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螳螂拳分刚、柔、长、短、疾、徐,不能相互混乱,长短不分。

“长拳”与“短打”,是螳螂拳法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技击招法,即“七 长”“八短”之技法。长有七长之妙,短有八短之强。顺步牵手,摇步入手,缠 封双掌,迎面通捶,剿手砍掌,反身直入,韩通通背,此七长之妙也。迎面头 捶,靠身臂捶,蹲身膊捶,粘拿胸捶,双膝两肘四捶,此八短之强也。就攻守而 论,攻则以七长而进,守则以八短为本,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指上打下,打下 而捎上,指左打右,打右必须防左,上下关照呼应,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招 带打,连打带招,头脑冷静,细察敌情,防止对方欺虚做实,要身手灵敏,身出 步随,长短互用,手脚吻合,心欲进而手足齐施,长拳短打殊无二理。

螳螂拳拳法为:劲整力圆,周身相合。拳紧体松,轻沉兼备。贯穿紧凑,节 奏明快。刚柔相济,长短互用。开合收放,蓄发相变。腾挪闪展,身法灵活。勾 搂缠封,变化无穷。

七星螳螂拳上、中、下三盘歌诀:上盘行手如追风,勾搂缠封拳法精;贯串 紧凑变化疾,连招带打不留情。中盘身法似游龙,拧腰贯力大无穷;顺势借力帮 靠出,横竖叠用是真功。下盘着地稳轻灵,腰动气领身法正;手足合一运用巧, 进退虚实妙无穷。

短打紧要:进退虚实,蹿跳出入。闪赚腾挪,开合收闭。长短起落,刚柔 硬软。各有所长,期勿疏忽。夫 短打之要诀,总是八八六十四 门,九九八十一化,中有门,

三十二。左右三十二,知此门路 方可人手。化者,入手而变也,

亦可为变化无穷矣。

翻车辘轳捶,六六三十六。

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七势 集连拳,总是十八凑,全身十二 捶,闪赚双手扣。

八打: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图3-249曾根传抄的鐘螂拳《罗汉短打》拳谱

 

唇上人中。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臂后骨缝,五打腔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 合膝虎胫,八打破骨千斤。

八不打: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正中锁口,三不打中心两臂,四不打两肋 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

八刚:一刚泰山压顶,二刚迎面直通,三刚顺步双掌,四刚叠肘硬碰,五刚 贴门靠壁,六刚硬崩伏底,七刚左右双捆,八刚摔捋两分。

十二柔:一柔见刚而回手,二柔入手而偷手,三柔截手而滚手,四柔棍手而 漏手,五柔直通而勾手,六柔采手而入手,七柔搂手而进手,八柔疏手而人手, 九柔扑手而进手,十柔挑手而人手,十一柔开手而叠手,十二柔粘手而破手。图片64

而人手,十一柔开手而叠手,十二柔粘手而破手。

第六节六合八法拳

一、六合八法拳历史渊源

六合八法拳,又名水拳,也称先天三盘十二势,全称为华岳心意六合八法 拳。这一古老拳种的起源没有确切文献记载,只得民间口传。相传该拳源自北 宋年间道家隐士陈抟,他运用武学技艺,结合玄 门吐纳、导引之术创编而成。陈抟,字图南,

自号扶摇子,宋太祖赐号希夷先生,安徽亳州 真沅人氏,享年115岁。生前著有《心意六合八 法》、《指玄篇》、《三峰寓言》、《24气养生 导引法》、《高阳集》等。六合八法拳历元、 明、清各代名家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完 整的拳种。

六合八法拳释义:六合,体合于心、心合 于意、意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动、动合于 空;八法指的是气、骨、形、随、提、还、勒、

图片65

伏八种运动方法,必须行气集神、骨劲内敛、化象无形、圆通策应、顶悬虚空、 往来反复、定静守一、隐现藏机。六合八法以心意为主,六合为体,八法为用。 内养心性,外修形体,以意志为指导,不尚拙力,动作连贯、圆活、轻灵、沉 稳,快慢相间,松紧相随。运动时以腰为轴,步随腰动,不偏不倚,若虚若实, 不露于外,鼓荡起伏,一气呵成,是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内家拳宗。

在陈抟老祖之后,有李东风者隐居山中修炼此法,由他传给关杰和刘韵生二 人,此拳在山西、河南流传,有五字诀和歌诀传世。其后,陕西咸阳大魏村人王 德威得承其艺,王将六合八法改名为“水拳”,并将此拳传给圆融道人,道人融 合固有所学,传播于四川、陕西一带,称为“圆通八法”。继有李梨得此拳,传 授给潘志和,由潘传授给杨景群、李蝉、陈鹤侣和释达远等人。

六合八法拳历代辗转传承到了清代道光年间( 1821—1850),经佛门中人达 远传给了弟子陈光第,陈光第是河北省昌平县黄花镇人,青年时期在河南开封经 商,得遇李蝉道人习心意六合八法拳。李蝉道人门下弟子中,有名叫范固国者, 他是黄河北崖范家滩人,年轻时已身怀绝技而远近闻名,上门求学者众,但他一 直未能遇到他认为能继承他衣钵的传人,于是云游天下,在关中(今陕西中部) 结识李蝉道人,李蝉道人随同他往河南南阳玄妙观,经历五载寒暑,学习心意六 合八法拳以及大乘、小乘和玉川等剑法。当时陈光弟与刘养真也在南阳李蝉门 下,与范固国每天研磨技艺,对李师所授,视为金科玉律,精心研究,颇有心得。

光绪十一年(1885),原籍东北铁岭籍的吴翼晕,出生于北京书香之家,幼 年时,他随祖父迁官到达开封。开封古都,民间习武风盛。幼年的吴翼晕耳濡目 染,不知不觉间喜爱上了武术。但是,当时的儒文世家重文轻武,根本就不允许 他提学武,祖传的家训只让他学优而作宦游。家门内禁绝习武,而家门外,幼少的 吴翼晕则与同学私约,往铁佛寺观看僧侣练武,从观看中学习一二,已有所得。

光绪二十二年(1896)吴翼晕拜闫国兴为师,学习韦陀功、三盘十二势、六 合八法及长短器械。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吴翼晕经祖父好友范固国介绍,拜 入陈光弟门下,陈光弟与阎国兴同宗,也为希夷一门,各臻妙境。吴翼翬有幸得 到两位大师的朝夕砥磨,渐渐能够运用自如、应变有方了。过了五年,吴家迁回 北京,吴翼晕离开了阎、陈二师,仍然朝夕习练,荟萃精研,得生生不已之妙。光绪二十七年(1901 ),吴翼翬再师从宋清文研习吕红八势。吕红拳据说唐代即 有,当时道家许宣平曾著书立说,写下《子母连环拳》,在当时颇有声誉。此拳 后经

图片66

登封李逢源传于世,但这时的拳还是吕红拳的前身。吴翼翬的老师宋清文是 河北青县人,得其父宋老迈传教,宋老迈则师承河北邓展熊,邓又师从李逢源。 吴翼晕转益多师,二十出头已是造诣颇深的武备人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 ), 吴翼晕考入北京武备学堂,课余于郊外练习拳术,遇六合八法前辈陈鹤侣,得他 指授,技艺更加精进,深谙六合八法拳之真谛,吴翼晕认为:心意六合八法拳 的理论深奥,既有完整的拳学体系,传承千年历史,又有武当兼少林的古老 拳种。21

吴翼晕文武兼修,20世纪20年代,先后在开封豫萃中学、上海南方高中、 高等商业学校等担任国文教师和教务主任等职,1932年任上海青年会国术组总指

导、六合八法拳总教练。1935年 参加南京第一次国术考试大会, 显示出他过人的武术才华。1936 年,当时的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 张之江,特聘吴翼晕为该馆教务 处主任及编委会主任。他武功深 厚,世称拳术通家。抗战期间, 中央国术馆由越南缅甸转到云南 昆明。1945年后,吴翼晕回到上

图片67

海传授六合八法拳。1949年任原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兼国术组主 任。1951年在总工会工人俱乐部任国术教师。1957年陈毅市长聘任他为上海文史 馆第一批馆员。1958年3月29日与世长辞。

二、六合八法拳传入佛山

六合八法拳从上海南传发展,先后得梁子鹏和陈亦人两人之功。

梁子鹏(1900—1974),早年在上海加人精武会,曾与李佩弦、黄佴祥等一 同师从陈子正学鹰爪拳。师从吴鉴泉、徐致一学习吴氏太极拳,后从学意拳大师 尤彭熙。抗战期间与李道立练拳六年,共研六合八法拳。抗战后,吴翼晕在上海 重开班授拳,得李道立推荐为导师。1946年,梁子鹏将意拳、六合八法拳、吴 式太极拳南传香港,为六合八法拳南传第一人,学生众多。较著名弟子有李英 昂、孙秩、黄佰祥刘堆、方伯诚、陈忠等。李小龙少年时在香港。由其父李海泉 推荐,曾向梁子鹏求教内家拳法、拳理。

佛山有六合八法拳种传入是在自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其第一人为黄佰祥。

黄佰祥( 1899—1972),出身于南海沙头(丹灶镇小杏村)书香门第,家境 殷实。祖父在北京、上海等地有电影院及照相馆等物业。民国初年,战乱频仍, 百业为艰。1912年,13岁的黄佰祥到上海继承照相事业。两年后加入上海精武 会,当时精武会聘请各大门派大师传授武术,其中有鹰爪拳陈子正、螳螂拳罗光

图片68

玉、黄河派赵连和等,黄佤祥在精武会学得多种技艺,刀、枪、剑、棍皆能,其 中与梁子鹏、李佩弦是鹰爪门甲班同学。抗战前夕,黄佰祥回到了广东,据《晚 清民国时期的广东武术》一书载:“ 1936年10月6日在广州基督教青年健身馆, 中国拳师黄佰祥与印度拳师马加星进行一场拳击比赛,由在广州基督教青年会 任职外国人夏班星担任本次比赛裁判,结果黄佰祥击败对手,这是广东省开展 较早的拳击比赛,这件事轰动当时整个武术界。” 22抗战胜利后,黄佰祥到香 港从事照相工作,巧遇师兄梁子鹏,得悉梁子鹏在上海师从吴翼翬学得六合八 法拳,武功猛进,高深莫测,隧师从梁子鹏深造六合八法拳,两人亦师亦友, 交情甚笃。

黄佰祥家室在南海,所以长年往返于禅港两地:1949年,黄佰祥应佛山精 武体育会李佩弦邀请参加庆典活动,即兴表演了六合八法拳,使佛山精武同仁 眼界大开。活动结束后,大家都希望黄佰祥能留驻佛山教授六合八法拳,黄佰 祥应佛山区荣钜、潘炎流、任文石、曾根、麦益俦、冯雏仪等邀请,在佛山传 授六合八法拳,成为在佛山传授六合八法拳第一人。在佛山传授期间,在徒弟 区荣钜亲戚开的孔雀照相馆任职。1952年,黄佰祥离开佛山到家乡南海沙头, 继续传授六合八法拳,其子黄启泰承其衣钵,而他的佛山门徒如区荣钜、曾根

等也将六合八法拳传承发扬,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佛山六合八法拳曾经掀 起一股学习热潮。70年代初,经李佩 弦介绍,曾根再得梁子鹏弟子孙秩、 陈忠、刘堆等人指点深造,所以对六 ,合八法拳理解颇有心得,别具特色。 笔者有幸得观区荣钜、曾根两位师傅 的六合八法拳,认为区荣钜师傅演绎 的六合八法拳融合了他所致力钻研的

传统杨式太极风格,而曾根师傅演绎 的六合八法拳,糅合的是他所钟情的 龙形拳特色。

图片69 图片70 图片71

六合八法拳南传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出生于顺德沙滘东村经魁里的 陈亦人。陈亦人自幼传承家学,擅长医治跌打损伤,20世纪30年代,应上海中央 国术馆馆长张之江邀请,担任该馆医务工作=在张之江的推介下,师从吴翼晕研图片72

习六合八法拳。1949年,陈亦人移居香港,1%9年编著《六合八法拳》一书,其 自序有云:“……翼翬夫子于返铁岭前,命将六合八法拳学,其未尽者嘱补成 之,责以宣扬光大,不可使先贤绝学沦胥以亡,受示,客旅香江,迄今又二十 年,而夫子亦归道山矣,夫广宗垂永,责在吾人……”陈亦人首次将该拳种内容 及理论出版,六合八法拳经粤港传播至东南亚各国

三、国术薪传发新枝

1994年,佛山传承已久的六合八法拳又注入了新的力量,那是吴翼晕的入室

弟子卢桂耀回到了佛山安度晚年。

卢桂耀,1923年出生于三水县(今佛山市 三水区),年轻时在上海经商,因疲于应酬,体 质较弱,精神欠佳。1951年,经人引见,拜人赫 赫有名的六合八法拳一代宗师吴翼晕门下,并 成为入室弟子,深得吴师器重,获艺精深1994 年,年迈的卢师傅有感要落叶归根,鸟倦知返, 随原籍佛山的妻子回禅城定居。就在这时,恰巧 佛山张槎有位姓陈的“拳痴”,去信安徽淮南市 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术研究会,称想到该处学习 六合八法拳,会长吴英华是吴翼晕之子,也是卢 桂耀师弟,因此吴英华去信卢桂耀,建议他“重

图片73 图片74

出江湖”。吴英华认为,六合八法拳在佛山虽历数代传授,只要是用吴翼晕的六 合八法拳名义传播就该大力支持,这位姓陈的“拳痴”通过吴英华牵线见到卢师 傅,卢师傅见其态度诚恳,于是同意纳人门下,这位“拳痴”是卢师傅回禅后所收 的第一个学生一时间,卢桂耀师傅传授六合八法拳在佛山武林传开,许多人专程 到他家拜访要求学艺,带艺入门者不在少数,当中就有佛山武术协会会长薛绵本、 吕超玮、薛启昌、潘海贤、潘海荣等,桃李遍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 加坡及香港等地2004年,在卢桂耀的发起下,成立“佛山市武术协会六合八法拳 术专业委员会”,六合八法拳这一拳种在佛山武术百花园中深深扎根,枝繁叶茂3

第七节周家拳

一、周家拳历史渊源

周家拳是清末民初广东新会人周龙将所学洪拳、蔡家拳和北少林拳掺和而成 一种独特的拳术器械的总称,既有洪拳之刚猛沉稳,亦有蔡家拳的步法灵活,属 于南拳的一个流派,民间又称此拳派为“洪头蔡尾北少林”,周龙创拳后,首先 传授给周家兄弟,与其四位弟弟周协、周彪、周海、周田并称“周家五虎” c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该拳种曾独步岭南,名噪一时,流传广远,声名鼎盛,30年代 后传至海外,世称“中外周家”。

佛山南海九江周家拳传人邓波棠、关辉 洪、潘永生,顺德杏坛陈兆辉,新会“周家 五虎”纪念馆馆长周宝洪等人,曾接受笔者 访谈并带领笔者实地调查,据他们介绍,中 外周家门人均认可20世纪40年代著名作家我 是山人(笔名,真名是陈劲,报社记者)根 据周家拳周彪、吕柱石、陈万祥三位师傅口 述及笔记出版的事实小说《周龙五虎传》中 的内容,书中所有周家拳人物,均可与目前 新会“五虎纪念馆”中的武术人物对应:关 辉洪师傅还告知:目前香港有周龙宗师国术 总会,周田国术总会和联谊会等武术组织。 陈万祥师傅原是“香港周标国术总会”主 席,于2013年去世。吕柱石师傅现仍健在, 书里内容曾经过前辈们核实,可信度较高。

周家拳创始人周龙,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 )生于广东新会县棠下镇沙富村 观莲里(今江门市蓬江区辖管),家庭清贫,以务农为业。周家十个兄弟姐妹, 男女同排,周龙排行第五,是男丁中的老大,下有弟弟周协,排行第六;周彪、 周海是孪生兄弟,排第八、第九;十弟周田最小。周龙自幼聪敏,性格温和。作 为兄长,从小就懂得在生活上协助父母照应姐弟,深得其叔周雄喜爱。周雄素有 武学,为当地洪拳名师,农隙之暇,以拳术传授乡中子弟,以为寄托。洪拳注重 腰桥马,练习者皆以为苦,唯独周龙从无怨言,乐在其中,周雄对他更是另眼相 看,悉心传授。历十余载磨砺,周龙练得体格魁梧,拳法刚劲沉雄。周雄去世 后,17岁的周龙得从高要肇庆人蔡九公传授蔡家拳法,蔡家武功源自广西八排山 开建寺高僧,尤以八卦棍法见长。

明末清初时有蔡九仪者,崇祯时以武科登第,为洪承畴之承宣官。明亡, 匿于少林寺,为一贯禅师的高足弟子,精少林五拳和轻功,最擅长超举术和腿击 法。每与人较量,能腾身飞跃于丈寻外,疾如鹰隼,令人不易防备:既老,传术

于子侄辈及亲友中其门徒以莫、麦二人最佳。莫得击腿法和轻功,麦得拳术, 二人并为粤东技击之名家。清代广东省肇庆府,为广肇罗道治所,辖下有德庆州 及高要、四会、新兴、高明、广宁、开平、鹤山、封川、开建、阳江、阳春、恩 平12县。蔡九公为髙要肇庆人,蔡九仪后人。周龙随蔡九公习蔡家拳后,将洪、 蔡两家法融会贯通,精华为我所用,匀之不綴,技艺益发精进。

晚清末年,周龙家乡所在的新会、台山、恩平、开平等五邑地区水旱频繁 发生,台风灾害严重,1851—1908年的57年间,单是台山就遭受大水灾14次、大 台风灾害7次、大旱灾4次、地震4次、瘟疫4次,由此造成了五次大饥荒,许多人 为维持生计,出卖劳力,漂洋过海。周龙是周家长子,他认为理应挑起重担,因 此年满18岁,就与众多的五邑劳工一样,外出打工,先后在新加坡码头当过搬运 工,在吉隆坡矿场当过旷工。其间与北少林寺得道高僧弘一相遇,得师徒之缘, 学艺数载。在海外谋生期间,独历艰险,凭毅力立足江湖,托武艺见证实力。

民国初年,周龙辗转从香港回到沙富乡,与家人团聚,将所学武术技艺传授 给四位弟弟。此时,正遇同盟会人李福林的“福字营”,以二次革命有功,扩编 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所部改称“福军”,其任军长,当时“福军”总部驻扎在 广州河南海幢寺,兵力管辖南海、番禺、顺德一带。

李福林( 1874—1952),字登同,早年投身绿林,性格耿直好爽,他认为军 队除了懂得使用枪炮和战术之外,军人的体格和武术同样重要,“乃特提倡军中 武术,所有全体官兵,一律需习武术,开设武术大会于海幢寺内” 当时报名

者有数百人,周龙也报名参加比赛分十组,采淘汰制方式,最后周龙以周家拳 技压群雄,独占鳌头,被聘为“福军”总教练。此后,周家兄弟周协、周彪、周 海、周田也从新会到达广州,成为周龙的助教。周龙在军中不但传授武功,还协 助维持地方治安,深得李福林信任和器重。

1925年,周龙眼见周协、周彪、周海、周田兄弟四人均可独当一面,负起教 授“福军”的职责,就向李福林提出意欲设立武馆,使所学武艺能传播民间,弘 扬发展,已达成当年弘一法师的心愿。此举得到李福林的大力支持,于是“仁义 堂周馆”选址在广州十三行单边街开馆,开幕当天,“福军”参谋刘某题赠对联 一副:“用力力中能借力,临机机内要关机”,道出了周家拳出手迅猛、临机立

图片76 图片77 图片75

断、借力打力、巧力取胜的战术玄机这副对 联,成为后世周馆门下弟子开馆的标志。

周龙在广州“仁义堂周馆”,为培育武术 人才殚精竭虑,关镜、麦展晴、关德兴、陈斗 等就是其中佼佼者。1925年农历七月初六,周 龙英年早逝,年仅34岁。其弟周彪辞去福军教 职,主理武馆事务,林卓垣、李牛协助。

在周家拳门人中,有顺德麦村人麦展晴 (1899—1962 )为其中之佼佼者麦展晴原名 麦良,身材高大,有“高大良”之称,早年爱 好武艺,在顺德追随莫家名师王逢光,学得 莫家功夫,15岁出广州谋生,投于李福林“福 军”营中当侍卫。此时李福林罗致名拳师于军 中,以武术为士兵教。周龙、林世荣、黄汉 荣、刘忠、李鸿恩、史永贤等皆在军中充当教 练。麦展晴参加学习,最初在周龙门下学艺, 周龙知道他有武术根底,对他另眼相看,特別 以周家功夫教他,不久他学得洪头蔡尾拳技, 棍法则有大八卦、中八卦、小八卦、双夹单、 虎尾棍、五郎八卦棍等,皆能熟习,成为周龙 的第一门徒,担任助教,麦展晴每日天没亮就 到校场练棍。当时谢亨在军中充当教练,谢亨 为谢蛇之侄,学得谢家祖传八卦棍法。林世荣 也在军中充当教练,与麦展晴同在一起,对于 洪家拳术,麦展晴则向林世荣请教,经林世荣 介绍,认识了黄飞鸿。第二年,周龙病故,麦 展晴正式拜黄飞鸿为师,从20岁到24岁,学艺 四年,后来到香港另立门户,以学得周龙和黄

飞鸿技艺传授弟子,有严树生、陈锦 雄、周国强等传人。

二、藤牌层层叠,狮艺显奇功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 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林 伯渠、瞿秋白等出席了大会。大会通 过了由共产党人帮助起草的宣言和党 章,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 的民主革命纲领,重新解释了三民主 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 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 新三民主义。这是一个举国欢腾的日 子,据闻,当时广州全市50多间武馆 参与舞狮游行庆祝,各大小商店纷纷挂青24助庆,其中位于西濠口的南洋兄弟烟 草公司在四楼高处挂出一青,50多头醒狮经过,莫奈之何,周家武馆醒狮为巡游 队伍压阵之狮,由周彪领队:见此情形,周彪想出计策,选出腰马稳健的门徒20 余人,取大小藤牌各一对,以16人分两批在下,托着大藤牌,在大藤牌之上,站 立4个门徒,再托着小藤牌,小藤牌之上,又站3人,3人上又加2人,如此层层叠 起高高的人梯,周彪舞狮头,周田舞狮尾,敲响锣鼓,一前一后,合作默契,只 见爬至最高一层,仍差两三寸高度才能够得着所挂的青。这时周彪一边舞动醒 狮,一边以轻功踏在徒弟头上,徐徐地把青采下,这场绝技表演,令周家拳馆威 名远播。从此以后,遇有神诞庙会、抵制日货等大型活动,必以请得周馆醒狮助 庆为荣。此后周家拳分馆遍布各地。

三、民国年间广东各地周家拳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家拳在周龙为首的“周家五虎”拳师带领下,以广州为中心向周边城乡传播发展。周家拳总馆“仁义堂周馆” 1925年在广州十三行 单边街开办后,周协带领林卓垣、李牛在广州河南大基头同德七巷开设第一分 馆,不久,在广州河南窑头圩开设了第二分馆,从学者为广州河南猪肉行工会西 家25;林卓垣先到上海发展,其后又到香港油麻地传播;周海在顺德陈村设立分 馆;新会庙前街分馆由梁重庆主理;新会环溪庙分馆由梁林主理;李牛、陈贵仔 两人在江门长安路设分馆,由于从学者不断增加,武馆迁址于江门长安路新安街 12号,定名为“五邑总馆”,下设分馆多家,这些武馆,大多数以当地祠堂为馆 址。第一分馆:中山曹部,欧苏主理第二分馆:新会菜坑,朱华兼理。第三分 馆:深垒乡李氏宗祠,卢华主理同乡另一姓氏祠堂,李顺主理。第四分馆: 湘双水涌尾郑姓内,卢全主理。第五分馆:南担卢族,黄昌明主理。第六分馆: 中山横山,梁木主理。第七分馆:台山两间,一间在三八i于朱姓内,欧旺主理, 另一间在土地岗,朱超主理。第八分馆:新会大安里,陈七根主理。第九分馆:一 在大泽金里,周谋主理;另一在桥亭,徐苏梁主理。第十分馆:单灶黄姓,邓耀主 理。第十一、十二分馆:在新会会城庙和环溪庙各一第十三分馆:新会城河南, 潘耀主理。第十四分馆:南海九江“英勇堂”周馆,陈贵仔主理。第十五分馆:肇 庆下窑乡仁义堂周馆,由周田携胡焯光和莫清开辟。民国15年(1926),周家拳 设第十六、十七分馆于顺德陈村和佛山。民国16年( 1927 ),周家拳设第十八分 馆于南海西樵。民国18年( 1929),周彪回故乡新会设第十九分馆于江门,台山 新昌其由首徒李牛、朱华等主持。随后,周田又向广西一带发展,于肇庆悦城、都 城云浮及广西梧州等地设立分馆达间,直到民国20年,从广州至粤西总计分 馆80间。分别由周龙兄弟之门徒充当馆长,发展十分迅速。周家拳弟子如李牛、 朱华、陈斗、梁苏、林卓垣、关浩等皆为一时俊彦。抗战时期,李牛、陈贵仔移居香港,其他同仁则组成抗日大刀队,作战于两广一带,为抗日出力。在香港的 李牛、陈贵仔不忘师训,以继续发展周家拳为主业,跌打和拳术并重,传播发展。

四、周家拳流传在佛山

民国时期,周家拳已在佛山及周边城镇乡村传播,周龙兄弟是新会棠下镇沙 富村人,目前,周家拳祖馆设在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沙富村观莲里,国内外所有 周家拳馆均有“中外周馆”标记。在佛山市南海区,现有狮山镇周馆,九江“英 勇堂”上东武术龙狮体育会,九江“振兴”武术馆;在顺德区,有顺德里海南溪 醒狮团,顺德杏坛周琪兴武术纪念馆,顺德杏坛“雄义堂”国术馆;在高明区, 有高明塘花村仁义体育会,高明罗丹仁义堂体育会等。

九江“英勇堂”上东武术龙狮体育会九江“英勇堂”上东武术龙狮体育会,全称为“中外周家九江英勇堂上东 武术龙狮体育会”,其前身是“九江英勇堂体育会”,1928年周彪(新会人)创 办,1943年后由周彪弟子周锦波(1928—2001 )主理,现在由周锦波之子周柏荣图片78 图片79 图片80 图片81

担任掌门人。周柏荣5岁随父学艺,较全面掌握周家拳 拳械套路,周家传统狮艺传承套路有二叠二膊采青、叠上高杆采青、叠上高杆狮子吐球、飞砣采青(高达 6~10米的高空采青)等,传统地狮套路有狮子吐球、

狮子上楼台、狮子出洞、瑞佛采灵芝、姜太公钓鱼、蛇 青、蟹青、七星伴月等。其狮队曾参加199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50周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南狮表演。

顺德杏坛“雄义堂”国术馆 顺德杏坛“雄义堂”国术馆由陈伟雄(1908—

1974)之子陈兆辉主教。陈伟雄,又名“六根”,为周 彪得力弟子,自幼随父学艺,能承其衣钵,早年已在顺 德等地传播周家拳:,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陈伟雄 在鹤山沙坪云溪村、顺德杏坛东城坊、吉右东希大队等地传授拳术,陈兆辉均担 任助教:1976年幵始在鹤山沙坪云溪、顺德杏坛主教北水村和南安村、南朗村和 古朗村等地主教。1988年曾在佛山汾江武警学校主教1989年到1990年,在广州 沿江路武警学校主教,长期在顺德杏坛传授周家拳

顺德杏坛国术馆内有三副对联:(1)用力力中能借力,临机机内要关机:

拳来招擒借腰力,棍来圈点揪割弹。(3)龙形手法招马灵,大力藤枯变 两仪。

图片82 图片83

南海九江“振兴”武馆

南海九江“振兴”武馆的周家拳,是周彪的弟子陈伟雄(六根)传授给邓波 棠、邓炽棠兄弟,再传关辉洪,如今由关辉洪弟子潘永生执掌武馆。

五、周家拳拳械套路及技术风格

九江振兴武馆关辉洪师傅,对周家拳研练颇具心得,他认为,周家拳融合洪 拳刚劲沉雄、蔡家拳步法之灵动和北派少林拳术的磅礴气势,自成一家,风格独 特。周家拳注重手法,运劲与洪拳相似,但步法、身法比较快速,以快打慢,而 洪拳则以刚克弱。不过,洪拳在练功运劲方面有独到之处、手法精严周家拳中 的“万字拳”源于洪拳,十字拳源于“蔡家拳”,“大伏虎拳”讲求劲力,归之 于虎豹,精于技击,实与洪拳拳理同出一辙,取洪拳刚劲手法,汲取蔡家之进退 灵活。拳械套路主要有虎豹拳、梅花双刀、鼠尾棍、八卦棍、三节棍、大关刀、 公孙棍、禅刀、七节鞭、虎头双钩等。关师傅整理周家拳的主要套路及技术风格 如下:

(一)徒手拳术

周家小伏虎是学周家拳,初人门的第一套拳法之一,以训练腰、马、 桥、身形、步法、力量基本拳路,简单实用,以强制敌。特色招式有偏身钉捶、 跪马打捶、美人照镜、碌冚乌兜等。

周家小洪拳、大洪拳,原自北少林,加入蔡家拳的灵活步法,进退、 斜步顺势攻击,走步如风,大开大合,以弱制强。

周家万字拳,源自洪拳,以刚劲桥手马步,引全身之力进攻。遇强愈 强,以

浏览5,0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