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曾经在好莱坞影视 圈拼搏,凭一双铁拳为自己和中国功夫打出一块天空。当时众多的好 莱坞名人,如动作片巨星史蒂夫•麦昆、詹姆斯•科本、李•马文、著 名导演与制片人罗曼•波兰斯基、著名编剧斯特林•西利芬特乃至发 型师杰伊•西布林等,纷纷拜入李小龙门下,学习振藩拳法与截拳道 等中国武功。
1967年,随着《青蜂侠》电视片集的停播,李小龙的精神状态也开 始进入了低潮。李小龙暂时在好莱坞的影视片中找不到角色可演,他 无路可走,只好一边专心致志管理“振藩国术馆”,一边继续努力开拓 他在好莱坞的电影事业。
在这个时候,李小龙的助手之一,《青蜂侠》电视片集的副制片人 查尔斯•菲茨西蒙兹对他进行了良言相劝。查尔斯认为,李小龙不能
只依靠在武馆讲课挣每位学员每月22美元的授课费,还应该去做私 人教练,这样每小时可以挣50美元。
李小龙开始不太同意。但是,查尔斯告诉他,好莱坞的名人们很 多迫切希望学习功夫,或以之充实自己的影视表演,或以之成为引以 为自豪的资本,这些富足的好莱坞名人完全能够支付那笔授课费用 (事实上,李小龙的私人授课收入最终达到了 275美元/小时)。
像电影制片人罗曼•波兰斯基这样的人,甚至把李小龙请到瑞士 的度假胜地去做他的私人教练。在以后的岁月里,私人教练便成了李 小龙最挣钱和最有乐趣的一种活动。
动作片巨星史蒂夫•麦昆是李小龙著名的首批好莱坞弟子之 -o李小龙发现,史蒂夫身手敏捷、性情刚强,是一位真正的街头 斗士,在遵照李小龙的实战概念和原理进行训练时,没有遇到任何 困难。
制片人和电影编剧人斯特林•西利芬特知道了李小龙当私人教 练的事情后,也来找李小龙交涉私人授课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小 龙开始并不买这位著名编剧与制片的账。李小龙告诉他说:"你岁数 太大了(斯特林时年已49岁)。我不相信,你能达到我期望你达到的 目标。”
但是,斯特林对李小龙的婉拒并不甘心。他说:“小龙,你也不是 生来就可以同时击败好几个人的。我会努力学好你所教的一切。”斯 特林在李小龙的指导下学习了两年,获得了两个合格证书。他常说, 这两年改变了他的生活。
斯特林•西利芬特说:“李小龙教的武功,许多内容是随着每个人 的变化而变化的。李小龙讲授的技击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格斗 技。”斯特林后来对李小龙帮助也很大,1971年好莱坞著名电视连续 剧《盲人追凶》出色地表现了李小龙截拳道的武术与哲学,而该片的编 剧就是斯特林•西利芬特。
也是在这一时期,几个全美最杰出的空手道选手来找李小龙做私 人教练。据《华盛顿明星报》的报道,李小龙的三个学生——查克•罗 礼士、乔•刘易斯和迈克尔•斯通,都是美国历届空手道比赛的冠军 得主。对李小龙的教学和格斗方法贡献最大的要算罗礼士与乔•刘 易斯。
罗礼士近年曾多次在有关李小龙的纪录影片和电视节目中现身 说法,向亿万观众表示,李小龙曾是他的老师和训练伙伴。他认为,李 小龙是“传奇的天才人物”。
赢得世界重重级全接触空手道冠军称号的乔•刘易斯也当众感 谢了李小龙。因为他的技击法是在李小龙的亲自指导下得以改进的。
李小龙的另外一个学生,机灵的赛场拳手路易斯•迪尔盖道告诉 《黑带》杂志说:“每次和李小龙比武,我都非常敬畏。我从未遇到能 使我那样全面受阻的人。”
好莱坞动作片巨星詹姆斯•科本也是李小龙的一个私人学生。 在电影《冷酷的人》当中,他曾扮演秘密警察,并且已经学会了一些空 手道技击法。他叙述了他成为李小龙学生的经过。
第一天,李小龙和他开始对练,詹姆斯•科本先是使用少量拳打, 接着就是侧踢和其他技击。结果,李小龙还是发现了他的毛病在什么 地方。第二周他们就开始了紧张的训练。在以后的五个月当中,每周 训练三个整天。他根本不去讲授,而是通过一定的概念去演教你的习 武方法,从而发现你的优点和缺点。
此后,在与李小龙交往的5年之中,科本经常离开住地。每当他 回来的时候,都惊讶地发现,李小龙的功夫又长进了许多。他们经常 在一起研究武功,每次大约一个半小时,每当结束的时候,李小龙总是 精力充沛。詹姆斯•科本深有感触地说:"当你和李小龙在一起学习、 训练后,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天才了 o"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就能感到自己身体成长。多年后的今 天,我终天明白了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幻想自我实现之间的区别。经过 我的观察,我确信,只有本着诚恳的态度认真地研究自己,才能真正达 到自我实现。
尝试筹拍功夫电影
如果人类能够尽量地自由发挥他的才干的话,这是可以决定他未 来的命运,例如文学、美术、科学或各种技术等,都可以达到伟大的成 就。不过无论参与哪一种艺术,他必须首先充分了解自己,对于自己 的能力、嗜好、倾向等明白后,才可以向某一门艺术发展。如果自己的 能力不及而勉强从事的话,结果只有破坏,浪费时光,更谈不上什么创 造和建设了。
李小龙是为功夫而电影,不似众多的功夫演员,是为电影而功夫。 然而,李小龙毕竟是在拍电影,并且是拍商业电影。这就决定了他不 可能为功夫而功夫,把电影观众全然弃之不顾。他不可能将他的截拳 道拍成科教片,而应是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情节片。
因此,他在不损及他的截拳道要义的前提下,适当地使动作“精 彩”一些,幅度“夸张”一些,套数“复杂”一些,过程“延长”一些。另 夕卜,李小龙还特意为观众设计了一些动作噱头。他在片中的打斗前或 打头中,总要搞一些辅助动作,如脱去上衣展示强健发达的胸肌;运气 热身并练功,舞棍打拳,动作精彩之极;用蔑视鄙夷的眼光看着敌手, 看得敌手或不知所措,或暴跳如雷,或胆战心惊;潇洒利索地拉高裤 脚,扎马步;击中对手时发出胜利的叫喊,或欲发力前的怪啸……
李小龙在实际比武格斗中,并不这样。这些“花架子”对打斗本身 是没什么益处的,但也没什么害处。这些噱头却很受观众喜爱,效果 出奇得好。在戏院中,观众一见李小龙的这番表演,往往会高声喝彩, 热烈鼓掌。
从欣赏的角度讲,李小龙的功夫电影真正做到了 “内行看门道,外 行看热闹”。这比众多“只有热闹,而无门道可看”的港台功夫片显然 要高出一筹。
李小龙以前在影片中饰演的角色都是平凡的小人物:根据真人真 事改编的《唐山大兄》中旅居泰国的华侨工人郑潮安和《精武门》中出 身贫寒的、霍元甲的徒弟陈真,《猛龙过江》中那个香港农村青年唐龙 以及《龙争虎斗》中的少林弟子李。然而,这些小人物却又都不平凡, 他们几乎都是武功超群的“超人”,最后都能成为击倒对方的英雄。其 实,从这些不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我们能找到李小龙自己的影子。正 像很多作家写小说是在写自传一样,李小龙在影片中演绎着自己的不
平凡的人生。
许多人看完李小龙的电影后,只欣赏李小龙本人而不是他所饰演 的角色,或者干脆把主人公和李小龙混为一谈。很多评论李小龙电影 的文章,作者有意或无意地都习惯以李小龙的名字替代片中主人公的 名字。其实,这是因为李小龙将自己的功夫与武学思想全部倾注到了 主人公身上,赋予了他们灵魂,让所有的人看起来,电影里的那个人就 是李小龙本人,根本没有办法将他们区分。由于李小龙在电影中展现 出的自我意识太强的缘故,他的电影是极具个性化的电影,而他个人 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使得这些影片生命力都很强,经久不衰。
这些小人物传承着中国传统道德里面的“忍为上”的原则,不到万 不得已的时候绝不出手。在《唐山大兄》中,郑潮安胸前佩有母亲赠的 玉,这块时刻告诫他“小不忍则乱大谋,轻举动则惹横祸”。直到佩玉 被对手打碎,郑潮安在“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情况下,以血还血,以 牙还牙。《精武门》中的陈真,虽然明知师父霍元甲被人所害,但却不 得不被师父遗训所制,而不敢找凶手报仇。最终他也是忍无可忍,不 想自己“窝囊”下去液闯虹口道场,将“东亚病夫”四个字叫日本人吞 了下去,并打得痛快淋漓。人作为个体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能 标新立异,只能凭本事出人头地,李小龙所扮演的小人物正是后一种。 他们用自己的功夫打破了沉默,打破了 “忍”的中国传统生存哲学。正 如李小龙所说的:“要充分展现自我,而不让自我消失在传统观念中与 权威的巨翼之下。”
浏览6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