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李海泉四处演出,何爱瑜则留在香港家中。1940年,日本进一步扩 大对中国的侵略,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听戏的人也越来越少, 李海泉便抢在日军占领香港前带着家人和剧团前往美国。李海泉此举可谓一举 两得,既能在远离战火的美国给家人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又能在美国这片全 新的舞台上发展挚爱的粤剧事业。
李小龙出生时,李海泉正在千里之外的纽约唐人街巡回演出。听到儿子出 生的消息,李海泉非常高兴,还给这个男婴起名“震藩”,希望他长大后能够 名震三藩市。但是这个名字遭到了给李小龙办理出生登记的侨商名士刘义南的 反对,他认为“震藩”的‘‘震”和李小龙的爷爷李震彪名字中的“震”是同一 辈,犯了起名的大忌,也是对老人的不尊重。在这个问题上,李海泉与妻子何 爱瑜的看法完全不同,何爱瑜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在西方人看来,孩子沿用祖 辈的名字是一种光荣,但李海泉还是坚持把儿子的名字改为“李振藩”,既隐 喻扬名三藩市,又包含自强振作之意。李小龙在家中排行第四,在他之上还有 大姐李秋园、二姐李秋凤、大哥李忠琢,弟弟李振辉,但是李小龙的性格与哥 哥姐姐们完全不同,自幼顽皮好动,经常吵得家人片刻不得安宁。
李小龙还有一个英文名字Bruce Lee,就是在他出生后申报户籍时起的, 二十多年后,西方人只要一听到这个名字,就会不由自主的竖起大拇指, Bruce Lee也成了中国功夫的代名词。
由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李海泉的粤剧团在美国的发展并不顺利,而李海 泉也在密切关注着国内局势——日军占领广州后,与驻守香港的英军隔深圳河 对峙。李海泉觉得日本不敢贸然向英国宣战,便于1941年2月底带着剧团和全 家人返回香港。回到香港后,李海泉才发觉日军对香港已是志在必得,香港看 似太平,实则危在旦夕。但李海泉已无退路,只能靠继续演出来维持全家人的 生计。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同一天,曰军 飞机对香港实施了疯狂的轰炸。1941年12月25日无疑是香港历史上最黑暗的一 个圣诞节,驻港三军司令莫德比向港督杨慕琦提出投降建议。当晚7时,杨慕 琦亲自前往九龙半岛的日军指挥部,向日军无条件投降,近万名士兵成为曰军 俘虏。英军投降的消息传开后,香港居民纷纷逃往澳门、台湾等地避难,茅 盾、何香凝、柳亚子及其他从全国各地流亡而来的上千名学者、科学家、文艺 界人士也在国共两党和地下游击队的掩护下分批撤离,香港人口从160余万锐 减至60万,市面一片萧条。
此时,李海泉想到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国强则走,国破则留”,毅然决 定留在香港。沦陷期间,李海泉靠着自己在粤剧界的名气和勤奋的演出,使得 全家人依旧过着相对安宁富足的生活。不过战乱的大环境还是对童年的李小龙 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有一次李小龙站在屋顶,正好有一架日本飞机飞过,年幼 的李小龙竟然对着飞机大声叫骂,周围的人无不震骇莫名。这,也许就是李小 龙民族意识的最早萌芽。
李小龙从小就是一个十分另类的孩子,时而疯玩一整天,把家里闹得鸡犬 不宁,时而几个小时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时而突然消失,除非他自己回来,否 则谁都找不到他。李小龙天生近视,但这丝毫不妨碍其顽劣本色,从家人到仆 人,全家上下几乎都被他捉弄过。玩得兴起时,李小龙经常忘记戴眼镜,不 管是一头撞在玻璃门上还是摔跤骨折,这个调皮的孩子从来没有哭喊叫疼过一 声。当然,天不怕地不怕的李小龙也有害怕的东西,那就是蟑螂和老鼠。为了 克服恐惧心理,李小龙竟然把蟑螂一只只捉起来,然后用线串成一串,专门拿 去套女孩子的脖子,经常把周围的女孩子们吓得大哭。
李小龙虽然顽皮,但本性却十分善良,有一次,正在窗边发待的李小龙突 然光着脚冲出屋子,家里人大惊失色,以为他又要玩什么新花样,却看见年幼 的李小龙正牵着一个盲人在穿马路。事后,李小龙对家人说,我看到路上有那 么多人,却没人愿意帮他一把,所以才跑出去帮他。
为了约束李小龙顽劣的性格,李海泉在李小龙6岁时就把他送进了德信书 院小学部念书。李小龙自幼就很聪明,但却没有像大哥李忠琛那样把聪明用在
学业上,而是迷上了连环画和故事书,尤其爱看武侠小说,对学校里一成不变
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十分反感,从来不肯在读书上下功夫,只对国文、历史、 美术等少数科目有兴趣,对数学等理科深恶痛绝,学业几乎荒废,经过多次转 学后才勉强读完初中。
少年李小龙习惯于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性格使得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他接下来会做什么。在众人眼中,李小龙 就是一个孤僻怪异的孩子。
天才总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候展露光芒,这句话正适合用在少年李小龙 的身上。李小龙的血液中流淌着的是祖父的武功因子和父亲的演艺天分,只有 在荧光灯下,只有在镜头前,这个奇特的少年才会把身上的潜力淋漓尽致的表 现出来。
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是个有着敏锐直觉的艺术家,当时,伴随着电影的兴 起,传统粤剧的市场进--步被压缩,正如当年离开香港前往美国一样,这一 次,李海泉又决定在电影上寻找事业的突破口。凭借着良好的艺德和人脉,李 海泉一边唱戏,一边参与电影演出,李家的几个孩子也因此都有了出镜的机 会。在这当中,又数李小龙出镜最早,天分最高。
李小龙第一次在电影中露脸时还不到半岁。那时他们全家都还在美国,当 地的电影公司要拍摄一部名叫《金门女》的影片,片中需要一名东方婴儿充当 活“道具”,李海泉就把自己的刚出生几个月的儿子“推荐”给了导演,尚在 襁褓之中的李小龙就这样有了自己的银幕处女作。
6岁时,李小龙第一次有了真正出演电影的机会。有一天,粤语黑白电影 《富贵浮云》的导演俞亮找到了李海泉,说是影片需要一名童角,李小龙的外 形和年龄正好合适。那时李小龙刚刚念书,李海泉不愿拍片影响他的学业,就 有些犹豫,后来考虑到只是客串出演,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就同意让李小龙前 去一试。于是,在步入学堂的同一年,李小龙也开始了自己演艺之路,只可惜 《富贵浮云》的电影拷贝已经遗失,我们再也没有机会看到童年李小龙在银幕 上的精彩表现了。
俗话说,3岁看老,命数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并不可信,但当你回头再去看 时,却又是这般巧合。据李小龙的母亲何爱瑜回忆,每逢拍戏,李小龙就会精 神
抖擞神采奕奕,但是到了上学时,就会无精打采找各种理由赖床偷懒。前任
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兴趣所致,李小龙在学习上 一塌糊涂,可演艺之路却发展的相当顺利,不久,他又在一部《人之初》的电 影中出演小主角。影片本身没有多大亮点,但是李小龙动情的表演却博得了圈 内人的一致称赞。自身的天分努力加上父亲的关系,李小龙出演的电影角色也 慢慢多了起来,先后在《梦里西施》《樊梨花》《花开蝶满枝》等影片中扮演 不太重要的小角色。尽管没有薪水,而且都是在学校假期或夜间拍摄,但李小 龙仍然十分投入,闲暇时,就跟着剧组看别人表演,一边看一边模仿,乐此不 疲。
那时候最矛盾的人就是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他既担心演戏会妨碍儿子读 书,将来找不到正经出路(在当时人看来,唱戏演戏都属旁门左道不务正业之 列),又觉得儿子读书不好,演戏至少能保得衣食无忧。这在当今社会仍然是 一个普遍问题——究竟是选择为大多数人认可的职业,还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 特长让他们走自己的路;究竟是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地规划人生,还是敢于闯出 去同时面临非议和失败的风险?父亲的犹豫让李小龙有了更多从影的机会。
1950年,10岁的李小龙与父亲一起出演了根据袁步云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 《细路祥》。李小龙能够出演主角细路祥也是事出偶然。当时,编剧袁步云和 导演冯峰正在挑选细路祥的扮演者,试了十几个少年都不满意,碰巧遇见了随 父亲来片场玩耍的李小龙。李小龙不小心踩坏了一件道具,还大声跟剧务争 吵,说是道具自己不结实,不是他的错。李小龙敏捷的身手、顽皮的表情和那 股子不服输、不低头的气质让两人眼前一亮,当即拍板——主角非他莫属!
细路祥讲述的是一段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动人故事,李小龙在片中有着精彩 的表演,但是到了后期制作时,剧组又碰到一个棘手的难题:首次担当主角的 李小龙,还没有一个像样的艺名。在之前的影片中,李小龙多用“小海泉”或 “新海”充当艺名,即名角李海泉之子、新一代李海泉。李海泉觉得这是儿子 首次主演电影,而且表现出了过人的演艺潜质,不能用这类不伦不类、借用父 亲名气的名字来当艺名。
《细路祥》的编剧袁步云非常喜欢李小龙,袁步云在当时就有‘‘鬼才”
浏览4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