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陈家沟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 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摔法只讲 摔,不讲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它四种虽也综合锻炼, 但仍各具特色。唐代有南拳北腿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 光同时代的当时名手,如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 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 拿跌四法,在实践时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或 象征属于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 累的点滴经验,也由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而江湖游食之 徒,为自身名利计,往往秘而不传;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拳种在数 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竟无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太极拳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练习皮肤触觉和 内体感觉的灵敏性,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而又有所 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于拿人的劲 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陈氏这种推手方法,在当初技击性 是很强烈的,和摔跤一样,斗争性很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 度、灵敏和技巧都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同时由于踢法的伤害性较 大,在推手中只采用了跌法中的管脚法。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 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武 术的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世界内容推。

(四) 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听劲”方法, 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太极拳独创性的成就之一。这种 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练习太极 粘枪时,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剌枪术开辟 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五) 发展了以太极含义为依据在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 是总结古代技击术(踢、打、拿、跌)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 防御的理论和战术,所以称得上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 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图诀加以对照(如《拳 经总歌》中说“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劈砍奇 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而“拳经三十二势” 中则说“怎当我闪惊取”、“上惊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 “一条鞭横直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这样 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 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 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展。陈王廷在拳法理论 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纵放屈伸人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 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的 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 独知人”的推手高级技术水平。陈氏旧传的四句《打手歌》:“棚 掘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人来打,牵动四两拨千 斤”,这正好是《拳经总歌》开头两句的注解。这种推手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外形的技 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 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 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以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为入手的锻炼原则,要由 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 后快,快后变慢,有柔有刚,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 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 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术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 的新的锻炼方法。

今天,太极拳已成为我国盛行的一种拳术,为增进人民健康做 出了一定的贡献,并逐步引起国际体育界和医学界的重视。推本 溯源,陈王廷对发展太极拳是有很大贡献的。

(4)、太极拳的演进

尽管太极拳创始难以定论,但是从太极拳定名以来,陈长兴以 后的太极拳演变线索是较清晰和公认的,这构成了现代意义的传 统太极拳主体。根据拳理著作、动作形态可以看出从明末清初以 来的太极拳演变、发展历程。

基本形成期

这个时期主要指从明末清初的陈王庭至陈长兴( 1771—1853 年),经过五传,完成了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演变,表现为:

重要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留下的理论著作很少,代表性的有陈王庭的《拳经 总歌》、《太极拳十大论》、《用武要言》等,从这些拳论、歌诀来看, 突出反映了太极拳的技击性,如《拳经总歌》:“纵放曲伸人莫知, 诸靠缠绕我皆依。”讲的就是技击方法。但是,这个时期的拳论中已有了运用阴阳哲理、五脏医理解说拳理,如《太极拳十大论》中 的“二气,呼吸既阴阳也”,“五脏,夫捶以言势,人得五脏以成形, 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 肺、肾也。”

拳套动作形态

陈王庭时期的七个套路,经过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一代,原 有的108势长拳和太极拳二至五路,已逐渐被舍弃,很少有人练 习,取而代之的是陈式太极拳一路和炮锤(现称之为二路)。一路 又分演出老架、新架。新架与老架架势一样宽大,扬弃了原有的一 些高难动作,新架随后又出现了赵堡架,代表人物有陈清萍。关于 赵堡太极拳的渊源问题,据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中记载,是 王林祯传蒋发传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佰一张宗禹一张彦传陈清 萍,也有人称陈清萍学拳于陈有本,后入赘于赵堡,所传拳势与老 架相同,但是突出了圆形运动特点。从陈王庭早先拳套中的腾空 一式一路,逐渐简化了原有套路,使之更加适宜大多数人习练,预 示了太极拳朝着健身、群众性方向发展。

这个时期,基本完成了陈式太极拳包括赵堡太极拳自身的改 造,形成了现代意义上传统太极拳的雏形,由此将逐渐演变出不同 的太极拳流派。

流派定型期

这个时期时间跨度较大,经历了从杨禄禅学拳到孙禄堂晚年 定孙式太极拳,期间确定了现今流传的孙式、杨式、吴式、武式的形 成与定型,以及陈式太极拳的最终定型,从而最终形成并定型为目 前流传较广的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的太极拳,当然此外还有 其它流派的太极拳,如武当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

重要的理论著作

这个时期正式出版的理论著作,主要有陈微明、许禹生、孙禄 堂、吴鉴泉、陈鑫等人的专著。20年代初开始用照相技术,对动作拍照制版,给后人留下珍贵拳照,突出的有杨澄甫、吴鉴泉、孙禄 堂、陈发科的拳势照片,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杨澄甫的《体 用全书》,孙禄堂的《太极拳学》等,都是最为重要的著作。特别值 得一提的是武禹襄、李亦畲及王宗岳的拳论,虽未正式出版但确是 经典之作,对太极拳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指导着太极拳的发 展。

拳套动作形态

杨禄禅从学于陈长兴老架陈式太极拳,以陈式一路为蓝本,逐 渐形成了杨式太极拳体系。杨禄禅( 1799-1872年)到北京传拳, 为了适应大众健身学习的需要,开始了改编拳套,再经过其三子建 候(1839-1917年)修改为中架子,最后由建候三子澄甫( 1883一 1936年)定型为大架子,成为动作舒张大方,无跳跃发力,流传最 广的杨式太极拳,其它架势的杨十太极拳,由于其动作难度或其它 原因,并没有广泛流传。

其中,得传于杨禄禅和其子班候(1837—1892年)小架子的全 佑,经全佑之子吴鉴泉(1870-1942年)进一步修润,形成了动作 小巧紧凑,速度均匀,不纵不跳,风格与杨式同一趋向的太极拳,定 型为吴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年),曾从杨禄禅学陈氏老架,后又从陈 清萍学习新架,又严格按《太极拳论》参悟太极拳,从而创造了武 式太极拳,经李亦畲(1832—1892年)进一步完善,最终定型武式 太极拳,拳架动作形态上有了独到之处,在拳套编排结构上类似杨 式和陈式,但动作形态上高度抽象概括,仅以“起、承、开、合”甚至 “开合”二字概括所有技法,强调开合虚实,架式紧凑,独树一帜。

孙禄堂(1861—1892年)擅长形意、八卦,又向郝为真学习武 式太极拳,参合三派之长,创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极拳,突出进步必 跟,退步必撤,开合相接的特点,定型为孙式太极拳。

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 1887—1957年)于1928年去北京拳,成为陈式太极拳的中兴者并确立了陈式太极拳的地位,广泛开 始传播动作螺旋缠绕,松活弹抖,有顿足发力的陈式太极拳。

纵观五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以一路为主,其它四式太极拳, 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顺序、谱名、动作名称。在动作形态上,几个主 要流派,都以扩大或缩小动作原型为手段,创造自己拳势,这和几 个流派创始人的自身条件和习拳根基有关,如个人身材、学识等, 杨澄甫定型大架与其身材显然有关,孙禄堂擅长形意、八卦在孙式 太极拳中显而易见,武式取法舍形,主敬主静,没有脱离其受宋明 理学的影响。

在动作形态上,不管是新编套路还是传统套路都力图遵循固 有传统风格。民间各式传统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动作形态保留的 较好,而走上竞技场的传统太极拳,演练上却有雷同倾向,风格不 是很突出,特别是杨、吴、孙式,其后90年代新编的《武式太极拳 竞赛套路》也有此倾向,大多有“杨化”的痕迹,这和杨式太极拳的 普及程度,以及竞赛导向有关,随着太极拳发展,探究太极拳健身、 技击机理,阐发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用实证性研究证实太极拳 独特功能,保留传统的风格特点,创编富有科学实效的简化套路, 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太极拳各家:

陈式太极拳

河南温县陈家沟姓,于明代洪武初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 其祖陈卜,为领头的族人,因其武艺高强,且曾领村民战胜盗贼,所 以受到村民们的敬慕。

陈王廷,字奏廷(约1600年一1680年),明末清初时人,以武 术出众著称。他晚年有遗词留于后人:“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 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造的拳是长拳,并非今日的太极拳。唐豪说他创编太极拳,是缺乏依据的。

陈式最早称太极拳之名者,是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 (1933年刊印版)。陈鑫生活在道光末年至民国初年(1849年一 1929年)。在杨露禅之后,与扬健侯同时代。

据沈家桢、顾留馨编著的《陈氏太极拳-简介》中载:“有太极拳 五路、炮捶一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至十四世陈长兴(1771 年一1853年)、陈有本时期,陈氏拳家已由博归约,仅专精于太极拳 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陈式第一路、第二路拳式,悉依陈发科 (1887年一1957年)晚年所定”。“其第一路,动作较简单,柔多刚 少,以搠、握、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探、例肘、靠四隅手的运 用为辅;锻炼以缠丝劲为主、发为辅”、“第二路(炮捶)动作较复杂, 疾速、紧凑,刚多柔少;以探、捌、肘、靠四隅劲法的运用为主,而以 搠、擢、挤、按四正劲为辅V窜蹦跳跃、腾挪闪展”的动作出现,速 度较快,保持有长拳风骨。

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县人杨露禅(1799 年一1872年),其子杨建侯(1839 年—1917年),其孙杨澄甫(1883 ¥—1936年)祖孙三代,经多年实践, 在陈式老架的基础上发展创编而成。

杨式太极拳,姿势舒展,平正朴 实,练法简易,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 展的比较普及。

其拳架有高、中、低三种,根据不同的身体条件、年龄、性别等, 采取自己的架子,用来增进体质,又可作为医疗手段。

杨氏太极拳传系:

(只列其亲族传人、各派和杨氏太极拳有关的门派创始人及与本书作者师承有关的传人,其他传人未列入)图片15

杨露禅传王兰亭、杨凤候(长子)、杨班候(次子)、杨健候(三 子)、武禹襄;王兰亭传李瑞东(创李氏太极拳),杨班候传全佑、杨 兆朋、杨兆林、陈秀蜂,杨健候传杨少候(长子)、杨兆元(次子)、杨 澄甫(三子),武禹襄(武氏太极拳创始人)传李亦畲;全佑传吴鉴 全(子)(创吴氏太极拳),杨兆林传翟文章,杨少候传杨振声 (子),杨澄甫传杨振铭(长子)、杨振基(次子)、杨振铎(三子)、杨 振国(四子)、赵斌(外孙)、张庆麟(内侄)、傅钟文(外孙婿)、傅宗 西(钟文弟);杨振铭传帝儿(长女)、玛丽(次女)、伊丽(三女),杨 襄铎传杨军(孙),赵斌传赵小宾(长子)、赵幼斌(次子,本书作者 的老师),傅钟文传傅声远,翟文章传杨振河(本书作者的老师)。图片16

武氏太极拳

创始人是河北永年县 人武河清,字禹襄(1812 年一1880年)。他们兄弟三 人在家练武术,于杨露禅四 十多岁(约1840年)回家后, 随从杨学陈式老架。当武澄 清(1800年一1884年)于 1852年中进士,任河南舞阳 知县时,禹襄去河南舞阳赴 兄任所,便道陈家沟,后去赵保镇,跟陈青萍(1795年一1860年) 学新架月余,备悉理法。澄清在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论》。 武禹襄得后深入研究,更有发悟。后为《十三势行功歌诀》作注, 名为《打手要言》;又衍为《十三势行工心解》四则;并归纳出《身法 十要》等。

后经武禹襄之甥李经纶,字亦(畲)(1832年一1892年),于 1853年开始从之学拳,在实践中反复体验并写出《五字诀》、《撒放 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等。

近代太极拳的传播,以杨氏三代的创新为多;就理论的钻研, 武、李氏做出了贡献,继承发扬了王宗岳的理论,自成一家。武禹 襄的拳架,不同于陈氏的老架与新架,又有别于杨式大架与小架, 其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 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自成一派,名为武式太极拳。

后来,传到第四代郝月如(1877年一1953年)时,为适应大众 的需要才作了不纵不跳、双摆莲不拍脚面的改革。

武式太极拳,理论为武李两家发展。其拳套,则主要为郝家传 播创新,其中以郝和(字为真,1849年一1920年)的技术最精。武 式太极拳传入北京时,有人把它称为李架;待郝和之子郝月如与其 孙郝少如及其重孙郝吟如四代,把武式太极拳传来上海,又称之为 郝式太极拳。由郝少如编著的《武式太极拳》于1946年出版。郝 月如有《武式太极拳要点》和《武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郝月如 《关于教法和练法的一些体会》等新书的出版,对太极拳的发展起 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上观之,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郝月如、 郝少如等。对理论都做出了贡献;于拳架也各有所补益创新等。

吴式太极拳

据1958年徐致编著的《吴式太极拳-简介》中载:“是从杨式 太极拳所传的拳式发展创新的。杨式太极拳有大架和小架之分, 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渐修定的。吴式太极拳始 于满族人全佑(1834年一1902年),后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 1870年一1942年)加以改进修润而形成一个流派广

吴式太极拳以柔和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 灵活。且又以“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见长。

孙式太极拳

据1962年出版的孙录堂原著,孙剑云整理的《孙式太极拳• 简介》中载:“孙福全先生字禄堂,晚号涵斋,河北望都县人。自幼 酷爱武术,从李魁垣学形意拳。后从魁垣之师郭云深学习;并从程 廷华学八卦掌。经数年研摩,功夫深厚。后遇广平(现永年广府 镇)郝为真,又从郝学太极拳。先生毕生研究武术,精形意、八卦 和太极拳,并将三家之精髓融会互合,创孙式太极拳。”特点:进退 相随,舒展圆活,动作敏捷。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 转身则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孙录堂先生 著述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拳 意述真》等。

三皇太极

三皇太极,是三皇炮捶传人“神拳”宋老迈(号迈伦,1810年一 1893年)晚年,为健身延年益寿所创编。

据“三皇炮捶”老拳师郭玉成讲:“宋迈伦大师晚年精心研究 了陈式太极拳,感到此拳对于养身健身有很高的价值,最适宜中老 年人练习。但他又不想把’三皇炮锤’的刚劲丢掉,于是他反复揣 摩,将太极之柔、炮捶之刚劲溶为一体,编撰了这套拳,命名为’三 皇太极专供练炮捶的人晚年练习。此拳快慢相间、刚柔得 体、以气为主、以理当先,发力整、用气妙、朴实无华;内练五脏、外 练五行、内外合一、延年益寿。

郭玉成(1988年,81岁),他70岁时害眼病,眼看身体要垮 了,于是想起练此拳,一年后体力充沛,颇得其好处。其拳五十个 动作,约练5分钟包括有:起势、分步双研手、双插掌、搂膝单击掌、 番臂掌、白蛇吐信、双劈掌、开弓势、合肩番臂捶、上步十字手、云手 五花掌、马步双拍掌、海底捞月、双抱肘、踢腿等有50多个动作。

太极长拳

此拳系杨班侯的外甥王某,传大名府的刘亲和尚;刘传汤士 林;汤传赵县常元明。

集太极拳与长拳两劲法于一体,太极与长拳架势兼而有之。 动作多,时间长,姿势大方。演练起来,绵绵不断,故取名太极长 拳。

全套长达九十一势,包括怀抱北斗、太极分两仪、迎风开门、左 右云手、英雄独立、展臂平衡、翻歇步捶、仰面后击、翻身燕子抄水、 掏手冲天炮、摆莲脚、腾空二起脚等。其理论,即应用王宗岳的 《太极拳论》。

太极螳螂拳

此拳系河北涿县城内人田侠所练,民初自淮阴学来。据传,该 拳系山东王朗所传。数传之后,传至山东赵氏;赵又传山东李氏; 李传江苏淮阴王丙坤;王传田侠G

太极螳螂是用太极劲力、速度演练螳螂的招势,先慢后快,逐 渐加快,柔而不软,快而多变;发拳出掌需要放松,点到目标骤发寸 劲。动作与呼吸相配合,以巧取胜,以攻为主,多取上部。

其动作有:左右扫眉掌、行身斜肋脚、转身叶里藏排、豆捶打、 明砸斜肋脚、比手仃身前面掴耳、莲花摆头、抓三手等五十四势组 成Q

通臂太极拳

此拳从乾隆初年算起到现今,已经有六代历史。河北广平县 卢董村的卢进才,其子卢奎恩等精习此拳。

此拳在邯郸地区,除广平县卢进才、卢奎恩等外,还有肥乡县 的杨大成;成安县的常殿安、曹振山;曲周县的张奇、张斌;魏县的 李井春等习练。(前面已讲述)

太极十三形拳

此系戳脚门的一个拳套,由蠡县刘观源先生学于赵老灿; 刘又传刘振江、刘振国;再传刘景山,刘经才等。

该拳以太极的搠、®、挤、按、探、例、肘、靠、左顾、右盼、进、 退、中定十三势技法为核心,模仿龙、虎、猴、马、鹤、鸡、熊、燕、鸵、 豹、鹰、鸥、蛇十三种动物的技击形象,为一种形象太极拳,其动作 一形分三势,一势分三手,共一百一十七势;演练时有单势反复、单 手反复、打套路三种形式。

其动作名称:龙形一青龙反爪、青龙出水、青龙探爪;虎形一猛 虎奔山、饿虎扑食、猛虎托山;猴形一白猿献果、转身捞月、拨叶偷 桃;马形一野马连环、趟挂腿、野马奔槽;鹤形一白鹤展翅、白鹤拉 翅、白鹤乍翅等,每形三势。

⑪武清李氏太极拳

该拳系武清县人李瑞东先生(1851年-1917年),名树勋,号 瑞东,字文侯,绰号’鼻子李’所创编。李先生天资聪颖,博学多 才,三十岁上在武林即很有名望。1890年前后,应聘任北京端王 府御教师;清代末年主持了“天下英雄会”并荣任总裁判长。

李瑞东先生以武会友,学习各家之长,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荣史,更有败走麦城的窘境,甚有不能自容的 绝路闪过。

李瑞东先生在其《太极拳-序》中讲:“余自幼即癖好拳棒,无 奈总未遇名师,昔日所学虽多,然尽是些乡屯把戏,花招虚套,惟求 悦目而已,毫不知进攻退守之道为何说,因偶然自悟,若此倘遇劲 敌,不知将何以应之,练艺若无真实技,正如盲人再骑以瞎马,欲不 撞墙岂可得乎?何况此道最难,若不得口授,虽苦练一生,亦是茫 无涯岸,绝不能成功,必须访求高明,方可有望,后得幸饶阳李老遂 先生来,得其开导指教,方稍觉明释,不过才算一般而已……近日四乡各镇均推戳脚门为最,闻风胆落;自学戳脚门后,又得山东弹 腿许多好处,系京都王子斌兰兄所传。其门多打摇山,走行拳,晒 步法。身法是速、小、绵、软、巧、踢十趟腿,打八方气,串张邱母四 趟架子等,其中熊经鹤伸亦甚属矫捷。……曾于光绪庚辰(1880 年)岁四月十八日,忽有新津王兰亭兄因奉差由都赴坨从武经过, 顺便到舍相顾,晚间闲话,偶尔谈及拳勇,一时投其所好,因问兰亭 吾兄亦好此道乎?伊云:’昔日学过几天未成,如今已无功夫矣。’ 余又问之!吾兄所练者何门系何师所传也?兰亭答曰:’系广平 府杨老师所传太极门,专练八势五步共为十三势,兄实是才疏学 浅,非若在弟处绝不敢言此道,恐惹人见笑。’余亦以其为泛泛之 辈,毫不在意,岂知伊高明自谦之士,最可幸者,其为人厚道,不然 彼时准被其伤破,岂不令人可悔,至今思之犹有余愧。故余劝勉后 学,一时不可大意,用心鲁莽,必至吃亏而且出丑,戒之戒之。兰亭 云:“久仰弟台大名,恨未得一叙,今日相逢不知可肯赐教否?”余 意腆然许可,即于灯下校角低昂,及至出手时,熟料三战三北,余到 此时实觉惭愧无地自容,几乎愧急而死,忽然心中一动,问兰兄曰: “京都有一最著名者姓杨名班侯,吾兄认识否?兰亭笑曰:“伊非 外人,吾师弟也,班侯乃露禅先生之次子也”。余闻此言,如梦亦 醒,将一腔愧急尽付于九霄云外矣,反为之一快,今日得遇真传,亦 不负练艺一场,真是三生有幸,因向兰亭曰:“小弟甘拜下风,如吾 兄不弃,愿以师事之气 伊闻此言变色曰:“吾弟何出此言,言之太 甚也,如不弃嫌弗佳,愿尽吾所学以授之,惜相遇之晚,老师已于光 绪初年逝世矣。今拜为师兄弟,吾代老师领拳可也”。从此得拜 在露禅先生门墙之下,后多蒙其指教,才能顿开茅塞。……“李先 生之论非常实在,直言自己在武林界的得失,颇有寓意,很注重学 人之长,因而,他也曾入少林习艺,学得少林八势等。在其广学各 家之艺后,融合各家之长,创编了“武清李氏太极拳气

其拳为:太极五行锤、太极八卦奇门拳、心意十二形、太极十三 80

丹、太极小架;太极青丰剑、太极白虎十三刀(以剑代刀的练习套 路)太极青龙十三枪、勇战心意枪等。自为一家,风格独特。’

熔内外家各派之真髓,以太极导引、呼吸、吐纳法化之°吸取 了少林拳、形意拳、戳脚、八卦拳、太极拳、八卦奇门拳、岳家心意十 二形拳等多家拳械套之精妙,创编成“武清李氏太极拳” o

⑫八卦太极拳

八卦太极拳创自何时何人?历来说法不一。据说,早年有个 不成文的规矩,也可称之为一个契约,即:只准门内择慧而授,不准 习者问其渊源。故而,有关八卦太极拳的创始者最初就模糊不清, 至今尚未发现确切的文字记载。这主要是与其产生发展的特殊历 史背景相关。昔时,武林门规森严,八卦掌有“三不教”、“五不传” 之规;而太极、形意门之功法真谛也是向不滥传。况且,尚有一徒 不事二师的旧传统约束。所以,习八卦的一般不再习太极,而习太 极的则不再习八卦……否则,一旦事发被逐出师门者不乏其例。 由此可见,八卦太极拳绝非是出自某个人的独创,而是几个深得八 卦、太极、形意之功法精髓的人集体创编的。那么,这几位武林前 辈究竟是谁呢?

它是由杨露禅的女婿夏国勋与刘德宽(人称“大枪刘”,董海 川之弟子)、李存义(以精形意拳著称,程廷华之把兄弟)等,在相 互交流的基础上联手秘创的。八卦太极拳问世后,几经修改完善, 最初仅限于得意门生中内授,随后稍有放宽,然直至四十年代末也 未在社会上公开传习。建国后,该拳由京、津、济一带流传至云南、 东北等地,倍受武林朋友推崇。传习八卦太极拳,始自程海亭(程 廷华之子,李存义之徒)t李铸山(1901年一1968年,程廷华之 徒,李存义之义子)一>张万英(山东济南人)o

张万英先生,9岁时在山东军阀马良“技术队”拜秉章为师,初 习少林6年,曾于1934年在山东处国术大赛中获“银盾”奖;1936年以磕头递贴仪式转拜郭铸山先生为师,改习八卦、形意和八卦太 极条上/张万英系郭铸山先生在济的开门弟子,深得其功法真传,数 '十年甲夕苦练不辍,功臻上乘,授徒甚众 夹圭味极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关极拳在功法上取太极之松柔,功架上寓八卦之掌法与 步法,内意上吸收了形意的行功心法,共计一百二十八式。其功 法、要领、招式及风格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陈、杨、吴、武、孙式太极 均有很大差异,尤其是掌型、步型、功架及行功心法与其它太极大 相径庭。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功架典雅古朴: 该拳在功架上,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武术的风格,造型舒展,衔接紧 凑,一招一式端庄、沉稳、凝重。观其演练,松静空灵、飘逸俊秀,给 人的第一印象是颇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淳朴感,不知不觉中恍若远 离了现代都市之喧闹,忘却了世间纷争之烦恼,仿佛将人带回了典 雅、古朴、宁静、悠远的武林圣境。二是技击特色鲜明:该拳从始至 终无一闲招空式,用张万英老师的话说,即:“连起势都可伤人。” 己有式子,无不内含吞吐卷放、吸化击打之意。如:肩靠、肘捣、腕 打、指戳、胯击、膝顶、脚踢、足蹬、掌铲、后踩、上穿、下按、左掖、右 挤、明掌暗挂、跪膝锁腿等等,无处不发,无招不打,一百二十八式、 一百二十八招,前进后退、左攘右撩,一动是招,一扭膝身形一转 又是一招,所有式子均可用于两人对拆对练。整套拳,几乎是囊括 了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的精华技法,堪为三大内家拳的技击之 荟萃。三是身法奇特:该拳在行功线路上,无直来直往的运动,多 为时正时斜、时东时西、时南时北、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身法飘忽 不定。运行中,犹若蛇之蜿蜓、雀之翔飞,旋进旋退,指左打右,点 上击下,虚实莫测。尤其是进退转换之际,无不内寓“如鸡踏雪、 似马蹬泥”的八卦步,动作异常轻灵敏捷。不少式子看似太极的 外形,而抽招换式、脱身换影中,却渗透着“穿掌如梭、回身似猴、 换掌如鹰、翻身如鸥、行走如龙”的八卦味。身形腾起时,节节而 动,盘旋而起,犹如雄鹰展翅,翱翔万里味害如摘星换笄澹鹊腾 空、燕子三戏水等式;而身形落伏时,则是节节御临演弄雄鹰柩 枝,羽翼收缩、神气内敛,状似捕鼠之猫K蓄箱待•发,如海底导锹海 底抱月、黄莺落架、卧虎听风等式;而在托枪打鸯'、老妈曜髅 步吸肘、翻背捶、问心捶、上步盖马捶、翻掩肘等阈壬成顼俺含着 劈、崩、钻、炮、横之阴冷刚烈之内意。所有这些无不于潇洒中内隐 杀机,缠绵中内寓刚意。四是功法怪异:该拳遵循一般太极顺项贯 顶、松肩坠肘、含胸拔背、内外合一等要领外,所不同的是讲究“以 四肢带动躯干,走梢节”的独特行功心法,此乃《太极拳论》中“其 根在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等要诣的具体应用和展 现。行功中,有时一动无有不动,上下齐动;有时则走上不走下或 走下不走上,走左不走右或走右不走左;时而,以指带腕、带肘、带 肩、带身;时而则以腰催肩、催肘、催腕、催掌、催指;进退旋转起伏 中,均含腰、胯、肘、腕、指相反相成的螺旋力,以及上下左右前后争 裹的对应力和弹簧劲。所有式皆可左右练习,而且每个式子演练 起来,都可具备整个套路的典型内意,择其三五式即可组成一种自 成体系的功法套路。五是高难度大.该拳纯系以心行气,以气催力 之上乘内功,身形招式方位多变,行功内意异常复杂,故而步之难 记,习之难练。就求其技击的角度而言,多适应于具备一定功力基 础的中、青年人练习。即例如此,初学乍练这一套路,也常常会因 下盘功力不及,难以承受。如其步型小、功架低,且多为松腰吸胯、 前凸后坐的单桩步和不丁不八、前撑后拧、里合外摆的小马步。倘 若功力不具,则实难支撑上肢复杂的内意动作。再如,忽左忽右、 忽前忽后的原地变换身形方位的动作,虽说是在缠绵柔缓中完成, 然这些式子恰恰最要紧的就是要像拧螺丝、搓绳子上劲一样,节节 而进,切忌断力破劲。所有这些,均离不开腰、肩、肘、胯等各部关 节的松柔。否则,韧性不足则敏性不备,而敏性不备则灵性不出。 该拳除因早年秘而不授外,此点亦可谓多年未能普及的一个重要因。

综上12家太极拳类的发展,太极拳为长拳慢练的发展趋势, 今后还会有多种风格的太极拳类拳械家派与拳种出现,更好的为 人类的身心健康服务。

浏览1,0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