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猛龙过江》上映首个午夜场。李小龙强忍悲痛,与邹文怀在影院摆 出“V”字手势,供记者们拍照。黄锦铭和赫伯■杰克逊也在此前后来到香港拜访李 小龙。多年后,黄锦铭回忆起此事:
1972年12月,他邀请我、赫伯•杰克逊和严镜海去香港看他。那时严镜海病得 很重•无法出行.所以赫伯和我去了香港,在他家住了几个星期……我们在他家中过 圣诞节和元旦。当时他说:“你们来得正好,这是我到这里(香港_)来以后最平静最轻 松的时刻。我忙于拍电影.放松、娱乐和聊天的时间很少。”我们在那里参加了《猛龙
过江》的首映式。很令人兴奋.一直放到午夜。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有一件很有趣
的事.小龙建议我们把训练设备带去.因为他那没有可供训练的器材。于是我们把行 李箱装满了各种训练设备•而没有打包任何衣物和个人用品。我们认为这些生活必 需品到了香港可以买到。
黄锦铭和赫伯•杰克逊在港期间替李小龙签收了马西牌循环训练器,方便李小
龙做进一步的训练。
12月30日.严镜海之子严万法第一时间打越洋长途通知李小龙,严镜海因肺癌 不治.并告知了葬礼的举办地点与具体时间。获悉噩耗的李小龙当时几近崩溃,更让 他唏嘘不已的是,同一天•他还收到了严镜海寄来的最后一封信——一张生日贺卡, 上面写着:
像你这样的朋友实在是太难得了。
水户上原回忆道:
1972年12月底的一个周六早晨,我接到了一个从香港打来的越洋长途。“镜海 死了,”李小龙哽咽着说,“我就是想让你知道这事(停顿片刻),对不起,我要挂电话了 ……我实在是说不下去了。”他道了歉.显然镜海的死对他打击很大。
短短的一个月内,李小龙接连痛失恩师、亲友.这让李小龙丧失了最后的一道心
理防线——安全感,于是在1973年初及之后的2月1日,他为自己在不同的保险公 司上了巨额保险。
1973年1月5日,严镜海葬礼举行,李小龙并未出席^ 6日,《龙争虎斗》开机。 几天后,李小龙好不容易抽出点时间给严镜海的弟弟写了两封信表示慰问,表达对故 友深切的哀悼和不舍之情。
我失去了一个宝贵的朋友……他是个男子汉,我愛他……我也失去了一个兄弟. 他的优缺点都值得我去尊重……这个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1972年12月30日晚,《猛龙过江》首映,承受着双重ft•击的李小龙照例邀请哥哥 嫂嫂来观影。鉴于前两部戏的空前成功,李忠琢对该片在艺术成就上的期望值更高. 但在看完影片后有些失望。李小龙轻声问哥哥:“觉得这部戏怎么样?”李忠琛只是说 了句音乐还不错。”一旁的林燕妮想去安抚李小龙,却发觉他的手很冰冷,可见他失 望、紧张、沮丧之极。李小龙虽然言行极为西化,但骨子里仍然是传统的中国人。哥 哥在他的心目中有着父亲、标杆般的崇高地位,而学习成绩一向优异的李忠琛又是家 中长子.俗话说“长兄如父”。尽管李小龙已是巨星.但李忠琛只把李小龙当成自己的 弟弟,视为普通人。李小龙竭尽心血.努力想打造出一部精品,希望从哥哥这里得到 比市场反应更重要的心理支持,却不料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这种打击在某种程度上 比父亲、师父、挚友去世更甚。
平心而论,如果删去李小龙的几场精彩打戏,打着Techniscope技术(一种当时 较为先进的宽银幕胶片摄影技术)与欧洲外景噱头的《猛龙过江》就是一部结构松散、 剧情生硬、前后矛盾、漏洞百出的烂片。说李小龙是打戏一流,编剧三流一点都不过 分。这些缺点李小龙心里比谁都明白,但这是他的创业作,他要向大家证明,自己不 光是有着一身过硬本领的动作演员、思想家,还是一名全能电影人。如果他要在接下 来的《龙争虎斗》中担纲第一主演并有足够的话语权,创业作便可视为风向标和重要 筹码。况且,被嘉禾公司列为1973年第一部A级大片的《冷面虎》正在紧锣密鼓地宣 传中.冈田可爱演唱的《冷面虎》主题曲也已风靡日本,这让即将出演《龙争虎斗》的李 小龙很是不爽。于是他寄希望于《猛龙过江》一炮打响,也可视为对罗维这位“跟风大 师”与《冷面虎》的一种威慑.以及对嘉禾公司此种安排的不满。所以,我们便可以理 解李小龙对外界媒体的批评试图以各种理由搪塞、辩解,甚至称某些细节为神来之笔
这样的“护犊”心切的各种自欺欺人之举动了。
截至12月31日,各大报纸宣称,《猛龙过江》票房已达60多万。同时,嘉禾公 司、协和公司与“云丝顿”烟草公司达成合作,举办“畅游罗马幸运游戏”,将由苗可秀 在“欢乐今宵”节目中抽出中奖者.可获得美国环球航空公司提供的来回罗马机票2 张,并可获食宿津贴4000港币。李小龙更扬言《猛龙过江》将打破500万票房。有报 纸甚至扬言“票房达到600万也不无可能”。但就在这一天,咏春门内部分搬弄是非 者在《华侨日报》上再掀李小龙数曰前“家祭师父”风浪,爆出“内幕可谓居心叵 测⑴.
最终.加映了《死亡游戏》片花的《猛龙过江》上映26天,影片总票房真如李小龙 所夸口的那样,收了 530万港币。李小龙这才松了一口气,起码这部影片在商业上尚 算成功。但有人注意到,放映前,各院线已经调高了各档票价,涨幅平均为30%左右。 若刨去这些“水分”,该片实际票房应为370万左右,虽也超过《大军阀》和《唐山大 兄》,却依旧低于《精武门》。于是有影评人撰文指出,李小龙已经江郎才尽,《冷面虎》 即将取而代之^
1973年2月2日,《冷面虎》正式上映。虽然在《猛龙过江》下片后一周才公映,避 开了正面冲突,冈田可爱也专程来港为影片宣传造势,但是上映15天才迈过200万 大关.虽然也算是成绩斐然,但比起《唐山大兄》1〇天超过250万、《精武门》5天收得 200万、《猛龙过江》13天便接近450万的票房成绩,孰胜孰负,一目了然。
虽然李小龙凭借此片真正成了影视巨星,但是烦恼也随之而来。他接受采访时 无奈
地表示:
(事业成功)最大的坏处就是我再也没有隐私了。真是讽刺,我们为了成功而努 力奋斗,但当真正成功时,等待我们的却不仅仅是鲜花。走在香港的街上,就有行人 盯着我,有人要和我合影。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现 在.也只有我的家和办公室是比较安静的地方。
我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喜欢花费时间做无聊的事情。我不喜欢穿郑重其事的衣 服,希望借此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我并不是说自己很内向、很含蓄、很羞怯。我周
n笔者个人认为,虽然该篇报道未写明作者真名,仅以••从武”笔名论之.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该篇报 道明显是以叶准,黄淳樑为首的咏春门人请记者代为撰写
围有很多的朋友.我经常和他们在一起随意谈论拳击、武术等事情。但当到饭店一类 的公共场合中,我就想在未被发现之前赶紧躲起来。我会後直走到最靠边的桌子旁, 马上坐下,脸冲墙,把后背留给众人。吃东西的时候,我的头一直低着。我必须这样 做,因为如果有人认出我来,我就惨了。我不可能一只手给人签名,一只手吃饭。所 以,这顿饭肯定会吃不成了。因为我不是那种能因为个人好恶而赶走别人的人。现 在,我特别理解像史蒂夫•麦昆那样的大明星们为什么会拒绝到公众场合去。一开 始,我并不介意,但很快,我就无力招架了。没完没了地摆姿势拍照,还要挤出一丝笑 容,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同一个问题,头都大了。
我就像在监狱里一样,我就像公园里的猴子.大家都在看着我。你知道,我的生 活很简单.也很喜欢开玩笑。但是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自由地开玩笑了,以免我的话 被曲解。
浏览1,2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