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元桩
(一)
浑元桩一为整饬立容(一名立式),立为拳功之基本间架, 立时垂手直立,两足根并齐,两足尖外分,角度约六十度,要安 安稳稳,气静神怡,应戴天覆地与天地合而为一之意,站时应注 意以下各点。
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须用力上 顶,收颔挺颈而欲直,似顶非顶,似被绳提,要领率全身之意。
足:两足放平,大指外蹬,小指内扒,脚心涵虚,脚根微 起,两膝微屈而上缩,使筋络舒展,不可吃力,足一吃力,立便 不稳,要知吃力于足,心顶于头,身体不舒,气力被阻,全身关 节即不能灵活,又焉能求其站之稳定,故曰修容足重者,非吃力 于足之谓也。
间骨:为脊神经之壳,居人体之中部为支配上下肢体之中 枢。闾骨要正直,平肩正臂,收颊挺颈,心窝微收,使胸宽而腹 圆松,自无折腰,努胸,挤背之病。
手:两手下垂,指欲插入地内,但须向上微提,使肘稍屈, 舒筋络,并有外撑里褰之意,平肩正臂,腋下筋松,虚灵守默如 能容球。
齿:齿轮上下衔接,不宜用力扣合,咬牙瞪眼乃最大毛病。
舌:舌尖微卷,接触上颌,似顶非顶,要领悟其有接引之意。
鼻:为气官,呼吸要匀而无声,气不可提,尤不可沉,匀静 自然为其要诀,气能至肃调息,方恰得其妙,切忌用口呼吸,犯 之则气失其道,鼻失其职,易致疾病,不可不慎。
目:两目平直,能不为物引(不他顾、不转睛流视左右)心 意自然不乱。
耳:耳听八方,要用神凝。
(二)
起以立势,立势站稳,使足向左右展开(横步),屈膝蹲身, 成骑马式,两手高提,使骨肉筋络平行舒展,气血川流,此站桩 功力,在于通气增力,以及温养筋肉,训练神经,使各细胞无不 工作,站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步:横步展开时,两足尖向前平行站齐,不可前后参差,其 距离按各人之足长短计算,以两足尖相离约一尺七八寸为宜,开胯屈膝静站,坐时使步,步大不灵为步法要诀,开步时前足进,后足随,两足最大距离约一尺二三寸。言及动作回旋,则不过七 八寸耳。若两足站于一直线上,不易稳固,须左右稍为展开,其 宽度应以两肩宽度为准。
手:出手时两手向左右伸张,均不过鼻,以保中线,高不过 眉,下不过脐,出伸不过足尖,回搬不许靠腹,此乃最重要而不 可违犯之规律也。又不许有平面处,无处不的,曲处无不相乘。 体认八面出锋一语,便得其奥妙。变掌为拳,五指相次如拧麻 花,各指力一如婴儿之持物,要有紧捻密持之意,(此握法击时 易于发力)',切忌死握,能不吃力于手,两臂圆活而气力畅达, 手足相应矣。两肘屈如抱鼓,无论如何,变换手式,两肘要永久 保持横撑力,勿使两肘忽而接近,忽而离远,失去其活动之空间 (所应站之面积),与人以进退之机会。
肩:步法改变,而两臂能否得力,全系于两肩,其要诀为松 肩,肩松则下垂,左右腋肋支撑其空间,如能容球,两臂得此空间。活动方能自如。再使心窝微收,胸虚背圆,肩得其平,浑气 力直,贯于掌矣。
筋骨:力生于骨,而达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伸则 骨节缩,筋骨则力实,伸筋腕挺(手足四腕与脖颈),则浑身之 筋络开展,两肱横撑至平有挽抱开合伸缠之力,两腿有提夹扒缩 翅崩拧裹之力,肩撑胯坠,尾闾中正,均不可忽。骨垂如弓背, 筋伸似弓弦,运动如弓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绵。
站此桩时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八方,并头与足,头与手,手与 胯,肩与膝,肘与胯等处处相应,如有交互反向之绳索牵线,或 有人互为推移,不为所动之意。实际并无绳索或人之牵线推移, 不过存意如是,若真做出好似有被牵拽及推移之状,则又误矣。 是被欲望之支配,其动作不觉而已吃力,失于自然。站时从此体 认,全身易于完整。久之当能做到八面之意。气力乃得中之意气 力也。人身动用既有其运动之空间,而其运动头足身手各处所占 之面积。因头足身手各处作用之不同,而亦各不相同。至其争力 作用与各处因应之关系,复因之而各异、欲明乎此于浑元,三桩 中求之,自能得其奥妙,凡百运动皆由此基生出,岂可忽哉。
(三)
学习以上二桩后,继习此桩,仍起以立式,站稳,在行开 步,左右两足,前后展开(是为进退步),屈膝蹲身,两手环抱, 横撑拧裹向前伸开,使筋肉束裹,骨骼无节不尚,与之钝形三角 (即90度以上之角,不可有锐角),全身无有平面部分,更无绝 对力。曲折玲珑,浑元一体,兼有以上二桩之功用,遇机施巧, 应变无穷,便于实搏,精于打顾。站时应注意浑元桩一二,腰脐 两节所示要点及下列各点。
舒神清:周身松快,妙不可言。李恕谷有云“涤荡邪秽,动 荡血脉,流通精神,养其中和之德,而救其气质之偏气 夫站桩 之功用,尽乎是矣。
初站桩时,气血流行未能通畅,遇有阻碍时,发生震动现 象,要知此种震动,并非错误,亦非病态。用功日久,若仍有此 现象,气血流行不能平静,恐无良好成效。若遇震动时可以神经 起变化分解之,经此分解,如仍抖动,可再以姿势起变化。神经 姿势同时起变化,亦无不可,务必使其平静,至要至要。
习拳动静殊操,宣寂异趣之现象,最难免去,此皆站桩功夫 未到,心神混淆所使然,平时练功应将心情放下,不使浮动,气 肃则胆壮,心静则神清,守之不失,自然动无不合,倘习拳不以 此作去,为之旁求,要妄费心力,定难寻得处一化齐之妙。
初习站桩,必觉浑身酸软,反如无力之人及气血渐渐通畅, 真力(即筋骨气血受心意之支配,自然发生之力)发生,则不分 动静,气力周身一贯,而力之强大则当不可思议,功到自知,学者应求诸己者也。
习拳平时用功,常使神气聚而不离,如站桩之时,用神不外 驰,意不外想,精不妄动,气不轻浮,神不乱游,无站桩之形, 而收其实效,则有不可思议之妙。
细思站桩之益,学者何以不觉,则其心意注于手,而不注于 腰,不注于周身之故,斯言颇堪玩味领会。习拳时心动身不动则 枉然,身动心不动亦枉然,身心一致加功除站桩外,无二法门。 心动系心意之动用,身动系筋骨关节之动用,气血应合所生沏诸 身之动用也。故习拳应从站桩下功夫。不然是以有用之精神付无 用之地也。
站桩功夫是使吾人生机内动,纯任自然,毫无残害生理之 虞,故真善拳者,其人必气力充,精神足,皮肤润柔,筋骨强 健,绝非皮糙肉厚结如铁石者。
练习桩法,乃习拳攻本之学,有一势可变千百势,有千百势 归于一势之基也。须着实勤学(知其理习其事)践迹是要,岂独拳学哉。
桩法后论
王茅斋
习拳站桩,时间越久越妙,站时身体所生现象,依功夫深浅 而有所不同。初学站桩,初站不过数分钟,汗即涔涔而下,再站 过数分钟,则觉腹中蠕动,甚至牵及全身,及习练已久,自觉浑 身斯斯作响,气血之动荡有如源泉之滚滚。初站气血尚未通畅, 两腿感有酸楚疲倦时,可以稍憩再站,以免因劳强行,而致吃 力。拳功本在日积月累,以行之不间为要(站的时间要逐渐增加),站桩毕,气力身心要稳,再举两手。
膝:开胯屈膝。骑马档欲其低,不欲其高,向下坐,胯往回 抽臂前裹而胯外张(横撑要平),两膝扣合,有外撑之意,膝盖 骨处力之生发动用最堪体认,由膝骨至脚面,有由脚面至膝上撑 之力,又有欲直立却被绳索将脚面与膝相连不得撑开之意。而膝 盖骨以上部分,复有向上急提之力,同时更具有下坐之力,膝内 屈,大小腿筋络有相聚之力,同时又具有相反之支撑力,此等力 易生之自然相等相乘,名曰争力,习拳功夫一到,力动情形自然 领悟而知。其难于讲述也。
腰:为人身上下四肢运动之枢纽,全身中线之所在,乃重心 之所系,最忌腰背变屈。头直肩松胯坐(臂勿前掀)则腰直而上 下灵通一气。
手:两手高举,意在使筋肉伸展,而顺左右肩之方向,向左 右伸长,两手要向前微抱,肘屈腕按五指离开向上伸张。此手势 乃站桩基本姿势,两个姿势不论如何筋肉与骨骸均系平行舒展, 无拧裹力者,皆属于此桩。
按式:提两手于脐前,大指朝脐,掌心向地,指尖相对,两 臂环垂。
托式:两手高提与心窝处相平,掌心朝天,指尖相对,两臂 环垂。
以上两式,托式小指,按式大指,离身四寸,两手指尖距离 三寸,不可靠近。
推式:两手高举,向前平伸后再使两手指尖相对,掌心向 外,肘腕平行,形屈如弓。
抱式:两手平伸,使掌心向内,指尖相对,腕肘平行,形如 抱鼓。
提式:两手下垂,使肘微屈,并微拳各指如提物状。
举式:两手高举过头,使肘微屈(不可紧靠头部)指尖相
附素:大成费绕其第论
对,掌心朝天。手出五指不可紧靠,应行离开,求其活而得力 也。各指蜷曲,如爪如钩,虎口撑园,而指尖微敛,掌心内吸, 有持物欲坠之意。掌心吐力,手指向外扩张,又如柔丝束缚,有 不得伸展之意。而此种神情(亦是争力妙用)同时并具,出之自然,方得其妙。
后记
宗师王罗斋先生创立的大成拳是武学中的奇葩,虽然诞生较 晚,但以开发人体潜能,具有良好的养生效果和超强的实战技击 能力,让世人刮目相看。从初创的20世纪40年代至今,大成拳 对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更重 要的是它保留并发展了我国传统拳学的技击效用,并已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体系。
习练大成拳必须由站桩功练起,大成拳的桩功可分为技击桩 和养生桩。养生桩强调精神训练、意念诱导和统帅肢体同时进 行,要求在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和呼吸自然的原则下进行休息式 的锻炼,也可以说是锻炼当中的休息。这种锻炼符合人体生理机 制和所应达到的功能状态,同时使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得到改善, 以增强身体素质。技击桩是掌握实战技击的基础,是求得浑元力 的最好方法。因此,欲求断手实作的技击效用,须在养生桩的基 础上,通过技击桩的锻炼,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与外界建立争 力,以求得实作所需要的浑元力。关于站桩的重要性,笔者在书 中多次重点论述,希望广大读者和习练者要认真体会,不但知其 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这是快速步入大成 拳殿堂的成功捷径。
《大成拳初学入门》一书中介绍的“三阶段训练法”,是笔者 在多年教学和训练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训练 方法,尤其适用于工作繁忙没有固定时间练习的初学者。有了科 学与正确的方法,出高深功夫仍靠自己勤加练习。俗话说:“功到自然成。”没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执着与苦练,是不可能 练就大成拳的上乘功夫的。所以,广大读者和习练者一定要坚持 不懈、勤练不辍、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如此才能在科学的训练 方法指导下,全面、系统地掌握大成拳的功法体系、拳学理论。
与《大成拳初学入门》同时出版的还有《大成拳养生真传》、 《大成拳断手绝技》,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广大读 者和习练者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身体状况等选择不同的内容学 习。
大成拳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弘扬中华武术、传播武术文 化、振奋民族精神,是广大大成拳同道一贯坚持的宗旨和共同奋 斗的目标。相信大成拳必将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过 程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从书的插图照片由陈惠民先生提供照相器材,高级摄影师 张一帆先生拍摄,张俊平、李照林、周坦胜、杜大雷等演示动 作,纪建彬、张毅弦参与了大量的眷写工作,书稿完成后由李永 星、张莉莉进行电脑打字,在此对所有为本丛书作出贡献的人士 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撰稿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及不当之处,请广大武者、读 者、学练者不吝指教。
第一部武术
本部分所举各种武术仅为概况性的简介,旨在增 加文章的趣味性,探究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请勿照 此中所举方法练习,爱好中华武术欲练习者请咨询专 家。
第一章武术发展历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 也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 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 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属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 “武艺” 一词,并沿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 “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 一词;民国时“国 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 一词。随着历史的变迁, 冷兵器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 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 运动项目之一。武术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 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 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广 大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一节武术概述
中国功夫是武术和气功的一种统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 生产实践和人类自身的肢体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 象,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一种特殊的极具价值的 体育运动方式。
气功是对肢体动作和人体机理逐步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以修 身养性、延年益寿为中心目的人体运动。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 肢体动作和意象思维来辅助身心及内脏运动。从而协调人体的 生理机能。其中的奥妙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延伸,已经成 为一种神秘的东方文化。
武术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 项运动。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以生存为主要 目的的阶段,战国时代以军事技能为主要用途的阶段,在民间 形成文化被广泛流传的阶段及在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系统化 和规范化的阶段。
中国功夫已经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出了中国,广泛流传 到世界各国,为了促进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国际奥委会 把中国武术正式列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参赛项目,必将充 分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第二节武术发展
在原始社会里,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的恶劣,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 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 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 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在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 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 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 箭镰,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 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 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 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 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落多次反叛,征伐 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 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干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 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 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 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 传。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 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关于徒搏角抵(摔跌)。他们头戴牛角 或剑戟样的装束,当与人交斗时,除用拳打、脚踢外,最善抓 扭对方,用头顶触对方,使之不敢接近。后人称其为“蚩尤 戏”。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踢、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既可用于战场,又可用于平时演练,对后世对抗 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 进乂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 :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 :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 上《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 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武 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 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 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 身作用也受到了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 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膂力、筋骨强壮 出众者都很重视。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 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 者按隐匿人问罪。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举行全国性的“角 试”,选拔武艺高强的豪杰充实到军队中去。因而齐军举兵如 飞鸟,动兵如闪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 独出独入,如入无人之境。赵国人荀况(又称荀子)目睹齐 人崇尚武技的情况,回国后与赵王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时说: “齐人隆技击”。而剑术在当时的吴越则十分兴盛。古代有一 位著名女击剑家就出在越国,时称“越女”。她不但剑技出 众,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据《吴越春秋》记载:“丸手战之 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俱虎。布形候 气,与神俱往……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说明早在2000多年 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提出了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
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时期“鸿门宴”的历史事件,其中 &有一个著名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袖的 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 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 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 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 《汉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 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汉代还通过“试弁”(拳技的考试) 选拔武职人员。后汉名将甘延寿就是通过“试弁”,被选用为 “期门”军职的。汉代拳术除了 “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 胜”的实用之术外,还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 “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 等。这些均可视为早期的象形拳术。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 显增多。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篇,《手搏》 6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停滞状态相比,武术可以说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 “武举制”,以考试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又促 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在隋末就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少林 寺,在唐武德年间(618 -626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末割据 势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 演练僧兵。僧徒一度达2000余人,练武之风日盛。传说少林 寺稠禅师“拳捷骁武”,能“引重千钧,横塌壁行”。唐朝开 国皇帝李渊的四子李元吉骁勇善战,是率军独当一面的将军, 而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结纳山东豪杰”,在秦山府蓄养“勇 士” 800余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义》中的历史人物 ——尉迟恭、程咬金、秦琼,他们都是武艺超群的骁将。尉迟 恭能空手夺矛肖枪,临阵作战时,常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虽然 刀枪如林,终不能伤他,反会被他夺枪刺杀,出入重围,如入 :无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要与他比试“空手夺枪”,元吉执矛 :肖枪跃马拼杀,尉迟恭左避右闪,不一会儿将元吉手中的枪夺 :走三次。可以看出当时尉迟恭的武艺已是十分高超了。
当时在军旅之中,剑已逐渐被刀替代,但民间仍很盛行, 不仅武人练,文人也以佩剑、舞剑为荣。诗人李白、杜甫青年 时皆学过剑术。将军斐的剑术、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被誉为 唐代的三绝。有的赞美斐□的剑是“剑舞若游龙,随风萦且 回”,难怪画家吴道子请求斐□舞剑,以激发创作豪情。更可 叹为观止的是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舞剑:“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火霍如 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彩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 清光”。说明当时剑术套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 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 民间习武组织。此时武技在农村及边远地区多侧重军事实用 性;而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多侧重套路,把武术作为表演内容, 统称“百戏”,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 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的叫“打套子”, 有“枪对牌”、“剑刀牌”等。“十八般武艺” 一词也出现了 宋代的典籍之中。据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载:“臣闻军器三 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此文原意强 调弓箭在征战中的重要性,但又反映当时的兵器远不止18种。 宋代武术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从几部古代武侠小说中窥见一 斑,如《说岳全传》、《杨家将》、《水浒传》等,都描写了众 多武艺高强、功夫独到的男将女杰。.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习武, 不少武术家隐姓埋名,习武组织也转为秘密性的民间组织,使 武术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 :
的拳派林立,仅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记载 : “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 : 合锁,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琶,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 ® 打……共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争鸣之势,而且拳名皆
以擅长者姓氏命名。明代武术的大发展与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文 武全才的思想分不开。他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 这样,明代不但拳法众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丰富多采,开 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这说明脱胎于军事格斗技术的武 °
术,到明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为主的运动形式,并远远超过对 抗性运动的发展。以往的武术技巧多靠口传身授,以文献形式 保留者甚少。由于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风,使武术家著书立说达 到鼎盛,而且图文并茂,保留了珍贵的武学遗产,为后世研究 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据统计,除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外, 重要的专著还有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 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 《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吴殳的《手臂录》等。
清朝统治时期由于清朝贵族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 限制练武,所以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明代。但由于武术在民间 已有广泛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人民群 众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满清统治之风反而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 纷呈于世。以地区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当 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内功,以门类分有太极 门、形意门、八卦门、迷踪门,还有长拳类和短打类。武术流 派林立,象征着武术事业的兴旺发达。但也存在各派之间缺乏 交流不能相互弥补长短的不足。
武术之所以能繁衍至今日益发展,是由于它具有健身防身足, 的双重作用。武术在平时能满足民众强健体魄、陶冶性情的需 要,遇到压迫或强暴则成为御强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因 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备受欺凌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对 武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促进传播与发展,并使我国的武术 i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术的健 :身作用更为明确,武术更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健康,重视优秀民族文 '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国家不仅定期举行武术汇报表演,还在 高等师范院校及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并组织专业人员在继 承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收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化太极拳、中 级长拳、初级长拳以及器械套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 育运动,全国各地还建立了武术协会,吸引武术爱好者前去习 武健身;国家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 正式比赛项目。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工 作,使武术运动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城乡,群众性的武术运动 都广泛推广。特别是近几年来,武术套路在技术风格上、结构 布局上、质量和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还出现了集 体比赛的项目,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新成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武术也不断走出国门一展风 采,对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我国武术最早是传到日本和东南亚一带。据记载,明代拳 师陈元费东渡日本,传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 基础。至于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朝鲜的跆拳道,泰国的暹 逻拳,菲律宾的棍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
中国作为武术的发源地,近几年曾派人先后到五大洲60 多个国家进行武术表演和交流,不仅宣传了我国的民族文化遗 j产,同时也增进了国际友谊。目前中国武术已风靡了欧美及其 他地区。美国已成立了 “全美中国武术协会”,芝加哥、纽 约、旧金山等城市还成立了 “少林功夫学校”。在国际上,武 术热正方兴未艾。“功夫”、“少林”、“太极”、“武术”的汉 语拼音——“GongFu”、“Shao Lin”、“Tai Ji”、“WuShu” 已 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健身、技击、艺术欣 赏等作用兼备的独特功能越来越吸引了国外的武术爱好者。论 打斗技击,在国外不乏拳击、空手道等技艺,但这些过于野 蛮,缺乏美感,比起内涵丰富的中国功夫来,真是相去甚远。 全美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就曾多次表示,要尽最大努力,把武术推广到世界上去
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在它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充满 着人民的智慧。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和特点,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武术作为国术、 文化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 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载体。
武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发展到今天,已被视为优秀的民族 文化遗产。了解武术运动的特点、作用和主要项目类型是我们 学习武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
浏览6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