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大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所喜爱的摔 跤这种游戏,起源很早。秦汉以前管摔跤叫做 “角熊”或“角觥戏”。

关于“角眦”的起源,有种种传说和记载。 在这种种传说中,以起源于蚩尤的传说和起源 于黄帝的传说,传播最广,影响也最大,其实 都是不足凭信的。

角熊是从原始公社时期就有的一种舞蹈, 这种舞蹈最初是模仿有角动物互相顶触的动作

第一章秦汉时代的摔跤一一角触 而来的,因为直到汉代跳这种舞还要戴上假角 面具,便是一个证明。

角艇在后来的部落冲突时代,进一步演化 成为人与人斗的一种舞蹈。当时跳这种舞时还 有音乐伴奏,这种遗风大约一直沿袭到唐、宋 时代,因为唐、宋时正式摔跤——相扑比赛时 还要打鼓和奏乐的。

角觥这种舞蹈演变成体育运动是以后的事, 但角觥舞也同时还存在。大约到了汉朝才逐渐 失传。剩下的只有从角角氐舞脱胎出来的力士角 力了。所以汉以后一切记载中所说的角熊,都 是力士的角力,就是我们今天通称的摔跤。

角熊舞和角眦起源于人民之间,发展、演 变于人民之间,完全是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 游戏。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人民中间的一切发明、 创造都被统治阶级据为己有,成为单供他们享 乐或为他们服务的项目。角赢自然也不能例外。 这种历史的歪曲延续了几千年,直到1949年新 中国成立以后才重新返还到人民手中。角觥在 这几千年的过程中尽管统治阶级给它蒙上种种污垢的外衣,但它发展演变的动力仍在人民之 间,特别是由于我国版图的扩大,交通的发达, 各兄弟民族之间文化技术的交流,待到今天重 返人民手中时,它已不是原始形式的角觥,而 是融合各兄弟民族服装、技巧为一炉的体育运 动项目-―中国式摔跤了。因此回溯一下它的 发展、演变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先秦时代各割据一方的“国家”中的统治 阶级差不多都网罗力士作为他们随身的护卫和 保镖,实例很多。和角赢无关的我们不去举它, 这里只举一个和角熊有关的例子如下:

赵国有一个叫少室的力士被赵国统治者赵 襄子网罗了去做护卫。有一次少室周随赵襄子 到晋阳,遇见一个力士叫做牛子耕的。少室周 和牛子耕角艇,输给了牛子耕,少室周就向赵 襄子推荐牛子耕代替他的职位。赵襄子对少室 周说:“你这个职位很多人都羡慕,你为什么要 让给牛子耕呢?”少室周回答说:“我任这个职 位就是因为我力气大,现在牛子耕比我的力气 还大,所以我应该主动地让给他。”

由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进入阶级

第一章秦汉时代的摔跤一角 社会以后,人民中间的角有氐力士已变成了统治 阶级的工具。

先秦时代各“国”统治者还把角觥和射箭、 驾车并列,教士兵练习,所谓“肄射、御、角 力”,大概是为战场上应用的。

秦统一中国,销毁兵器,禁止民间习武, 角觥反而盛行起来。但这时的角摭已成为单纯 的娱乐项目和游戏了。

据历史记载:秦二世在甘泉宫看角觥,秦 丞相李斯要求见他,他都不见,于此可见秦二 世迷恋角觥达到了什么程度。

秦灭汉兴,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角熊更大 为盛行。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 春天,汉武帝在国都长安举办了盛大的角熊比 赛,让人民随便观看,甚至长安附近三百里以 内的人都来看角命氐。这次角觥比赛的规模之大, 可以想见。

到了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的夏天, 汉武帝又在长安上林苑的平乐馆举行大规模的 角食氐比赛。据记载,长安的人民都去观看,虽 然没有说明城外是否也有人去看,可以推测规图片13模之大决不减于元封三年。

从此以后,大约每年的春天和夏天都举办 上述大规模的角角氐比赛。

汉通西域以后,西域的许多小国都成了汉 的属国,每当西域各国的使节来到长安,汉武 帝欲向他们夸耀汉的富饶,让他们参观汉的各 种地方甚至于仓库,送他们许多钱和丝织物, 为他们陈列各种各样的游艺节目,其中很重要 的一项就是角觥。角赢到了这时简直是兴盛达 于极点,每年增加比赛的角熊人数,而且内容 也花样翻新。

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为了招待匈奴和乌孙 的客人,也举办过大规模的角熊比赛。汉宣帝 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乌孙来的客人有三百 人之多,匈奴使者这时也来到了长安,汉宣帝 亲自到平乐馆招待他们看大规模的角眦比赛。

汉朝为什么招待匈奴和西域的客人总是举 行角觥比赛,这里是有原因的,过去很少被人 注意到。这个原因就是匈奴和西域各国中角赢 非常盛行。匈奴角赢可称之为我国摔跤的北派, 西域各国角熊可称之为我国摔跤的西派。这两 派直传下来就是我国今天蒙古族和维吾尔族形 式的摔跤。

到了前汉末年汉哀帝时,汉哀帝更特别喜 欢看角演氐,这纯粹是为他自己个人享乐,和武 帝、宣帝时并不完全相同了。

角觥在秦、汉特别是汉朝这样盛行,到底 是什么样子,怎样比赛,这个问题自然会引起 人们的兴趣,但可惜的是关于具体情况的记载 简直可以说是没有。我们仅能从当时人的一两 篇文章中的旁枝侧节即偶然谈到角觥的地方, 推测出一些点滴的情况。

汉代平乐馆的角艇是在一个很大很平坦的 广场上举行。角觥的力士分在广场的两旁,比 赛时才到广场当中来角熊。

角觥的力士是光着身子不穿衣服和靴、袜 的,大约在腰间系有一条宽的腰带并附有遮盖 下体的东西。

力士的头发用一种胶液梳起来,直立在顶 上像个竿子似的,用一种绛红色的头巾像抹额 —般围系在头的周围。

比赛时场子双方的力士可能是手舞足蹈地

跳出,到场中间和对手遇到一起时,大约是通 过对推对搏来较量胜负。河南省密县打虎亭二 号汉墓中壁画上的汉代角熊力士,表现了当时 摔跤表演的一个场面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情况,也仅仅是这一 些而已。

虽然今天没法知道秦汉角而氏的详细情况, 但有两点却很值得我们注意:

一、 汉武帝举办的角觥比赛,历史上只记 载元封三年春一次,元封六年夏一次,这大约 是史文的省笔,很可能是每年春、夏各举行一 次。因为角熊的力士多来自民间,一年之间唯 有春耕前后和夏季是气候合适而又农闲的时候。 汉代的角赧是唐、宋相扑的前身,二者之间是 有继承关系的。唐代的相扑又因日本的遣唐使 和留学生传到日本,即是日本今天仍然十分盛 行的大相扑。日本的大相扑过去是每年大规模 地举行两次,称之为春场所和夏场所,大约和 历史上中国汉以至唐的角熊、相扑每年春、夏 各大规模地举行一次,不能说一点关系没有吧。

二、 汉的角觥是历史上中国摔跤的主流派。 它传到魏晋六朝,传到隋、唐,传到北宋、南 宋,一直在国内非常盛行,直到南宋灭亡才发 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代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即是当时我国北方匈奴人的势力很强盛。前面 已经说过,匈奴人中是盛行角觥的,这种角角氐 又是什么样子?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 就比汉的角艇更没有材料传给我们了。幸好新 中国成立后陕西客省庄出土了一个匈奴人角龈 的铜饰牌(图1 — 2)。牌上雕有两个匈奴人各把 马拴在树上,他们两人却开始了角艇比赛。从 服装上看他们是穿着长裤和短袜(或短靴),但 赤着上身;从技术上看似乎两人都在抢抱对方 的腿,或搂对方的腰,以图将对方摔倒。这两 个匈奴角麻力士头上长头发的末端卷起,鼻子 也大,很符合历史上记载的我国北方民族“隆 准、高鼻”的形象,大约当时匈奴人生的就是 这样的。匈奴的角艇是我国历史上摔跤的北派, 它传之鲜卑、乌桓、柔然、契丹以至女真。图片14

汉时西域诸“国”的角觥可以算是我国历 史上摔跤的西派,不过对全国来说影响较小, 以后突厥、回纥、维吾尔民间的角艇都和这一 派相近,蒙古初年的角龈也近于西派,不过到 了元朝盛行的却是北派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摔跤,据历史记载有 两种形式:一种是继承秦、汉以来的角熊,是 中国原有的,这种摔跤后来发展成为隋、唐时 代非常盛行的相扑,在国内占优势地位。北方 少数民族匈奴中盛行的摔跤,这时期经过鲜卑 传至柔然,除服装外,也与这种摔跤大同小异。 另外一种是从西域传来的,一个时期曾流行于 中国北方,看历史记载中的情况,大约仅仅是 昙花一现,并未在中国流行开来。

 

先说自秦、汉发展下来的角照,这种摔跤 其实在魏、晋以来人民之间已经俗称“相扑”, 只是写在文章上改称角觥而已。例如晋朝时颍 川和襄城两郡相邻,两郡人民屡次要求他们本 郡的太守(郡的行政长官),许他们在一起举行 摔跤联欢。但在比赛时襄城郡的人总是输给颍 川郡的人。襄城太守因为总输,不好意思了, 就责备郡的功曹(管人事的官)刘子笃说:“你 们这郡的人,比赛相扑就是干不过颍川郡的 人。”刘子笃回答说:“相扑算什么大事!要看 两郡的好坏,主要是看政治,看能不能选出治 理地方的人才。”

在他们的问答中,不用角觥而用相扑这个 词,可以证明晋朝民间已管摔跤这种游戏叫做 相扑了。两郡的人民要求做这种游戏,必是当 时民间已很盛行。

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非常奢侈享乐的皇帝, 晋初潘岳写过一篇 '《西征赋》,内容是记他所见 所闻的事。其中曾讽刺汉朝的汉武帝,说:“只 想按自己的欲望去尽量享乐,整天地看相扑和 各种伎艺,人民被剥削得死了一半他都不管”

(大意)。他说的虽是汉武帝,内中却有影射晋 武帝的含意在。大约这时官相扑也相当盛行, 只是流传下来的资料不多。

南北朝时期,据历史记载南朝梁武帝有各 种各样的警卫队,其中有一队叫“角抵队",换 成今天的话说就是“摔跤队”。北朝北齐文宣帝 的卫队里也有“角抵队”,并有记载说明他所以 设这个角抵队是沿袭北魏的。那么,自然北魏 也有“角抵队” 了。北齐的百戏(杂伎)中有鱼 龙烂漫、俳优、朱儒、山车、巨象、种瓜、杀 马、剥驴等等奇形怪状的名称,多半都是后世 的演戏和变戏法(魔术)一类的东西。但其中 “山车” 一项值得解释一下,山车是一种载乐人 的车,车上要施棚阁并加以彩饰,后来演变也 成为载杂伎人的车。敦煌发现的壁画中就有相 扑力士坐在山车上的画。

以上关于魏晋六朝时代的摔跤情况,已介 绍了很多,那么这一时代相扑到底是什么样子, 怎样比赛呢?我们只能从非常零散、非常片段 的记载中,综合起来得出下列的印象。这些印 象在论汉代角觥时虽已说过,这里是根据这一

时代的材料再明确一下:

一、相扑的力士不穿衣月艮和靴袜,

只腰间系有宽的带子并遮住下体

汉代以来角眦相扑力士不穿衣服是有原因 的。当时除劳动人民穿“犊鼻棍”(类似后来的 裤衩)以外,还不会做很抱身的衣服。长袍广袖 不适于角斗。战国时传入中原的胡衣大约也只 适用于战场上。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时代 中有许多记载证明要动武是要脱衣服的。例如 司马昭令部将成济杀死魏帝曹髦以后,又想杀 成济。成济气急了,便脱光身子跳上房去大骂。 大概不脱衣服便上不了房。吴国孙权造濡须坞, 有的将官反对说:“上岸杀贼,然后洗脚下船, 筑坞干什么?”想吴国兵必是赤脚打仗的,如果 穿着靴子或鞋便没有洗脚的必要。

魏国司马懿派兵追诸葛亮,因为陕西地方 英藜很多「怕刺伤部下兵的脚,就先派两千兵 穿上软材平底木屐在前开路。结果茨藜全刺在 这两千兵所穿的软材木屐上。路上茨藜少了, 才马步并进。如果兵士穿着战靴是不怕羡藜的。 所以力士不穿衣服靴袜是有当时历史背景的原 因的。

又历史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非常无耻,他 在贵戚家中便和人摔跤揪扭。这个记载乍看实 令人费解。但当我们了解到当时摔跤是脱光衣 服时便容易明白了。

二、相扑比赛前两方的力士先要跳跃

这一点容易明白,因为今天仍能看到的蒙 古式摔跤,比赛前也有跳跃的。但这一时代相 扑力士在比赛前的跳跃,似乎还带转圈子。例 如,据历史记载北魏的右卫将军奚康生是一个 非常粗鲁的人。有一次魏帝在西林园朝见太后, 宴会时让大臣都入座。后来喝醉了,大臣们轮 流起来跳舞助兴。轮到奚康生时,他便跳起力图片15

士舞了,又举手,又踏脚,在转圈子的时候便 向太后瞪着眼睛,点着头,仿佛要搏斗的样子。 奚康生跳的力士舞必是相扑力士比赛前跳的。 历史上特地把这件事情记下来,就是因为他跳 的不是时候。

对这一时代秦汉传下来的角觥(民间已叫 相扑),我们只能知道这些。

与这有关的还有这一时代我国北方少数民 族柔然的摔跤。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北魏 时,印度有一个和尚叫做勒那漫提,他来到中 国洛阳,住在永宁寺。北魏的信州刺史秦毋怀 文去看他。他招待得很不殷勤,秦毋怀文非常 生气。可巧这时住在洛阳城南玄武馆的一个柔 然人穿着皮衣服骑着马也来看这个和尚,和尚 招待得却非常殷勤。某毋怀文因听不懂他们两 人说的话,更生气了,便骂和尚说:“你为什么 对柔然人这样好,柔然人懂什么?他们就会摔 跤和赛马!”

从秦毋怀文的话中,使我们知道这必是当 时一般人对柔然人的印象,但无意中却反映出 柔然人中摔跤是很盛行的。柔然摔跤的形式是 什么样呢?必是从匈奴经鲜卑、乌桓传下来的。 与中原的相扑虽有歧异,却也有大同的地方, 都是摔倒即算比赛完毕。

魏晋六朝时代西域的摔跤曾传入中国,这 种传入只是西域人本身带进来的,似乎并没有 在中原普遍流行开。

晋武帝司马炎时,有一个西域健胡(即健壮 的胡人),手脚非常健捷,中原的力士谁也不敢 与他交手。晋武帝便寻找敢与他摔跤的人,只 有一个叫庾东的敢于应选。庾东和这个西域健 胡在晋武帝面前比赛,结果庾东摔死了这个西 域健胡。于是外国都传开了中国有个庾东。

这已不是体育运动或游戏,而是在拼命或 死斗了。更使我们怀疑到这场比赛不是按中国 传统的角龈或相扑来进行的,必是按照西域的 摔跤形式进行的。西域的摔跤大概就是今天所 谓的自由式摔跤的前身,如不定有比赛规则, 常常能致人于死。

北齐后主高纬和他弟弟南阳王高绰都是非 常残酷的统治者,他们喜欢看蝎子蛰人,以此 来取乐。后来有人在后主前告高绰,说他要造 反。后主还不愿意公开处死高绰,就让他养着 的胡人何猥萨和高绰在后园里比赛摔跤,何猥 萨就在摔跤比赛中把高绰扼死。这必也是西域 式的摔跤比赛,摔倒后,扼住脖项使对方气绝。

以上两例,不管杀死的是什么人,都可以 看出统治阶级的残酷。他们把别人的拼命当做 娱乐,又把体育运动和游戏也当成杀人的手段。 当时西域民间必不是这样的,因此这种摔跤形 式也很难为当时广大人民所接受。

总起来说,魏晋六朝时代的摔跤,主要是 继承秦、汉时代的角角氐,但有史料证明这个时 期人民之间已把角龈通称相扑,这种继承秦、 汉而来的相扑,是当时中国摔跤的主流。长城 以北的柔然人中摔跤也很盛行,我们也可以称 它为中国摔跤的北派,这一派应当是继承匈奴 摔跤而来的,但与中原的主流派大同小异。

西域的摔跤,这时曾一度传入晋和北朝, 但在中原并未普遍地盛行过。

以上是这一时代中国摔跤总的情况。

 

隋、唐时代是我国摔跤——当时叫做相扑 一极其昌盛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摔跤,具体 记载留传下来的虽然不及五代十国时期和宋朝 时期那样详细,但它的影响却远及于国外,高 勾丽和日本的相扑,都是在隋唐的影响下发展 起来的。从这一点上讲,远非五代十国和宋朝 所能比拟,即使后来十分盛行“布库”的清朝, 也不能相比。因为这些朝代不管当时摔跤怎样 盛行,也只限在本国之内而已。

隋、唐的相扑不仅盛行于国内,而且还影 响到国外。所以应该说是极盛时代。

一、隋、唐的民间相扑

隋朝统一全国以后,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 局面,经济逐渐恢复而且有了发展,人民生活 也较前安定,全国各大城市每到正月十五日就 举行相扑大会。这一天看的人填街塞巷,有钱 的人家还搭看棚或张布幕,白日锣鼓喧天,晚 上点燃燎炬,照得和白天一样。又有各种杂伎 和卖吃食的饭铺和摊子,热闹异常。因为看的 人太多了,常常车马挤塞,男女不分,连和尚 尼姑也跑出来挤在人群中看,因此常发生一些 盗窃和不好的事情。隋朝的官吏柳或就报告隋 文帝,让他下令禁止。隋文帝采纳了柳或的意 见,不但禁止民间举办相扑大会,还令北齐、 北周留下来的官相扑力士和杂伎人都让他们改 行。以上所述大半还是长安、邺城等北方的

情况。

在南方,相扑在鄱阳(今江西)、荆楚(今 湖北)、蜀郡(今四川)等地和北方一样地盛 行。鄱阳和荆楚等地每到五月在河湖举行划船 比赛,在城市里街坊人们就聚集起来举行相扑 比赛。蜀郡每年正月十五日民间举办赛社,街 坊中攒钱,准备酒饭和奖品,约相扑的力士在 学社山前的广场上比赛相扑。因为参加相扑的 人很多,常常比赛到夜晚。胜利的力士由社给 彩绸、马匹等奖品,比赛时万人空巷,甚至从 正月十五日开始比赛,每天傍晚举行,常延续 到五月才停止。

隋、唐时代民间热爱相扑的情况,实在是 我们今天难以想像的。隋文帝的禁止令大约仅 仅实行了一个时期,到隋炀帝时又恢复了过去 的情况。这里必须说明,隋文帝只是禁止大型 的赛会,并没有禁止民间相扑这种游戏。

隋文帝时虽然禁止相扑、杂伎这些游戏项目大规模举行,但隋文帝死隋炀帝即位后,一 反文帝所为,大力搜罗各种伎艺人。炀帝大业 二年(公元606年),突厥突利可汗染干到东都 (洛阳)朝见炀帝。炀帝为了向染干夸耀,又把 文帝遣散的百戏伎艺人都召集回来。炀帝在东 都芳华苑招待染干,甚至在积翠池旁设上帷幔, 让宫女也出来观看。炀帝举办的招待会上不只 有相扑,各种杂伎应有尽有,看得染干瞠目 结舌。

炀帝又下令每年正月各国使者到中国来, 要留他们到十五日。这十五天在皇宫的端门外, 建国门内排列长达八里的杂伎场、戏场,百官 可以在夹路两旁搭看棚,让百姓也随便来看。 相扑和各种杂伎,从天黑时分一直表演到第二 天天亮。各种伎艺人都给穿上锦绣的衣裳,当 然也包括相扑的力士在内。

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北巡到榆 林。突厥启民可汗率领突厥官员、头人牧民迎 接炀帝到他的汗庭,向炀帝叩头献酒。炀帝为 了向突厥炫耀,命令他带来的各种杂伎人员包 括相扑的力士在内,在当地给突厥官民表演,

简直成了巡回演出一般。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正月,国内各少 数民族的可汗、部落长等都到隋的东都贡献礼 物。突厥启民可汗为了表示他忠于炀帝,也亲 自到东都来朝贺。炀帝又在东都的天津街盛陈 各种各样的杂伎和音乐,据说凡是当时亚洲各 国所有的杂伎全都搜罗了来。戏场周围有五千 步,仅奏乐的人就有一万八千人。这一次杂伎、 戏剧、幻术的表演是中国此前没有过的热闹, 穷奢极侈达于极点,相扑只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由这一年起,每年正月照例举办一次。

隋的官相扑这样昌盛,是从北齐、北周继 承来的,隋西都长安的相扑多是从北周传下来 的,东都洛阳的相扑,多是从北齐旧都邺城网 罗来的。隋的相扑力士大约和音乐、杂伎一起 统归太常官管辖。由太常官督促他们时常练习, 以准备朝会时表演。

唐朝初年,对于相扑没有像隋末时那样提倡,只在民间盛行。武后圣历二年(公元699 年)特别规定要在每年十二月教军队集中习武。 麟台监王方庆就建议说:“应该放在十月举行才 合古代的制度,考察的项目要把射箭、武伎和 相扑列进去。”这是唐初政府让兵士练习相扑的 最早记载。从此以后,唐的军队中都练相扑。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玄宗特别 命令选保卫京城的飞骑营兵士必须身高六尺, 实在选不出来也要高五尺九寸以上的大个,而 且是体格宽阔、壮健、有大力气的才算合格。 应选的人多半都是力士。

天宝末年,因太平已久,唐朝除了在边镇 上置兵以外,规定内地不许随便带兵器和弓箭。 军队的兵士和京师的卫士也渐渐选取的不够严 格了。这些兵因平日无事可做,就整天地练相 扑和拔河玩耍,虽然练的身体非常强壮,但当 安禄山叛乱时,却没有多大用处,有的兵连兵 器也不会使。这里必须说明的是隋唐时代的摔 跤——相扑,不只要求力士要练得粗胳膊、粗 腿、有大力气,还要求要有大肚子,因此对战 争很不适用。以后这种摔跤被淘汰了,不是偶图片16图片17

然的。

唐代中、后期关于相扑的记载较前期反倒 详尽。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二月初 五日,宪宗在皇宫的丹凤门内举办百戏和相扑 大会。宪宗在丹凤楼上观看,并让人都可以到 丹凤门来参观。这里指的是什么人,史籍上没 有说明,恐怕不一定是长安的人民,因为没有 记载,不好推测。这月的二十五旧,宪宗又到 左神策军中去看兵士们相扑。神策军是安禄山 叛乱平定以后,唐朝新设的一种禁军,有左神 策军和右神策军之分。神策军当时是位于所有 禁卫军之上的禁军,兵士都是选拔出来的精锐。 这次宪宗到左神策军中看神策军兵士们的相扑 比赛,一直看到下午很晚的时候。这一年的六 月,宪宗又到左神策军中去看相扑,从此以后, 几乎每隔三天就到左神策军或右神策军中去看 相扑,有时还在皇宫的晨辉楼前或九仙门、望 仙门前看相扑。

如上所述,唐宪宗是一个非常爱看相扑的 统治者。他的儿子即后来的唐穆宗也和他的嗜 好一样,每次都随他去看。

唐穆宗的儿子唐敬宗也和他的父、祖一样, 喜欢观看相扑。据历史记载,唐敬宗曾于宝历 二年(公元826年)三月,在三殿上看左、右 神策军的兵、教坊相扑棚的相扑力士们比赛相 扑,这次比赛,十分剧烈,甚至有摔断胳膊和 摔碎脑袋的。可见统治者为了他个人纵欲享乐, 不惜驱使士兵和相扑力士拼命搏斗,有的竟至 丧失生命。

以上所述,是唐朝军队中的相扑。

唐朝除了军队中兵士练相扑外,还有受过 专门训练的相扑力士。早在唐朝初年唐高祖武 德年间就设立了教坊署,到了玄宗时又把教坊 署扩大成为左教坊和右教坊,以后在教坊中单 设立了相扑棚,成为专管相扑力士的机关。宪 宗时在晨辉楼前、在九仙门、望仙门前的相扑 比赛没有说明是神策军中的兵士,当然是相扑 棚中的力士比赛。敬宗在三殿所看的相扑比赛, 明记是左、右神策军中的力士和相扑棚中的力 士混合起来的比赛。

隋、唐相扑的力士比赛时除头上戴着幔头, 腰间系一宽带并遮住下体外,全身脱光不穿衣 服和靴袜。因为这种摔跤是光着身子搏斗,所 以当时也称作“白打”。“白打”当然是取“白 身相打”之意。关于“白打”的解释,后人是 有争论的。有人说“白打”是指踢镌子,不是 指摔跤——相扑。但顾名思义,我们是同意前 一种解释的。

隋、唐时代的摔跤一-相扑,既为全国广 大人民所喜爱,又为统治阶级所提倡,似乎当 时相扑力士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官相扑中技艺 高超的力士。晚唐诗人韦庄《长安清明》诗 中说:

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芋芋。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给予表演“白打”人的钱,要由上相来分,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表演相扑的力士,是很 受重视的!

隋唐相扑,如上所述,在中国摔跤史上可 以说是空前的盛行,当时必然有许多著名的相 扑力士,这些力士不但为当时劳动人民所熟悉、 所热爱,而且他们还应该有绰号或艺名。但是 由于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垄断了知识和著 书的权利,不屑于去记载这些人,因而没有记 录流传下来,十分可惜。现在我们只能从笔记、 杂著中找到的两例介绍于下:

唐朝末年的皇帝唐僖宗是一个压榨人民非 常残酷而又非常荒唐享乐的皇帝。他曾选有力 气的少年隶于相扑棚中,训练他们成为将来的 相扑力士。他训练的相扑力士中有一个叫蒙万 赢的,从十四五岁时就进了相扑棚,后来长大 了,每次相扑比赛他都赢,所以当时人送他一 个绰号叫做“万赢”。唐僖宗死,唐昭宗立,蒙 万赢仍在相扑棚中,当时全国各地都选拔相扑 的力士送到长安,但谁也赢不了他。蒙万赢渐 渐成了有名的相扑力士,他曾收了好几百徒弟, 他的徒弟不只限于长安附近的人,连远到幽、 燕(今河北省北部,北京一带)等地都有人去 拜他为师,学习相扑。唐昭宗时唐的中央政权 已经分散,藩镇军阀割据混战达到不可收拾的 地步。由于藩镇混战,唐昭宗曾一度跑到陕西 的凤翔,教坊相扑棚中的人也都跟了去。后来 凤翔又被朱全忠围困,教坊相扑棚中的人才瓦 解,自寻出路。蒙万赢逃到浙江军阀钱掺那里, 钱镂非常赏识他。这时蒙万赢已老,钱修让他 在杭州的伍子胥庙训练年轻的相扑力士,后来 他就终老在吴越。

另外见于记载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僖 宗光启年间(公元885-887年),左神策军四 军的军使王卞出镇振武军(今内蒙古自治区和 林格尔地)。有一天举行宴会,一切的节目完毕 以后,最后举行相扑比赛。有一个非常高大壮 健的相扑力士从邻近的军州特别赶到这里参加 比赛。在比赛中,振武军的十几个相扑力士不 但个子没有他高大,力气也不能相敌,——都 被摔倒。王卞很赏识这个邻州的力士,又从振 武军力士中选出最强的三个人,轮战这个邻州 的力士,结果还是都输给他了。主帅王卞和所 有座上客对这个邻州的力士夸赞了很长时间。 忽然座中有一个秀才站起来对王卞说:“我去和 他比赛,我能赢他!”王卞听了,十分惊讶。秀 才再三要求,王卞只得允许了。秀才离席下了 台阶先到厨房中走了一趟。一会儿出来,也不 脱衣服只把衣服卷扎起,举着左拳向前就下了 场子。邻州来的相扑力士见了,微笑着说:“这 个,我只用一个指头就能让他躺下!”两人相离 渐近,秀才赶紧把左拳张开,只见邻州的力士 忽然倒地。合座见了为之大笑。秀才洗手入席, 主帅王卞问秀才:“你有什么法术?”秀才回答 说:“不久以前我在路上的一个饭铺里遇见这个 力士,他在饭桌前才要坐下吃饭忽然倒地。他 的同伴说:'不要紧,他平生怕酱,见酱就倒。' 我记住了。方才到厨房找了点酱握在手中,谁 想他见了果然倒下。只为助余兴引大家笑笑。” (这个事据说是唐朝的一个判官边岫亲眼看 到的)

以上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关于隋唐名力士的 记载,真可以说是九牛一毛。蒙万赢是个官相 扑力士并不是民间的。振武军来的邻州力士大 半也是唐朝军队中的,也不是民间的,而且连 姓名也不知道,他力战十余人全都胜利,反因 为他怕酱输给秀才而被记录了下来。这不能说 不是对劳动人民的污辱。隋唐相扑那样盛行, 如果劳动人民中间有人能著书能记录,写的绝 不会是这种样子,必会留给我们许多具体而生 动的材料。

 

浏览1,4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