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半年后,李小龙的腰伤逐渐痊愈。30岁生日那天,李小龙家聚集了众多好 友,稍显憔悴的李小龙收到了不少红包,看着比他更憔悴的妻子为其精心制作的绘有 截拳道标志的蛋糕,会心地笑了。不过,快乐总是短暂的,眼下的他还是要为生计打 拼,尤其是那催命的账单。
腰伤初愈的李小龙开始进行恢复性训练,几个月后,傲人身手神奇般恢复.让复 查的医生极为惊冴,视为奇迹。
李小龙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严镜海的身体,此时的严镜海由于焊接工作产生的 烟尘导致严重肺病而无法工作,他去找公司要个说法,却被告知“这病并不是由于焊 接所引起的”。虽然李小龙背伤初愈,并在休养期间写下多本武学笔记,准备用在新 书,但在1972年,当他得知严
镜海罹患肺癌后,便毅然决定帮严镜海出版《咏春功夫》,他将书稿交给水户上原,建议他立刻出版该书并预先支付费用给严镜海。事实上.按照李小龙的计划•《武道释义》原本应该在年出版•但由于忙碌的电彩事业而未能如愿。 直到1975年,他的弟子吉尔伯特•约翰逊得到琳达的授权,在伊鲁山度和李小龙其他弟子的耐心校阅 下,将李小龙生前笔记与该书稿归纳整理后,才交付出版,这就是《戴拳道之道》Jerf /Cww心)。 〔2 _1咏春功夫中文版为《图解咏春拳》.李小龙只是桂了个“技术编辑”的头衔。在书中,严镜海将叶问为他 亲笔签名的照片刊登了出来„ 年或1969年,李小龙、黄锦铭、严镜海便开始写作这未书并拍摄照
片•很快便定稿•但李小龙对可能有人会借用他的名义賺钱有所顾虑,所以决定暂不出版。
一名对功夫怀有浓厚兴趣的ABC广播电视网员工艾德•斯皮尔曼将自己多年 来对功夫的研究写成了一份厚达44页的调查报告,并与朋友兼搭档霍华德•弗里德 兰德一起改编成了一个剧本,取名为了 (按照字面意思,笔者拙译为《龙踪虎迹》),说的是19世纪的美国,一个叫金贵祥的少 林僧人来到美国西部闯荡的故事。这样一个典型的“当西方遇到东方”的故事吸引了 刚加入华纳董事会的弗雷德•温楚布:13的兴趣.他收购了剧本,并在董事会会议上 提交给华纳高层审议,虽然总裁泰德•雅士利个人很喜欢这个剧本,但还是被董事会 否决了,这些顽固的股东们不认为观众能接受一个中国英雄。
1971年的一天,李小龙的名人弟子,弗雷德•温楚布的好友,华纳同行赛•温楚 布[23向弗雷德引荐了处于困境的李小龙,他们很快就成了朋友。弗雷德很快就意识 到,眼前这个小个子中国人就是饰演《龙踪虎迹》一号主角的不二人选。李小龙非常 喜欢这个剧本,在得知该项目已无法拍成电影的前提下,便建议改编成电视剧集.他 称之为《武士》并多次与弗雷德洽谈,就改编成电视剧集后应增加 或修改的内容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下决心要拍电视剧集的弗雷德致电华纳公司电视部的汤姆•库恩,并会见了 ABC广播电视网推广部的巴里•迪勒,后者对武术很感兴趣,决定立刻开拍成周播 的电视电影。在进行角色分配的时候,弗雷德带着李小龙去见了汤姆。李小龙当着 他的面耍了一通双节棍,把他看得目瞪口呆。汤姆告诉弗雷德,李小龙的武技确实令 人惊叹,但是如果要在如此长的剧集中担任主演是不合时宜的,也很难让人信服。最 终李小龙也没有得到这个角色,理由居然是李小龙“太中国”了。
U〕弗雷德•温楚布是《龙争虎斗》的联合制片人。1970年,他成为华纳公司的副总裁。1972年离开华纳• 与保罗•海勒开创了红杉公司,曾制作过十多部动作影片.除李小龙的电影外,还有成龙的早期作品 《杀手壕》等。
C 2〕赛•温楚布,李小龙私教弟子.曾监制过《泰山》系列电影。
〔3〕《武士》剧集最后由大卫•卡拉丁主演,片名被改成《功夫》(Kung Fu),拍摄了 3季.从1972年至1975 年止,大获好评.成为经典之作。大卫•卡拉丁此后更成了“金贵祥专业户”。还主演过中国观众耳熟能 详的《杀死比尔》中的比尔,
- 嘉禾公司
1970年初,邵氏公司内部、各大媒体便开始盛传邹文怀将离开邵氏自组电影公 司的消息。后来,邹文怀亲自出面,正式否认了这件事情,并声称将对此前王羽欲借 合约期满而脱离邵氏一事采取行动。
但是没过多久,令人震惊的影坛地震发生了!
据悉,邹文怀曾在3月31曰与邵逸夫单独会谈将近1小时。其间,邹文怀向邵 逸夫提出离开邵氏的请求。邵逸夫见其去意已决,只得同意。4月3日,邹文怀正式 提出辞呈,获得批准。而在2天前,何冠昌、梁风也已辞职。于是,各种传言重新复 活,有说邹文怀的离开是因为不满邵逸夫重用方逸华,让其担任重要职务,变相架空 他的权力。也有说,邹文怀早已想脱离邵氏,只是时机不到,此次得以单飞,是因为背 后有好几家中国台湾及泰国的大财团支持。
邹文怀,1927年生于香港,原名邹定鑫.祖籍广东大埔,20世纪30年代初曾人读 香港圣士提反书院。40年代初,邹文怀随父母来到上海,就读于当时的圣约翰青年 中学,其时已经创办并出版《体育周刊》。1946年进人上海知名的教会学校——圣约 翰大学(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攻读新闻系,力倡并主办中文版校刊,同时继续出版《体 育周刊》。1948年在上海《申报》当实习记者,1949年毕业。在上海居住、生活了 9 年,邹文怀俨然成了半个上海人。
毕业后,最初想从事报业、创办连锁报馆的邹文怀回到香港,在英文报纸《南华早 报》及《英文虎报》做体育记者,并兼职做丽的电台旗下的《丽的呼声》周刊编辑,协助 该刊创业。就是在这里,他认识了胡金铨。当时他一共做六、七份兼职,也在《纽约时 报》做兼职记者和新闻素材报料人,同时在杂志写文章、影评,后进人美国新闻处做编 辑,一直做到“美国之音”(The Voice of America,1942年成立)电台台长。
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报业老报人吴嘉棠力荐年轻的邹文怀为由新加坡前来香 港主政邵氏影业公司的邵逸夫工作.邹文怀因其出众的语言天赋和聪明才智而深得 邵逸夫赏识,在邵逸夫多次诚恳的邀约下,邹文怀终于出任邵氏宣传主任,同时,他还 带来了自
己的好友、时任《香港时报》采访主任的何冠昌。邵逸夫则对其信任有加,言 听计从,连位于清水湾的邵氏影城都是邹文怀协助邵逸夫所买下。邹文怀还相继成 功挖来一代影后林黛、乐蒂,武侠片大导演张彻等人,为日后邵氏影业帝国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邵氏的半壁江山是邹文怀打下的。1965年起, 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随后与利孝和、余经纬及英资公司合伙创办香港电视广播有 限公司(TVB),出任常务董事,但重心仍放在电影业。
邹文怀和邵逸夫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足智多谋的邹文怀善于识人、用人、 放权,深谙管理艺术,邵逸夫虽然格局大,魄力非凡,但是局限于“家族制”的管理模 式,任人唯亲》他利用“红颜知己”方逸华来架空邹文怀当然是邹文怀离开的一个因 素,但是在邵氏11年,已成为公司“实际第一操盘手”的邹文怀与邵逸夫的公司管理 理念已开始有较大分歧也是事实。
那时.邵逸夫依然沉醉于垂直管理的大公司制片模式,然而这种模式的源头"一 美国八大影业公司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转向独立制片人制度。当时的香 港报纸上也有对于独立制片人制度的介绍与分析。虽然邹文怀消息灵通,也早已洞 悉西方的大公司模式必将解体.但是情商超高的他深知,要在邵氏的现行制度下推行 独立制片人制度,无异于痴人说梦。因为他和总经理周杜文曾将这个想法以书面方 式递交给邵逸夫审阅,并要求分红,但还是没有下文,最后周杜文辞职离开邵氏,于是 邵逸夫先是聘请凌思聪继任总经理,随后又让“红颜知己”方逸华进入邵氏高层。方 逸华进入高层后紧抓财政,这与邹文怀不惜成本拍好一部戏的理念起了冲突,双方开 始产生矛盾。他也曾和何冠昌讨论起此后的发展前景,两人一致认为,他们在邵氏家 族制的公司已经再无任何发展空间可言,此时,境外一些财团也在暗地支持邹文怀自 组公司。因此,早在1969年,邹文怀便开始不动声色地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人们筹 备新公司,并开始寻找合适的办公楼。
从邵逸夫安插方逸华到邵氏担任总务主任这个重要职位.到毫不犹豫地批准邹 文怀、何冠昌、梁风等原制片部重要人员先后辞职就可看出,邵逸夫对于位高权重、功 高震主的邹文怀也早已开始采取措施,时刻准备进行一次大换血。在邹文怀正式辞 职获准5天后,邵逸夫即向外界宣布,让袁秋枫来顶替邹文'怀的制片部经理之位。而 袁秋枫一年前已和雷震合组金鹰公司,却同时又与邵逸夫来往甚密,可见那时邵逸夫 便已窥得邹文怀之动向。
浏览1,3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