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门规戒律的神秘性。人门时的“明大誓”要求:若欺师灭祖,天 打五雷轰!各门派为了保守绝技,订立了内容相近的门规或戒律。如“传 男不传女”、“不传外姓”、“秘不示传”等陈规陋习,还有“一徒不能二 师”、“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旧时的拳师怕徒弟艺成后不认师父, 甚至反目为仇,以防不测,往往也在授徒时留几手绝招。戳脚翻子名家吴 彬楼,晚年卧床不起时,才支撑着尙能活动的躯干,传授了用戳脚对付戳 脚的本门精华“对九下”。他还计划着病愈后传授“双撑子”,谁知病情突 变,结果是人去艺绝,极为可惜。也正是因为传承中的保守性和神秘性才 构成了武术流派的成因。
四是神秘莫测的暗器。暗器是一种阴毒之物,有别于其他兵器。自古 以来,对于它的修炼就有争议,但仍有不乏追随者,“拳法功夫之外,而必 旁及暗器者”有之,®多为行走江湖的镖师所用。暗器具有携带方便、隐蔽 强、灵活多变的特点,在一丈以外,百步以内信手可发,其功效非刀剑枪 棍所能比拟。所记暗器,三十有六。®多处于“暗地修炼,秘不示传”的状 态,同时也受到武德的约束。
五是秘密宗教结社的神秘性。起源于东汉末年至南北朝的秘密宗教组 织,到了明清时期竟多达200种以上,并与武术结缘。如青莲教内是巫风与
蔡宝忠著.中国近代武术史研究[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2: 144 ©金倜庵著,沈理然整理.练打暗器秘诀•序言[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2
所谓三十六种暗器,是指绳镖、脱手镖、单筒袖箭、梅花袖箭、流星锤、柳飞 刀、飞蝗石、飞爪、飞叉、飞铙、掷箭、飞刺、狼牙锤、故蟾蜍、金钱镖、铁橄榄、龙 须钩、雷公钻、如意珠、吹箭、鹅卵石、弹弓、喷筒、锦套索、弩箭、紧背花装弩、踏 弩、镖枪、袖炮、软鞭、梅花针、乾坤圈、铁鸳鸯、铁莲花、飞剑、鸟嘴铳。这些暗器 又可分为:手掷类、索击类、械射类和药喷类。另外,在武当武术考察中,暗器还有青 龙杖、子午针、量天尺、人面锏、.五官扇、鬼头刀、鹿角镢、天里刀等。参见金倜庵 著,沈理然整理,练打暗器秘诀[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参见李发平,刘 洪耀主编.武当内家拳法汇宗[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武风、巫术与武术并行;义和团崇尚神拳,神拳的特点是将民间宗教迷信 的降神附体、画符念咒与金钟罩武术运练气功、排刀、排砖、技击相结合, 使其达到“刀枪不入”的神功。
六是不断创造出美丽的神话。许多拳种都习惯于假托于古代名人或神 仙。有所谓少林是一苇渡江的达摩禅师;武当是横跨宋元明三代的张三丰; 岳家门追到的抗金名将岳飞(岳武穆);太祖拳则供奉赵匡胤……有了“神 人”,便产生了“神功”,如八步赶蚌、登萍渡水、踏雪无痕、金钟罩、铁 布隔山打牛、墙上挂画、日行千里、深山得道、梦中授拳……这些神 功无非是武打影视、武侠小说中演绎而来,并无信史。很值得反思。
一直以来,我们对武术的神秘性存在着颇大的质疑,也尽可能地用辩 证的方法揭示这种现象,在对外传授武术时,始终坚持“武术很神奇,但 并不神秘”的学术观点。
- 4理论研究与技术相脱节
我们在“武术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征”中涉及“三个构成”问题,即文 德与武力构成武当武术起源的诱因;文事与武备构成国家安全的双面利剑; 文与武兼备构成武术文化的准确对接。从历史看,在众多的习武人群中因 受文化水平限制,其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到如今,则是高深的理论研究俱 增,而与实践的结合并不密切,“两层皮”现象严重。这里仅以“五行一 五行拳”为例。五行,是对宇宙间事物属性归纳为五类以及相互关系的概 括。《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 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樯。润下作咸, 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樯作甘,《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说: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古 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特定的行为和固有的属性,五行便概括了 这些行为的属性,并将五行相配,衍生出相生(互利)相克(互害),相互 对应的原则。其中形意的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就遵循“生克制 化”的指导思想创编而成。《形意母拳》拳谱说:“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 钻拳之形似电,性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
横拳之形似弹,性属土”。®形意拳练功理论还有:“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 谓也,如人之内有五脏,外有五官,皆以五行相配。心属火、脾属土、肺 属金、肾属水、胃属木”。以金木水火土配人体之五脏肺、肝、肾、心、 脾,说明练功对内脏器官的影响。如果将五行、五行拳、五脏三者联系起 来就会形成三个独立的循环系统和一个大的循环系统。相生意味事物间的 相互滋生、养育、助长、促进,即金生水(劈拳生钻拳、肺生肾)、水生木 (钻拳生崩拳、肺生肝)、木生火(崩拳生炮拳、肝生心)、火生土(炮拳生 横拳、心生脾)、土生金(横拳生劈拳、脾生肺);相克意味事物间的相互 制约、限制、对立、斗争,金克木(劈拳克崩拳、肺克肾)、木克土(崩拳 克横拳、肾克脾)、土克水(横拳克钻拳、脾克肾)、水克火(钻拳克炮拳、 肾克心)、火克金(炮拳克劈拳、心克肺)。依次循回往复,顺应着自然界 的变化规律、两人按序攻防配合练习的规律、人体内脏相互影响的规律。 这些也只是理论上的阐述,若用现代生物科学的实验验证,即是玄理。“玄 理”指导下的武术实践又是如何呢?是否演练了五行拳就会对相应内脏器 官产生影响呢?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一份经过检测的权威研究报告。为 什么? 一是缺乏实证与检测。武术修炼重视体悟、经验,而忽视科学意识、 技术和手段的实证,使得一些玄思冥想的假说误认为是一种理论,并长期 误导着习武者,且影响深远。二是五行学说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 玄理层面,简单问题的复杂化,其实是虚拟学术、伪造髙深的自娱方式。 有人认为:西方学术界相当看重经验论证,理论研究的成果最终必须经过 事实验证,否则再高明的理论也不能视为科学的。®由此联想到一段时间以 来“否定‘中医学’”的争论的合理性。通过武术实践有一点是十分明确 的,那就是五行拳的单练,或对练并非按照相生相克的顺序编排与演练的, 即便如此,在实战中攻防转换迅速,就更不可能实现所谓的相生相克效果。 由“五行拳”引出了少林拳的五种“仿生拳”,即龙、虎、豹、蛇、鹤五 拳。据《少林内功秘传》记载:“五拳者,即可练精、力、气、骨、神之法 也,故创五式,使内外并修而达于化境也”,“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
姜容樵著.形意母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胡小明.体育研究重在实证与应用[J],体育与科学,2013: 2
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上述五拳,如能练至精纯之境,则精固、力 强、气聚、骨坚、神疑。五者相合,互为融化,为用之妙”。这里特别强调 了“五者相合,互为融化,为用之妙”,只练一个拳种,绝不可能实现练 神、练骨、练力、练气、练精的效果,五行拳对人体内脏的影响也如此。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刺激都是微不足道的。
2.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走向
武术文化研究首要的问题就是明确其概念。概念是研究问题的逻辑起 点,它对研究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缺乏对武术 文化的明确定义,以至于出现大量以“武术文化”名誉下的武术研究,同 化的武术文化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成了 “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不实之作, 颇具讽刺意味。今天的反思,意义非凡。
研究“武术文化”,首先需要明确下列基本问题:
- “武术文化”并不是简单的“武术+文化”的重叠;
- “武术文化”并不是随意粘贴和复制的代名词;
- “武术文化”并不代表所有的武术现象和行为;
- “武术文化”不只限于理论的探索,也有技术的联系;
- “武术文化”不仅限于基础研究,更要关注应用研究;
- “武术文化”不仅限于理论构建,更要关注实证、实验研究;
- “武术文化”不仅限于社会化,更要关注产业化;
- “武术文化”内涵深厚,很神奇但并不神秘。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将“武术文化”定义为:是指武术在 发展过程中与多学科相结合点所构成的综合体。定义特别强调“结合点” 与“综合体”,多学科对武术的滋补与融合是有结合点的,众多的结合点构 成综合体。倘若结合点找得很准,必然会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成 果也一定是创新的、可信的。如本书中的“武术文化的三维主体结构框架 定势图示设计与含义”专题,就是将儒家“仁学”、佛家“禅学”、道家
蔡宝忠.武术文化的三维结构定势设计及其对研究的指导作用[D],国家体育 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立项课題,课题编号:WSH2013D024

“哲学”与武德、少林武术、武当武术的结合点进行设计的,彻底打破了笼 统的儒家、佛家、道家与武术的关系。反则,就会再犯生搬硬套其他学科 理论,夸大其词武术理论内涵的老毛病。
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了配合与落实国家“社会主 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精神,结合武术的文化特点提出了 10个具体 问题,供学者研究。
- 武术文化基本理论研究
- 地域武术文化研究
- 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
- 武术传承人作用的研究
- 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 武术与民族精神的研究
- 武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 武术文化走向世界的研究
- 武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研究
- 武术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研究〇
以上问题是站在中华文化复兴的高度上来认识武术文化研究的,也是 今后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又提出以下“四化”的 研究方向。
- 1复杂问题的简单化
“大道至简”是具有哲学意义的普遍规律,对于解释传统武术的保守 性,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神秘性是至关重要的。在论述“复杂问题的简单 化”之前,先要说明“简单问题的复杂化”问题,这在武术领域中似乎是 司空见惯的。如练功要合与自然,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天人合一”。究竟如 何合一?繁琐的解释会接踵而来。练拳时或朝南,或朝北,一定要在子时。 众所周知,古人们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时辰是根据十二生肖 中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的,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子时为23点
O 高小军.重视前沿课题研究•引领武术学科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 工作报告(2008 — 20】丨).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武术主报告,2011 —12—5 „
至凌晨1点,此时是人体各部机能活动能力最低下的时候,此时练功无非是 求静,排除杂念,或“偷练”,或怕“偷看”,实际对身体并无益处。“八 卦”是讲究时间和方位的,在特定的时间内某一方位可能会出现的某一结 果,而练拳或朝南,或朝北只是顺应了绝大多数房屋建造的方向,朝阳时 间最长,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形意拳对练功环境的选择是最好在黎明时 分,选择一个开阔清洁的地方,身体面向东方练习,以一小时为限度。具 体到时间段是3-7点,随着季节的交替变化,以求适应自然规律,以求养 护身心。〇《八卦掌学•八卦掌神化之功借天地之气候形式法》指出:练功 者“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并没有指明“如何选择?”《少 林拳法大要•拳法练习之程序》要求:每日早起练拳法之先,必面向东方。 由此可见,无论朝向那个方位练功,地球的引力对人体是一致的,其磁场 也是相同的。现将“练功方位”概括为:东西南北各不同,变化不离磁场 中;将“练功时间”概括为:闻鸡晨起舞,掌灯夜读书。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气”。“气”在武术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有说不尽的话题。哲学中称为元气、医学上为真气、人体中称为中气、道 教称为养气、人伦社会上称为正气,而武功中称为内气。称谓多多,必然 带来理解上的偏差。本书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武术之“气”就是丹田之气, 最常说的一句话:气贯丹田或气沉丹田。由于丹田在不同的领域又有不同 的说法,诸如内丹与外丹、三丹(泥丸为玉清、绛宫、丹田为太清)、内三 丹(黄庭为上丹、气海为中丹、关元为下丹)、《黄庭经》积精累气于三田
(初累下丹、二累中丹、三累上丹)、佛教有三丹(上丹田在两眉间、中丹
田在心窝、下丹田在脐下三寸)、中医经络学说有四丹田(阴交,脐下一 寸、气海,脐下一寸半、石门,胳下二寸、关元,脐下三寸)、武术有三丹 田(百会为上、脐下三寸为中、涌泉为下)。凡此种种,下丹田并非绝对定 位,而是指小腹的一个区域。武术中的“气贯丹田或气沉丹田”指的是下 丹田。丹田的多种称谓,又带来了理解上的偏差,两个“偏差”将会造成 严重的认识上的错误。一是气沉丹田之说,可以增强身体姿势的稳定性;
〇王昌鸿.形意拳的五行与五行学说的关系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2013
二是气贯丹田之说,可以增强击打的力量。这两个问题完全可以从现代解 剖学和生理学方面得到答案。首先说“丹田”并非人体中的一个具体器官, 是虚无的,只是行气时经过任督二脉的中间环节,难以实现下盘稳固的目 的。人的稳定性取决于身体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地球引力的和为, 与气沉丹田无涉。其次,力量来自于科学的肌肉训练和气的有机结合。其 中腹压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腹压肌是指主要组合腹壁的腹直肌、腹外斜 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肌鞘、腹筋鞘,并与相邻的腰方肌和各种躯干肌 也有共同协作的关系,同时再配以调息、闭气、聚气与憋气等,才能表现 出它的灵活性和强大的力量。常说的丹田之气,实质就是由此产生的错觉。
武术的行气是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腹式呼吸又是借助膈肌一上一下的 运动,使腹腔中有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各器官,随着呼吸节奏,人为的一 张一弛的蠕动,以激发其生理机能,达到保健的目的。行气是通过口鼻、 气管、支气管人肺,并在肺气泡中完成气体交换。氧气由红细胞输送到全 身,为全身系统、组织提供营养;把二氧化碳运回肺部呼出体外,这就是 吐故纳新的全过程。现代不少知名的道士,应用了吹岣呼吸、吐故纳新之 术,而不承认它是气功,而专谈炼丹之说;不谈腹式呼吸有“胸广腹实” 之效,而谈炼铅实腹,以练内丹为信条。〇这一切尚未突破旧有的思维樊 篱,只能是“孤芳自赏”,自欺欺人。
通过上述分析,去伪存真、弃繁就简,可以这样概括:武术的行气是 在意念的引导下,采用腹式呼吸,使得气息按照任督二脉运行的循环过程, 可以是顺时的,也可以是逆时的。身体的稳定性和发力与丹田之气无关。
2.2指标体系的标准化
“标准化”是世界的共识,《国际武术竞赛套路》(1 -3套)就是标准 化的具体体现,但武术文化研究与套路是有较大差别的,这便会增大研究 的难度。为了加快武术国内外传播与推广,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 心、中国武术协会将2011年确定为武术标准化年,以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 会牵头,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标准化研究,并明确了以加强武术段位制标准
O杨绍虞.武术运动中“丹田”与“炼精化气”析疑[C],参见郝心莲主编,
武术科学研究(二),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 21 „
化管理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武术标准化研究和建设的方针。经过 多方努力、研究和论证,相继出台了《武术工作管理手册》、《中国武术段 位制手册》、《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材》等,基本完成了标准化研究和建 设工作的任务。目前,在武术训练、竞赛、推广培训、装备器材、评比统 计、会员制、申办认证等方面的标准化研究正在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比之下,武术文化的标准化研究亟须加强,在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拟 定的15个问题中,前三个就值得参考。如①标准化与武术发展战略研究; ②武术标准化与标准化基础理论关系研究;③武术标准化的基本特征、历 史沿革和未来趋势研究。标准化建设是武术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只有进一步拓展武术标准化研究,才能为武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操作 依据。®
武术文化研究是否能够实现标准化?这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武术文化的具象化研究首先是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原中国武术院院长徐才 在《中国武术文化概论》序中指出:从“小武术”向“大武术”发展,主 要是指从武术技术向有关的武术的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 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发展。这些学科便是武术文化 研究的第一层指标体系,而第二层就是本书涉及的部分指标体系。如哲学 的无极说、太极说、两仪说、阴阳说、刚柔说、三才说、四象说、五行说、 八卦说、形神说、体用说等;美学的内在美与外在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精气神学说、肌肉、骨骼等;军事学的战略战术思想与案例;伦理学以儒 家思想为主体;宗教学的佛教与道教;文艺学的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等; 社会学的人们需求、健身、培训、指导、竞赛、表演、消费等;经济学的 产业、商品、市场、劳务等等;第三层指标体系是与武术密切相连的结合 点,也是最具体的指标。本书试图达到或部分达到这样的效果。当然,有 些指标尚需要仔细推敲和印证。
武术文化研究的标准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证。 2007年,文化部制定了《文化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 -2020)》,其
高小军.重视前沿课题研究引领武术学科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工 作报告(2008—2011 ),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武术主报告,201丨一12—5
中在“保障措施”中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标准 化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健全文化标准化管理组织,完善文化标准化管 理制度。这些同样适用于武术文化研究。
- 3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传统武术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重视体悟与感知,而忽视内省 与理性;重视经验与主观,忽视定量与客观等,以至于影响到武术文化研 究方法的陈旧与脱节,这也是“神话、神功”不断出现的重要原因。这里 仅以“轻功”和“飞檐走壁”为例,轻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功法,但 “轻”的程度是以人的生理极限为依据的,脱离了地球重力作用的“漂浮”
是不存在的。查阅相关史料得知,轻功最早是作为道家修炼“幻想解脱自 我”而提出的,以达到“飞升成仙”的理想模式的人身体验。后来,在武 术的发展中进一步具体化,成为发挥人体潜能与技巧的一种功法。与轻功 效应有关的现象主要有五种:①具有常人难以达到的超常高度;②具有常 人难以达到的超常奔行速度;③具有连续长时间的奔行能力;④具有减少 身体重量作用的能力;⑤具有高度控制身体平衡的技能。即在某种程度上 克服了因重力而引起的对人体行动的束缚。一些科学家研究认为:漂浮现 象是通过练功使人体内物质排列发生了变化,使人体达到一种超常功能态,
产生了抵消重力场的人体场。在这之中的运气、意念起着主导作用。
在实践中有两种表演曾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是“脚踩鸡蛋”;二是“足 踏火柴盒”。表演结束后鸡蛋和火柴盒却安然无恙,人们习惯将这种现象归 结为“轻功”的威力。对此两所高校的科研人员做了试验研究。根据华南 理工学院杠杆式机械压力机对“鸡蛋”的测定结果,两个鸡蛋的最大承载 力为58公斤,而四个鸡蛋并列,最大承载力为9
4公斤。清华大学材料力学 实验室对“火柴盒”进行压力测试,结果为:单个火柴盒,平放着的最大 承载力为30 ~31公斤,在30秒内不变形;三个火柴盒成品字形,承载力伟 82 ~89. 8公斤。两个测试结果证明,鸡蛋和火柴盒是能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的,人们只要通过科学训练,有较高的平衡控制能力和较高的技巧是可以 做到的,它理应属于“轻功”的一种。
另外,在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中曾两次播出过“揭秘轻功水 上漂”节目。介绍泉州南少林寺僧人释理亮借助草席、三合板的浮力,在水面上快速行跑15米的距离。据释理亮讲:快速跑、负重跑、深跳、速度、 平衡、体重、练气、睡功是成功的原因。此外,专家分析:借助漂浮物, 小步幅、高频率(0.1秒)的快速跑,可以形成一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 系,两臂张开以控制平衡、重心稳定,同时释理亮的一指禅功和铁砂掌功 的“练气”也为“水上漂”起到了辅助作用。
从上可以看出,所谓的“轻功”和“飞檐走壁”是通过特殊训练而获 得比常人较为敏捷的身法、步法的代名词而已。如“轻功”可以通过负重 练习,使自身感觉到重,然后去掉重量,使自身感觉到轻,但绝非是减少 了地心对人体的引力,也决非在练功时减轻了自身的体重。另一方面,通 过负重练习,增加腿部肌肉的力量,而关键是爆发力,特别是小腿肌群的 爆发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弹跳力,但这种弹跳力是有限的,绝不可能超过 人体的生理极限。再如“飞檐走壁”,就是利用奔跑向前的惯力,两脚在墙 壁上连续1—M欠的蹬踏动作,两手顺势攀住墙顶,然后引体向上翻上。此 动作协调连贯,一气呵成。另一种是在两房之间(相距比超过两臂的距 离),利用手撑脚蹬的力量,依次向上行走。2010年伊始,塔沟武术学校学 生王某只用脚蹬,在30秒内达到了 13.5米的高度,成为吉尼斯新的纪录。 还有借助墙角管道、窗户、阳台等可攀之物等上房的技术。这就是真正的 飞檐走壁。
倘若我们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批判的精神,去研究和印证武术中“神 话”与“神功”,其抽象化、定性化、主观化、人为化、神秘化、玄虚化等 不攻自破,取而代之的必将是具象化、定量化、客观化、自然化、公开化 和科学化。因为科学化是要追求真理的。
2.4学术成果的创新化
前面已提到近10年间,“武术文化”研究居于基础理论研究的第三位, 并有少量博士论文和专著出版,这是一个好的势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武术文化研究也必将跟上时代的要求,并 发挥本专业的特点与优势,服务于社会。为此,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 运动管理中心设立了十个方面的“武术文化”研究课题,寄希望于解决相 关的理论与实践难题,更寄托于推出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优秀学术成果, 以打造武术文化研究的“升级版”
若想不断推出创新学术成果,首要的是具备创新意识的突变思维、超 前思维、开拓思维和综合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有长远目标,
有战略设想,要勇于打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框框,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如果 缺乏这种创新意识的突变思维、超前思维、开拓思维和综合思维,仅满足 于在旧有理念和模式的框框内琢磨,跟在别人的后面徘徊,是不可能迈出 创新步伐的。武术文化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现象和研究乱象,就是缺乏突变 性思维、超前思维、开拓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具体体现之一。在众多的论文 中,重复最多的莫过于“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道与气”,围绕着这些 问题的讨论,虽然持续时间较长,论文表述中也有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辩论,但辩论的结果基本一致,无任何突破。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①为了论文而论文,急功近利。研究和撰写论文不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
而是为了完成科研绩点和晋升职称,采取“短、频、快”的方式,抄抄改 改,人云亦云,应付差事。②科研意识薄弱,缺少科研积累。受科研能力 和自信心的限制,为了论文而论文、应付科研绩点的人,不可能有科研积 累,或积累很少,其研究问题的意识、敏感度明显不够,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认为:传统的结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③研究方法单一,综合研究 不够。多数论文只用最原始的“文献资料法”,缺乏综合方法的运用,如实 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印证法、实验对照法、指标检测法、逻辑推 理法等,方法和手段决定着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一位资深的学者曾感 慨:现阶段我们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硕果却很少。④停留于单兵作战,闭 门造车。缺乏集体公关、合作研究的意识,对某一问题的系统研究、跟踪 研究明显不够;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研究明显不足,“打一枪换个地方”,
无主攻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⑤文武兼备不足,研究脱节。习武之人, _
论及武术不多;不武之人,谈论武术不少。这种现实人为地将武术文化研 究变成了两层皮,一层是独立的套路和技击技术;另一层则是束之高阁的 抽象理论研究,脱节现象严重。这正沿用了前面所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
“武术文化”不只限于理论的探索,也有技术的联系;“武术文化”不仅限 于基础研究,更要关注应用研究;“武术文化”不仅限于理论构建,更要关 注实证、实验研究。只有三者结合才是最完美的。
开创性的研究,要打破“三个束缚”,即从理论上打破旧有观念的束 ,,

缚;从实践中打破现有模式的束缚;从思想上打破自我局限的束缚。只有 这样,才可能张扬个性,学术自由。创新意识中的突变思维、超前思维、 开拓思维和综合思维,都可以帮助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创新的 切入点、理出创新的思路、完善创新的方案。用创新意识指导武术科研, 沿着创新之路不断前进,用不断创新的科研成果促进武术事业的持续 发展。
总而言之,在众多学科之中,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说、五行说、八卦 说和传统中医学的精气神学说,对武术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它们在向我 们提供哲学本体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解读武术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从客观上解释了武术领域的各种现象和重大理论问题。然而,哲学的抽象 化、定性化、玄虚化一面也给武术文化研究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有些是根 深蒂固的。只有打破束缚,另辟蹊径,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创性地 开展实证研究工作,才可能实现武术文化研究的具象化方向,创造出一批 全新的“升级版”学术成果。
康戈武.论武术科研的创新意识[c],参见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 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编,武术研究.第一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浏览4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