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大攻击的力度呢?除了运动员必须具备力量素质外, 还要提高全身发力的协调性,在现有素质的条件下发挥出更大 的能量。行家们说:“腿腰肩臂力要聚,出手不凡力自整。”还 说:“力由腰发多根基,贯人两肋四肢躯,发到手足成一点,丹 田叫力山也移。”这些理论充分说明任何一个动作的发力,都是 通过腰的作用点而贯至四梢的(两手和两脚),没有高度的协调 性,很难使动作发力完整。例如,右冲拳或右揽拳,先是通过 后脚的蹬劲,前脚的制动后使力传至腰,又通过腰沿纵轴方向 的转动传至臂,最后达于手。再如垫步左踹腿,从垫步的蹬地 茯得7k平1束唐.经过提膝制动后传到腰,通过腰、胯、膝等关 节的屈伸,使力达到脚跟。一个动作只靠局部力量是有限的, 必须全身协调一致。同时在发力的一刹那,配合呼气,屏气蓄 劲,以气催力,达到意、气、力三者合一,使力量更加完整。

3.力点准

进攻技术的力点,是构成技术方法的重要特征,必须准确。 力点不准,不但是方法的错误,也易造成伤害。如横踢腿,技 术要求绷脚面,力点在脚背弓处或小腿胫骨下端,若把力点放 在脚背的趾端,则大大地减轻了动作的力度,有时还会踢伤 脚趾。

造成力点不准的原因:一是动作外型上的错误,如该绷脚 的却放松,该勾脚的却伸直。二是腕、踝等关节部位在用力的 一瞬间紧张不够。三是动作运行路线的错误,如横踢腿做成斜 上撩踢,力点偏至脚弓内侧。四是距离判断错误,如勾踢腿时 对手较远,着力点落在脚的拇指上。如此种种的错误,必须在 平时训练一丝不苟地抓好动作规格,多打移动靶和固定靶,体 会动作的准确性,在实战中提高判断和运用的能力。

预兆小

所谓预兆,是指做动作前预先暴露了进攻意图。动作有预 兆,这是散手运动员普遍容易出现的错误。在比赛中,由于动 作有预兆,对手一旦抓住规律之后,进攻不但不能实现,反而 会给对手创造反击的时机,导致比赛的失败。

动作预兆有多种表现形式:动作前有的习惯眨眼、皱眉、 咧嘴;有的身体先往下一松再击打;有的手、脚明显先回收再 出击;有的打拳先动步;有的起腿前先倒换重心、上体后仰等。 克服动作预兆,首先要求练习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每学一个 方法都要严格要求,最初应在教练或同伴的指导与监督下练习, 有条件的可面对镜子练习,使动作正确进而巩固定型。

方法巧顺其力而破之为巧,逆其力而破之为拙。

拳谚说“四两拨千斤”这就是用法之妙所在。散手比赛靠 力量取胜固然需要,但以巧取胜则技高一筹。方法的巧妙,必 须与攻击对手的时机、掌握对手的重心、控制动作的力度有机 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例如,甲以垫步左踹腿进 攻乙,乙若趁甲垫步,重心向上时,迅速用左蹬腿阻击其腹部 以上部位,甲必因受击而后倒。再如,丙以左损拳击打丁头部 右侧,丁左闪身以左冲拳直线反击丙的头部,很有可能将其击 倒,或者在丙重心落在左脚的同时使用右勾踢腿反击,也能产 生较好的效果。

四、防守技术

准确、巧妙的防守,一则能保护自己,二则能为更好地进 攻创造条件。拳经说:“攻中能守手不丢,守中善攻练家愁,严 守只为攻必进,能攻才能好防守”。防守是积极主动的,其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进攻。

防守技术大体分为两类:一是闪躲防守,即通过身体姿势 的变化或是位置的移动达到防守的目的。例如,防对手攒拳时, 身体往下沉躲过对手的拳。另一类是接触防守,即通过肢体的 拦截达到防守目的。如对手以左蹬腿进攻,我以左手拍压防守 等。两类防守技术有不同的特点,闪躲防守能充分发挥四肢的 攻击作用;接触防守有较大的保险性,与前者相比较容易做到。 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目的,运用不同的防守技术,或 者根据个人的擅长,侧重掌握不同的防守方法。

防守技术总的要求是对对手的进攻时间、运行路线、攻击 方法和部位都要反应敏捷,判断准确,达到自动化程度。但两 类不同的防守法,其技术要求是有区别的。

闪躲性防守要求时机恰当、位移准确、整体协调

时机恰当,是要求防守的时间与进攻时间要恰到好处,不 早不晚。闪躲过早,对手则转移进攻,晚了则有被击中的可能。 故要求练习者须具备较好的反应能力。

位移准确,是指躲闪对方的进攻时,身体姿势的改变或距 离的移动要有高度的准确性。初学者,往往都会出现闪躲幅度 过大或距离移动过长,而贻误战机。

整体协调,是对身体协调性的要求;不论是前避后撤,还 是左右躲闪,都必须注意整体性、一致性,如向下躲闪对方的 冲拳或摸拳,应由踝关节开始,膝、胯、腰、颈、头等关节都 要同时弯曲收缩,协调如一才能收到好的防守效果。再如后闪, 有的练习者只是一仰头,躯干和腿都不动,产生了躲头不躲身、 不躲腿的错误。

接触性防守要求防守面大,动作幅度小,还原转换快

防守面要大,在实战姿势中已谈到,实战过程中也要立足于防一片,不要防一点,尽力提高防守的成功率。例如,左手 拍挡对方的冲拳时,上臂与前臂的夹角要小,前臂近似垂直, 使从头到腹都处在保护之下,对手的冲拳高一点或低一点都能 防守到。若把肘尖向外一翻,前臂呈水平,防守面就小多了, 而且也容易防守落空。再如,以右格挡防守对手的左揽拳,肘 尖应尽量下垂,五指伸开,躯干右侧也相应侧屈,从头至右肋 防护一 “片”。

动作幅度小,这是防守技术中不容易做到的,特别是缺乏 实践经验的运动员,由于紧张与恐惧心理的影响。加之正确动 作未定型,一遇对手尤其是强手的进攻,就手足无策,只想迎 挡对手而出现动作幅度过大.结果影响了防守的准确性,或者 对手转移进攻。防守动作幅度要小,应以防守的效果和是否有 利于反击为准,不能只因幅度小而失去了防守和反击的作用。

还原转换快,是指防守后转为进攻的时间间隔要短。如防 左转防右、防上转防下,或者由进攻转防守等的变换过程。动 作间的转换如何才能做得快,这与动作幅度与结构有关,且幅 度大见转换慢,结构不合理也影响转换的速度。合理的攻防动 作结构应该是:打上防下、打下防上、击左护右、击右护左。 既便于攻防的转换,也能给对手一种攻之有法,防之严密的畏 惧感。

五、防守反击

防守反击是一种复合技术,即它是由防守与进攻技术组合 而成的。反击技术运用得成功与否,除正确、熟练地掌握防守 与进攻技术,使其达到自动化程度外,还需把握防守反击的时 机和培养防守反击的意识。

防守反击的时机:一是在对手将要进攻或已暴露迹象但未 出击动作之前,如甲以垫步左踹腿进攻,乙在其倒换重心或提 膝时迅速以左蹬腿反击。二是在对手进攻落空尚未转入防守的 瞬间,如甲以左横踢腿进攻,乙后退躲闪,在甲左脚落地的一 刹间迅速上步,以右脚勾踢其左踝关节。

防守反击的意识,关键是要克服心理上的不利因素,有的 运动员在实战时缺乏自信心,使用方法犹豫不决,往往错过了 反击的时机。也有的由于胆怯,畏惧对手的进攻,一味退闪, 消极逃脱,等等。这些都必须在训练中加以克服。

防守反击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先防守后反击。如对手以左 踹腿进攻,拍压防守后再抢步进身反击,“后发制人”。二是防 守的同时施以反击。如对手以左撞拳进攻,我俯下身躲的同时 反击,“防中寓攻”。三是以攻代防。如对手以右摸拳进攻,我 以左冲拳还击对手胸部或头部,“以直破横,后发先至”。

浏览1,4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