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时期武术流向民间以来,古代武术从军事阵战中剥离出
来,在民间广袤的社会土壤中不断滋生、成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 性,古代武术的实质主要就是指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以个体性为特征 的武术,它与流行于军队中的军事技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在整个 古代武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军事、军事技术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推 动作用,但不能因此就以军事武艺来等同于古代武术,同时也不能简 单地把古代武术划分为军事武术和民间武术两大类,从历史的角度, 辩证地分析古代武术与古代军事技艺之间的异同,是我们探索、研究 武术与军事复杂的渊源关系所必须始终坚持的。
古代武艺与今之武术
——读《纪效新书》一得
明代武术是我国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武术与军事的分 野到明代才基本得以完成。人们日渐认识了武术的健身作用,逐步 走上了体育运动的坦途。
著名抗倭战将戚继光精研覃思,运用武术进行军事训练,取得了 赫赫战绩,同时在理论上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写下了武术理论上继往 开来的光辉一页。他的《纪效新书》既是一部“诲三军俾习"的军事论 著,又是武林中人长期探研追索的一部武术经典。它在论述武术与 军事的辩证关系上,是很值得推崇的。
人们在抨击当今武术是“花架子”、“不实用”时,常引用戚公的一 句话:“既得艺,必试敌。”问题在于这里的“艺”指的是军事武艺,还是 武术武艺。《卷六•比较武艺赏罚篇》中说:“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 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 图人前美观。”这段话正是从练兵的实效出发,强调了兵枪的功能是 “实敌”,决不能学供人观赏的花枪法。再从器械的规格和装备来看, 如“长枪锋要轻利”,“狼宪要利刃”,弓箭手要负“铁镀三十枝,大腰刀 一把,解首一反”;弩弓手则要求“每弩毒花一瓶,铁箭一百枝”;藤牌 要“坚大轻遮”。“每人长刀一把、标枪二枝”。不难看出,这样的装束 械备完全是古代军中所用,是从征战的实际出发的。在今天热武器 高度发展的昌明时代,军队大都不会如此装备,作为体育运动的武术 就更不会有如此要求了。
就比试方法来看,也大都属于军事性质的。比如枪,“先单枪试 其手法、步法、身法、追进之法",可以想见,与武术中的枪术比较相 近,但无花法而已;对试则“以二十步内立木靶”,“分目、喉、心、腰、足 五孔,各安一寸木球在内”,“每一人执枪二十步外,听鼓擎枪作势飞 身向前戳去孔内,圆木悬于枪尖上如此遍五孔目也就是说要求在 快速冲杀中,迅疾准确地击中象征人体的五个部位,形同今日军队中 的刺杀训练,与武术中的枪术训练大相径庭。再如试射。八十步外 “每三矢中二矢为熟",不是很像今天军事上的打靶吗?不难看出,戚 公所言的比较武艺大抵指适应作战的军事技术,和今天的武术不能 混为一谈。从这个角度出发,讲究实效:不允许“学花法”、“支虚架” 是理所当然的。今天,我们的公安战士、侦察兵要学习武术中的拳 法,也应从克敌制胜的实效出发,大可不必去仿效竞技体育的一套, 而更多地着眼于战争的各种可能性,否则,难免“花枪”。
《卷十四•拳经捷要篇》中说:“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 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这段精辟之言道出了武术与 军事既相关联、又相区分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拳法虽不等于军事 技术,但可以使手脚轻便、进退得宜,可以擒其妙、学其快、得其猛、兼 其柔,使动作变化无穷,有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这不妨说是掌握军事 武艺的入门之法。他进一步说:“大抵拳棍刀枪钗钮剑戟弓矢钩镰挨 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这句话,用今天武术的观点似可理 解为练拳是学各种器械的基础,着眼于通过各种拳法的习练,使身灵 步捷,手脚轻便,练就良好的身体素质,对进而掌握各种兵器武艺是 十分有益的。戚公认为,“此乃武艺之源矣"。
其实,借助运动形式来提高军队素质并非武术一种。唐代张建 封的马球歌诀“俯身仰击复傍击,难于古人左右射”,描述了以马球运 动提高作战技能。宋孝宗赵慎常借马球运动以习武,今天,我们的军 队借助包括武术在内的各项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与戚公以拳法活 动身手,同出一理。
由于火器的高度发展和大量使用,使武术与军事的关系发生了 巨大的变革。武术的职能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脱离了敌我双方,发 展到今天,主要的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造福于人类。作为一宗文化 流传于世,武术运动随着人们新的需求不断发展,才出现了“高、难、 美”的技术,“稳、准、快”的风格。按照套路的运动规律,在手、腿、身、 步、精神、节奏、劲力、结构、布局等诸多方面,出现了更严谨的规格, 更多变的技巧,于是才会出现如电影《少林寺》、《少林小子》所表现的 那种令人叹为观止的上乘功夫动作。这不妨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产物。
“乖巧者,未必实用”,但用为体育运动的武术就不能光着眼于实 用o只要有益于发展身体,有益于人类文明,“花”一点,“绣”一点,何 尝不可?当然武术动作当不是纤纤细腰那一套(亦不足以为武术), 但也决非定要“一拳打死牛”才算不“徒支虚架”。
由此,笔者认为,古代武艺与今之武术虽是一脉相承,却不能等 量齐观。对戚继光的武术观也应以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不应 片面地去理解。
中国文化类型与传统武术
中国武术,作为源于战争搏杀的残酷嗜血的搏斗技术,为什么却 在中国大地上演绎为一种充满哲理、伦理、艺术等光辉的套路运动形 式?或者说,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民族都有其本地化的搏斗技术, 为什么中国武术无论是在运动形式上还是在价值追求上都有别于它 们“致伤致残”的血腥和“你死我活”的残忍?这种独特的差异又源于 何处?对此,我们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思考中国为什 么会产生武术这样的文化、技能和技术?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积淀 中发展起来的武术,不可避免地与生俱来地携带着众多我们民族文 化的特性。
不同质的文化可依据价值观念的不同进行区别。从世界范围来 看,主要存在着两大文化系统:一个是西方的欧洲文化,一个是东方 的中国文化。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有学者将世界文明划分为“四大文 化圈”一印度佛教文化圈、欧美基督教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教文 化圈、东方儒家文化圈。世界各地文化之迥异,究其根源,最先还是 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之差异而影 响到文化精神的不同。
已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精辟地 阐明了中国文化的背景、类型及特征o为了探索武术的特点,我们将 在文中大量引叙这位先哲的思想和观点。
(一)中国文化发生的地理背景
中国是一个古文化国家,它与埃及、巴比伦、印度这些古文化的 一个共同特点是——依山傍水,发源于河流之畔。
人类最早生存聚集在有水源有河流的地域,如尼罗河、印度河、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域上都属于河流文化。但是,与中国比较起 来,埃及、巴比伦、印度的文化都是在一个小水系、小地面上产生的, 随着历史的推移,他们就相对退居、萎缩。而中国文化却继续发扬光 大,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一大支柱。中国文化较之埃及、巴比伦、印度 文化,之所以显得更为孤立和独特,这和它的地理环境有关。
中国文化的发生,严格地说来,并不完全依赖于黄河,而是黄河 上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的两岸和它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处形成了 三角地带——“衲”。“衲”是在两水环抱之内的意思,是河流汇合的 地方。如泾、渭、洛、汾、伊水等,每一条支流的两岸及其两水环抱形 成的那一个区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摇篮。与之相比,埃及、巴比 伦、印度这些国家,有的只有一条河流和一个水系,如埃及的尼罗河; 有的虽有两条河流,如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但其水系都很简单,没有 太多的支流。只有中国,不仅具有许多水系和支流,而且都是极其复 杂庞大的。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是先在那些小水系上开始发展起 步的,而后渐渐扩大而蔓延至整个大水系。与埃及、印度和巴比伦的 地形相比,中国文化形成在一个复杂而广大的大水系、大环境中。因 此,更易于走进一个大局面,迅速成为一个内部统一与团结的大 国家。
在气候方面,中国黄河流域地处北温带,雨量不及印度恒河和埃 及尼罗河流域充沛,没有埃及、巴比伦以及印度的闲暇和富足。恶劣 的气候条件,一方面需要其人民的勤奋、耐劳,以达到自给自足;另一 方面也塑造了勤奋、耐劳的人民。因此它的文化一开始就是在勤奋、 耐劳之下创造的,其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追求稳定安泰的生活态 度,形成了有别于希腊商业文化的“农耕文化”。
)影响中国武术形态与价值的传统文化类型
人类文化大致不外乎游牧、农耕和商业三种类型。游牧文化 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 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三种自然环境,形成三种文 化类型。但是,由于游牧、商业型均起于内源不足,需向外寻求,其 文化特性常常表现为侵略的、扩张的、外向的特征,因此可以将两 者合为一类。与之相比,农耕型则可自给自足,无需外求,文化特 性多表现为和平、安定、内向等特征,所以单为一类。古中国由于 地处特殊的自然环中,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国文化丰富而独特的 个性特质一一内倾性、和谐性、伦理性与艺术审美性。中国武术自 萌发之日起,就在这多种民族文化特质交织出的传统文化类型中 生长、演化、承传和发展,逐渐地形成了自身特异独立的外在形态 和内在价值追求。
浏览8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