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间,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亚洲武术锦标赛,被人们 称之为“亚运会前的热身赛”。自然,不仅为武术爱好者们所关注,也 令万千的亚洲人所瞩目。由于没有卫星电视传播,人们只能从报道 中得知一点战况和凤毛麟角。我作为一名身临其境的裁判,很想把 那里的一切感受告诉读者,然而身在其中工作,必然无法顾及另外两 组的比赛。尽管难以周全,也愿把我印象中最深刻的镜头,记述下 来,奉献给亲爱的读者们。 '
在赛场上,给香港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原文庆和王萍了。
这次比赛规定每一项目都进行预赛和决赛,并且在一天见分晓, 对于运动员的体力和意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项目,预赛中的 角逐就比较激烈,到了决赛就犹同浪涛汹涌了。八名进入决赛圈的 各国好手,心怀抱负,身怀技艺,一浪高过一浪,掀起了观众心潮逐浪 高的情潮。
女子长拳决赛,首先由第一次参赛的韩国姑娘李阳拉开战幕,她 练了一套刚刚学会的长拳竞赛套路,难免稚拙,虽仅获8. 43分却斗 志不衰。紧接着中国澳门的选手略胜一筹。接下来,中国香港选手 李晖上场,显露较为谙熟的长拳技艺和功力,一下子把分数提到 9. 16,引起了观众一阵喧哗。此刻,日本选手藤井久子登场请战,她曾 夺得全日本女子长拳的桂冠,动作灵巧,身法协调,节奏也较为明快, 以9. 2分压倒香港选手。接下来香港主力队员吴小青背水一战,这位 来自广西桂林市少年体校的姑娘,镇静自若,气度不凡,动作舒展大 方,功力比较扎实,斗志顽强,一举赢得了 9. 33的高分,致使香港观众 掌声四起,群情激昂,把决赛引入又一高潮。最后出场的是中国队的 王萍,她个子不高,却极为结实干练,像一门小钢炮似的,弹不虚发,每 一个动作都做得干脆利索,动如离弦之箭,节奏生韵,静则稳如山岳, 气势如虹。整套动作起伏跌宕,形断意不断,一气呵成。难度高而质 量佳,连续两个旋风脚再接劈叉,竟纹丝不动,简直难以挑剔什么,可 谓“动圆定方",一丝不苟。当她圆满完成收势时,香港观众兴奋得简 直如狂潮,掌声、欢叫声一齐来。她的最后得分在电子示分牌上显示 出9. 70分时,观众又好像自己获取胜利一样,欢腾雀跃,久久不能平 静,不由令人想起杜甫的诗句:"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同样,男子刀术也以中、日、港、澳四个队的选手争夺最烈。祖籍 闽南的澳门选手洪小猛身高臂长,一脸秀气,把一趟拳练得颇为潇洒 飘逸,终于以9. 2分战胜了预赛中与他平分秋色的日本选手二宫秀 夫,日本的另一名选手林学也再一次因时间不足而名落其后,洪小猛 暂时领先。然紧追而来的两位香港骁将一杀上阵,便占了上风,尤其 是来自宁波少体校的奚财林,动作轻捷稳健,刀法严谨有序,以9. 4 分超出,使争夺又卷入更高一浪。在观众高度兴奋时刻,身着红装的 中国原文庆飒飒上场,香港观众们久闻其名,在报以热烈的掌声之 后,便紧盯着绿色地毯上的原文庆,“刮目相看”了。
当小原抖了一个“亮相"起势后,他先用柔慢的方法拉出了 一招 “枯树盘根”。此刻场上寂然无声,骤然间一阵轻快利落的拳脚之后, 跨出半圈弧形步。一个腾空摆莲腿飞身而起,高飘而雄健,惊起四座, 伴来一阵轰鸣的掌声,果然名不虚传!此后,只见他左顾右盼,前后驰 骋,时而跃空,时而速打猛击,时而昂然摆势,一环扣一环,脚底生根, 拳里有风,起伏转折如奔涌的江水,一泻千里,掌声迭起,人们的心潮 随之起伏,我作为临场的裁判长也为之感染而激荡,同时又生怕他在 关键之处偶有闪失,心又是紧紧地绷着。然而原文庆不愧为当今中国 的全能冠军,成熟、纯青,整套下来一丝不苟,竟那么地胸有成竹,气盖 山河,完美地完成了最后的收势。当宣布他的最后得分是9. 76分时 观众们似痛饮美酒佳肴一般,陶然忘怀地迸发出狂喜的掌声和赞叹。
当然,其他几场也无不动人心弦。中国队员和各国、各地区好手 一起谱写了一曲顽强拼搏的壮歌。赛后,在激动之余,引来我的一阵 深思:曾有人把长拳竞技运动称之为“新武术”,尤其港台的一些传统 的武术师们,常觉“新武术”太花哨,没啥功力,然而当他们身临其境 时,看到王萍、原文庆的演练,是不会不叹服的。伴随时代的前进,运 动员们的功力和造诣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这是无可非议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们从中也看到了长拳类项目富有更强的竞争 性。在快速连贯的运动中,攻防进退,起伏转折,动迅静定,每一个运 动员都要在它的快速高难的一招一式中受到考验和判断,既需要有速 度和劲力,又要有耐力、柔韧,以及武术独到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 它的竞技姿态正在与奥林匹克的“更高、更快、更强”靠近,既保留武术 传统技术,又积极向竞技体育迈进,将会使武术运动充满无限的生命 力与竞技魅力。从亚武联主席徐才的贺词中得知,亚奥理事会主席 法赫德亲王在北京观看了武术表演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亲自为亚运 会武术冠军发奖。从这里似乎也可以想见武术竞技运动的未来。
我不由地感慨原文庆、王萍及其他中国运动员们,他们不愧为中 国武术新一代的优秀儿女,不仅在国际赛坛上为中华民族争光,也在 为最具体、最生动的武术竞技增辉,令世界上更多的人们去探求、去 追寻、去爱怜、去登攀!
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高昂的激情书写: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卢伟棠饮憾香港
这里,我把时间前移到1989年12月的香港,第二届亚洲武术锦 标赛上。我要向读者们追述的是我国没有夺冠的项目。尽管这已成 为历史,但是在亚运会日日逼近的日子里,人们也许对此比那些已经 夺魁的项目更为关切。说心里话,至今仍使我长留脑海中的是中国 队的南拳运动员卢伟棠。
当时的比赛中,中国队只有两个项目没有得金牌,一块是女子太 极拳,为日本巾帼所夺,另一块是男子南拳,为中国香港选手获取。 就中国队而言,参赛的六名队员中,唯有卢伟棠只得了一枚银牌。邵 英珠尽管在女子太极拳中失利,然而她毕竟在女子剑术和枪术比赛 中浴血奋战,夺得两枚金牌,心中也聊以自慰了。一般说来,银牌在 竞赛中也算得是显赫的好成绩了。然而对卢伟集,一个全国南拳冠 军获得者,一个'在国际武坛占绝对优势的中国队队员来说,便不同寻 常了。让我们来回忆"下当时的激战吧。
开赛的前一天,我们裁判组到赛场看了各队的赛前训练。南 拳好手倒也确有几家:中国香港的梁日豪、陈鹏飞雄心勃勃,南朝 鲜的柳在炯跃跃欲试,日本的高浦猛沉着干练,马来西亚的潘志刚 勇敢无忌,都在准备问鼎南拳的桂冠。中国队的卢伟棠,白皙的面 孔,文质中略带点忧郁。他有伤,膝盖不大好,练习中也只有轻轻 地画画动作,走一走趟。不熟悉他的国外裁判们尽管对中国队的 技艺刮目相看,对卢伟棠却暂时不得而知,也许是赛前的保密和调 整吧。
12月16日下午,男子南拳比赛拉开了战幕,共24名运动员参 赛,几乎个个膀粗腰圆,刚劲而猛烈,以声威助气力,在南拳的天地 里尽兴发挥,一试高低。首先由中国香港选手陈鹏飞以9. 03分首 破9分大关,后来又有日本的高浦猛、新加坡的TanYeowKuan分 别以9. 16和9. 06分后浪赶过前浪;而后马来西亚的潘志刚、中国 澳门的黄东阳也紧追不舍,徘徊在9. 1分左右,一时难见分晓。其中 较为出众的要数第十六位出场的梁日豪了,他身材魁伟,相貌堂堂, 出手果见不凡,动作规范有素,演练技巧也颇出色,赢得了 9.4的高 分,大有“鹤立鸡群”之慨,可以想见,东道主的香港观众是怎样的群 情激昂了。
中国队的卢伟棠是在最后第二名出场的。当他身穿黑色南拳背
心登场时,人们才看见他那结实的臂膀,隆起的肌肉和一脸的英气。 在场上站定后,他静立了稍许才徐徐起势,推双指,发慢力,接着而来 的竟是一阵疾风暴雨般的拳脚,令人眼花缭乱,好一个心静待动、徐 中见疾!这不凡的身手是他平日汗水换来的功力,这锐不可当的拳 势震动了裁判,观众也情自禁地为之叫好。当他在飞奔击打中拔 地而起,旋风脚如除夕的爆竹在凌空炸响,稳稳地接一个跪步裁拳如 钉子般地扎在地上,纹丝不动。起身后只见他抛、截、标、打,硬桥稳 马,铿锵劲健,环环相扣,势势不松。当他利落地并步抱拳收势,在 春雷般的掌声中走下场时,浸透汗水的衣衫下面,那条右腿又顿时 显得不那么轻松。他带伤请战。当硕大的显示牌上亮出了 9. 56 分时,人们都为他的拳势和功力赞许不已,此时的他才现出了一丝 笑意。
然而,这仅仅是预赛,白热化的决战尚在当晚。出场的顺序是按 预赛得分高低排列的。出人意料的是前几名选手各有千秋,连连并 列:日本高浦猛和南朝鲜柳在炯均获9.2分,中国澳门的黄东阳、中 国香港的陈鹏飞和新加坡的TanYeowKuan都同得9. 13分。马来 西亚的潘志刚以9. 03分排末,却稳获第五名胜券。
最后两名出场的先是梁日豪,后是卢伟棠,显然,将是夺冠之战 了。梁日豪依然雄气勃勃,满场的观众,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精神 更加抖擞,场上发挥得果然不错,从预赛中的9.4分提高到9. 43分, 再一次炽热了香港观众的心。当卢伟棠出场时,沸腾的场馆寂然无 声,人们全神贯注着这位杰出的中国运动员。当时的我似乎有些直 感他的心绪有些反常,当他旋风脚跃起后,落地时竟没有往常那样 稳,场上一阵惋惜声,此后的拳脚也显得有些紊乱,最后只得9. 3分, 名列第二。
走下场来,他的右腿痛得厉害起来,当竞赛一结束,人们都关切 地询问他的伤情,他只是平静地轻声回答:“没事,不要紧。”
他拖着右腿走上领奖台,平静地接受了银牌。我似乎看到他那平 静举止中隐藏着难以抑制的不平衡。他的心头是汹涌的潮头。他那文 气中的英气和倔强,将预示他决不善罢甘休,人们也了解他的实力,他将 会在未来的亚运会上奋力拼搏,登攀高峰,为祖国和人民争取荣誉。
浏览1,1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