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主要门派及传习者

尚恺然先生在其《武林英豪传・少林派功夫》中写道:“一般 俗人的心理,照例喜欢认一个有名的古人做祖师。譬如木匠供奉 鲁班;唱戏的供奉唐明皇;剃头的供奉关云长之类;不问是也不是, 总以强拉一个有名的古人做祖师为荣。因此,拳术家宗派,越衍越 多……”这就要求我们去伪存真,如实地反映各家拳术的本来而 目。

1 .少林门拳术

少林门拳术,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武林界有:“非 僧即道”之说;又有:“天下武术出少林”之语,深究细察之后,觉得 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当然,并不排除武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 斗争实践中发扬光大的这一事实。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少 林起了很大作用,做出了不少贡献,因而,才有这种说法出现。

(1)清代笔记中对少林传武的记述

李赛儿弄九连环一清顺治时,有河北省磁县人李赛儿: “有绝世之姿,擅跑马踏绳之戏,尤善用九连环”,当卖艺到福建省建宁时,遇某富室子弟,发生了: “赛谓生曰:'闻公子雅善拳法,能 赐教否?'生诺。于是生与赛略走数围,曰:'同出少林,何分高 下二人遂结为百年之好。

(二) 、马和尚屈铁担一谈的是在雍正癸卯年间(1723年),年 羹尧的幕客江宁的严星标,常熟的徐芝仙从青海返里途中,遇盗, 马和尚以把铁扁担屈成圆圈来解难。马和尚即少林僧;尼即“金 环妓也。”

(三) 、甘凤池拳勇一雍正、乾隆年间的甘凤池,即少林朝元和 尚的弟子。有关他的少林拳械,在金佳福的《少林拳图解-吴序》 中载:“此拳为白下金佳福氏之长技。佳福先生得之徐卷林氏;徐 得之鲍;闻授鲍者为江南大侠甘凤池之再传弟子。” 1982年第四期 《武术-近代武林名人传略(张剑龄)》中载:“甘凤池传万邦才;万 传鲍永福;鲍传徐检林;徐传金佳福。金所传少林拳共六路,即闯 少林、提IS少林、文少林、拗步少林、武少林、神化少林。”甘凤池把 少林拳传续在南京地区。

(四) 、戚某为力所苦一“乾隆时人,河间农家子。锐意习武, 遂以拳勇闻。后又跟少林僧习武数年。”

(五) 、张兴德用双刀一“少林宗法,以洪家为刚,孔家为柔,介 于其间者为俞家,其法甚秘。乾隆初,频、凤(安徽)之间,时有传 者,宿州张兴德即以俞法号专家,尤善双刀,故有’双刀张’之称, 亦侠士也。”

(六) 、李有山用枣木棍一嘉庆时人李有山:“习拳棒,少林派 也。”李有山为广东新会人,后回乡里教徒数十人百人。此为广东 南拳李家拳的传人。

(七) 、白和尚踏砖使平一“拳勇之技,即唐宋所谓白打,其传 以三丰为内家,少林为外家,大旨以眼明手快为要。松江白和尚有 徒永嘉、石均习手搏其习亦少林拳术。亦为嘉庆时人。”

(A)、叶鸿驹精内家拳一“吾国拳术,自达摩东来后而益精,达摩之后,间有名家,而以宋艺祖为最。”“叶鸿驹者,嘉定人。少 孤,然多力异常儿。有游方僧见而奇之,度为徒,携之入少林。” “鸿驹尝言,学拳须先练筋骨,初入少林,无术以学,摧命挑水于山 腰之涧边,肩水一担,须步行梅花桩以达寺。挑水三月习烧火,火 突有数十,须距跃乃可,练筋骨也。”

(九)、以摸钱掷石习拳法一“少林拳法著于世,学者先存贤若 干,拜一僧为师……”有瞽叟来习,让其投铜钱,后眼治好,练投准 中物等。

(十)、墨爷夫妇精拳术一“山东麓有梁鸿寺,中供梁伯鸾夫妇 像。李僧觉空,少林弟子也,精拳棒,与墨善。”

(十一)、刘胜能饭而多力一“武当山某寺僧悟心,方丈也。少 习拳于少林,年六十余而精悍不减少壮,寺僧皆能拳,承其教也。” 山下有农家刘胜,有力,善饭,习拳不解,后在一卦单僧的启迪下, 学了内家拳法,当了本寺方丈:“于是武当之法得与少林齐名”。 这是光绪时期的事。

(十二)、小沙弥撮石桃一浙江杭州虎跑之胜中的宋僧济颠塔 下的院中有五石桃,其桃重五六斤到二十斤不等。“光绪时,闽人 林纾之弟子陈某,恒自负多力,则力撮其小者,久撮莫起气“林再 三清,乃出一小沙弥,令撮其小者,则从容如掇馒头”。“沙弥指硬 如铁,意二十余斤之石桃,必此僧”林想:“大师设此,必少林之 学。”在1986年,全国挖掘成果展览会上,浙江厅也展有两尖笋形 (似石桃)石笋,亦是此类习练的内容,是练鹰爪力的好方法。

(十三)、孙贡玉碎钱箸一“孙贡玉,以勇闻,习拳于少林,得内 家。”他能:“削箸(筷子)作束,抵其项,以手击箸,箸折而项不伤。 又指按铜钱数十枚立碎。”

(十四)、僧碎某氏女胸前镜一“某教师以拳勇驰誉衡(衡阳)、 湘(湘潭)间,一女微有姿,尽以其技授之。女有约,必得技如己者 而后嫁焉,父没,遂以前约榜于门,远近至者不下数百人,皆非女敌。惟一少林僧技出众上,女以其僧也,恶之。”

(十五)、浮水僧履水如履地一“僧,山东人,不知其何时入闽。 闽里社演剧,人集道互,僧不得过,绕而向小湫,僧蹑足履水如平 地。乡人李诺者,目送之,……度非少林派不复有此。”

(十六)、郑大腹水面作蜻蜓点一“常熟西乡有郑姓者,失其 名。殊健饭,食兼人犹不能果腹,每日抚其腹曰:如此大腹何?人 因以大腹名之。多力,善技击,得少林宗派”“郑急以背缘壁上跃, 避僧拳,此名壁虎游,盖少林秘传也。”“凡少林派,虽一足为人所 执,一足犹能平地疾起,力蹴敌人颐,”郑大腹为少林技精者。

(十七)、万军四习落地生根法一“有陈四者,其父叔皆精技 击,遂稍习拳勇”。后又:“闻某乡酒米店有蒸酒匠高某,精拳艺, 为少林宗派”。少林民间也有传人。

(十八)、老僧与黎某竞斗一“南海黎某家巨富,幼失怙恃,慕 技勇,延教师于家,尽其术。此中年而家渐落,乃授徒为生,旁近无 赖辈咸乐与游。一日,忽有少林宗派之某僧,挈一徒至乡,卖拳 棒”。比武中:“乃择广场以斗,黎挺巨戟刺僧胸,僧举左腕拨之, 戟堕。黎拔剑乱麾,一时许,僧侧身,疾出黎腋上,反掌搏其背,复 以趾蹴之颠,复再斗,僧以指削黎手,手若断,剑飞数步外,仆地矣, 僧从容去。”由此可见少林武技之高强。

(十九)、刘远以耕地法败游僧一“乐平(江西)刘远精拳艺,乐 人习械斗,远常为之魁。且家世习拳,远祖某初学于少林,后更从 业于浙之张松溪,合内外两家两融化之,自成一派,至远尤精。”可 知刘家有自明代时起,即精内外家拳术,并有所创新。

(二十)、武技一《聊斋志异•武技》中的李超,曾学武术于少 林憨和尚,其少林女尼也为武林巨子。

(二十一)、庄叟一《清朝野史大观-庄叟》中载:“嘉兴,万永 元者,素多力,后学艺于少林僧孤云,遂以拳勇著名江浙间,自号万 人雄,从而习艺者以万计。”

(二十二)、僧定因一佚名《谈虎》中载:“李安溪说:’泉州僧 定因,臂力绝人,精少林拳棍,弟子习其技者数百人……”

(二十三)、莆田僧一俞概的《荟最编》中载:“莆田有官家子, 年少出家某寺中”。因寺僧受无赖欺压,他入少林寺习艺三年: “吾入少林习拳勇,将以御暴也。”

(二十四)、少林寺僧一《郑板桥笔记》载:“湖北魏子非……遇 少林寺僧,授以练气运神之诀,魏习之数年,周身坚硬如铁,值运气 时,气之所至,虽刀斧勿能伤也。”

(二十五)、少林绝技一王韬的《遁窟(澜)言》中载:“羊城有 胡大者,积年悍贼也,雄捷能超楼阁。少时学习少林拳棒,得其秘 授。”

(二十六)、贤妾一《池北偶谈・贤妾》中载:“以杖击贼踣如 人”、“其父故受拳技于少林,以传之女,百人敌广

(二十七)、少林僧徒一《康雍朝时期城乡人民反抗资料》中 载:“豫省少壮之民,习于强悍,多学拳棒,如少林寺僧徒,向以教 习拳棒为名,聚集无赖气 可见,自乾隆初年起,少林教武就很活 跃。

(二十八)、刘仁甫一刘鹑写的《老残游记》中载:“此人姓刘, 号仁甫,即是此地平阴县人,家在平阴县西南桃花山里面。其人少 时一十四、五岁在嵩山少林寺学拳棒。学了些时,觉得徒有虚名, 无甚出奇制胜处,于是奔走江湖,将近十年。在四川峨眉山上遇见 了一个和尚,武功绝伦,他就拜他为师,学了一套’太祖神拳’,一 套’少祖神拳因请教和尚,拳法从那里得来的。和尚说系少林 寺。他就大为惊讶,说:’徒弟在少林寺四五年,见没有一个出色 拳法,师父从哪一个学的呢?’那和尚道:’这是少林寺的拳法,却 不从少林寺学来。现在少林寺里的拳法,久已失传了。……

(二十九)、杜宪英一《明月珠》中载:“杜氏女宪英,河南人,父 为诸生。藏书数千卷。幼从少林学拳法,技最精,及生女,爱若掌上明珠,尽以藏书及拳击进退诸法授之”、“挥剑旋绕如练” O

(三十)、某驾长一佚名写的《江湖异闻》中载:“拳勇之技,旧 推少林僧;今则散见诸方丛林中,往往有能者……”

综上各家所记,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在清代,少林拳棒已传四 方,虽言少林,往往非出于少林,少林名气大所至。在笔记中,所言 少林技法,往往还为一技所长,并非以拳械套路为主要形式。少林 拳技,其名著四海,影响深远。虽系小说笔记与街谈巷议,可事实 往往为真,故有很高参考价值。

(2)、各地少林派拳术

清代,少林各派,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家派名称也各不同。 分述于下

(一)少林长拳:又称通天字梅花派

此拳,系河北省霸县胜芳镇少林会拳术。在胜芳镇每年庆祝 春节时,为镇民表演,参加的人较多,解放前,只胜芳镇就有武术会 九十多个,差不多人人会练几手。自从山东武师薜师传此拳于胜 芳镇,至今已传了数代。其传系:

李凤春李洪起-> 李和元

薜师(山东)」赵万生一*赵宗兴T (予星上地

I赵水禄等

L杨宝山等

此门讲究:“玩艺是假的,功夫是真的。”不许卖艺,不许保镖 护院,不许擢场子的“三不”。

本门拳械套路较多,拳术有:行拳、小红拳、小行拳、华拳、燕青 拳(沧州传来)、锁手拳、砸拳、小快拳、二路拳、罗汉拳、十八路(现 今五套)、大红拳、关东拳、关西拳、卧虎拳、卧鱼拳、太子拳、醉拳、 拷子拳、盘丝拳;器械有:六合枪、提卢枪、五虎段门枪、五路段魂 枪、白马枪、大枪(马步六合108式);盘龙刀、断门刀、剪腕刀、花刀、转角刀、连环刀、地躺刀、八卦双刀、四门双刀、刀加鞭、单鞭、马 上春秋大刀、步下春秋大刀;齐眉棍、庄稼棍、拼祖棍(要饭棍)、猴 棍、行者棍、云摩棍、虎头钩、峨嵋清风剑、牛头拐、铲;对练有:少连 锤、连环锤、左开弓、右开弓、八人趟、八步掌、十八腿、对打三节棍、 枪进三节棍、双枪进三节棍、双三节棍进枪、三人三节棍、枪对棍、 双枪、双手带进枪、空手刀、刀对刀、空手单刀枪、单刀拐进枪、双刀 枪、大刀进枪、对劈剑、虎手钩进枪、对大枪、三根大枪、棍进双枪、 大镰对枪、双镰进枪、单刀拐进大刀等。

(二)少林掌式门

是河北省霸县胜芳镇的武术会,至今已传习了五代。共传系: ,刘清居

(刘万友一刘文玉一刘和田

超佰任J张海明—邢俊名

魏复生T王玉清等

齐广延

[李景田

蔡肖川魏俊延

〔李冬明等

I付邦飞 刘清吉 •郭立年

本门讲究:“学艺容易,练艺难;练艺容易,精艺难。”

拳械套路名称,拳术有:粘拳、半步拳、四手拳、四门斗、踢心 拳、太式拳、关西拳、踩拳(小关东拳);器械有:大六合枪、小六合 枪、中六合枪、车轮枪、行步枪、正左撇、大枪(十八锯、六趟枪);十 字刀、青龙转角刀、梅花双刀、八卦双刀、五宫剑、双剑、行步春秋大 刀、行云棍、庄稼棍等;对练有:十八拦、单刀进枪、钩进枪、双刀进 枪、枪对棍、单刀拐进枪、双手带进枪、大刀进枪、双拐进枪、单刀对
刀、匕首对刀、散打等。

劲力讲:“粘、连、挂、随、疾、防、炸”

弹腿讲:“翻、崩、合(里合腿)、绞(双侧踹)、顺”练武目的:自 卫、健体、联系人。

(三)、少林六合门:又称冲山根少林派

此拳为流行在河北霸县信安的拳术。信安是个大村,分南会、 北会。

现已传续五代:

「杨活子 少林和尚(李明山一康

拳械套路:太祖拳、行拳、六合拳、三趟连手、大红拳、小红拳、 黑虎拳、十二肘、通背拳;梅花枪、八枪、子路枪、龙行枪、罗家八枪、 林泉枪、禁子棍、雌雄棍、六步合手棍、梅花刀、圣母刀、三进刀、雌 雄双刀、龙行剑、子母剑、八卦剑、双钩、七节鞭、三节棍、大梢子、春 秋大刀、双手带、六合大枪、五虎断门花子棍等;单刀枪、棍进枪、钩 对枪、叉子枪、叉子双手带、徒手刀等。

讲究:一胆、二力、三进手。

练功方法有:走簸拉力;白沙掌、黑沙掌、铁沙掌、鹰爪力(用 解牛皮疙瘩练)、抓坛子掌等。

(四)少林井泉门

此拳流行在河北文安县、霸县一带,是由霸县李荣祥在某寺学 来的。寺前有两井,一名伏虎,一名降龙,取泉水无穷无尽之意。 后又跟掌式门联合,取长补短。

拳械套路:溜腿式、踩拳、踢身拳、四手拳、半步拳、粘拳、行拳、 罗汉拳、二郎拳;梅花双刀、双钩、六合枪、木仁棍、二趟刀、花枪;对 练有:锁拳、对拳、五弹腿、拍腿架子、挑打、缠丝拷打;单刀拐进枪、 枪进枪、棍进枪、大刀进枪、大梢子进枪、徒手刀等。传系:少林某 寺T李荣祥T付朋年、颜复等。

(五) 少林花拳门

流行在河北文安县、霸县一带。

传系:山西五台山僧一赵凤同-张叔劳T王云阁。花拳因山得名。

套路有:花拳、行拳、罗汉拳、青龙转角刀、护手钩、三义刀、摩 云剑、花枪、春秋大刀;对练有:头趟、二趟、三趟对打,枪进枪、棍进 枪、大刀进枪、单刀拐进枪、三节棍进枪、大梢子进枪、徒手刀等。

(六) 少林八势邢家派

此拳流行在河北省文安县,由李玉良先生所习。该拳系武清 县鼻子李(李瑞东)的姑爷冯世杰学自少林寺邢长老。再传给李 玉良先生(1981年79岁)。

该拳练的全是掌,共八掌:一掌撒米击掌如穿林;二掌迎门 掌;三掌撩阴掌、四掌套环掌;五掌腿;六掌指手转环掌;七掌翻掌; 八掌格推掌。共计108掌,能单练,也能连接起来练。

(七)少林长拳

少林长拳,大约在道、咸年间,由少林僧人贞俊大师,传到河北 石家庄地区的赞皇县、高邑县和元氏县一带,后又传到邢台地区 的任县等地。传系为:

马增山
王延年张培英

〔李春林

张兴合

白保心

「马二改等

i王老生许明魁

I李孟兰等

职张保印

於口 I张振锤等

张会

拳械套路:十趟花腿、溜腿架、埋伏拳、无形腿、九宫锤、头趟花 式、翻子锤、勾子腿、斜串、关东拳、二郎拳、张飞拳、西洋掌、六拳 式、大洪拳、五步架、十八式、排拳、埋伏拳、谱子拳、关心拳、五十二 锤、少林花腿、小洪拳、关西拳、二十四势等;四合刀、六合刀、雪花 刀、黑风刀、梅花刀、春花刀、雪片刀、双刀、青花剑、大刀、五虎断眉 枪、梅花枪、二十四枪、五虎断门枪、双钩、大棒、大枪、棍、三股叉 等;对练有:三巴掌、撩阴掌、六连锤、七锤尾、八锤尾、碾八锤、仙人 接手、片脚扫腿、二人对打、对打棍、串子棍、交棍、单丝棍、刀对枪、 大刀对枪、双刀对枪、空手夺枪、空手夺刀、空手夺匕首、对眉刀、刀 破枪、双铜对枪、大刀对木瓜、叉对枪、梢子棍对棍、对扎枪、空手进 枪等。

对练诀语:

二人要打斗,浑身要抖擞;一个要咬膀,一个使力量。

二人交住手,战法都不弱,你要使拳打,我要用手防,你来使脚 踢,我来用手挡;你使冲天炮,我用胳膊挡;你要用腿打,束身俱要 防;二人来对打,处处要留神;必要有一伤,气氛要走圆;练后即是 冈U,主要互换气,越打越有力。

枪诀:

前手正,后手硬,仰手合手皆有空。不如平正对三尖,一枪扎 去如钉定;去似箭,回如线,指人头,扎人面;眼要快,枪要毒,功夫 需要锻练熟。练枪法,操手法,不可慌忙胡乱扎;他枪动,我枪扎; 他枪抽回我枪发;发一枪,进一枪,眼疾心快莫慌张,向前闯,五花 八门人难挡。

(八)少林洪拳

此拳在石家庄地区的赞皇县、元氏县和邢台地区任县一带较 为普及。

据传,1680年的康熙年间,此拳由河南省雷头村的一位少林 和尚传河北赞皇县见守村,后又有五里和尚寺僧相传( 1825年 时),随即逐渐传开。传系为:

杜二合

褚二栋

高老万

[褚祥成
杜大丑

二老大一 谷二黑一.李金龙

十老毕一甄二孟一 甄二苏

贾群祥

.李林林等

贾二
贾三
三宝太

李老大

此长拳风格为:静则稳如泰山,动则排江倒海,套路直来直往, 动作直而不直,曲而不曲。

拳械套路:金锤、飞腿架、大架子、云掌、云手、罗汉锤、五斜串、 六斜串、十二趟腿、四趟挂锤、小掩手、掩手、十字掌、串拳、太极八 势、溜踢架、四趟架、五趟架、六趟架、小四趟、大四趟、永胜拳、小八 趟、蚯蚓拳、猴拳、三开拳、大洪拳、小洪拳、小架子、十二拳等;四门 刀、断门刀、卧龙刀、滚龙刀、六合刀、滚趟刀、二郎刀、开山刀、八 卦刀、叉刀、双刀、大刀、春秋大刀、梅花枪、六合枪、小花枪、大枪、 三节棍、钢鞭、绳鞭、盘龙棍等;对练有:刀破枪、三节棍破枪、空手 破枪、空手破二枪、空手破刀、空手破叉、空手夺匕首、十二趟锤、搂 手三巴掌、十字手、大刀对枪、棍对棍、刀对刀、对枪、枪对棍等。

(九)少林青拳

青拳门拳术,流传在河北赞皇县、任县等地,其来源说法不一, 一为少林僧人传授,一为东北的响马传来。

少林僧人传之说,大约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其拳术套 路:三十六擒拿、一百零八锤、燕青巧打七十二手、十八路剪法、少 林十八趟、元趟架、五形腿、十二式拳心、溜腿架、青拳六合拳、西宁 拳、关东拳、二郎拳、六神拳、大洪拳、小洪拳、八式、大八式等清风 刀、六合刀、八挂刀门刀、断门刀、花枪、环子枪、骑枪、青平剑、 飞风剑、一百零八棍、绳鞭等;对手、叉对手、空手对打、破三趟、破 四趟、十字手对打、刀破枪、刀破双头枪、枪破二刀、对扎枪、空手双 刀、空手对片刀、空手对叉等。青拳套路有一百多套,各家大同小 异。

东北响马传之说:亦属少林门,又称洪金门。在河北赞皇县传 有几代人:

'换老同

'车秋J范岗来—栗廷小

响马―栗合心一栗做春一距 秋1范付小一秦增顺 二东林 ,李岗旦

拳械套路:十八式、六拳式、四门斗、二郎拳、张飞拳、关西拳、 关东拳、破三、破四、双横店、走三、十一推、双腿弹、狮子搬桩、金丝 缠、广木锤、顺传子、过目锤、挂面脚、泥瞅串、推肘、黄龙卧道、五大 场;断门刀、四趟刀、大刀、春秋刀、双刀、双凤刀、黑风刀、梅花枪、 六合枪、十二趟棍、勾镰、销子等;刀对刀、刀对枪、单手对小厨刀、 空手拨刀、空手拨枪、三节棍对枪、大刀对枪、大刀对双枪等。综上 所述,洪、长、青三家,其套路大异小同,因地处平原,拳家来往方 便,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又各保持其特点。

(十)少林罗汉拳

该拳流传在山东居叶县、河北赞皇县、任县等地。

拳械套路:八花拳、身背拳、展拳、打肋拳、百步拳、十字拳、关 东拳、关西拳、下取拳、节拳、照眼拳、付虎拳、五花拳、央背拳、趟拳、串拳、全拳等。包括刀、剑、枪、棍等器械套路。

(十一)少林霸王拳

此拳流行在河北赞皇县、隆尧县、高邑县等地。为清末时的长 拳类。现以李明书等为主要传人。

拳械套路:霸王老架、三巴掌、六锤套、磨格拉套、八趟蹬腿、六 合拳、罗汉拳、二郎拳、斜串;对假刀、单刀、青风刀、砍山刀、六合枪 点手换罗成、云摩枪、锁喉枪;对门刀、单刀对双刀等。

(十二)少林一百零八式

此拳流行在河北衡水地区,现衡水地区饶阳县沃堤的宋中和 擅长此拳。

套路:一百零八式;对打;梨花枪、八宝剑、盘龙棍、五虎刀、滚 龙鞭、梅花落地戟、春秋大刀、双锤。少林一百零八式一A、飞龙 拳;B、飞凤拳;C、飞虎拳;D、飞豹拳等。

(十三)少林连环腿

此拳系河北冀县后壕人秦凤仪于嘉庆年间( 1769年一1820 年)自河南少林寺僧所学。后传给冀县小寨人史六( 1836年一 1909年)、神枪太保周智颠、梁照庭(梁振闹)。现今史国勤等精此 门拳械。

少林连环腿,以腿法见长,讲究:明手暗脚,钩挂连环,以腿破 腿。史六(号计栋,字振邦)人称“鬼腿史六”,为八卦门董海川的 高足。

拳械套路:十趟弹腿、飞虎拳、十二趟连环腿;六势枪、八面战 身枪、圈枪、少林棍、夜叉棍、八面战身刀、灵牙杖;对打棍、双手带 群枪、双拐群枪、白手夺枪、白手进双叉子等。

概述:少林拳术,在河北非常普及,可说过去村村都有把式房, 大都为少林拳械,因其普及,不象前边较有声名。另外,一些名气 大的少林拳种如:六合拳(沧州六合称韦陀门)、燕青拳、明堂拳、 八闪翻、少林正八翻、母子拳、太祖拳、太祖反拳、戳脚、绵张翻子、劈挂拳、八极拳、短拳、佛汉拳、功力拳、三皇炮捶、岳氏连拳、鹰爪 翻子、武清李氏少林拳、广东南拳、福建南拳等,皆为少林传出的拳 种,后面还有分述,这里仅点一下名。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拳械,在 明末清初《拳经》和清末《少林拳术秘诀》等书的指导下,少林拳也 有了较大的发展,从理论到技术,走向成熟化。据1983年六期《武 林・少林武术概说》(释永文)文中载:“拳术一小洪拳、大洪拳、朝 阳拳、观潮拳、炮拳、通臂拳、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大 通臂、心意拳、罗汉拳、心意把。对练拳有:咬手六合拳、开手六合 拳、耳把六合拳、走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横炮、二十四炮等。器 械一单盘龙棍、双盘龙棍、猿猴棒、风火棍、齐眉棍、齐天大圣猴棍、 六合风里夜叉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阴手棍、六合阴手棍、小梅 花棍、云阳棍、十八点齐眉棍、劈山棍等;对练棍:六合杆、排棍、穿 (禾菱)棍、破棍十二路、群羊棍、上沙六回排棍、中沙排棍、下沙 排棍等。十三枪、二十一名枪、六路花枪、三十一名暴花枪、十八 枪、二十七枪、三十六枪、八十四枪、十枪架、六门枪势、秘授枪谱三 十六点等。对练枪:枪对枪、六合枪、三十六枪破法对练、二十一名 枪对刺等。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春秋二十四刀、单刀、长行 刀、穿刀、六合刀、座山刀、少林双刀、八路双刀、六路双刀、梅花单 刀、太祖卧龙刀、五虎少林追风刀、滚堂刀等。对练刀有:刀对刀、 二合双刀、对劈大刀、单刀进双刀等。二堂剑、五堂剑、龙行剑、飞 龙剑、白猿剑、刘玄德双剑、达摩剑、绑绝剑等。对练剑有:二堂剑 对刺、五堂剑对刺、少林剑对刺等。其它兵器套路:三股叉、方便 铲、套三环、娥眉刺、月牙铲、和戟镰、秀圈、方天画戟、节鞭、双锤、 月牙大斧、三节棍、梢子棍、九节鞭、双鞭、刀里加鞭、绳鞭、虎头钩、 草镰、梅花单拐、六合双拐、马牙刺、乌龟圈、双铜、日月狼牙乾坤 圈、禅丈、大槊、风魔杖等。器械对练:空手夺刀、空手夺枪、空手夺 匕首、棍穿枪、合枪、梢子棍合枪、刀对枪、双刀进枪、齐眉棍合抢、 单拐进枪、双拐进枪、拐子合齐眉棍、虎头钩进枪、马牙刺合枪、乌龟圈合枪、套三环合枪、方便铲合枪、月牙铲破双枪、节鞭对棍、钢 鞭对节鞭、月牙合枪、月牙合铜、三节棍进枪、方天画戟进枪、三英 战吕布、空手夺刀枪、和戟连进枪、三股叉进枪、大刀封枪、三节棍 破双枪、峨嵋刺进枪等。

在理论方面,各拳械均有歌诀:练拳诀、对练诀语、分阴阳起落 诀语、出拳法诀、少林拳进退歌诀、少林拳趋避歌诀、少林掌诀、秋 月大师掌诀等。这些歌诀在《少林拳术秘诀》皆有系统描述。


  1. 太极拳


太极拳的渊源

(1)、近代太极拳著作中关于源流的论述

太极拳是从长拳发展演化而来。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 中载:“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 “李为(1832年一1892年)道光、光绪间人。其序在晚年时作,故 在光绪初年,还不知是谁发明的太极拳。”前文还有:“后传至河南 陈家沟陈姓(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神而明之,代不数人。”王宗 岳的《太极拳论》传入陈家沟,是武禹襄在河南舞阳县盐店,得到 拳论之后,经杨露禅等反馈回去的。

王宗岳还有:“十三势(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 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太极拳在乾隆时以前,有“长拳十三势” 之名。

徐哲东在《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不始于陈沟证之四》中载: “陈氏所传者,本为炮捶,非太极也。”有王宗岳偶过陈家沟。与之 较拳技:“宗岳择其颖悟者,指授之而去0 ”

在民国初年的几本太极拳论述中,也都以王传陈之论。

1921年出版的许龙厚著《太极拳势图解-太极拳之流派》中 写:“北派所传者,由王宗岳传河南蒋发;蒋发传河南怀庆府陈家 60

沟陈长兴……”其为之一;

1924年出版的陈微明著《太极拳术-太极拳术源流》中讲: “至清传河南陈先生长兴,蒋先生发。”为二说;

1927年出版的徐致一著《太极拳浅说•太极拳源流略述》中 说:“北派则由王宗岳传河南蒋发;蒋氏传怀庆陈长兴。传至京师 者,以陈氏高足杨露禅为第一人。”为三说;

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张三丰先师传拳谱》中道:

(传河南)陈长兴

志缶1张松溪-王来成

近人,1986年第三期《武林-太极拳起源探讨(黎锦忠文)》 中有:

蒋发-邢喜怀T张初臣-陈敬佰、陈王廷

武术诗人湘潭杨季子(1886年一1956年)咏辛亥革命前后北 京武术家轶事诗有云:“往昔谁知太极拳,谭公(延岂)疗疾始流 传”、“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氏传”。原来,是杨露禅自陈 家沟学来,由他发扬光大,把太极拳传于北京的。

(2)、目前有关创太极拳的6种说法

太极拳究竟为何人所创?又是何时所创?这是一个既不能回 避又难以定论的问题,长期困绕着太极拳界。目前,主要有以下6 种说法:

(一)、梁朝的程灵洗

程灵洗,字元涤,梁时江南徽洲府休宁人。程的太极拳由韩拱 月所传,韩的老师不得知。韩传程秘,程秘传程灵洗的太极拳改名 小九天,其中提手、穿梭、单鞭、揽雀尾等势名称与现在的太极拳名 称相同,还有几势动作名称与现在的动作名称颇为相似,程所著观 经悟会法云: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 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留有《用功五志》:“博学,是多工夫。审问,不是口问而是心 问。慎思,听后当留心想念。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四性归原歌》:“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至于天地亦 此性。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 授我偏独灵。”

(二) 、唐朝的许宣平

许宣平,唐时江南徽洲府歙县人也,授业于于欢子,于欢子的 生平不见记载,许传宋远桥,原有37势动作,但实际上流传下来的 只有42势,其中相当动作名称与现在流传的太极拳名称相同或近 似,练习方法为单势练习,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不分次序,练习者 自己选择,至37势逐一练成,动作自然连贯,一气呵成,故又称长 拳。留有《八字歌》:“搠、撅、挤、按世界稀,十个艺人十不知,若 能轻灵并坚硬,粘黏连随惧无疑,探冽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 机,果得粘黏连随者,得其环中不支离。”《周身大用歌》:“一要心 灵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三 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无不 到《十六关要诀》:“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流行于气, 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 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纵之于膝,浑噩于身,全身发之 于毛。”《功用歌》:“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 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三) 、唐朝的李道子

李道子,唐朝江南安庆人,尝居武当山南岩宫,所传太极功为 先天拳,亦称长拳。先天拳,亦如三十七势,为太极拳别名。宋时 传于江南宁国府俞氏,明代传于宋远桥、张松溪等人。所传歌诀: “无声无象,全身空透,应物自然,西山悬馨,虎吼猿鸣,水清河静, 翻江倒海,尽性立命。”

(四) 、唐朝的胡镜子

唐朝的胡镜子传于宋仲殊,宋为安洲人,宋传殷亨,殷将太极 拳改名为后天法,以搠、播、挤、按、探、机肘、靠为主,与太极十三 势功用相同。

(五) 、张三丰创拳说

历史上有关张三丰的传说最多,争论亦最大,众多人称其为太 极鼻祖,目前,有据可查的主要是源于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 墓志铭》记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博于人,人亦得以乘之D 有所谓内家拳,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 宋之张三丰。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岳为最著。 温州陈洲同从王宗岳受之,以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年 间,张松溪为最。

(六) 、陈王庭创拳说

武术考证家唐豪实地考察了陈家沟,依据陈王庭的遗诗:“叹 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徒枉然,到而今,年 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造拳,忙时耕田。趁余闲,教 下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厂

以上前四种传说有关文字记载主要源于《宋氏家传太极功夫 源流及支流考》手抄本。

关于太极起源问题的确有待深入研究,解放以后,大致可以归 纳为两类观点:一类认为太极拳是陈王庭所创,发源于陈家沟;一 类认为在此之前早有太极拳,大约在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经 唐朝时许宣平、李道子,宋时程必,元时张三丰,明清为王宗岳、蒋 发,清中叶陈长兴发展起来。

目前,还很难断定太极拳究竟是何人何时创造的,但是可以肯 定,太极拳绝非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萌生、发展、壮大、成型的过 程,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形成的,这也正说明了太极拳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3)、陈王庭和近代太极拳

太极拳是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和 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叶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 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价俱练的拳术。 因此,太极拳基本上是来自群众的、汇合众长的拳种。

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所陆续创造的技击方法,如踢、 打、跌、摔、拿等方法,都曾独立地发展。太极拳创造人把各种不同 的技击方法综合吸收在太极拳套路之中,并创造了双人推手方法 (推手原来称作揭手或打手),使能在不用护具设备的情况下练习 各种技击方法,成为训练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的一种竞 技术运动。于是,人们除分部练习徒手技击方法(踢、打、跌、摔、 拿五种方法)以外,到明末清初又出现了人一种新的内容——“推 手法“ O

太极拳结合了导引术、吐纳术以后,就能在练拳时兴旺发达进 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而且能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从而增强了内脏 锻炼。因此,尽管逐步加大运动量以至爆发力,也能够在练拳时汗 流而不气喘,拳套熟练后能够“神色不变”,“面不改色气不喘”。 太极拳采取我国古典唯物哲学的阴阳学说,要求“静中触动动犹 静”,“柔之与刚,相摩相荡”,以开合虚实,轻沉迟速兼备互练为极 致。太极拳的动作呈弧形,螺旋式地伸缩转折,终始意识引导气血 循环周身;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 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腿,缠绕运转达于 “四梢”(两手和两足尖端);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则是采 取了具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功能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说”。

练太极拳时,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进行,锻炼方法 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成为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探溯明清以来太极拳的起源,不能不从整理明代民间武术的 64

大家戚继光(1528—1587年)说起。我国武术,历史悠久,由于地 大人多,发展到明代,拳种已经很多,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各将 戚继光为了训练士卒活动身手,从民间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 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称作《拳经》三十二势,作为士兵练习刀 枪剑棍等兵器的“武艺之源”。他所吸取的拳种远及宋太祖(赵匡 胤,927—976年)的三十二势长拳。长拳短打,用刚用柔,兼收并 蓄,去芜存精。技击方法包括有踢法、打法、拿法、跌法,其拳法 “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力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 花草”,供人观赏的华而不实的花法套路的弊害,成为一种从群众 中来的切合时代需要的武术学派。就现有武术史料来看,戚继光 是研究和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其目的是为当时政治服务,训 练士卒掌握“临阵实用”的武艺,成为劲旅,南平倭寇,北固边塞, 保卫国家。他的武术为军事服务,军事又为政治服务的主张,和当 时另外两位抗倭名将俞大猷(? —1580年)和唐顺之(1507—1560 年)的抱负相同。戚继光不仅虚心学习“临阵实用”的武艺,整理 了各家拳法,而且向俞大猷学过棍法,向唐顺之学过枪法。他这种 锐意进取,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和大胆革新的精神,对后世继承、研 究和整理武术套路起了很大作用。

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后于戚继光半世纪多,研究整理当 时各家拳法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廷出自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的一个小官僚家庭。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又史奏庭,陈家 沟陈氏九世;祖父思贵,陕西省狄道县典史,万历元年升任山东副 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陈王廷的武术,《陈氏家谱》公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 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广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复亡的前后, 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词上半有: “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 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心来时耕田,

65 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 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 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单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 势,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势。因此,这为太极拳是从长拳演变过来的 说法,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陈王廷是戚继光以后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他接触的武 师较多,有利于汇合众长,加以继承和创新。

戚继光于南方抗倭功成后,调防北边,于明穆宗隆庆二年 (1568年)“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事务,节制四镇,与总督同”(见 戚诈国《戚少保年谱》)。到1583年才调镇广东。《明史》说:“继 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 事。”

陈王廷在整理武术套路上,显然受到戚氏的影响很大。戚氏 《拳经》三十二势,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弃粗,以三十二势, 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弃粗,以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作为 士兵活动身手的“武艺之源”。陈王廷从中吸取了有二十九势之 多,编入太极拳套路(注一)《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衣”(注二) 为起势,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所制拳谱 (即拳式各称)和《拳经总歌》,也撷取戚氏《拳经》文辞。因此可 以说太极拳的编造,是以《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至于从其它 拳种吸收了些,虽然无法查考,但从七套拳的势名之多,可以推想 所采的拳种是相当多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俞大猷、 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何良臣、茅元仪等武术著作中,都未有记 载;在现存的各拳种中也没有这种训练方法。这是陈王廷独创性 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否 则枪技术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武术史上一项创造性的成就。

陈王廷《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名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 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两人以手臂互靠,运用“搠播挤按探洌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以粘随不脱,引进落空为技术训练的基本 原则),概括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和方法,到18世纪末叶,山西 人王宗岳(据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 阳,1795年在开封,职业是教书),以及19世纪中末期河北永年人 武禹襄(1812—1880年)、李亦畲(1832—1892年),据以发挥太极 拳的理论和练法,各自写下了总结性的太极拳论文。陈家沟陈氏 十六世的陈鑫(1849-1929年),阐发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 三年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 理,结合经络学说;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为原 贝叭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这些古典太极拳 论文,都已成为练习太极拳和练习推手的指导性理论。

综观陈王廷留传下来的武术资料,他研究整理过程中有如下 一些创造性的成就。

(一) 把武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法一一俯仰屈伸以运动肢体的“导引 术”和主张作腹式深呼吸运动的“吐纳术”,在公元前4世纪见于 老子、庄子、孟子和屈原诸人的著作中。汉代淮南子刘安所编的 “六禽戏”和汉末伟大的医学家华佗据以改编的“五禽戏”,都是以 呼吸运动结合仿效禽兽的动摇、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的健身方 法,也就是后来的气功内行功的方法。

太极拳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同“导引”、“吐 纳”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 动。在锻炼时,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达到“内外 合一”的目的,这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创造。

(二) 螺旋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 络学说的原则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 功能。太极拳运用要求采用螺旋式的伸缩旋转,主张“以意导气, 以气运身”,要求以腰脊为轴心,微微转动来带动四肢进行有节奏 的运动;要求全身松静,畅通气血,达于手足尖端,等等。这些也正 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图片10 图片11 图片12 图片13 图片14

浏览8,6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