到一种高度完美的技术和谐,体现演练的美感和技击的追求,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意思是说从演练者的手足身法配' 合是否和谐可以断定他的功力和习武的年限。中国的武术尤其是套 路运动一直追求和谐,注重外在的动作与内在的心神意气的高度和 谐,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如何更好地体现和谐,很多拳家终生体 味不尽。在武术意识里,很多理念都以和合忠恕之道为核心,例如太 极拳的推手中注重的“舍己从人”就体现了为对手考虑,不是一定要 将对方打倒在地,制人而不伤人,强调人际关系的宽容、融洽与和谐。 这种和谐观念有时也未必体现在技术上、练法上,也可能体现在教学 训练的过程中、礼仪中和相处中。在太极拳的锻炼中,也可以体验人 与自然的和谐。比方说,在一个旷野里或者雪地里,翩然而起,行拳 走架,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与大 自然无声地交流,甚至“融入”大自然环境之中,达到所谓的“天人合 一”,这样练习的效果要更好。武术文化中诸如此种的观点不胜枚 举,需要我们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去论证。

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大载体,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要把优秀的中华文化推介全球,其方式、 方法、手段和机制都应当是崭新的,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的。”(《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在传输中除了语言、文字、音像、艺术之 外,不妨推出以身体去感悟“和谐"观念的武术,让人们在武术习练中 直觉体验和培育和谐观念。这是否可以成为一种可操作层面的推 介?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在武术中具体地体现这种文化的 广博内涵以及给予它更加完善的诠释,这需要武术工作者和社会学 家、人类学家联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

浏览3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