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封杀“自己人”、逢迎“洋鬼子”的做法激怒了香港媒体,指责声 铺天盖地而来,有人甚至大骂李小龙崇洋媚外。世事就是这般让人啼笑皆非, 处处以振我中华、弘扬民族大义为己任,在外国人眼里是中国的却不再是中国 人的李小龙,反倒成了“洋人的走狗”。

李小龙会屈服吗?当然不会,你越是骂,他就越封杀你。李小龙会站出来 解释吗?他不屑,在他看来,那些无中生有的媒体记者,就是一群什么都不懂 的无知小人,根本犯不着跟他们去理论。

李小龙不但不合作、不在乎、不反省,还在《唐山大兄》拍摄完成后大放 厥词,一边极力宣传自己的截拳道,一边公开指责香港传统的电影拍摄手法和 武术指导,将中国传统武术界的一些作风批判得一无是处,把各武术流派引以 为豪的“独门秘技”说成是根本不堪一击、只能吓唬吓唬门外汉的花架子。在 接受伯顿采访时,李小龙就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武学的观点:“一旦存在有门 户归限,教条便会随即衍生,而该等不准逾越的金科玉律,肯定使人无法完整 并全面表现自我,同时亦窒息了不断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自然流程。”

李小龙与香港武术界关系的恶化,从主观上看,是由于李小龙对中国传统 武术流派“固步自封”、“门户之见”的一贯看法。李小龙针对武学的诸多见 解,在今天看来并没有错,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拘泥于形式的进步,但是在当 时,却把香港影视界和武术界都得罪了。平心而论,李小龙是一位功夫高手, 但他太不会“做人”,要知道,江湖也是一个注重人情世故,并非完全靠拳头 就能说话的地方。李小龙的爷爷李震彪当年能够走镖数十年而威名不倒,并 不是说他的本领有多强,而是他人缘好、面子大,黑白两道都吃得开。中国, 就是一个人情大于天的地方,任何一个不会做人的人,除非有超强的能力和魅 力,否则,就必定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香港武术界对李小龙这个“另类”也持两种态度,一种觉得李小龙不过

就是一个披着功夫外衣的演员,更像是一个“海归”,而非真正的“江湖中 人”,既然大家话不投机,那便井水不犯河水。另一些年轻气盛者则认为李小 龙太不懂得尊师重道的礼节,只有给他点儿颜色看看,才能让他收起嚣张的气 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香港四届拳击冠军刘大川挑战李小龙事件。

刘大川在1971年12月时通过媒体主动向李小龙发出挑战,正愁抓不到爆料 的香港媒体立刻行动起来,纷纷以巨额篇幅报道此事。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 是,李小龙公开拒绝了这次比试。要知道,李小龙是个争强好胜之人,年轻 时,即便别人不找上门,他也会不断地去挑战各路高手,那么,这一次,面对 香港武术界的咄咄逼人,李小龙为何选择拒绝呢?

人的心境是会随着环境和阅历而改变的,尽管李小龙到死都是暴烈脾气, 但是在武学上,回港后的他与在美国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两 点就是:

其一,李小龙根本看不上刘大川之流的功夫。我们知道,截拳道的创造是 一个漫长的,不断吸收变化的过程,截拳道本身是个杂交品种,它吸取了中国 传统武术和西洋拳法的精华,是李小龙在实战中研究总结出来的成果,同样也 是克制各家拳术的利器。刘大川的拳法,在李小龙眼中,就像《天龙八部》中 王语嫣看天下各门派的绝学,根本没有什么新奇神秘之处,他完全有信心一招 制敌,又何必多此一举来一场比试?

其二,李小龙的武学己经上升到了 “道”的境界。什么是道?道是武学在 精神层面的一种升华,就像香港著名小说家黄易在《破碎虚空》中阐释的天道 一样,李小龙的功夫和他创造的截拳道,已经从单纯的搏击武技演变为了一门 极具哲学内蕴的武学。为了将其与其他武学区别开来,我在这里称之为武道。 李小龙的武道,既是他实战功夫的外在表现,也融合了他性格中动静两个极端 的精髓。也就是说,李小龙在武学上的造诣和追求已经达到了“道”的境界, 岂是一般武术拳击名家所能相提并论的?正因为如此,后人称李小龙为“武 哲”,聪明而自负的李小龙自然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他觉得,像自己这 样宗师级别的人物,岂能轻易跟人过招。

李小龙的拒战遭到了香港武术界和媒体的大肆奚落,他们觉得李小龙只是

虚有其表,一旦碰上名正言顺的较量,就成了胆小鬼。对此,李小龙既郁闷又

觉得好笑,可就是不去理会刘大川。当然,刘大川也没有像市井黑帮那样去偷 袭李小龙,一来不符合名门正派的作风,二来偷袭难以造成轰动效应。

但是,对刘大川挑战李小龙事件,民间却秘密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说法, 即李小龙受不了武术界的奚落,终于接下了刘大川的挑战,事情的经过是: 七十年代香港有一位著名的探长名叫邓生,同时也是李小龙的朋友,他的另一 个身份是香港中国国术会主席,他对刘大川的西洋拳VS李小龙的咏春拳、截拳 道很感兴趣,也很想见识一下李小龙的功夫在实战中的威力,便动用手中权力 张罗起此事,还对李小龙说,刘大川要向你挑战,你们两个人秘密打一场如 何?要知道,七十年代香港警探的权力很大,几乎到了黑白两道通吃的地步, 李小龙自然不敢轻易得罪邓生,就表示只要不公开,玩一玩还是可以的。于是 双方约定在新界一个秘密仓库内比试一场。刘大川是香港超轻量级拳击冠军, 个子很小,其父是香港查拳掌门人,刘大川从小就练习查拳,认为可以用西洋 拳加查拳的翻滚来靠近李小龙,不等李小龙出腿便贴上去近战。但据当时被邀 请前往观摩的武术界同仁回来透露,比试仅一个回合就结束了,因为李小龙的 动作实在太快,一照面,李小龙飞起一脚就把刘大川踢倒在地。按照约定,当 事人双方不得向外界透露此事,其他人也很守江湖规矩,所以尽管传言不断, 这次比试从来都没有得到正式确认过,而真正的观众,只有不到二十人。

其实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李小龙再晚些去世,他的名气和风头就会更 盛、与外界的关系也会更加恶化,到那时,恐怕香港武术界还会有人向他的截 拳道挑战,“武林中人”对他的评价也不会像现在我们看到的那样还算委婉客 气。如果再换一个角度看,从唐人街到香港,不论在哪里,李小龙与华人武术 界的关系都不好,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既不能把矛盾的产生归结于李 小龙在性格和为人上的一个重大缺陷傲慢与偏见,也不能因为他是偶像和 改革者而去怪罪传统武术界的嫉妒与“酸葡萄”心理。

如果说与香港武术界的交恶还有着种种客观原因的话,那么李小龙最为人 垢病的,就是他与恩师叶问及咏春拳师兄弟们之间的关系。李小龙对香港传统 武术界的态度,也让咏春拳的弟子们十分不满,除了张卓庆等少数几位与李小 龙关系较好的师兄弟外,大多数咏春弟子都把李小龙抛开咏春拳、自立门户的 举动看成是欺师灭祖的行为,声称没有咏春拳,何来截拳道。我们能够体谅咏

春弟子的心情,但是按照他们的思路,那么师出少林、创立武当的张三丰也是 欺师灭祖了。

不过咏春弟子越是忿忿不平,李小龙就越是看不起这等狭隘的门派之见, 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随之疏远。李小龙的大师兄黄淳梁曾这样回忆道:“李小 龙是咏春拳弟子,无论他本人作何表示,这是一件确确实实、无可置疑的事 实。他与我同是叶问宗师的门徒,我是他的师兄,少时我俩切磋武功,亲如手 足。他到美国后,多年来仍与我保持通信,近年来他自立门户,我们才渐渐疏 远。也许他认为自己的武功确实有了相当的地位了。”

师兄弟和好友当中,唯小麒麟和张卓庆一直与李小龙保持着较好的关系。 李小龙在美国发展不顺时,小麒麟就曾替他张罗回港发展之事,李小龙走红后 也投桃报李,在《精武门》之后向星海电影公司推荐他主演影片《麒麟掌》。 而张卓庆则是移民澳洲,在思想观念上较为开放,与李小龙很是投缘。

如果把李小龙回港后与在美国的生活做个比较,我们会发现,在美国的生 活尽管艰难,但还有木村、依诺山度、严镜海、施里芬、麦昆、罗利士、李俊 九、水户上原等一大群朋友围绕在李小龙身边。但是到了香港,李小龙的事业 有了飞跃,但朋友却少了,我所说的朋友,并不是像小麒麟那样单纯讲义气、 肯两肋插刀的哥们,而是真正能对李小龙的人生和事业给出真知灼见的浄友。 那么,邹文怀算吗?对李小龙而言,邹文怀是合作伙伴、是出谋划策的军师, 但绝对算不上是朋友。邹文怀所做的一切,都是本着一个商人的立场,只不过 比其他人多了几分宽容和欣赏。邹文怀最头疼的,始终还是李小龙与罗维之间 的矛盾。

浏览6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