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拳须聚集精神和气质,养练合一,方成其为拳也,欲达此境,须求之 于存意。欲言存意,须先知学者习拳之通病,在欲求速效,欲求速效乃是贪 念。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力,能阻气血之运行,使真力不能外发,过于助 长,欲速则不达也。故制止身心用力是第一要素。制止之法,惟有存意,存 意检身。稍觉吃力便要挽回,一动便觉,一觉便转,久之归于自然,全身舒 适如无力之人。其气力方能畅达周身,应运外发,无往不利。此即用力不 可,反为之所害之谓也,学者宜熟思之。意存动之先为习拳要诀,觉古人千 言万语,尽于此矣。

要知力随动生,基于争力,而以取势为主。系由静而动,由动而静,动 静所生之势也。运力得势则随意动作,无不得力,此则存意勿吃力之实功。 所谓得心应手,意到便成者是也。

势欲左行者,意先顾于右,势欲右行者,意先顾于左,或上者势欲下 垂,或下者势欲上耸,俱不可从本位经情一往。古拳谱云:用力如青蚕吐 丝。又曰:起势如挑担,进步如槐虫。虚中取实,以势为之,变化得一。先 以顺拖,继以逆送,即详示势字之运用也。顺拖逆送,互根互用,同时并 俱。

习拳须知来势去势,来去二字颇堪玩味,存意在此则得之矣。若先知如 何用力,而后如何用力,此样讲求则非矣。意存动之先,其动虽止,而意仍 在,乃指示初学之语,亦求知求得求存之途径也。

操拳能作到不用心处方好,而写意二字最妙。意非从外面来至身内,而 由身内达于外界,身外须有意,此意还存身,学者宜善领悟也。

习拳宜知拳理、拳意、拳形,将意存周身之外,使意在身外领取,身上 法度,神理自然得之。专习拳之外形,而不知拳理拳意者,劳心乱意,不但 终无所获,恐身心反为之伤也。

但求神意足,何须形骸似,意足者神足,动则合意而得力,不求合而自 合也。习拳要时时刻刻常想着:为什么有此一动,此一动作的目的是什么二 语。去体认,去努力,无有不成者矣。

习拳讲求存意,须知得意者为其前一步功夫。不能得何以言存?所谓之 得意,须先知何谓之意。意字之解前已言之,勿庸再赘。知字功夫要在动静 变化中求之,无论如何,一动便要先问为什么有此一动,又要问此一动是否 合乎需要。大小关节,曲折面积及点力,有何作用。更要问此动洽于时机 否,尤要检查动后全身各处,是否完整舒适如不动之时。习拳如此用功无不 得意也。存意作到无有不至,身之动静完整舒适,非意之存在者弗能。

以意检身,以身知意,意自能存,意存不出于意,则拳功臻于几微。故 曰脑中想存意者,不能存念也,因此一想,便将此一点意用错。所以习拳 者,能自知意,作到得意,由得意作到存意,再臻于不知存意而意存,方能 达到知意得意存意之境界。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即此之谓也。

先哲论拳,尝言守神专一。此说明得到存意境界后之情形和作用也。功夫不到如此境界,何能言及自然,身动与意相忘,方得勿忘,而免助长之害 矣。

讲到存意,学者最易误听,认定存意乃是一种欲望作用。须知助长之 病,多生于欲望,应以放心,讲求勿忘,以免助长。尔雅云:勿念勿忘,用 来解释勿之真义。如此看来,欲望必须根除,拳功方能臻于神化,此理当不 谬也。若论养气,气调则妄念灭,能无念而神自清,神清方能心意定,心意 定则神足气充如不动之时。如斯方谓之能动,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 外溢,情不妄动。乃从存意养气入手,舍此则终无是处。

习拳者多言气功,言论分歧,莫衷一是,应以神、意、形、力、气、法 并重,而首言气也。其养气之法至简至易,合乎自然,以鼻呼吸,要细匀而 无声,以匀静自然为要诀。今言气者须知此气乃指呼吸炭氧二气而言,习拳养气调息呼吸,乃运用呼吸所生之弹力,以尽拳之妙用。非如世人练成所谓 气功名手者也。

气充力强,为习拳之结果,气之顺逆虚实,关系人之壮老勇怯,而身体 四肢筋骨之运使变化,因之赖之。所以无气无以养其用,此人身之原动力 也,故欲力之强大,须从养气入手,此自不待言也。

养气功夫,亦可谓之理气功夫,以呼吸之法,使身体内外之气川流不 息。气在体中,或在体外,其变化神乎至于无形,微乎至于无声,引自体外 而充于体内至操拳之时,莫可推测,动也灵妙,静也严肃,无不基于此 气。非养之有素者,何能臻此,养气之道。岂可勿哉。

今之讲养气者多矣,或胸内努力以鼓荡两肺,或沉气腹中以求充实,多 致气结不通,皆不明养气之理也。养气之理在于呼吸自然,既不许用力来鼓 荡,亦不许故用我意之支配。不急不迫,徐徐为之,顺其自然。能于不觉呼 吸而呼吸,全身血脉动荡,方得养气之真实功夫。而后得古人所云之浩然之 气,渐明至大至刚之奥蕴矣。

世大夫常以坐功为禅学之秘,自认已得其真,其实不过口云如是,孰不 知盘腿一坐便不自然也,即练之无害,亦必无所得,只是一时之精神清呼吸 静而已。

气贯周身为养气要诀,气非通畅,全身关节不能敏活也。盖因呼吸运动 而使周身细胞产生代谢,故呼吸运动乃习拳之基本功也。从此基点而演变之 动作,自为合理之动,动则自如,然后方得天然生生不已之气,而知其真滋味矣。

全身毛孔之呼吸与鼻息相应合,而其功能大于鼻息,而世人多不知此, 故今之言气功者多论鼻息而鲜及于毛孔呼吸。要知调息以匀静自然为要诀, 是免去急迫短促之鼻息,而使肺活量增加,与毛孔呼吸相应,故曰鼻息调而 毛孔呼吸细匀一致。若但知鼻息而不知毛孔呼吸者,对于气力之用恐难入妙 境,以其不明身内外气之运养而裕之也。

肺活量增大,在于松肩虚胸,努胸挤背者误也,一试自知。习拳要虚中 取气,而气为虚中之实,动时要于身外留有不尽之力与气。而浑身毛发直竖 如戟,气达梢端方谓之气足,不见力处正是有力,不觉呼吸时正在呼吸,应于此处下功夫也。

用神用意勿用力,能养气调息,川流不止,使神意与气合,使得此道之 真主宰和奥妙机运矣。而前言养气不许故用我意之支配,而用神用意一语, 又重在用意,岂非矛盾耶,实则未也。不许故用我意支配者,乃不许故意使 气如何动用,以防滞其气而失于自然也。所谓用意,是以意念体察使气归自 然,全身周到而保其匀静也,语虽不同,而其用意则一。前者用则助,助则 暴而乱真气,后能用则勿忘,得于自然而气肃,不可不知也。

养气专在调息,反不如求之身外,使气不去调而自调。其法以目注视远 方,假定一标点,神合意合光综合。我动时使标点随之俱动,标点放大,其 光如轮。起始作时,须令标点离身在十丈左右,与目光相平,成一直线。练 习日久,可使此标点由远缩近,或由近推远,或上或下。由此去作,则气不 练而自练,不养而自养矣。

气贯丹田,气沉小腹,为近来拳家所乐道。要知提气固非,气沉亦属弗 是。求沉其气则不能自然,实不若听其自然,不加注意为妙。先哲有云:气 不养何以充体,充体者气遍全身也。非如今之拳家只言丹田也。

既得养气之道,功夫一到自然充实周身,无处不到,惟腹部固发力之运 动之不同而有松圆与实圆之别。松圆:气极静之时,其气至平,贯达周身, 浑噩一致,此乃常态也。实圆:气由静而动之时也,胸宽腹实为发力时瞬间 之现象,头顶足蹬,手张胯坐,气注于腹,此乃变态也。

总论

拳学述要:

我国拳学兴自战国时代,后以达摩易筋洗髓两法参之于华佗之五禽,始 汇成斯技。虽今门派繁多,其渊源一也。不论如何分派,总不出以拳为名。 夫拳者,乃拳拳服膺之谓拳,动静处中,能守能用,此即吾人气质本能之 道,非纯讲套数、专论招法之所谓拳也。

拳学一道不可认为奇难事也,须知非常功夫多得自平易,无论行、站、 坐、卧随时随地都能用功。首要端正身体,使意念空洞,凝神静气、扫尽情 缘,寂静调息,以温养内外,涤除邪秽,筋骨气血不练而自练,不养而自 养,人之本能逐渐发达矣。初作时不论姿势之优劣与形式之繁简,只看全体 大小关节能否上下前后左右相互为用,以及神经支配之大意和气血之流行与 调息所发之弹力如何,以达到得力舒畅为止。察其神情,身如凌云宝树,须 假众木之撑持。又如在气浪中作游泳动荡,毛发悠扬相依,大有伸长之意, 气血如巨海汪洋之水,有波浪横流回旋不已之势,精神如大冶洪炉,无物不 可陶铭,而身心好似渡海之浮囊,不容一针之罅漏,此身心气血修练之要旨 也。若是者非涤尽妄念,动静不失于自然,未易有得。然无论如何去作,最 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全身皆非矣。他如试 力之均整,肩架之配备,发力之自乘,三角之螺旋,种种之构造不一之力, 又如浑元假借之一切法则,均不可忽。尤应注意全身枢纽之松紧,面积之曲 折,和所遇敌时相机接触之利用,此皆非言语笔墨所能形容,愿学者恒心毅 力,切志研究,自不难入法海而懂道真矣。

浏览3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