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构成历史事件的 主体。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燕赵儿女,或赴国难,或强 种强族,或防身自卫,或保卫乡里,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奉献着自己 的力量。他们的行为不仅是燕赵儿女的骄傲,更是燕赵儿女人文精神的 真实写照。综观燕赵历史,正是这些军事天才、武侠义士,谱写了慷慨 悲歌的燕赵音符,生产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他们在燕赵武术 文化的生产过程中,以历史演进为基轴,以地域空间为身份识别,以慷 慨悲歌为文化认同,构成了燕赵武术的人物系谱。本章与第二章(燕赵 武术文化的历史生产)的区别在于,不是梳理燕赵武术的历史发展脉络, 而是立足人物的角度进行书写。因此,将不同时期与武术有关的,并且 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单列一章,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燕赵武术文化 的生产主体。
此章节内容涉及历史人物,处理起来较为烦琐,难免存有争议,如 人物收集的时间上下限问题、具体生卒年代、师承关系、籍贯等考证起 来都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几千年来,人物或分布于正史,或散存于野史, 很难全面收集。他们作为燕赵武术文化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者,假如不 对其进行适当梳理,势必不能说明燕赵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势必不能 厘定“慷慨悲歌”的人文主体。为力求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课题组 从权威的志书、大辞典、权威网站、文史资料等处考证后给予了摘录汇 总。争议不可避免,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促进燕赵武术文化共识 的早日达成,也算是课题组的一大贡献吧。
传统武术的生产机制包括拜师、学艺、出师等环节,在这些过程中 涉及的仪式和规矩,构成了文化传承的规则和秩序,反映的是人和体制 之间的关系。这些规则,包括外化为仪式的东西,往往是文化传承的保 障,是为了保证文化传承的“有序”,假如徒弟叛出师门,文化传承即行 中断,也必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造成秩序的紊乱。人与体制之间形成的既 冲突又对立、又不可或缺的复杂关系,正是传承的需要。而各种师承关 系系谱的建构,则不仅是为了制造一个不断扩张的传承人群体,获取更 大的文化空间(当然也是权力空间),也同时制造了一种可供传承的文化 传统①。
传统武术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直接结果就是 拳种、门户的诞生。关于拳种、门户,上海体育学院戴国斌教授认为: “门户,是武术界的专有名词,是一个拳种、流派相关的概念。”进而进 行了举例说明:“如,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拳种,它的流派有陈式太极 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而门户即
① 岳永逸:《空间、自我与社会一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序”(赵世瑜),中央 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是太极拳某一派某一代某一具体点武术共同体。”①
可见,门户构成了一个身份标识,借助共同的身份认同,将某一群 人聚集于门户下,对武术技术的传授、学习、练习等也就构成了这群人 共同生活的主要内容。
著名武术大师蔡龙云先生,早年在《华拳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亦 提到了拳种的生产过程:
华拳并非自古有之,初华山游侠蔡茂,精技击,此时“有 术”,无“套”(套路),亦未出现“华拳” 一词。其后人蔡泰、 蔡刚,继承祖先之术,并于闲暇之余,按照"乔相扑”和“打 套子”的规矩法度,编造起套路。然套必有名,为念祖先出生 地华山,遂把编造的套路名曰"华拳至此,"华拳"才击有 其“术",舞有其“套”,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拳种②。
蔡先生言简意赅,从术到套,从套到舞,技术的新体验、创新理论 的引入等,解读了华拳的生产过程及其谱系传承,这对认识什么是武术 套路、套路的生成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样,燕赵大地广泛流传的众拳 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它们的文化生产及其谱系又如何呢? 它们在生产、传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痛苦的转型,继而为后人广为接 受呢?
为回答上述问题,本章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择取燕赵主要武术拳 种,从技术新体验、象征性的传承人、拳谱拳谚等角度给予阐述。如果 说燕赵武术文化的历史生产、人物系谱的传承两章是对燕赵武术文化生 产方面的宏观概括,那么,本章无疑就是对燕赵武术拳种具体生产的微
① 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生产》,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论文,2008年5月,第69页。
® 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6〜97页。
观表述。本章通过微观视角论述的是慷事慨悲歌的具体践行,回答的是 慷慨悲歌的实际操作层面。
第一节绕不开的情结——佛道、仙授套路肇始
言及燕赵,乃至中国武术之起源,多与佛道、仙贤有着某种意义上 的瓜葛,使人剪不断、理还乱。无论它是燕赵土生土长的拳种,如八卦 掌、燕青拳,还是游学他师而转型生产的太极拳、形意拳等,无不如此。
一、 形意拳创拳说
坊间流传的形意拳祖师一说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见于笔端者有李 剑秋编著的《形意拳初步》一书,该书援引清乾隆十五年(1750)戴龙 邦所著的《心意六合拳谱》序言,序言说:“余尝拟论为着,此心耿耿, 易其有极,见岳武穆王拳谱,意即纯之粹,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 爱慕之诚……王(即岳飞)当童子之时,受业于师,名曰'意拳',神妙 莫测,盖以古未有之技也o" 1932年李影尘编著的《国术史》亦有“形 意拳相传出于岳武穆”的说法。
另外一种说法,是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创立了形意拳。著于文字者有 靳云亭作的《形意拳之源流》:“六朝时,天竺僧达摩始挟其所谓西域技 击者来传之于中土,于是北方之强者,群起而趋之犷今犹有所谓'达摩 拳'、'达摩剑'等流传于世,而形意拳亦其一也。”此外还有孙禄堂的 《形意拳学》及凌桂清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均有:“自达摩高僧来中 国传教九年,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后人慕名来,为纪念达摩传教精 神,曾有诗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
二、 八卦掌起源
据光绪九年(1883)春二月所立董海川墓志铭碑文一记:“先生姓董 讳海川,少任豪侠,……及长,遍游四方……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 精于拳勇。”在光绪三十年(1904)春所立文安董公墓志的碑文二中记: “师董公,访友于江皖,迷失道入乱山中一道者装,童颜鹤发,遥谓之 曰:汝来何退乎?遂授以击刺进退之法,炼神导气之功。凡其所传,皆 平日所未闻未睹者。居久之又谓曰:汝行矣,可以问世矣。”
三、 梅花拳起源
据河北等地梅花拳弟子视为本门经典、约成书于清代中叶的《梅花 拳秘谱》记载:“梅拳之始,因年代远而不可知,传云汉已有之,至今已 百二十余世矣。” “五势梅花拳为昆仑派。五势梅花是一种,八卦是一种, 此两拳为昆仑之基本拳。昆仑派之祖师化名云盘,在西域天盘云程孝县 清净宫玄金殿,在昆仑山,所以有昆仑派之称。”在河北、山东等地的梅 花拳弟子中,手中保留的家传手抄本拳经上则说:梅花拳始创者为久远 蛮荒时代的东方离道长,至明末清初的张山以前,已传授了 127辈。在 拳经传授史上,洛阳白马寺曾起到了 “总根源”的作用。张士闪认为, 梅花拳当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创始人东方离和云盘道长为同一人。到 了汉代,董仲舒以“独尊儒术”的名义使“天人感应”的观念大兴于世, 而包容道家、阴阳家和杂家思想在内的梅花拳民退到了那时尚处原始时 期的昆仑山一带保存下来,并蔚然成派。后来在经济繁荣、政治气氛宽 松的唐代有组织地出山,以洛阳白马寺为中心,以“精拳”的名义向内 地传播。唐代时梅花拳内部已有四总谱、八小谱,全称十二分谱。到明 代张山又重新修订了八小谱,与原有的四总谱再合为十二分谱。
四、 燕青拳起源
此拳又称“秘踪拳”、“迷踪拳”、“迷踪艺”、“猊獴拳”。该拳围绕 “燕青”人物进行追溯。传说中将燕青拳的创始年代追溯最早时期为唐 代,少林寺僧人在高山深林之中受两个类似猿猴的动物厮打拼杀的启发, 创始了 “猊獴拳”。另一说则是由宋代卢俊义在自己所学拳艺的基础上发 展而成,后卢收燕青为徒,燕青将此拳广泛传播开来。后人在传承燕青 拳过程中,传人为了避免招惹官府的麻烦,隐去燕青之名,将燕青拳改 称为“秘踪拳”。传说燕青投奔梁山之时被官兵追杀,当时正值冬天,白 雪铺地,官兵在追捕燕青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发现燕青的足迹,而且迷失 路途,后人为了追忆燕青功夫的上乘,将他所练功夫称为“迷踪拳”或 * “、业□<?? -M-,,
看述豚乙。
五、其他拳种
八极拳,据1933年编纂的《沧县志》记载,“吴钟……孟村镇天方 教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十五岁时曾接受一位来自南方化名为 “癞”的道士传授拳艺,在此之前,吴钟对此拳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后又有一化名为“癖”(“癞”之徒)的道士尊师“癞”之命,向吴钟传 授了大枪的技法。
唐拳据说是由唐朝期间的高祖皇帝李渊的儿子李玄(元)霸创立。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大名府武士李天祥,将唐拳传播到沧州南皮一带。
太祖拳,相传太祖拳是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
对于各拳派传拳伊始的传说故事,后人多给予了证伪。如对于岳飞 创形意拳之说,《国技论略》(徐哲东,1930)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形意 拳家言,形意拳传自岳飞,其事殆出于依托,盖形意拳家借岳氏以增重 也。"该书同样已指出达摩首创少林武艺之说为"伪作同年出版的 《少林武当考》(唐豪,1930)根据大量史料令人信服地证明,达摩与少 林武术无关。
以上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具有普遍性现象的出现呢? 单纯是为了提高自己门户的地位吗?在笔者看来,还应该有其他的缘由。 如果说武术技术是各拳派门户对习练者的一种身体纹刻,那么为实现这 种身体纹刻,前提必然是对所属门户的一种文化自觉。对此,周锡瑞先
生在《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一书中讲得很清楚:
借助“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的口号或仪式,迷惑群众。
为扩大拳民,他们不断对仪式进行改进,有数月可练功上身, 逐渐发展到数周、甚至数日。速成的效果无疑刺激了众拳民的 神经,从而出现了大量的追随者。
由此可知,文化自觉的实现,借助的是仪式媒介。仪式作为象征性 的行为与活动,不仅是表达性的,而且是建构性的;它不仅可以展示观 念的、心智的内在逻辑,也可以是展现和构建权威的权力技术。就仪式 的现实内容来说,在民间社会层面,它们往往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 基本的生存技术。
传统武术虽然用的不是“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的模式,但假借 佛道仙贤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换言之,佛道仙贤是一座桥梁,透过 这座桥梁,创拳者、授拳者不仅达到了留住人、吸引人的最初目标,而 且为各拳派系谱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使授拳者、习练者通过武术技术, 间接的与佛道仙贤等创始人进行对话,因为拳是他们创的。授拳者、习 练者与创始人相比,变化的是时间、空间,不变的是“文化场域”(布迪 厄语),即借助武术技术场域,先人在间接的规训徒子徒孙们的身体, 从而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升华,这一点,在古代社会凸显得尤为明显。
换言之,假借佛道仙贤立祖立宗,对拳种门户内部而言,有利于形 成共同的门户记忆,通过这种共同的记忆,授拳者架构起了一种民间权 威,其背后隐喻的是一种生存技术。对拳种门户外部而言,受封建思想 的影响,门户彼此之间可以通过假借的人物,彰显自己门户的优越性, 以此在民众间、同行间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 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有点像请客、疏通、 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在我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 源,不是公道。”①所以在中国武术假借佛道仙贤,作为创群鼻祖或崇拜 对象,基本上是比较现实与功利的。
第二节杨式太极等门户的生产与系谱
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 一词 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 唯一之意。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 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5种不同的说法。虽 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 拳均源出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之雏形, 在“术”的层面,是综合了明代各家拳法,在“套路”方面,特别是吸 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在“理”上,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 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学说。继而有 了 “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等名称。清朝乾隆年间,山西 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一、门户消费——杨式太极拳的诞生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1800〜1873),学艺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 长兴②。艺成返乡授拳,从太极拳的“壮欺弱、慢让快”的“有力打无 力、手慢让手快”(王宗岳语)的反面起步,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 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即“弱者武术”的新拳系③。后返京传习太极 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为适应这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杨露 禅从贵族不适合大强度体力活动的现状出发,对陈氏太极拳进行了贵族
- 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10页。
- 此间杨露禅有三下陈家沟的故事,被编成了《神丐》,见本书第五章。
- 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生产》,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论文,2008年5月,第69页,
化转换,转而构建了 “不用力”、“慢练”、“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的运动方式。杨露禅对陈氏太极拳技术动作的改进,如:在步法方面. 陈式太极拳要求落地生根,而杨式太极拳要求前脚为四正,后脚为四隅。 当后脚向前上步时,前脚必须先变成四隅脚,迈步为“川”字步。裆的 要领方面也有较大的区别,陈式太极拳大架要求翻裆和圆裆,陈式太极 拳小架要求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要求吊裆和圆裆。
适应了贵族阶层的消费,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改进了太极拳的劲 力和运动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 拳”、“软拳”、“化拳”,而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是经历其系谱传出后才确 立的。


、百花齐放,系谱传承技术的差异化生产
杨式太极拳新拳系的诞生,并不是杨氏太极拳生产的终点,准确的 说应该是良好的起步。在其传承过程中,一开始是以血缘、姻亲为主要 特征的系谱传承。杨露禅最初传拳于两子——杨班侯、杨健侯,此两子 体悟技法各持一端,班侯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健侯更重太极拳的健 身作用。后经杨健侯之子杨澄甫一再修订技术素材,遂定型为杨式大架 子,最终形成有别于陈式太极拳,具有独特运动风格、自成体系流传至 今、享誉世界的一支太极拳流派。随着杨氏三代人的创拳、守拳、传拳, 杨氏太极的系谱逐渐形成开放。如杨澄甫曾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 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经后人不断创编,杨式 太极拳套路有115式、108式、91式、85式等,内容涉及拳术、推手和 器械等。套路多有谱,并以口诀形式表现出来,如杨式太极刀的套路 口诀:
七星跨虎交刀势
腾挪闪展意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 白鹤展翅五行掌 风卷荷花叶内藏 玉女穿梭八方势 三星开合自主张 二起脚来打虎势 披身斜挂鸳鸯脚 顺水推舟鞭做蒿 下势三合自由招 左右分水龙门跳 卞和携石凤还巢
由新体验到技术上的创新,由套路演练到拳谱口诀的出现等,标志 着杨式太极拳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拳种。
在杨式太极拳的生产过程中,习拳者结合自身体悟和经验实践,出 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如得杨露禅之传的外姓人“仅凌山、全佑、万春 三人耳。一人善拿、一人善化、一人善发"①,也有“得露禅之'筋、 骨、皮”,之称②。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系清末河北省永年县人武禹襄(1812〜1880)。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爱其术,从杨学陈式 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青萍学③陈氏小架,得其精妙。后又从长兄武澄 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 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经过 修改,自成一派。武禹襄的太极拳既不同于陈氏老架和小架,亦不同于 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 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 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 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根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 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 动作连贯顺随,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 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 气随,意到气到”,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在对太极拳的消费过程中,武禹襄不仅获得了新的体验,形成了自 己的风格,而且还汇总这些新的体验,达于文字,形成了新的和拳诀, 先后著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 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如四字秘诀:
敷:敷者,运气于已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 马岳良讲述.张粗忠、壮飞整理:《京城攀场旧数杨——太极攀是怎样传到此京的》, 《精武》,2005年第11期。
® 圣挨:《记北京太极拳之起源》,《体育月刊》第五卷第二期,1938年2月1日出版,第 16页。
③ 陈清萍<1795~1868),陈氏第十五世,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境地者不能知,全 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 喻矣。
继武禹襄总结出打手《四字秘诀》(敷、盖、对、吞)后,门户后人 李亦畲复总结出了《撒放秘诀》(擎、弓I、松、放),郝月如提出了《打 手四要》(引、化、拿、发)等,都是起、承、转、合在打手技术及运作 方面的具体、深入。此外,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率先提出“虚实 须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虚实说。李亦畲在 《五字诀》中强调“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要“开合有致,分 清虚实”。为了形象地说明虚实变化和内劲流转的关系,李亦畲还亲手绘 制了《虚实开合图》,指出“虚实即是开合”。因为走架打手的虚实多属 内劲的变化,只能觉察而不易看到;开合则指外形动作,明显可见。“虚 实(内)即是开合(外)”,符合周身一家之理。
同杨式太极拳一样,武式太极拳也同样经历了一个由术到套再到拳 谱的生产过程。如以柔化见长武式太极刀(又称十三刀),其套路名 称为:
起势,按刀,青龙出水,风摆荷花,白云盖顶,背刀,迎 坟鬼迷,震脚提刀,拨云望日,避刀,霸王举鼎,朝天一柱香, 拖刀败势,灵猫打鼠,收势。
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郝为真、 李圣端、陈兰亭、郝中天、郑月南、王老延、陈固安、吴文翰、乔松茂 等构成了武式太极拳的传承系谱。通过消费——生产——再消费,周而 复始地运转,武式太极拳走向成熟。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系清末河北省大兴满族人全佑(1834〜1902)。 他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 于柔化著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 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 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吴鉴泉在北京、 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虽架式小巧,但有大架功 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斜中寓直,动作轻松自然,以 柔化著称。其第三代传人主要有: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杨禹选、 赵铁庵等,第四代传人主要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李秉慈、冯 士英等。
通过几代人的不断传承,吴式太极拳套路不断丰富。主要有:16式 太极拳、37式太极拳、45式太极拳、83式太极拳,还有吴式快架子、 单双推手、乾坤戊已功、64式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十三刀、太极大 杆、对滑杆、太极十三枪等。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系清末河北省完县(今河北顺平)人孙禄堂 (I860〜1933)。孙自幼酷爱武术,初从形意名师李魁元学形意拳,后随 李之师郭云深精研。后又从程延华学八卦掌,皆得真要。民国初年,武
式太极拳名师郝为真先生在北京访友病倒客栈,孙禄堂将其接回家中不 离左右,精心为其调治,才得以治愈。郝为真为感念其恩,将武式太极 拳传给孙禄堂。经孙禄堂多年深悟研习后,逐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吸 取形意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特点, 并融入这两门拳术的某些手法,融合贯通,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又称 “开合活步太极拳”),并创立了三派合一的理论。其弟子较著名者有靳云


第三节形意拳生产与系谱
据山西太谷县贾家堡村碑文《车君毅斋纪念碑记》记载:“拳术,中 国绝技也。有少林内外家之别。吾郡则自咸同间此术独盛。一日王长乐 弟子,一日戴文雄弟子。长乐,交人。戴氏小字二闾(指文雄、文勋), 则祁人也。戴世祖传心意拳,外传李老农。老农为吾世丈盂悖①如先生
- 太谷县孟悖,虽为富坤,却精通史籍,学识渊博,对李洛能的武艺和武德十分器重。 此人将原本芜杂的心意拳法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归纳,对形意拳的发展影响较大,李洛能对心意 拳的拳名提出了质疑。
座上客,再传车毅斋。”此处所载老农,乃为河北省深县的李洛能①,就 传承系谱来看,李洛能继承了山西戴式的心意拳六合拳,由心意拳六合 拳到形意拳的生产,李洛能在衍化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一、独学一门的新体验
独学一门,是武术人在一个较长时间段,习练一种门户的技术,并 通过对该门技术的研习、体会、深化,形成新的流派、拳种或新的体验 的过程。(戴国斌,2008)
- 形意拳的诞生
形意拳定名。在孟悖的启发下,李洛能认为“心意拳”的“心”、 “意”本属一理,均成思于内;而“肢体”,即指“形”,应属外。因为心 意拳是内与外的结合,用心意与肢体两方面的统一来表现的,所以,应 以“形”取代“心”,“心意拳”应取名“形意拳
形意风格的演进。李洛能弟子车毅斋,在孟悖帮助下,在领会先师 拳法的基础上,阐明了形意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 形生”的拳理;练法上,坚持“内意外形并重,养气练气并重,搏击防 御并重”;内容上,对十二形进行了精简,只取各形的一个独特拳法;技 击上,由过去的“快攻直取”发展为“快打猛攻,乱而取之”,“引进落 空,智而取之”两种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在拳法上,把传统的五行相 克拳改为拳掌互变,大大丰富了技法,实现了 “术”的转变。
形意套路的创编。车毅斋、李广亨等众弟子,先后创编了五花炮、 九拳、五踩六捶、十二连捶、连环手、挨身炮、九套环、劈捶、十六把 九个对练套路;创编了六枪点子、对扎枪、对劈刀等器械对练套路;创 新了拘马拼、阴阳把、狮吞手、迂回步、倒插步、带步等一些独特手法
① 李飞羽(约1809〜1890),字洛能.亦称能然老农,详见第三章燕赵传统武术主要人物 系谱传承。
和步法;改“少林弹腿”为“形意弹腿”。至此,形意拳的“舞”(套路) 出现。
形意拳谱的问世。由术到套路再到拳谱,标志着形意拳正式成为完 整的系统的拳种。形意拳谱有:李洛能(飞羽)形意拳论,如拳经十四 拳打法歌、步法手法五恶、战手要法等;郭云深形意拳论,如形意拳三 体式、论三层呼吸、论练功、论神气等。此外还有形意摘要、四稍说、 六合歌、七星歌、五行说等等,其中形意摘要拳经云:
形意拳之道有七拳、八字、二总、三毒、五恶、六猛、六方、八要、 十目、十三格、十四打法、十六练法、九十一拳、一百零三枪之论。恐 后来学者未见过拳经,不知有此,故述之以明其义①。
- 系谱间新的体验
继李洛能之后,“以形化意,以意化形”为标识的门户确立,李洛能 收了刘奇兰、郭云深、白西园、车毅斋、刘晓兰、张树德、李敬斋和宋 世荣、宋世德②,即所谓“八大弟子”。刘奇兰的弟子李存义、张占魁. 再传弟子韩慕侠;郭云深的弟子王芸斋、李魁元,再传弟子孙禄堂;车 毅斋的弟子李复祯、布学宽;宋世荣的弟子贾蕴高、宋铁鳞等也都有声
- 七拳:头、肩、肘、手、胯、膝、足共七拳也。八字:斩,劈拳也。截・钻拳也。裹. 横拳也.胯.崩拳也。
总:三拳三根为二总。 拳三根精熟即为三毒. 一家,为六方。八要: 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气归根矣。十目:即十目所视之意。十三格:自七拳格起,至士 农工商为十三格。十四打法:手肘肩胯膝足左右共十二拳,头为一拳,臀尾为一拳,共十四拳。 名为七拳故有十四处打法,此十四处打法变则为万法。合之则为五行两仪而归一气也。十六处 练法:一寸,二践,三钻,四就,五夹,六合,七齐,八正,九胫,十惊,十一起落,十二进 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九十一拳:三拳分为二十一拳,五行生克是 十拳,分为七十拳。共九十一拳,一拳分为七拳是前打、后打、左打、右打、不打、打打、不 打打打。一百零三枪:天地人三枪各分四柱.是三四一十二枪。五行五枪,是五七三十五枪。 八卦八枪,是七八五十六枪。共一百零三枪也。
- 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年版,第64页。
名于国术界,他们对形意拳的日臻完善和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八大弟子的门生们,同样注重这种发生在各自身上的新体验,如尚 云祥对其徒弟出师后交代:“练上一段时间后,就要总问他们对哪个拳架 有感受,问的多了,逼着他们去体会。如果有感受,就集中在一个拳架 一直往深里教,能一通方百通。”①这有紧逼加诱导的教学方法,使得门 户众多成员达到“得到师傅的东西、练就不同专长、形成自己的东西”② 三个层次的效果。
得到师傅的东西,即为继承到了师父的衣钵。如唐维路学艺于李存 义,李存义说:“我的东西你有了,不用再跟着我,可以活你自己去了。” 便将唐维禄列为弟子③。同样,当李仲轩转学薛颠后,1946年第二次于 天津与薛颠相见,李仲轩在他那里练了一天武,薛颠看后没指点,说 “我的东西你有了”④。
形成自己的专长。李洛能的八大弟子各自在习练形意拳过程中,形 成了自己的特殊专长;刘奇兰以身形、宋世荣以内功、车毅斋以顾法 (防御法)著称,落实在十二形演练上,刘奇兰的龙形搜骨、宋世荣的蛇 形拨草、车毅斋的游笼化险,为一代绝技⑤。
此外,李存义的三位弟子也是很好的例证:“尚师功力纯,薛颠变化 多,唐师腿快。”⑥
门户成员“学有所得”的第三层次是在“得到师父东西”之后又 “形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新体验的系统化中,光大师学、荣耀门相。尚 云祥曾对李仲轩说:“什么叫练拳练出来了?就是自己能创拳了。你给我
- 徐皓峰:《尚云样教攀二三事》,《武当》,2003年第1期。
- 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生产》,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论文,2008年,第87页。
- 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第4页。
- 同上书,第15页。
- 同上书,第64页。
® 同上书,第188页。
编个口诀听听。”①当然,仅凭编个口诀还不足说明“形成自己的东西”。 他需要有一个技术或理论上的拐点,一种超越以往的新的体验的出现。
二、游学他师的新体验——大成拳的诞生
游学之风可追溯至春秋后期,经战国、秦、西汉而不衰,至东汉而 兴盛②。游学他师在各个领域普遍存在,在访遍千家成行家的传统武术 中尤为突出。如前面讲到的太极拳,武禹襄初学于同乡杨露禅大架套路, 后求教陈长兴,经陈长兴介绍转学陈清萍,并在杨式大架、陈式小架的 基础上综合而成武式太极拳;孙禄堂先学形意拳,兼习八卦,后师从郝 为真学练太极拳,并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开合鼓荡 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戴国斌,2008)。
大成拳,又称意拳,是王芸斋在20世纪4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实战 拳法。王萝斋的家乡与郭云深所住的马庄村相邻。因其聪慧,尽得郭云 深晚年绝艺真传,是形意拳名师郭云深晚年所收的得意门生。1906年, 王尊斋离师后出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1918年后,王芽斋潜心学拳, 负笈南游。先后访到河南少林心意拳传人衡林和尚、湖南谢铁夫、福建 方怡桩、金绍峰等大家。在北归途中,结识淮南拳术巨匠黄慕樵,从其 学剑舞。王萝斋深入剖析了这些大家的拳术内容和拳理。在此基础上, 结合当时拳术界的“花法”现象,他认为形意拳的重点应在“意”而不 在“形”,并由此创出了 “意拳”。并总结出“长、忍、狠、谨、稳、准” 六字拳诀。经多年演练,又创出“意拳站桩法",练时不用着力,全凭自 然。1926年左右,王芸斋应师兄张兆东邀请赴天津,教授张兆东弟子赵 道新等人,并在天津完成了专著《意拳正轨》。
按照创拳的解释,所谓大成拳,顾名思义,乃是综合各家拳术的精
- 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年版,第108页。
- 张鹤泉:《东汉时代的游学风气及社会影响》,《求是学刊》,1995年第2期。
华而成,并非含有唯我唯大之意。大成拳技击技术的结构是以形意、八 卦、太极、少林等技击精华为基本框架,融合并兼收国内外各种搏击技 法,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技击技术。在理论方面,王萝斋提出了桩 法换劲、用劲、练气、六合、交手经法等。如:“六合有内外之分,曰: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 与胯合,为外三合。又曰:筋与骨事,此与肉合,肺与肾合,为内三合; 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足合,为外三合。总之,神合、劲合、光线 合,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非形势相对谓之合。甚矣哉,六合之误人也, 学者慎之慎之。”经过王萝斋多年研究、实践、选择、加工、改造、整 理,发展成为一门新的拳派。
浏览6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