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唐朝的武举

唐朝建立后,统治阶级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及军事战备。唐 太宗曾经亲自率领武将练武,并采取了每年检阅军队的措施。 武举是唐代加强军事的一种制度,创始于武则天时期(公元702 年),武举和文举一样,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武官。考试的内容 除武艺、体力以外,有时还要考经书和兵书。准备考武举的人, 从小就锻炼身体,学习武艺,武举教育成为另一种教育形式, 从此文、武科举并行,形成文者不武、武者无文、文武分途的 对立观念。但是,武举提高了武的地位,激发了尚武精神,为 儿童青少年提供了一条受教育的途径,这对减弱重文轻武的教 育思想,增强部分青少年的体质是有益的。

武举是每年一次,由地方选送学员到中央兵部考试。考试 的内容共十项:“一曰长垛、二曰骑射、三曰马枪、四曰步射、 五曰材貌、六曰言语、七曰举重、八曰筒射、九曰穿剑、十曰 翘关”①具体的内容和方法是:“课试之制,画帛为五规,置之 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原注:内规广六尺、撅广六尺,余四规, 每规内边各广三尺,悬高以三十尺为限)。列坐行射,名曰长垛 (原注:弓用一石力,箭重六钱)。又穿土为埒,其长于垛,缀 皮为鹿,历置其上,驰马射之,名曰马射(原注:鹿子长五寸、 高三寸,弓用七斗以上)。又断木为人,戴方板于顶上,凡四偶 人互列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右触。必版落而人不踣,名曰马 枪(原注:枪长一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其木人上版 方二寸五分)。皆以保好不失者为上。兼有步射,穿扎。翘关、 负重、身材、言语之选,通得五上者为第。其余复有平射之科, 不拘色役,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又制土木马于里间, 教人飞骑”。关于举重负重也有说明:“翘关,长一丈七尺,径 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者,负米 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②身材、 言语的考试标准是:躯干雄伟,身高六尺以上;言语要求提问

《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

《新唐书选举志一上》中应对详明。

(六)宋朝的武举与武学

宋继唐以后,也实行武举制度。武举三年一次,考试项目 是步射、马射、马上等武艺,没有举重、负重等项目,武艺和 体力的要求也较唐代为低。但是,宋代非常重视提高武将的才 略,武举要考试军事知识、时务、边防、法律条令、以至计算 钱谷文书等。另外对武将的待遇也很高,南宋高宗时,武举 “殿试第一,与同正将,二、三名同副将,五名以上和省试第一 并同准备将”。

我国从宋朝开始创立武学。最初是仁宗时开始设立武学, 但几个月后即停办。神宗时又设立中央武学于“武成王庙”。徽 宗时各州也设置了武学。中央武学的学生名额为100,学生的 来源是官员的子弟和有官具保的民间子弟。经过考试,人才和 弓马武艺合格才能入学,学制三年。武学学习的内容,分理论 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是兵法和历代战争分析,实践部分 是武艺和军事指挥。武学学生以学业成绩、武艺高低分为上舍、 内舍、外舍三级。各级的标准是:“步射以一石三斗、马射以八 斗,矢五发中的;或习武伎,付之策略,虽弓力不及,学业卓 然,并为优等,补上舍生。试马射以六斗,步射以九斗,策一 道,孙吴、六韬义十道五通,补内舍生。武艺策略累居下等, 复降外舍”。武学考试优秀的,可直接参加武举殿试,或出任武 官。如果三年学习期间都考试不及格,就要开除学籍。州武学 每年可以推荐三个学生,到中央武学参加从外舍生升为内舍生 的考试,及格者升入内舍学习。宋朝创立武学,使习武成为一 种学制,并和武举相联系,建立了培养军事人才的新体制,进 一步提高了武学的地位。武学的创立对习文的学校也有所影响, 有些习文的学生也练习射箭,在文科考举不中时,就去考武举, 这种举措对减弱重文轻武的观念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习武的 人只是极少数,影响不大。

二、古代武术教育的各种形式

以学校教育而论,宋代的武学在前面已有记述,除武学外 尚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 广文馆、小学、宗学等。此外还有州县学校和私学及书院,如 四门学、广文馆,都是为准备科举而设。州县学校及私学,多 以儒家经籍为内容,教师多是乡里有威望的人或是仕宦失意, 科举落第的人士。另外专教伎艺的各项组织机构也相继成立, 与武术相关的如蹴鞠的“齐云社”,练角力、摔跤、相扑的“角 抵社”,练习枪棍的“美略社”,练习射弩弓的“锦标社”,官府 组织的“弓箭社”,风流子弟、富室郎君组成的“蹴鞠打球射水 弩社”等,这些组织实际上就是群众性的社会教育机构。中国 当代武术教育的发展,遵循一般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由少数人 习练到多数人参加,由人民群众兴起,经官方提倡扶持逐渐壮 大,由无组织到有组织,由低级向更高级发展,使中国传统武 术向高精尖发展。宋代后由于火器兵器的出现,武术在战场上 的使用价值逐渐缩小,但是由于个人自卫防身的技击术仍然需 要,它强身健体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另外统治者们为 显示武功,招待宾客时常常观赏武士们训练表演,于是表演式 的武术得以发展,尤其是杂技百戏、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活动 的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自卫防身、强身健体和花式表演三大 体系,各体系下又有各式拳种和套路器械等项。

元代的学校教育,多仿效宋制但又有所发展,当时学校体 系包括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民国子学,诸路医学、诸路阴 阳学、诸路蒙语文学、诸路儒学、私学和书院,其中私学尤盛。 师生除汉族外,蒙族、维吾尔、女真、契丹、党项、阿拉伯等 族均有。科举沿袭宋制,不过以程朱理学《四书章句集注》代 替了《三经新义》,放宽了应试对象。武科项目除一般习射外, 武术之类的多由社会教育的秘密组织承担了。

明清两代的教育,在宋代的模式下继续发展。明代减少了 书院,清代顺治时期恢复了武科的乡、会试制度。然而明清两 代的武术发展,并没有依赖于武举科考取士,而是依赖于广大 的社会群体,即师徒传授向更高的境界发展。明代的俞大猷、 张松溪、戚继光、洪记、刘德长、程宗猷、边澄等,在技击兵 器和自卫防身方面均有所发展。明清时期在强身健体术式方面 有较大发展,如冷谦的运动健身(坐功)陈王廷的陈式太极拳、 王来咸的内家拳法,王朗的螳螂拳,蔡九仪的轻功,甘凤池所 创的花拳善导引气功,刘奇兰的形意拳,董海川的汉罗功、八 卦掌,杨福魁的杨式太极,陈亨的蔡李佛拳,均授徒传习,誉 满乡里。但是这种以社团组织和私人授徒为主的教育,导致了 武术门派滋生,标榜自家高精的事情发生。

三、武术教育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源与流

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纳入正规教育

清末,废除科举兴办学堂之后,体、智、德三育或智、德、 体三育的教育,呼声日高,体育纳入学堂教育成为不可转移的 历史潮流。一方面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鼓动下,国 人纷纷向西方学习,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西方体育从多种渠道, 逐渐传入我国。以竞技性娱乐性为主旨的西方体育,很快吸引 了中国群众,于是乎学堂相继设立“体操科”。另一方面,由于 受“红枪会” “小刀会”“义和拳” “义和团”等武术团体的影 响,又有遍布于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家传式武术教育为基础, 植根于中国广大城乡的武术,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1909年 霍元甲在上海击败西洋大力士和东洋武技高手之后,名声大振, 被挽留在沪传授技艺,并在黄家宅成立“精武体操学校”,次年 组成“精武体育会”,着重传授武术,兼开其他体育项目。1911 年浙江绍兴,上海北区、南区、西区先后相继成立精武体育分 会,以后国内的武汉、广州、山东、江西、四川、南京、天津、 厦门、梧州、汕头、佛山、肇庆、南宁、桂平、香港、九龙、 澳门等地也相继成立分会。国外的新加坡、越南、槟城、太平、 实吊运、和丰、马六甲、安顺等地华侨也先后成立精武体育分 会,上海还成立了 “中华武术会”,成为训练武术的教育战地。 清末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地先后建立体育协会和国术学 会。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 议上,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 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 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1927年后,国 民党政府看到武术运动在城乡民众中常练不衰,为扩充其政治 势力而加以利用控制,于是建立国术研究馆,之后改为国术馆, 并举办国术国考以壮宣传,逐渐使武术作为体育内容的一部分, 从此学校进行课外武术活动了。1928年成立中央国术馆,并建 立国术体育传习所,后改为国术体育专科学校。而后,北京、 天津、济南、青岛、上海、汉口、河北、江苏、浙江、广东、 山西、河南、绥远等地先后建立国术馆,培训武术人才,同年 举行国术馆考试,次年在浙江举行国术体育大会。1932年全国 体育会议确定,“要提倡我国原有的体育运动,要与新中国体育 并重。我国武术及民间体育游戏均有提倡价值,要加以研究整 理,使之纳入体育教育之中”。一些学校相继在体育课中增添武 术课,或开展课外武术活动,在学校运动会中增列武术表演和 比赛,其中尤以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为盛。这时, 一些教育家认为,将武术列为学校课程内容的条件已经具备, 至此,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成为学 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学校武术师资的来源和培养

辛亥革命后,一些社会名流认为,“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 人多弃体育技击而不讲,则致社会个人积弱愈甚”,纷纷提倡技 击,重振尚武精神。这一时期的尚武之风正与当时的国民教育 和尚武教育相吻合。一些学校相继在体育课中增添武术课,或 开展课外武术活动,在学校运动会中增列武术表演和比赛。尤 以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为盛。一些教育家认为, 列武术为学校课程内容的条件已经具备。

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 议上,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 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 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源远流 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 的一项内容。

民国年间,学校武术教师的来源有三:一是直接从民间武 坛聘请拳师;二是从武术社团聘请教员;三是各级国术馆和体 育专门学校的毕业生。

民国初年,直接从民间武坛聘请拳师的情况比较普遍。到 民国中、后期,仍然有这类情况。如武术名家刘殿琛曾先后受 聘于北洋法政学校和清华学校任武术教师;靳云亭受聘于工艺 学堂、育德学校;李存义受聘于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耿 继善受聘于河北赵县中学;郝月如、马金镖受聘于南京中央大 学;李雅轩受聘于南京国民体育学校;梁振蒲受聘于河北省立 十四中学和束鹿女子师范学校;刘凤春受聘于北京体育学校; 纪德受聘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医学专门学校和北京体育学校; 陈子正受聘于黑龙江第一中学、第一师范和上海广肇公学、圣 约翰中学;于振声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等等。

上海精武会、北京体育研究社、济南武术传习所,以及后 来成立的国术馆系统,都先后应一些学校邀请,派员前往任教。 据北京体育研究社有关记载:“自民国纪元,吾社成立,京师各 校渐向社中聘请教员,教授斯术(武术)①。”另外济南武术传习 所设立后,“各省各学校、各军队、各机关、各团体,在该所邀 请教员者,不胜枚举”②。其他武术社团的情况,也多类此。学 校武术的勃兴,需要大量的武术教师,同时也要求教师既擅长 武术又能兼教其他体育项目。培养武术师资的教育机构应运而 生。这种机构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以原有的师范院校体育系(科)为基地培养武术师资。

根据教育部1915年通令:“此项(武术)教员于各师范学校 养成之。” 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增设体育科,开设武术课。1917 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增设体育科,开设武术课。1934年3月 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体育科教学科目及各学期每周 教学时数表》。其中,国术课时,每学期每周均为2学时,这与 田径运动以及球类运动的课时相等。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 布《简易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规定国术在体育教材中的比 例,四年制男生占15%,女生占10%o三年制男生占10%,女 生占5%0这样培养出的体育系科毕业生,大多能兼教武术。

其二,出现以武术为重点的体育学校。

1917年初,北京体育研究社附设体育讲习所,培养擅长体 育、武术的师资,1920年春,改名北京体育学校,许禹生任校 长。学制初为一年半,旋改为二年,后定为三年。该校全部课 程,分为学科、术科两种。学科包括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各种教授法、体育原理、武术理论、中外体育史、生理学、解 剖学、运动生理学和国文等27门。术科包括:(1)国技:太极 拳、八卦掌、形意拳、少林十二式、马术、枪术(二十四枪)、 棍书(夜叉棍、少林棍)、戟术、剑术(剑术基本练习、七剑、

十三剑、神禹剑、飞龙剑、乾坤剑)、铜术、器械对手(十二棍 兼枪棒、太极枪、单刀对枪、双刀对枪)、新武术(棍术、剑 术)。(2)体操(兵式训练)、徒手教练、持枪教练、徒手及游 技(各种徒手操、各种球术及各式游技法)、轻器械和重器械体 操。(3)童子军。(4)田径赛。(5)日本柔道。

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紫金山创办“国术体育传习 所”,并于1934年改名为“中央国术馆国术体育专科学校”, 1936年易名“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该校南迁至重庆北砖 后,又于1941年改名为“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该校名 称的变化,正好逐步揭示出其办学目的是为培养兼擅体育和武 术的教师。该校学制初为三年,后增设五年制。三年制招收具 有高中毕业文凭者,五年制招收具有初中毕业文凭者。该校课 程分学科和术科两类。学科包括国术理论、国术史、国术教学 法、教育概论、体育原理、运动生理学等21门,后又增设英语 等7门。术科包括1.国术:腿法、拳法、刀、枪、剑、棍、摔 角、搏击、击剑、劈刺等。2.体育:柔软体操、器械体操、游 戏舞蹈、田径运动、篮球、足球、排球、垒球、棒球;网球、 游泳等。3.军事训练和童子军。

北京体育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有两个:一是留在北京公 立中、小学校任体育教员;一是回学员原在省(市)充任中等 学校体育主任或教员。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去 向有3个:其一在中等以及中等以上的学校任教员;其二为公 共体育场指导员;其三为军队教官。

除上述两校外,精武会曾办精武体育师范学校,中央国术 馆设有教授班和师范班,济南武术传习所等也曾向全国招生, 培养武术师资。它们都向各地学校输送武术师资,为学校武术 教育的开展做出了贡献。

(三)学校武术的教育

自1915年教育部通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后, 在全国教育会议中,仍不断有提案强调“注重国技”。教育部还 陆续在其正式颁布的中学、小学、师范学校和大学体育课程标 准中,对武术在体育课中应占的课时和武术课的内容做了规定。 但是,由于武术师资不足、教材缺乏等原因,学校武术教育开 展不够普遍。

1924年6月,北京体育研究社曾对北京、河北、辽宁、吉 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 北、陕西、四川、广东等省市四十所大、中学校的武术活动进 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将武术列入正课的占52.5%;只在课 外开展一些武术活动的占22.5%;既未列为正课、课外也不开 展的占25% o

1940年,张之江在全国国民体育会议上指出,“查全国各级 学校,列有国术课程者,统而计之,不过十分之一、二,且多 作为课外活动,迄无国术课程者,尚居十分之八、九。”从这种 情况可以看到,学校武术在民国中期取得的进展,在抗日战争 爆发后,又退步了。

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不仅扩大了武术的普及面,拓广了 武术的领域,而且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学校课堂的集体教 学方式,改变了民间武术的传习方法,促进了武术团体教练法 的编制和逐步完善。武术教材的编写工作,促进了对传统拳械 套路的整理,也促进了武术的理论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受 到重视。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遗产,武术被列为大、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体育院(系)的专、选课。随着我 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武术教育也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图片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 府把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 人的重要举措,并作出了一系列的指 示和决定。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 容之一也得到了重视。1956年教育部 制定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 《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就有关于武 术方面的内容。1961年重新修订大纲时,有了武术课时和内容 蹒定。《大纲》规定,武术在小学体育课中每学期为6学时, 在中学每学期为8学时。内容规定:小学从三年级起为武术基 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武术操(一),初级拳一路;初中 除了复习小学所学内容外,学习武术操(二)、初级拳二路;高 中除了复习小学,初中的内容外,学习初级拳三路、青年拳, 青年拳对练等。另外,高中选用教材还有三合剑、初级剑术、 初级棍术。1978年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首次增加了 武术攻防动作内容,规定从高一开始,除了学少年拳外,增加 单人或双人攻防动作。1987年颁行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 纲》中指出,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是 三至六年级的基本教材,包括武术操、简单的拳术套路。1988 年在修订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时,将武术一科改为“民族传统 体育”,教材内容除了有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和套 路外,又增加了五禽戏和八段锦,并从初一开始增加攻防动作。 该大纲于1990年颁布实行。

国务委员李铁映曾多次指出:要把武术列入小学、中学、 大学的体育课。武术是国宝,每个学生都应学会一种拳、一种 器械。学校体育课要把现代体育的教学和民族体育的教学联系 起来。可先搞试点,也应该列入“达标”标准里去。他的讲话 给学校武术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1993年国家体委群体司汇同 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和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召开了试点工作会议, 决定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增加武术,并研究制 订了在北京和河北石家庄市郊的一些中、小学中进行试点工作 的具体方案。这对学校的武术教育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30多年来,随着武术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小学的武 术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许多学校在完成规定的武术教学 内容外,有的还成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馆或武术锻炼小组,一 些武术基础好的学校还被体育部门确定为传统项目学校,进行 重点训练。中、小学校武术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大学的武术教育

在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基础上,大学武术教育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大学的武术教育,在体育中所占的比重和教学时数 虽然和中、小学相同,但其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优于中、小 学。所以,在教学中能比较好地贯彻落实《教学大纲》所规定 的武术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一大批武术专业毕业生分配 到各大学任教,充实了武术教学方面的力量,保证了武术教学 活动的开展,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武术热。1982年上海同济大 学和北京大学率先成立武术协会,接着在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 中也相继成立武术协会。1979年,上海市高教局举办了首届上 海大学生武术比赛。198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沈阳中医学院 举办由27所中医院校参加的全国首届中医院校武术比赛,比赛 内容除武术套路外,还增加了传统的武术功法。1987年、1990 年又先后在黑龙江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举办第二届、第三 届全国中医学院武术比赛。从此全国中医院校的武术比赛已形 成了制度。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举办了以 体育教师为主的武术教练员训练班,加强了师资的培养。1992 年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首次将武术列为正 式比赛项目。1994年5月29日,北京高等学校武术比赛在北京
中医药大学举行。同年12月,由国家教委主办,在北京医科大 学举行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武术比赛大会,且决定每隔一年举行 一次。

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武术比赛不仅促进了学生习武兴趣,丰 富了学生文体生活,增强了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了学生学习效 果,而且使大学的武术教学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向多形式、多 渠道、多层次的教育途径,有力地推动了高等院校武术教育事 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6

武术被列为各级学校必修科目之一

1950年国家体委召开了武术工作会议,成立了武术协会,

并由国家体委专设机构进行管理。1953年举办了全国民族体育

表演会以及武术比赛,编制了适合 广大群众锻炼身体的拳术套路,如 少年拳、简化太极拳,整理出版了 《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等。 这一时期,各体育院校系科,开设 了武术课和专项武术班,青少年业 余体校也纷纷建立武术班。但是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 材,因受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到50年代时还没有武术教材。 60年代的大纲教材及时进行调整,大中小学均将武术纳入教学 大纲之中,初中、高中一二年级,每年68学时中武术占8学时, 初三、高三年级各占6学时。小学从三年级开始,每年68学时 中武术占6学时。武术教材内容:小学有基本功,包括腿功、 腰功、肩功和基本动作;第一套武术操及第一路初级拳。中学 在小学基础上仍设基本功,第二套武术操,初中三年级第二路 初级拳,高中第三路初级拳,单练或对练的青年拳,并列为考查 项目(拳术一套),直至十年动乱不能按大纲授课而被迫停止了。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颁布,小学三年级武 术占6%、四、五年级占8%o初中一、二、三年级各占8%, 高中一、二、三年级各占6%,高校普通体育设武术8学时,占 教材比重的5.7%虽学时不多,但是从体育教材内容普遍增多 的情况下,武术还是被纳入了体育课的必修科目。

1987年国家教委制订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 在1978年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小学一至六年级, 初中一、二、三年级和高中一、二、三年级的武术课时,每学期 调整到4-6课时,使学校武术必修课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和提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修订的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 大纲及全日制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又对原有的体育教学大 纲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小学一至六年级武术必修课,每学期 课时相当于6至8学时,主要内容有武术基本功、武术基本动 作、五步拳、少年拳第一套、少年拳第二套、五禽戏等初中

一、 二、三年级武术必修课,每学期课时相当于5至6学时,主 要内容有武术基本动作、健身拳、棍术、八段锦等;高中一、

二、 三年级武术必修课,每学期课时相当于6至8学时,主要内 容有形神拳、刀术、剑术、太极十二式等,这些武术内容的重 新创编,为学校武术课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 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民族传统体育改为武术,列为必 修教学内容。小学武术课为6学时,内容为基本功、拳术套路、 组合,有关的基本动作练习和拳术组合练习,减少了学习内容, 相对增加授课时数;初中的武术课授课时数由过去的6% ~ 8% 增加到10%,内容也相对灵活,由过去的青年拳对练(16动), 健身拳(12动)改为健身拳一套、对练拳一套,自编自选一套。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 明确了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 任务,新课程标准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 实验,2002年9月实验区进一步扩大到近500个县(区)。而推 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 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 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锻炼习惯、心理健康、社 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在武术教材内容上做了突破性的变化, 没有规定具体的套路,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完成一、二套武术套 路和对练,武术教材内容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 空间。新课标的实施实际上只是确立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和课 程的基本目标,课程结构有了很大的灵活性,这就给武术课教 学带来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为了适应各地武术特色,只要符 合武术健身的基本精神,就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进行选编,创造 性进行教学,发扬光大中华武术。

学校武术教育的反思与探紊

第一章武术教育的改革与振兴

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反映了历史,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 民族,必然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以其上下五千年 的文明史闻名于世,创造了独特的中华文化瑰宝——武术。中 国武术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教育模式,德、技、道渗透了中国武 术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哲理。学校武术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武术的普及和教育、改 革和振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武术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 民族风格的体育活动,一旦得到普及与振兴,武术教育将与民 族共同振兴,而且武术本身的价值、特性、文化内涵以及丰富 多彩的内容、形式,吻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与振兴,不应该停留在继承传统武术 运动形式的表面上,而是要在继承和发扬、改革和创新的基础 上,重新创建一种适合于学校教育的武术运动,使其既融合于 学校武术教育多种功能和运动形式,又能将传统武术文化的特 色与现代学校武术教育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从而构建一种新型 的武术教育模式。

浏览2,99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