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振铎(1902〜1981),河北沧州人。自幼从当地杨昆山学燕青门拳 械。精罗汉拳、青萍剑、月牙铲兼通伤科针灸。1922年至沈阳开办“振 威武术社”,1934年至天津设场授艺,1934年至上海重建“振威术社”, 1935年受聘至上海锡箔蜡烛业土会任职,同时在上海复兴公园内设场传 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聘为上海体育馆等单位武术教练, 徐汇区武术协会顾问。

海朝英(1902〜1981),河北孟村人,回族。幼年在清真寺当海里 凡,后来成为阿匐。海朝英少年受业于武师马昭荣阿匐,精串变拳和弹 腿,善使铁镜、铁鞭。曾将虎头双钩授徒吴秀峰。1931年夏,海朝英自 天津到沈阳南寺当阿笥,适值张学良举办东北三省武术会。海朝英参赛, 张学良观后授名誉第一名,并赠大绿旗一面。以后张学良又专程到南寺 拜访,并赠一大银墩。

吉万山(1903〜1978),河北献县人。六岁时从祖父吉占魁学艺。后 又拜王汝生为师,学习绵掌拳、形意拳等。1918年,吉万山因家乡遭灾 到哈尔滨,在熟皮工厂当学徒。业余时间坚持练武和学习拳击。曾于 1932年在哈尔滨亚细亚电影院勇挫俄国大力士杰力柴夫,轰动一时。 1933年在哈尔滨设立武术馆,收徒教拳。解放后曾任哈尔滨市武术馆联 合会主任,哈尔滨市政协委员,吉氏亦收入黑龙江武术名人录。

李元智(1903〜1972),河北沧县人。十五岁入曹馄“苗刀营”为学 生。1927年入中央国术馆第一期教授班为学员,并学练了迷踪拳、八极 拳、青萍剑。翌年“国考”中获最优等,毕业后留馆任教。其后多年在 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和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执教。抗战胜利后 转到汉口军官学校任教官,后随校撤至台湾,继续在风山陆军军官学校 等军校任教,直至1959年退役。退役后,热心于传播武术,著作有《梅 花刀图说》、《青萍剑图解》、《八极拳图解》,李氏事迹亦收入台湾武术人 名录。

奇云和尚(1904〜1966),俗名史正刚,乳名金龄,河北保定人。自 幼喜爱武术,曾多次投师学习回教弹腿、其他弹腿及查、花、炮、洪、 少林等拳术,尤喜爱各种长短软硬兵器。二十岁左右他在北京德胜门外 教书,因妻而入法源寺削发为僧,释号奇云。其后曾受命徒步化缘到东 北一大庙顶香受戒。回京后曾在市内外几处庙宇当过主持。史正刚出家 后,更有条件和机会研习武术和广结善缘。从两位密宗法师学得密宗大 悲拳,此外还擅长高空摔叉和方便铲(又名九环禅杖)。

温敬铭(1905〜1985),河北蠡县人。自幼嗜武,经同村拳师贾魁、 贾俊峰启蒙后,拜博野罗成立为师学绵拳、大枪。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 国术馆,广学多种武技,尤擅绵拳和大枪术。曾在1933年的第二届“国 术国考”中获长兵第九名,在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中获短兵亚军。1936 年随“南洋旅行团”(武术队)出访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 国家和地区表演武术。同年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作武 术表演。1936年起,他先后被聘为中央国术馆教员,国立国术体育师范 专科学校国术部主任、副教授,重庆青年会体育主任,河南国术馆教员。 1955年起在武汉体育学院任副教授、教授。1956年后,相继被选为中国 摔跤协会、武术协会委员。1979年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著有 《短兵术》,与张文广合著《中国式摔跤》。

郝少如(1908〜1983),河北永年人。自幼跟其祖父郝为真、父亲郝 月如学武式太极拳。二十一岁时,出任永年太极拳社助教,1932年与其 父在中央大学及审计部任体育教员,教授太极拳。1933年在武进正德学 社任教。1937年在上海开设“郝派太极拳社”。20世纪60年代初,受聘 上海体育馆授拳。1963年著《武式太极拳》一书。

孙震环(1908〜1973),河北盐山人。先从堂兄孙震坤和左东君学习 通臂拳,练成“通臂铁砂掌”,并以虎尾三节棍享名。后又从大枪刘德宽 的弟子江德湾学六合枪法。经江德湾举荐,到天津“茂源”宝号充任保 镖。全国解放后,他在政府支持下成立“通臂拳社”,悉心教授徒弟。

徐良骥(1908〜1991),河北遵化人,自幼家境贫寒,跟随父亲徐明 德(字俊卿)学习中国传统武术。徐良骥随父到北京后,进入汇文中学 读书,中学毕业后留在汇文中学任武术课教员。全国解放后,进入中国 戏曲学院工作,继续担任武术教员,成为国内知名的连环绵掌教师,为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徐良骥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 射箭裁判员,曾任数届全国运动会射箭总裁判长。徐良骥的学生主要来 自北京汇文中学、中国戏曲学院和社会各界朋友。

常东升(1909〜1986),字曼天,回族,河北保定人。八岁随父习摔 跤基本动作。十岁拜摔角名家张凤岩为师习中国摔角术,得保定快跤技 法精要。练成“得合”、“麻花摆”等绝招。能以“沾衣即跌”之快,迅 速摔倒对手。常东升还研习过剑、棍等武技技法。但他一生以精于摔角 术著称。1932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翌年在第二届“国术国考” 中,名列前茅。同年任中央国术馆摔角教师。1937年在广西桂林平乐县 担任国民党军队的军官训练团摔跤教官。1940年起任国民党警官学校教 官。1948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全运会摔跤比赛中获中量乙级冠军。旋 随校至台湾,任教于台湾当局中央警官学校,并在文化大学、政大、建 中等校教授摔跤。1976年退休后,曾至摩洛哥、新加坡表演。此后,往 来传艺于芝加哥、纽约两地。著有《摔角术》。

小 结

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构成历史事件的 主体。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燕赵儿女,或赴国难,或强 种强族,或防身自卫,或保卫乡里,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奉献着自己 的力量。他们的行为不仅是燕赵儿女的骄傲,更是燕赵儿女人文精神的 真实写照。综观燕赵历史,正是这些军事天才、武侠义士,谱写了慷慨 悲歌的燕赵音符,生产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他们在燕赵武术 文化的生产过程中,以历史演进为基轴,以地域空间为身份识别,以慷 慨悲歌为文化认同,构成了燕赵武术的人物系谱。本章与第二章(燕赵 武术文化的历史生产)的区别在于,不是梳理燕赵武术的历史发展脉络, 而是立足人物的角度进行书写。因此,将不同时期与武术有关的,并且 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单列一章,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燕赵武术文化 的生产主体。

此章节内容涉及历史人物,处理起来较为烦琐,难免存有争议,如 人物收集的时间上下限问题、具体生卒年代、师承关系、籍贯等考证起 来都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几千年来,人物或分布于正史,或散存于野史, 很难全面收集。他们作为燕赵武术文化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者,假如不 对其进行适当梳理,势必不能说明燕赵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势必不能 厘定“慷慨悲歌”的人文主体。为力求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课题组 从权威的志书、大辞典、权威网站、文史资料等处考证后给予了摘录汇 总。争议不可避免,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促进燕赵武术文化共识 的早日达成,也算是课题组的一大贡献吧。

传统武术的生产机制包括拜师、学艺、出师等环节,在这些过程中 涉及的仪式和规矩,构成了文化传承的规则和秩序,反映的是人和体制 之间的关系。这些规则,包括外化为仪式的东西,往往是文化传承的保 障,是为了保证文化传承的“有序”,假如徒弟叛出师门,文化传承即行 中断,也必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造成秩序的紊乱。人与体制之间形成的既 冲突又对立、又不可或缺的复杂关系,正是传承的需要。而各种师承关 系系谱的建构,则不仅是为了制造一个不断扩张的传承人群体,获取更 大的文化空间(当然也是权力空间),也同时制造了一种可供传承的文化 传统①。

传统武术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直接结果就是 拳种、门户的诞生。关于拳种、门户,上海体育学院戴国斌教授认为: “门户,是武术界的专有名词,是一个拳种、流派相关的概念。”进而进 行了举例说明:“如,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拳种,它的流派有陈式太极 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而门户即

① 岳永逸:《空间、自我与社会一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序”(赵世瑜),中央 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是太极拳某一派某一代某一具体点武术共同体。”①

可见,门户构成了一个身份标识,借助共同的身份认同,将某一群 人聚集于门户下,对武术技术的传授、学习、练习等也就构成了这群人 共同生活的主要内容。

著名武术大师蔡龙云先生,早年在《华拳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亦 提到了拳种的生产过程:

华拳并非自古有之,初华山游侠蔡茂,精技击,此时“有 术”,无“套”(套路),亦未出现“华拳” 一词。其后人蔡泰、 蔡刚,继承祖先之术,并于闲暇之余,按照"乔相扑”和“打 套子”的规矩法度,编造起套路。然套必有名,为念祖先出生 地华山,遂把编造的套路名曰"华拳至此,"华拳"才击有 其“术",舞有其“套”,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拳种②。

蔡先生言简意赅,从术到套,从套到舞,技术的新体验、创新理论 的引入等,解读了华拳的生产过程及其谱系传承,这对认识什么是武术 套路、套路的生成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样,燕赵大地广泛流传的众拳 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它们的文化生产及其谱系又如何呢? 它们在生产、传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痛苦的转型,继而为后人广为接 受呢?

为回答上述问题,本章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择取燕赵主要武术拳 种,从技术新体验、象征性的传承人、拳谱拳谚等角度给予阐述。如果 说燕赵武术文化的历史生产、人物系谱的传承两章是对燕赵武术文化生 产方面的宏观概括,那么,本章无疑就是对燕赵武术拳种具体生产的微

① 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生产》,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论文,2008年5月,第69页。

® 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6〜97页。

观表述。本章通过微观视角论述的是慷事慨悲歌的具体践行,回答的是 慷慨悲歌的实际操作层面。

第一节绕不开的情结——佛道、仙授套路肇始

言及燕赵,乃至中国武术之起源,多与佛道、仙贤有着某种意义上 的瓜葛,使人剪不断、理还乱。无论它是燕赵土生土长的拳种,如八卦 掌、燕青拳,还是游学他师而转型生产的太极拳、形意拳等,无不如此。

一、 形意拳创拳说

坊间流传的形意拳祖师一说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见于笔端者有李 剑秋编著的《形意拳初步》一书,该书援引清乾隆十五年(1750)戴龙 邦所著的《心意六合拳谱》序言,序言说:“余尝拟论为着,此心耿耿, 易其有极,见岳武穆王拳谱,意即纯之粹,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 爱慕之诚……王(即岳飞)当童子之时,受业于师,名曰'意拳',神妙 莫测,盖以古未有之技也o" 1932年李影尘编著的《国术史》亦有“形 意拳相传出于岳武穆”的说法。

另外一种说法,是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创立了形意拳。著于文字者有 靳云亭作的《形意拳之源流》:“六朝时,天竺僧达摩始挟其所谓西域技 击者来传之于中土,于是北方之强者,群起而趋之犷今犹有所谓'达摩 拳'、'达摩剑'等流传于世,而形意拳亦其一也。”此外还有孙禄堂的 《形意拳学》及凌桂清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均有:“自达摩高僧来中 国传教九年,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后人慕名来,为纪念达摩传教精 神,曾有诗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

二、 八卦掌起源

据光绪九年(1883)春二月所立董海川墓志铭碑文一记:“先生姓董 讳海川,少任豪侠,……及长,遍游四方……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 精于拳勇。”在光绪三十年(1904)春所立文安董公墓志的碑文二中记: “师董公,访友于江皖,迷失道入乱山中一道者装,童颜鹤发,遥谓之 曰:汝来何退乎?遂授以击刺进退之法,炼神导气之功。凡其所传,皆 平日所未闻未睹者。居久之又谓曰:汝行矣,可以问世矣。”

三、 梅花拳起源

据河北等地梅花拳弟子视为本门经典、约成书于清代中叶的《梅花 拳秘谱》记载:“梅拳之始,因年代远而不可知,传云汉已有之,至今已 百二十余世矣。” “五势梅花拳为昆仑派。五势梅花是一种,八卦是一种, 此两拳为昆仑之基本拳。昆仑派之祖师化名云盘,在西域天盘云程孝县 清净宫玄金殿,在昆仑山,所以有昆仑派之称。”在河北、山东等地的梅 花拳弟子中,手中保留的家传手抄本拳经上则说:梅花拳始创者为久远 蛮荒时代的东方离道长,至明末清初的张山以前,已传授了 127辈。在 拳经传授史上,洛阳白马寺曾起到了 “总根源”的作用。张士闪认为, 梅花拳当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创始人东方离和云盘道长为同一人。到 了汉代,董仲舒以“独尊儒术”的名义使“天人感应”的观念大兴于世, 而包容道家、阴阳家和杂家思想在内的梅花拳民退到了那时尚处原始时 期的昆仑山一带保存下来,并蔚然成派。后来在经济繁荣、政治气氛宽 松的唐代有组织地出山,以洛阳白马寺为中心,以“精拳”的名义向内 地传播。唐代时梅花拳内部已有四总谱、八小谱,全称十二分谱。到明 代张山又重新修订了八小谱,与原有的四总谱再合为十二分谱。

四、 燕青拳起源

此拳又称“秘踪拳”、“迷踪拳”、“迷踪艺”、“猊獴拳”。该拳围绕 “燕青”人物进行追溯。传说中将燕青拳的创始年代追溯最早时期为唐 代,少林寺僧人在高山深林之中受两个类似猿猴的动物厮打拼杀的启发, 创始了 “猊獴拳”。另一说则是由宋代卢俊义在自己所学拳艺的基础上发 展而成,后卢收燕青为徒,燕青将此拳广泛传播开来。后人在传承燕青 拳过程中,传人为了避免招惹官府的麻烦,隐去燕青之名,将燕青拳改 称为“秘踪拳”。传说燕青投奔梁山之时被官兵追杀,当时正值冬天,白 雪铺地,官兵在追捕燕青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发现燕青的足迹,而且迷失 路途,后人为了追忆燕青功夫的上乘,将他所练功夫称为“迷踪拳”或 * “、业□<?? -M-,,

看述豚乙。

五、其他拳种

八极拳,据1933年编纂的《沧县志》记载,“吴钟……孟村镇天方 教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十五岁时曾接受一位来自南方化名为 “癞”的道士传授拳艺,在此之前,吴钟对此拳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后又有一化名为“癖”(“癞”之徒)的道士尊师“癞”之命,向吴钟传 授了大枪的技法。

唐拳据说是由唐朝期间的高祖皇帝李渊的儿子李玄(元)霸创立。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大名府武士李天祥,将唐拳传播到沧州南皮一带。

太祖拳,相传太祖拳是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

对于各拳派传拳伊始的传说故事,后人多给予了证伪。如对于岳飞 创形意拳之说,《国技论略》(徐哲东,1930)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形意 拳家言,形意拳传自岳飞,其事殆出于依托,盖形意拳家借岳氏以增重 也。"该书同样已指出达摩首创少林武艺之说为"伪作同年出版的 《少林武当考》(唐豪,1930)根据大量史料令人信服地证明,达摩与少 林武术无关。

以上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具有普遍性现象的出现呢? 单纯是为了提高自己门户的地位吗?在笔者看来,还应该有其他的缘由。 如果说武术技术是各拳派门户对习练者的一种身体纹刻,那么为实现这 种身体纹刻,前提必然是对所属门户的一种文化自觉。对此,周锡瑞先

生在《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一书中讲得很清楚:

借助“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的口号或仪式,迷惑群众。

为扩大拳民,他们不断对仪式进行改进,有数月可练功上身, 逐渐发展到数周、甚至数日。速成的效果无疑刺激了众拳民的 神经,从而出现了大量的追随者。

由此可知,文化自觉的实现,借助的是仪式媒介。仪式作为象征性 的行为与活动,不仅是表达性的,而且是建构性的;它不仅可以展示观 念的、心智的内在逻辑,也可以是展现和构建权威的权力技术。就仪式 的现实内容来说,在民间社会层面,它们往往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 基本的生存技术。

传统武术虽然用的不是“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的模式,但假借 佛道仙贤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换言之,佛道仙贤是一座桥梁,透过 这座桥梁,创拳者、授拳者不仅达到了留住人、吸引人的最初目标,而 且为各拳派系谱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使授拳者、习练者通过武术技术, 间接的与佛道仙贤等创始人进行对话,因为拳是他们创的。授拳者、习 练者与创始人相比,变化的是时间、空间,不变的是“文化场域”(布迪 厄语),即借助武术技术场域,先人在间接的规训徒子徒孙们的身体, 从而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升华,这一点,在古代社会凸显得尤为明显。

换言之,假借佛道仙贤立祖立宗,对拳种门户内部而言,有利于形 成共同的门户记忆,通过这种共同的记忆,授拳者架构起了一种民间权 威,其背后隐喻的是一种生存技术。对拳种门户外部而言,受封建思想 的影响,门户彼此之间可以通过假借的人物,彰显自己门户的优越性, 以此在民众间、同行间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 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有点像请客、疏通、 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在我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 源,不是公道。”①所以在中国武术假借佛道仙贤,作为创群鼻祖或崇拜 对象,基本上是比较现实与功利的。

第二节杨式太极等门户的生产与系谱

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 一词 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 唯一之意。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 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5种不同的说法。虽 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 拳均源出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之雏形, 在“术”的层面,是综合了明代各家拳法,在“套路”方面,特别是吸 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在“理”上,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 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学说。继而有 了 “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等名称。清朝乾隆年间,山西 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一、门户消费——杨式太极拳的诞生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1800〜1873),学艺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 长兴②。艺成返乡授拳,从太极拳的“壮欺弱、慢让快”的“有力打无 力、手慢让手快”(王宗岳语)的反面起步,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 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即“弱者武术”的新拳系③。后返京传习太极 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为适应这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杨露 禅从贵族不适合大强度体力活动的现状出发,对陈氏太极拳进行了贵族


  • 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10页。

  • 此间杨露禅有三下陈家沟的故事,被编成了《神丐》,见本书第五章。

  • 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生产》,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论文,2008年5月,第69页,
    化转换,转而构建了 “不用力”、“慢练”、“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的运动方式。杨露禅对陈氏太极拳技术动作的改进,如:在步法方面. 陈式太极拳要求落地生根,而杨式太极拳要求前脚为四正,后脚为四隅。 当后脚向前上步时,前脚必须先变成四隅脚,迈步为“川”字步。裆的 要领方面也有较大的区别,陈式太极拳大架要求翻裆和圆裆,陈式太极 拳小架要求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要求吊裆和圆裆。


适应了贵族阶层的消费,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改进了太极拳的劲 力和运动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 拳”、“软拳”、“化拳”,而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是经历其系谱传出后才确 立的。图片14图片15

“化拳”,而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是经历其系谱传出后才确 立的。

杨式太极拳拳照

二、百花齐放,系谱传承技术的差异化生产

杨式太极拳新拳系的诞生,并不是杨氏太极拳生产的终点,准确的 说应该是良好的起步。在其传承过程中,一开始是以血缘、姻亲为主要 特征的系谱传承。杨露禅最初传拳于两子——杨班侯、杨健侯,此两子 体悟技法各持一端,班侯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健侯更重太极拳的健 身作用。后经杨健侯之子杨澄甫一再修订技术素材,遂定型为杨式大架 子,最终形成有别于陈式太极拳,具有独特运动风格、自成体系流传至 今、享誉世界的一支太极拳流派。随着杨氏三代人的创拳、守拳、传拳, 杨氏太极的系谱逐渐形成开放。如杨澄甫曾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 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经后人不断创编,杨式 太极拳套路有115式、108式、91式、85式等,内容涉及拳术、推手和 器械等。套路多有谱,并以口诀形式表现出来,如杨式太极刀的套路 口诀:

七星跨虎交刀势

腾挪闪展意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 白鹤展翅五行掌 风卷荷花叶内藏 玉女穿梭八方势 三星开合自主张 二起脚来打虎势 披身斜挂鸳鸯脚 顺水推舟鞭做蒿 下势三合自由招 左右分水龙门跳 卞和携石凤还巢

由新体验到技术上的创新,由套路演练到拳谱口诀的出现等,标志 着杨式太极拳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拳种。

在杨式太极拳的生产过程中,习拳者结合自身体悟和经验实践,出 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如得杨露禅之传的外姓人“仅凌山、全佑、万春 三人耳。一人善拿、一人善化、一人善发"①,也有“得露禅之'筋、 骨、皮”,之称②。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系清末河北省永年县人武禹襄(1812〜1880)。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爱其术,从杨学陈式 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青萍学③陈氏小架,得其精妙。后又从长兄武澄 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 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经过 修改,自成一派。武禹襄的太极拳既不同于陈氏老架和小架,亦不同于 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 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 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 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根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 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 动作连贯顺随,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 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 气随,意到气到”,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在对太极拳的消费过程中,武禹襄不仅获得了新的体验,形成了自 己的风格,而且还汇总这些新的体验,达于文字,形成了新的和拳诀, 先后著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 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如四字秘诀:

敷:敷者,运气于已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 马岳良讲述.张粗忠、壮飞整理:《京城攀场旧数杨——太极攀是怎样传到此京的》, 《精武》,2005年第11期。

® 圣挨:《记北京太极拳之起源》,《体育月刊》第五卷第二期,1938年2月1日出版,第 16页。

③ 陈清萍<1795~1868),陈氏第十五世,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境地者不能知,全 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 喻矣。

继武禹襄总结出打手《四字秘诀》(敷、盖、对、吞)后,门户后人 李亦畲复总结出了《撒放秘诀》(擎、弓I、松、放),郝月如提出了《打 手四要》(引、化、拿、发)等,都是起、承、转、合在打手技术及运作 方面的具体、深入。此外,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率先提出“虚实 须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虚实说。李亦畲在 《五字诀》中强调“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要“开合有致,分 清虚实”。为了形象地说明虚实变化和内劲流转的关系,李亦畲还亲手绘 制了《虚实开合图》,指出“虚实即是开合”。因为走架打手的虚实多属 内劲的变化,只能觉察而不易看到;开合则指外形动作,明显可见。“虚 实(内)即是开合(外)”,符合周身一家之理。

同杨式太极拳一样,武式太极拳也同样经历了一个由术到套再到拳 谱的生产过程。如以柔化见长武式太极刀(又称十三刀),其套路名 称为:

起势,按刀,青龙出水,风摆荷花,白云盖顶,背刀,迎 坟鬼迷,震脚提刀,拨云望日,避刀,霸王举鼎,朝天一柱香, 拖刀败势,灵猫打鼠,收势。

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郝为真、 李圣端、陈兰亭、郝中天、郑月南、王老延、陈固安、吴文翰、乔松茂 等构成了武式太极拳的传承系谱。通过消费——生产——再消费,周而 复始地运转,武式太极拳走向成熟。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系清末河北省大兴满族人全佑(1834〜1902)。 他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 于柔化著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 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 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吴鉴泉在北京、 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虽架式小巧,但有大架功 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斜中寓直,动作轻松自然,以 柔化著称。其第三代传人主要有: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杨禹选、 赵铁庵等,第四代传人主要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李秉慈、冯 士英等。

通过几代人的不断传承,吴式太极拳套路不断丰富。主要有:16式 太极拳、37式太极拳、45式太极拳、83式太极拳,还有吴式快架子、 单双推手、乾坤戊已功、64式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十三刀、太极大 杆、对滑杆、太极十三枪等。

浏览1,5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