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图(1898~1956),字健勋,回族,河北沧县杨石桥(今属孟村 回族自治县)人。幼从父马捷元、长兄马凤图习武,勇健之名闻于遐迩。 光绪三十年(1904)由长兄马凤图引荐,拜罗疃八极拳家张拱辰(景星) 为师,从张拱辰习六合大枪及八极拳内法“八大招”、“六大开”等。 1920年从马凤图在河南加人冯玉祥部队,为上校参谋等职。1923年冯军 攻打奉系李景林部的“廊坊之战”中,马英图受前敌总司令张之江之命, 率主要由沧县武术健儿组成的敢死队,一举攻克天津,为此受到冯玉祥 的通令嘉奖。1927年张之江创办中央国术研究馆(后改称中央国术馆), 马英图以西北军军官身份随张之江到南京,为国术馆开创人之一。主要 为国术馆教授班学员教授八极、劈挂、苗刀,大枪等艺。20世纪30年 代末曾在西北军旧部刘汝明、宋哲元等部任军职或武术教官。1949年随 傅作义部队起义于北京。后因病退伍,在甘肃泾川县务农,1956年 病故。

郑怀贤(1899~1982),河北安新人。幼年随李而清、金山习武。后 拜孙禄堂为师,习太极、形意、八卦及诸般兵器,尤擅长飞叉。郑怀贤 虚心好学,在练武的同时,刻苦钻研医学。1928年,在上海两江师范和 交通大学担任体育教员,并主办“新民国术研究所”。1936年代表国家 赴德国参加第十一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汉堡、柏林等地表演飞叉 颇受欢迎。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怀贤流寓四川,继续从事武术和骨伤治 疗,直到解放。郑怀贤精擒拿、散打、龙形剑等,尤擅长太极拳、八卦 掌。解放后历任西南武术总教练、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务委员、中国武 术协会主席、成都体育学院教授、武术系系主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 院院长。著作有《武术基本功》、《伤科治疗》、《正骨学》、《伤科按摩 术》等。

刘实君(1900~1964),又名瑶琨,河北沧州人。五岁习武,先后拜 刘德宽、纪子修、宋虎臣为师,从学八极、六合、通臂、形意、八卦。 对盘根气功较有研究。擅散搏,手快,有“快手刘”之称。一生从戎, 晚年授徒颇多。曾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武术教师。

卢振铎(1902~1981),河北沧州人。自幼从当地杨昆山学燕青门拳 械。精罗汉拳、青萍剑、月牙铲兼通伤科针灸。1922年至沈阳开办“振 威武术社”,1934年至天津设场授艺,1934年至上海重建“振威术社”, 1935年受聘至上海锡箔蜡烛业土会任职,同时在上海复兴公园内设场传 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聘为上海体育馆等单位武术教练, 徐汇区武术协会顾问。

海朝英(1902~1981),河北孟村人,回族。幼年在清真寺当海里 凡,后来成为阿訇。海朝英少年受业于武师马昭荣阿訇,精串变拳和弹 腿,善使铁镋、铁鞭。曾将虎头双钩授徒吴秀峰。1931年夏,海朝英自 天津到沈阳南寺当阿訇,适值张学良举办东北三省武术会。海朝英参赛, 张学良观后授名誉第一名,并赠大绿旗一面。以后张学良又专程到南寺 拜访,并赠一大银墩。

吉万山(1903~1978),河北献县人。六岁时从祖父吉占魁学艺。后 又拜王汝生为师,学习绵掌拳、形意拳等。1918年,吉万山因家乡遭灾 到哈尔滨,在熟皮工厂当学徒。业余时间坚持练武和学习拳击。曾于 1932年在哈尔滨亚细亚电影院勇挫俄国大力士杰力柴夫,轰动一时。 1933年在哈尔滨设立武术馆,收徒教拳。解放后曾任哈尔滨市武术馆联 合会主任,哈尔滨市政协委员,吉氏亦收人黑龙江武术名人录。

李元智(1903~1972),河北沧县人。十五岁人曹锟“苗刀营”为学 生。1927年人中央国术馆第一期教授班为学员,并学练了迷踪拳、八极 拳、青萍剑。翌年“国考”中获最优等,毕业后留馆任教。其后多年在 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和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执教。抗战胜利后 转到汉口军官学校任教官,后随校撤至台湾,继续在风山陆军军官学校 等军校任教,直至1959年退役。退役后,热心于传播武术,著作有《梅 花刀图说》、《青萍剑图解》、《八极拳图解》,李氏事迹亦收人台湾武术人 名录。

奇云和尚(1904~1966),俗名史正刚,乳名金龄,河北保定人。自 幼喜爱武术,曾多次投师学习回教弹腿、其他弹腿及查、花、炮、洪、 少林等拳术,尤喜爱各种长短软硬兵器。二十岁左右他在北京德胜门外 教书,因妻而入法源寺削发为僧,释号奇云。其后曾受命徒步化缘到东北一大庙顶香受戒。回京后曾在市内外几处庙宇当过主持。史正刚出家 后,更有条件和机会研习武术和广结善缘。从两位密宗法师学得密宗大 悲拳,此外还擅长高空摔叉和方便铲(又名九环禅杖)。

温敬铭(1905~1985),河北蠡县人。自幼嗜武,经同村拳师贾魁、 贾俊峰启蒙后,拜博野罗成立为师学绵拳、大枪。1933年考人南京中央 国术馆,广学多种武技,尤擅绵拳和大枪术。曾在1933年的第二届“国 术国考”中获长兵第九名,在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中获短兵亚军。1936 年随“南洋旅行团”(武术队)出访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 国家和地区表演武术。同年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作武 术表演。1936年起,他先后被聘为中央国术馆教员,国立国术体育师范 专科学校国术部主任、副教授,重庆青年会体育主任,河南国术馆教员。 1955年起在武汉体育学院任副教授、教授。1956年后,相继被选为中国 摔跤协会、武术协会委员。1979年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著有 《短兵术》,与张文广合著《中国式摔跤》。

郝少如(1908~1983),河北永年人。自幼跟其祖父郝为真、父亲郝 月如学武式太极拳。二十一岁时,出任永年太极拳社助教,1932年与其 父在中央大学及审计部任体育教员,教授太极拳。1933年在武进正德学 社任教。1937年在上海开设“郝派太极拳社”。20世纪60年代初,受聘 上海体育馆授拳。1963年著《武式太极拳》一书。

孙震环(1908~1973),河北盐山人。先从堂兄孙震坤和左东君学习 通臂拳,练成“通臂铁砂掌”,并以虎尾三节棍享名。后又从大枪刘德宽 的弟子江德湾学六合枪法。经江德湾举荐,到天津“茂源”宝号充任保 镖。全国解放后,他在政府支持下成立“通臂拳社”,悉心教授徒弟。

徐良骥(1908~1991),河北遵化人,自幼家境贫寒,跟随父亲徐明 德(字俊卿)学习中国传统武术。徐良骥随父到北京后,进入汇文中学 读书,中学毕业后留在汇文中学任武术课教员。全国解放后,进人中国 戏曲学院工作,继续担任武术教员,成为国内知名的连环绵掌教师,为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徐良骥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 射箭裁判员,曾任数届全国运动会射箭总裁判长。徐良骥的学生主要来 自北京汇文中学、中国戏曲学院和社会各界朋友。

常东升(1909~1986),字曼天,回族,河北保定人。八岁随父习摔 跤基本动作。十岁拜摔角名家张凤岩为师习中国摔角术,得保定快跤技 法精要。练成“得合”、“麻花摆”等绝招。能以“沾衣即跌”之快,迅 速摔倒对手。常东升还研习过剑、棍等武技技法。但他一生以精于摔角 术著称。1932年考人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翌年在第二届“国术国考” 中,名列前茅。同年任中央国术馆摔角教师。1937年在广西桂林平乐县 担任国民党军队的军官训练团摔跤教官。1940年起任国民党警官学校教 官。1948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全运会摔跤比赛中获中量乙级冠军。旋 随校至台湾,任教于台湾当局中央警官学校,并在文化大学、政大、建 中等校教授摔跤。1976年退休后,曾至摩洛哥、新加坡表演。此后,往 来传艺于芝加哥、纽约两地。著有《摔角术》。

小 结

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构成历史事件的 主体。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燕赵儿女,或赴国难,或强 种强族,或防身自卫,或保卫乡里,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奉献着自己 的力量。他们的行为不仅是燕赵儿女的骄傲,更是燕赵儿女人文精神的 真实写照。综观燕赵历史,正是这些军事天才、武侠义士,谱写了慷慨 悲歌的燕赵音符,生产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他们在燕赵武术 文化的生产过程中,以历史演进为基轴,以地域空间为身份识别,以慷 慨悲歌为文化认同,构成了燕赵武术的人物系谱。本章与第二章(燕赵 武术文化的历史生产)的区别在于,不是梳理燕赵武术的历史发展脉络, 而是立足人物的角度进行书写。因此,将不同时期与武术有关的,并且 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单列一章,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燕赵武术文化 的生产主体。

浏览5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