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拍完《精武门》,就意味着与嘉禾公司契约的终结。这时,港台的一些制片公司无一不想 把李小龙“逮”到手。因为事实证明李小龙是棵旺盛的摇钱树,更有不少人认为:谁能出天价,李小 龙就跟谁干。但李小龙一概拒绝了这些不曾打过交道的片商们,因为李小龙拍戏的目的不仅仅是 为了钱。
虽然李小龙的态度很明确,但仍有一些片商不死心,他们不相信世上竟有不喜欢钱的人,于是 便千方百计接近李小龙,向他馈送礼品和钱物,屡屡发生这样的事,使李小龙变得更为多疑。其实, 李小龙应很明白这些人的用心,而这些人却实在是不了解李小龙。因为李小龙是想自己单干,而不 是受雇于他人。这时候,就算港台片商出再大的筹码,李小龙也会无动于衷。他是个不满于现状的 人,他要重新认识人的价值,要认识自我的存在,而不是湮没在社会的群体之中。他要发展个性,自 由选择,以实现个人所存在的价值。
李小龙向来我行我素,无拘无束,他好表现自己,张扬自己,又从不满足自己O在他未独立门户 之前,据说他还搞过一次轰动全港的大事,即筹组香港演员工会。他说,在港台地区,有些明星有时 一天要拍好几组戏,日夜不停,我认为这样做不合理。在美国,不会有两部片同时拍摄,总是拍完了 一部再接拍第二部,否则的话,演员的精力达不到,便无法好好地去表现角色中的人物,如此定会影 响到影片的质量。事实上,别说是70年代,就是今天,也还有很多所谓的明星在同一天里去拍五、 六部戏,也仅有李连杰、成龙等实力派的艺员在基本保持一年一部的速度上进行拍摄,以保证质量。
李小龙对香港拍片制度的不满,不光是针对公司的老板,他亦埋怨艺员们不敢抬起头来向老板 陈述利害关系。因此他立志改革香港的拍片制度,并宣称要领头组建演员工会。李小龙的这一号 召,使片商们吓了一大跳,因为一旦有了工会这个组织,他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强大的集体,而不是单 个的人,将会严重损及片商们的利益。但令李小龙不解的是,他的这一倡议竟然没得到什么反响, 那些艺员们只敢私下抱怨,而不敢站出来说话,他们宁可认老板为义父、干爹,也不愿直起腰来做独 立的一员。大概他们是认为:李2、龙是中外双重性的,搞的好,他可以出风头;搞不好的话,他拍拍 屁股就回好莱坞了。那时我们怎么办?到头来还不是得负荆请罪,重新回到老板们的门下。当然 也有少数艺员希望李小龙能搞起演员工会,而从中获得好处,但李小龙要他们实际行动时,他们一 看响应的人不多,就推说不干了。这使得李小龙非常失望,也更加深了他对港人的偏见。
按说,以李小龙的名气与威望来说,是有足够的号召力的,但他不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 政治家。同时,他也选错了地方,因为香港没法跟美国比,在美国尤其是在好莱坞,当时已健全了一 套很完善的拍片制度,而且那里的人权意识也比较强,而在香港的艺员们则是以忍让为上。
第二十九节灯红酒绿绯闻四起无所谓
成名后的李小龙,被巨大的荣誉所包围。那时候,武迷和影迷们都为他疯魔了。追随者们举手 投足,甚至连叫喊声都在刻意模仿李小龙。姑娘们则更大胆地抛弃东方女子固有的羞涩,向李小龙 频送秋波。她们的大胆,连从小生活在美国的莲达都感到吃惊。因为有的女孩子甚至请莲达转达 对李小龙的爱意,令李夫人啼笑皆非。
对于李小龙来说,他对女人的态度,与自己年少时和在美国时无异。只是如今他的外貌更加成 熟,同时名气更大,气质更能吸引人。当然,李小龙没有东方式正人君子的谦虚,他仍是美国式的直 率与坦诚,他甚至在许多公开的场合直言不讳地表白他喜欢漂亮性感的姑娘,而且对他来说在这方 面自己跟好莱坞的那些男女明星们相比,已算是小巫见大巫了。在香港,不少报刊对他私生活的兴 趣与热情,远比对他的功夫与演技要高出几倍,而且有的报刊竟以专门挖那些政府官员、商贾要人 及演艺明星们的绯闻为业。而作为读者,对李小龙私生活的兴趣,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绯 闻在社会公众的眼里,并没有影响武迷对李小龙的崇拜,相反,绯闻在他耀眼的明星光彩中,算是添 上了一层浪漫的色调。李小龙对此均抱无所谓的态度。
有关李小龙跟女明星的绯闻,炒得最热的就要数丁佩了。她在李小龙主演的片中担任过几次 主角,合作得很愉快,这足以让记者和读者们去展开想象的翅膀了。李小龙曾与一位女星合拍过这 样一张照片,李小龙用手搭在其肩上,看上去两者很亲热。这张照片曾铺天盖地的登在港台及东南 亚诸国的报刊上,与照片相衬的,则是有关他两人的花边新闻。在现实中,一个明星已够令人瞩目 的了,若一对男女明星凑在一起,该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只要李小龙跟某女星合拍一张小照,马上 就会演绎出他跟此女星私通的艳情故事见诸于报端。但真的是这样吗?有关李小龙的绯闻多是捕 风捉影,很难证实真假。
唯丁佩除外,因为李小龙死在他的闺房里,尽管后来有邹文怀在场。其实,丁佩是艺名,她原名 唐美丽,从小生活在台湾,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影剧科,经朋友介绍到了香港求发展。平心而论,丁 佩在美女如云的演艺圈中并不显得美艳惊人,但她的性情能特别投李小龙所好。李小龙那钢铁般 的身体及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却深深地吸引着丁佩。有段时间,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她经常到片 场去看望李小龙,且毫不掩饰对李小龙的爱。当然,还有许多事,不是第三者所能见到的。
据熟悉丁佩的人讲,丁佩性格上的突出之处是豪爽,但这却又是李小龙最终所不喜欢的。因 此,李小龙曾一度断绝了同丁佩的来往,不过后来他们又重修于好了。其原因是:丁佩伤心之极,大 量吞服药品,被送到医院抢救。李小龙心软了,觉得此女痴情难得。李小龙后来的死,给了丁佩以 巨大的打击,她悲痛欲绝,精神近乎崩溃,她说自己不想活了。李小龙死于她的闺房,当时的舆论对 丁佩很不利。尽管官方的结论是李小龙与邹文怀在丁佩的寓所讨论剧本,李小龙是因感不适而去 丁佩房里,休息时发生意外的。以后,丁佩在过了 10年近似隐居的生活后,才在媒介面前公开露 面,一吐她的种种委屈,而且她还强调说:“今后,我不会再'公开'提及李小龙,这次是我的第一次也 将会是最后一次。”丁佩,是一位敢爱、敢做、敢为、敢恨的女子。其实,她又有什么过错?
第三十节 独立门户 权力意志终实现
李小龙是一条猛龙,不甘在溪河中游动,而要到大海里去翻腾。他不满于只做个明星演员,而 要自编、自导、自演,创建自己的制片公司。
李小龙的野心,在拍《唐山大兄》时就表露了出来,他曾当着邹文怀的面说:“总有一天,我要自 己办一个制片公司,那时自己说了算,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图去拍片,而不用受别人所左右。”当时, 邹文怀知道他有个爱说大话的习惯,因此也就没在意。况且李小龙野心虽大,却非经营之才其 实,邹文怀心底里也十分害怕李小龙跳槽,因为他知道,李小龙对日益强大起来的嘉禾公司来说,是 非常重要的。他就象人的脊柱骨一样重要。试想一下,当一个人的脊椎骨被抽去时,他会成什么样 子?
李小龙要自立门户,对嘉禾来说明显不利。但邹文怀也知道李小龙的牛脾气,不可强行阻止, 只可委婉劝说,再说邹文怀平时对其也不薄,因此在拍完《精武门》之后,李小龙认为还可以跟邹文 怀协商拍下一部。按照邹文怀与他商定的计划,决定拍第三部戏《冷面虎》,而且仍是罗维导演,李 小龙主演。这次还是由罗维搞剧本,但结果跟前两次一样,李小龙对剧本仍大为不满,说罗维太独 断专行,而未按观众的需求去写。因此,他把《冷面虎》往旁边一放,准备自己动手重写。李小龙总 希望干什么都得十全十美,这样拿出去才能让人赞不绝口。不过,李小龙如此轻慢罗维的劳动成 果,亦使罗维心中深感不快。
.三个月后,罗维已等不及,也气炸了肺,邹文怀这时也拿李小龙没办法,最后在罗维的一致要求 和要挟下,终于决定另请他人来担任男主角。李小龙没有参加《冷面虎》的拍摄,《冷面虎》的主角由 台湾著名武星王羽担任。这期间,李小龙经过几个月的酝酿与准备,决定正式跟嘉禾摊牌。邹文怀 尽管早已料到了这一天,但没想到会这么快。实际上,李小龙不满意《冷面虎》的剧本,他要自己动 笔改写,其实际他写的却是另一个剧本(即后来的《猛龙过江》以前,邹文怀之所以没让李小龙写 剧本,是只相信李小龙的功夫和演技,不敢轻信信口开河的李小龙有驾驭笔墨写剧本的能力。现 在,他则不得不对李小龙另眼相看了
李小龙的“反叛”使嘉禾公司上下惶惶不可终日,眼看刚撑起的牌子就要被李小龙和罗维的内 战砸烂。总裁邹文怀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但他毕竟是个见过风浪、见过世面的人。邹文怀为留住 李小龙可算绞尽了脑汁,因为他知道李小龙性格耿直,放任不羁,是只想一条路走到底的一匹难驯 的烈马,不容易被人驾驭。左思右想,他终于想到了一条两全其美的上上之策:他答应让李小龙自 组协和电影公司,隶属于嘉禾电影公司。李小龙算是该公司的投资者,他可以从中分得6成红利。 邹文怀凭着他的老谋深算,使嘉禾公司顺利渡过了这一难关。
李小龙也需要邹文怀,因为在香港的所有制片商,唯有邹文怀与他的利害关系最大,也是最热 心、最值得依赖的圈内人。李小龙虽不再是嘉禾门下的签约艺员,但利益与嘉禾仍息息相关。协和 制片公司当时只是个空架子,没有制片厂和写字楼,只有李小龙一个人单挑及其阴阳鱼形的协和标 志,它的一切仍须依赖嘉禾,换种带有贬意的说法,协和当时只是一家“皮包”公司而已。记得一位 影评家是这样评价这个时期的李小龙的:“我从未看到任何人有李小龙那样巨大的精神和魄力,这 亦正是他使观众在银幕上大吃一惊,以及即使在他于香港拍的比较粗糙的电影里,也会使人感到有 超人力量的原因。”然而,轰动一时的李小龙的第三部力作《猛龙过江》,则正是由这家空头公司“隆 重”出品的。
第三十一节裂痕渐深将相不和起冲突
《精武门》越卖座,李小龙与罗维的矛盾便越尖锐,特别是新闻界推波助澜地披露李小龙和罗维 不和的言语之后,这种矛盾就会日益激化。
在嘉禾公司里,权威人士常把李小龙、罗维称为邹文怀门下的猛将与丞相。尽管他俩自见面后 就有磨擦,但邹文怀还是从大局出发,竭力为李罗间的矛盾进行调解。李小龙对罗维的不满主要是 在工作上,他常指责罗维导片时旧观念太重,而致使拍出的片子没有新意。相比之下,罗维较他老 成稳重,但内心亦十分傲慢,凭他的老资格与显要地位,岂能容忍一个演员对他指手划脚。要知道, 嘉禾公司是他和邹文怀一手创办起来的,怎么说也是先入为主。
邹文怀凭着他的机智的商业头脑和高超的用人手腕,多方调和,使两虎暂且能在一座山上相 处,至少面子上还说得过去。可是,李小龙老子天下第一的脾气,首先就决定了他们的关系好不了。 因为李小龙在接受采访时,常常大谈自己付出的心血,言下之意,没有他李小龙,就没有《精武门》的 巨大成功。若是邹文怀,为了稳住李小龙,他还会在原来报道的基础上再添油加醋一番,让李小龙 出尽风头。但罗维却做不到,他会不冷不热的将李小龙讽刺与挖苦一番,要知道罗维在影坛35年 间共执导了近百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是武打片,所以被公认为是香港电影界的导演老手,况且在 加盟嘉禾公司之前,与邵氏公司的合作是比较成功的。问题是李小龙想走自己的路,而更多地采用 西方的拍片方法,以求有所突破与发展。这自然要与罗维几十年来形成的拍摄手法发生冲突。另 外,最使李小龙生气的是,罗维贪《唐山大兄》、《精武门》之功为己有。
李小龙虽性情莽撞,却一点不傻,焉能听不出罗维言外之意。于是他便反唇相讥,说自己还在 好莱坞时,罗维导的片子充其量也才卖个百十来万。现在,也未见罗维能拿出什么高招来,怎么《唐 山大兄》与《精武门》就能分别超过三百万和四百万,并由此使罗维坐上了星级导演的宝座呢?罗维 也不是好惹的,他反击道广没有我罗维,李小龙只是一个木偶罢了。他的名气再大,不也是由我导 的片子把他捧起来的吗?”李小龙对此愤愤不平,不甘示弱,反驳道:“的确,是罗维导的片,但观众这 般狂热,是要看我李小龙演的片,而不是看你罗大导演。不信,你可以去剧院听听,看看观众是喊你 罗维的大名,还是高喊我李小龙?
罗维更沉不住气了: “你这样厉害,为什么不留在好莱坞发大财,反而跑到香港这种乡下地方来 找财路。”李小龙的答辩是:“要不是我李小龙,作为一个老人你只能坐着数一数自己的年龄了。”两 人裂痕越来越深,只差没有拳脚相见了。
双方互不相让的争执,到了筹拍《冷面虎》时,终告决裂。李小龙拿着这部电影的剧本找到邹文 怀:“这算什么剧本?连三岁的小孩也能写出来!”罗维当然也不会就此罢休,他在带领剧组到日本 拍外景时,突然宣布李小龙的角色由别人担任。得知这个消息后的李小龙,意识到这是罗维利用职 权故意排挤他,因而两人的关系更趋恶化。“嘉禾公司有他无我! ”李小龙表示与罗维誓不两立,“要 是公司不答应,我就另立炉灶”。实际上,这一切均早已在李小龙的预谋之中了。
罗维下决心撇开李小龙,另选《冷面虎》的主角。然而,在整个港台演艺圈中,能顶替李小龙的 也只有王羽一人。而罗维与王羽是多年的冤家,这是影坛的人都知道的事。当年罗维的太太刘亮 华执导《神刀》一片,就是当红明星王羽饰主角。后来因双方产生矛盾,老板为了稳住王羽,而牺牲 了女干将刘亮华,致使罗维夫妇与王羽绝交。现在,刘亮华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找王羽。原本王羽 就理亏,加之王太太林翠与刘亮华向来交情不错,况且刘亮华又能说会道,什么“李小龙说'老子天 下第一’,《冷面虎》除了他,’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华人明星能演好还说'王羽拍片时用的是花架 子'等等”。这使王羽勃然大怒,他决定演好《冷面虎》给李小龙看看。所以,王羽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下来。况且,自从李小龙回港以来,越来越走红,其名声已远远压过了王羽。如今,名导演罗维主动 与他携手,他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天赐良机。
对于李小龙来说,他觉得罗维太奸滑,他策划了一个莫大的阴谋来整治自己。所以他去找了邹 文怀,但邹文怀说已跟王羽签了约。因此,尽管李小龙此时想演《冷面虎》,但无能为力了。以后,李 小龙与罗维在公司见了面,既不讲话,也不打招呼,就形同路人一般。当然,这不是邹文怀所愿看到 的。
第三十二节 自编自导 过人之处显高潮
协和电影公司是李小龙一手搞起来的踌躇满志的李小龙曾不止一次的说过:“我偏不信邪, 离开罗维这个老家伙,我的协和公司定能名扬天下。”
为构思协和公司的第一部创业佳作《猛龙过江》,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他注意揉合了西方 电影中常常运用的表现方法,而且为吸引观众,着力增加喜剧色彩,从而使影片内容不但有宏大的 打斗场面,而且还具有相当的现实生活感,给人以艺术享受。为了使影片的场面更壮观,他决定将 外景地设在古罗马的角斗场。
李小龙要求拍片时所有的人都得全神贯注,追求尽善尽美。他的敬业忘我精神,带动了其他的 人全身心投入°这时的李小龙,已完全忘记了自己曾大力提倡过的好莱坞式的悠闲拍片方式,因为 为了省钱,必须在短时间内拍完所有的外景镜头。当后来影片创下卖座500万港元的纪录时,许多 人原谅了他的苛刻和粗暴。《猛龙过江》是香港第一部到欧洲拍摄外景的影片。在此之前,李小龙 下了一个赌注,说这部电影的收入会超过前两部,他曾预计卖座会超过500万港元。当时报界听到 他夸海口,都认为是不切实际的
《猛龙过江》是李小龙构思已久的影片。该片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在罗马经营中式餐馆的陈 清华女士,被当地的黑社会暴力集团惘吓,要她交出餐馆。危难之际,她召来了由香港来罗马谋生 的青年唐龙,在身怀绝技而富有正义感的唐龙的帮助下,将前来捣乱的小爪牙们一一击退,又把暴 力集团请来的两名职业杀手打败。最后,唐龙在罗马圆形竞技场内与从美国请来的空手道高手进 行了惊心动魄的决斗。这部片,跟他另外几部片子一样,主人公起初表现平凡,而最后则表现非凡。
《猛龙过江》的武打设计,较前两部又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李小龙将手中的二节棍变成两只, 表演难度极大。李小龙在片中餐馆的地窖里,曾藉此大败群匪。而这部片子最辉煌的一幕,是李小 龙邀请了亦师、亦友、亦徒的世界空手道冠军劳力士参与表演。因此,行家评论:这是一场毫无花招 的真功夫的格斗,是功夫片诞生以来的经典场面。以前,在《唐山大兄》中杀死韩英杰,《精武门》中 杀死铃木宽,曾大快观众之心。而“杀死”劳力士,却是异常悲壮的,因为观众不认为这是魔头之死, 而是豪杰之死。在美国,当《猛龙过江》首映后,第二天在劳力士出现在自己的武馆里时,他的弟子 们竟难以相信劳力士还活在人世间,由此亦可见影片的真实与逼真程度。
李小龙一开始就对这部影片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组织人马时,他除了聘请一些洋将外,还尽量 约了那些以前与他曾愉快合作过的嘉禾演职员。李小龙把一张名单递到了嘉禾总裁邹文怀面前, 这可使邹文怀为难了,因为李小龙所要的人现在都正参加罗维导演的片子的拍摄,要从罗维手中抢 人,岂不是火上浇油。特别是女星苗可秀,是罗维的义女,是罗维一手培养起来的明星,现正随罗维 在日本拍《冷面虎》。怎么办?经过一番权衡后,他咬咬牙,向李小龙再一次做出了让步。当消息传 到日本后,罗维不禁勃然大怒,说什么也不肯答应。但苗可秀却动心了,他非常留恋往日与李小龙 拍片时度过的快乐时光,于是不惜和罗维断绝义父女的关系,撇开拍摄中的《冷面虎》,乘机飞往罗 马。
《猛龙过江》经过近半年的制作,于1973年元旦在香港正式上映,并再一次引起轰动,突破了原 先由《精武门》创下的最高票房纪录。影片以新颖的故事情节和李小龙的精湛武打表演,使武打片 越来越受世人的瞩目。观众对该片的反应更是空前的热烈,那江潮海涛般的掌声与欢呼声,宣告了 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这一新路数的巨大成功。尤其是李小龙与劳力士在角斗场的打斗场面,堪 称惊世之作。李小龙的连环飞脚和二节棍已属登峰造极,而劳力士的空手道也是炉火纯青。两强 相遇,各显神通,使观众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最后是劳力士死了,但那是剧情的安排。另外,很多 影评家还对李小龙的导演艺术做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可以与功夫片明星级大导演罗维相比美,而 且在真实感方面还胜于罗维。打破了罗维想看李小龙洋相的梦想与看法。
第三十三节矛盾激化小龙气极动匕首
李小龙与罗维形如路人的僵持关系,维持了大约有一年。这样也好,两人虽均心存怨恨却井水 不犯河水。但突然有一天,李小龙却寻着罗维大吵大闹,并欲取其性命,迫使罗维不得不报警,这就 是媒介们曾宣扬一时的“李罗殴斗事件”。
1973年,是李小龙性格反常的一年,因为他遇到了一系列不顺心的事。首先,邵氏公司请他主 演的《神龙》迟迟不开镜;其次,嘉禾与他合作的影片《死亡游戏》刚拍了个开头,却又无缘无故停机。 李小龙虽不善理财,但他也知道,多耗一天时间,就等于耗掉很多钱,这样他的协和公司是负担不起 的。其实,邹文怀比他更急,他也看好这部《死亡游戏》,只是李小龙脾气愈来愈大,别人不敢与他共 事合作,就李小龙的情绪而言,应适当进行调整一下,因此还是以暂停合作为宜。
事实上,李小龙虽自立门户创办协和公司,但并未“自立”,邹文怀仍是他的老板和后盾,若得不 到邹文怀的全力支持,李小龙也很难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李小龙虽对嘉禾愤懑之极,不过仍未向 邹文怀发难。他的火气愈憋越大,恨不得找个茬儿一古脑的发泄出去。这个出气筒就是罗维,在李 小龙的想象中,一切都是罗维在作梗。终于有一天,李小龙找到了正在陪邹文怀看资料片的罗维夫 妇,看到罗维夫妇与邹文怀的亲密劲儿,李小龙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况且一看到李小龙的出现,他 们就缄口什么也不说了,这更使心胸狭窄而多疑的李小龙陡然怒发冲冠,他劈头盖脑朝罗维骂了起 来。
写到此,有的读者可能会问,罗维也是个心傲性急之人,此时怎么会一声不吭?其实,尽管罗维 常常居功自傲,可他遇到李小龙就十分无奈,因为李小龙服软不吃硬,脾气比他还要暴。可事情坏 就坏在罗夫人刘亮华身上,她见丈夫无故遭此侮辱,又想到是自己亲自把李小龙从好莱坞那不死不 活的困境中拉出来的,因此便跟李小龙吵了起来。李小龙这下可更上火了,他认为“罗维明知自己 不敢把刘亮华怎么样,而故意让刘亮华来气自己”,于是他便撇下刘亮华,直向罗维奔去。而罗维 呢,虽是心怯,却未显出慌乱,因为他知道李小龙一直宣称,他绝不会对不会武功的人和老者动武, 所以只装听不懂,而且看到李小龙气得直哆嗦还在心里暗暗好笑。这使得李小龙很丢面子,便突然 拔出一把小刀来直刺罗维要害,当然只是快触到皮肉时又抽回来。可这情景将罗维吓得脸色泛白, 其大将风度荡然无存了。当众人将李小龙劝走后,罗维便给警察局打了电话,说有人持刀行凶。
众所周知,邹文怀是个做人功夫炉火纯青的高手,为了顾全大局,在警察到来之前,已经为李小 龙做了妥善安排,所以警察根本就没有找到那把匕首,加之那些警察平日也很崇拜李小龙,因此只 批评了几句便算了事。
第三十四节 几经磨难《龙争虎斗》拍摄成
1972年秋,李小龙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猛龙过江》。随后,他不待其公 映,只作了短暂的休息后,便投入了《死亡游戏》的编撰之中。他当时思维上的大致轮廓是,想让全 世界最伟大的武术家和运动家荟萃一堂,同时在一部片中出现,那将是多么辉煌且不可思议的情 景,那将是人类电影史上的一大壮举。
当时,凡是看过这部剧本的人,都很容易被精妙而富有戏剧性的艺术构思而感染,惊呼:“不愧 为天皇巨星的又一力作! ”李小龙为了它的出台可谓绞尽了脑汁,他除了继续自编、自导、自演外,还 特意请来了在美国授徒时的学生及好友,其中有身高2.20米的亚布道尔•贾巴尔(AbulJabar).伊诺 山度,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几名武林绝顶高手。在这些人中,以贾巴尔最为出众,他是美国职业篮 坛最辉煌的球星,有“篮坛五星上将”及“天钩”之称,是洛杉矶湖人队的主力队员,十分繁忙,李小龙 能一个电报便把他召来,可见与其交情并非一般。况且,篮球在美国是最热门的体育竞技项目之 一,自然贾巴尔的名气要远比李小龙大得多。当时,他是在洛杉矶武馆单独跟李小龙学艺,他对李 小龙那不拘任何形式并能充分发挥个性技能的打斗功夫十分敬佩。现在,李小龙在片中与他演对 手戏的目的,就是展示他的截拳道是如何抵御和制服比他身材高大并且武艺高强的对手的。
当《死亡游戏》拍了最富有打斗高潮的部分后,时值隆冬,原定前往南朝鲜拍外景,终因李小龙 操劳过度,身体不适而暂时停拍。就在李小龙暂且放下《死亡游戏》的同时,他还同好莱坞华纳兄弟 影业公司合作,在香港拍摄了《龙争虎斗》这部在全世界发行的功夫片。至此,李小龙多年的愿望 ——在好莱坞的电影中担当主角的理想终于实现了。《龙争虎斗》的巨大成功,宣告了李小龙由香 港级的或亚洲级的明星,一跃而晋升为世界级的国际影星。其实,李小龙以前并不是没有过这种机 遇,他在给嘉禾公司拍片时,就曾回绝了 20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无声笛》的邀请。李小龙当时确 实是意气用事,但他不后悔失去那次机遇,他认为机会还是会有的。
《龙争虎斗》由温特杜尔和保罗希勒分别担任制片人及助理制片人。这部戏刚开始时叫《血与 钢》,是华纳公司跟李小龙的协和公司合拍的。因为李小龙认为,现在是华纳公司有求于我,我何不 以公司的名义与华纳合作,若影片成功,不仅自己出了名,连自己的协和公司也会扬名于世界,而且 自己获得的利也不仅是片酬,还可按比例分成。李小龙是个富于想象力的人,而他的想象力却往往 促使他梦想成真。
作为与华纳公司平起平坐的合伙人之一李小龙,曾同邹文怀一道飞往美国,李小龙还是被炒成 了东方第一位功夫影星,《血与钢》也被炒成了好莱坞巨片,许多圈内人士也都以能与李小龙合作这 部巨片的制作与演出为荣。另外,其它好莱坞大公司也曾试图把李小龙拉过去,但却一时没好剧 本。在这种情况下,华纳才破天荒地采取了屈尊之举,答应了李小龙提出的所有条件。该片的英文 名字是《ENTER THE DRAGON》,中文片名叫《龙争虎斗》。
1973年元月,华纳公司的一班人飞赴香港。其中有名导演高洛斯,他原来就很欣赏李小龙的 功夫及演技。许多美方人士不适应香港的气候与环境,更适应不了李小龙那玩命式的工作方式和 暴躁的脾气和作风。首先,香港的拍摄条件远比好莱坞差得多,故辛苦自不用说。最重要的是李小 龙对人太严了,他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他会把自己的严要求强加到任何人头上,使人不敢马虎。另 外,李小龙对剧本也不甚满意,他曾严厉地指责制片人在剧作人选上的严重失策,他说剧本的作者 根本不懂中国功夫,什么都不懂!为了大局,温特杜尔还是忍住火气跟李小龙作了解释,他承认原 剧作者不很懂中国功夫,但他仍不失为二名杰出的电影剧作家,因为他的很多作品曾在国际上获过 大奖。而目前的问题是,双方如何协调好,使编剧艾伦能有效地按李小龙的意图创作。李小龙总是 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
最后,华纳公司为了能使李小龙顺利拍完这部戏,还是请出了施里芬,尽管施里芬已经拒绝跟 李小龙再合作。对此,华纳已有多人给施里芬做过了工作,但施里芬最初说什么也不同意,他说已 经看够了李小龙的脸色。不得已,华纳公司只得搬出了莲达。莲达的态度很诚恳,说只有施里芬才 能拯救剧本,因为他熟悉中国功夫,跟李小龙相处多年,算得上是半个中国通。由于莲达近乎于哀 求,所以施里芬最后还是答应了华纳的邀请。
《龙争虎斗》预计在4个星期内拍完,但实际上拍了 10个星期。因困难比想象的要多得多,好 莱坞的制片方式在这里寸步难行。而且美方人员抱怨中方,中方人士抱怨美方。因同样的工作,双 方的待遇迥然不同,美方人员是按好莱坞的标准,中方人员则是香港的标准,一下就是悬殊好几倍。 一次在新界拍外景,所有人员都到位,唯有李小龙没来。大家焦急地等了几个小时后李小龙才跚跚 来迟,并说:“今天我不舒服,明天再拍”导演高洛斯与制片人被他气得几乎要哭。
浏览6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