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前329~前259),名臣,战国赵人©。在强秦意图兼并六 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 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 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 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驰誉九州,光耀千古。《史记•廉颇蔺相如 列传》有其部分记载。
廉颇(生卒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军事将领。生于燕、赵相邻之 地®。骁勇善战,曾屡次击退秦军进攻。公元前283年,大败齐军,拜上 卿。时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蔺相如随赵王 赴渑池相会,机智勇敢.再次维护赵国尊严,拜为上卿。正是由于廉、 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 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未敢攻赵。
孝成王时,秦伐赵,廉颇令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 施,锐气渐失。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 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赵 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 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
- 从现有资料看.仅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种说法,其中故里说主要有河北省邯郸的 蔺家河村、山西省古县的宝丰村和洪洞县的许村、山西省榆次的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泽州、 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河南省辉县、安阳的太平岗、相村等地。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郸、 邯郸蔺家河、磁县羌村、保定曲阳相如村、涞水县蔺家庄、陕西临潼、山西古县蔺子坪、山西 泽州、河南辉县、修武县等十余处。
- 一说今保定市廉良村,一说是定州邢邑镇,一说为山西太原。 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近五十万 精锐部队。
赵括(?~前259),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 长平之战中取代廉颇指挥四十五万赵军同秦军作战,中秦将白起计策, 被白起以二万五千人断绝后路,五千骑一分为二后以轻兵攻击而作战失 利,赵括遂选择原地坚守等待救援,在被秦军围困四十六日后,率部突 围,遭到秦军射杀,赵军余部四十万人尽数被白起坑杀。《史记•白起王 翦列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均有记载。
赵胜(约前308~前251),战国赵人,赵惠文王弟,称平原君,战 国四公子之一®,名相。礼贤下士,门客至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前 259)长平之战后,秦军围困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胜尽散家财,发动 士兵,坚守城池,长达三年之久。以后,他又多次派遣使者向魏国告急, 并且亲自率门客毛遂等人前往楚国求援。魏、楚两国援军到来,解了邯 郸之围。
据唐《元和郡县志》及肥乡历代县志载赵胜墓在肥乡城南八里西屯 庄,现存封土高2. 5米,占地面积16平方米,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牧(?~前229),名将,战国时期赵国柏(今邪台隆尧)人®。 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 武安君。善用兵,悼襄王时,率兵驻守赵国北疆,抵御匈奴,积有战功, 深得军心。曾打败东胡、林胡。赵王迁三年(前233),秦军攻赤丽、宜 安(今河北藁城),李牧率军反击,在肥地(今河北藁城)大败秦师,因 功封武安君。次年,秦军越太行,攻番吾(今河北平山),又被李牧率兵
- 长平之战,不仅秦王亲ft到河内,而且他还广泛征兵,“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 悉言字旁加旨长平”。《史记》卷七三《白起传》。
- 与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合称战国“四君子”。
- 一说为今山西蒲板人。
击败。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陷井陉,李牧统兵迎战。秦国惧李牧, 乃行反间计,重金收买赵王嬖臣部开,诬李牧谋反。赵王遣赵蒽、颜聚 至军中收其兵权,李牧不服,乃被下狱,次年被害。唐司马贞在《史记 索隐述赞》中说:“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田光(?~前227),战国时期“邑之东鄙人也”(即邢台新河县西千 家庄人)。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素称燕国勇士,时人誉为智深而勇沈的 “节侠”。晚年留居燕都附近(今河北徐水),与荆轲交往极为投机。他与 燕国大臣、太傅鞠武相交甚密,经鞠武引见与太子丹结识。燕王喜二十 七年(前228),秦灭赵,兵屯燕界,燕太子丹震惧,邀田光谋刺秦王 (始皇),田光自辞衰老,遂荐挚友荆轲(卫国人,时寓居今保定徐水), 太子允,告诫道:“所言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急见荆轲,言举荐之事,荆轲应之。田光叹道:“吾闻长者之行 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 非节侠也。愿足下急见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毅然拔剑自刎,太 子丹闻之跪拜哀泣。翌年,荆轲受遣赴秦,行刺不中被杀。田光悲壮之 举,为后人传颂。唐代诗人李远赞叹田光说:“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 客尽沾襟。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读田光传》)
秦舞阳(约前240~前227),燕国贤将秦开之孙。“燕国有勇士秦舞 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燕太子丹找到了他,后随荆轲赴咸阳 刺秦王,“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连忙解释,“北蕃蛮 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樊於期(?~前227),战国末年秦国将领,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南庄 村人。秦王赢政十年(前237),樊於期任秦国将军。翌年与王翦、杨端 和率兵攻打赵,取邺(今河北临漳)等城,继而攻占平阳(今邯郸磁 县),大胜,杀赵将扈辄。秦王羸政十四年(前233),他率军攻打赵国, 被赵国大将李牧击败后不敢回秦,逃往燕。秦王大怒,将其父母宗族全 部杀害。公元前227年,秦国灭赵国后兵至燕国南界。燕太子丹惧怕,
准备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对太子丹说:“今秦王用黄金万两,封邑万 家的重赏捉拿樊将军,如果拿樊将军人头和燕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 王必高兴见我,那时可趁机刺杀秦王。”后荆轲去见樊於期说:“秦王与 将军,可谓有深仇大恨,父母宗族都被他杀害,现在又重赏缉拿将军, 你难道没什么打算吗?”樊於期仰天长叹,痛哭流涕:“我每想到这些, 真是恨人骨髓.就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荆轲说:“今我有个计策, 既可解燕国的忧患,又能报将军深仇,你看怎么样?”樊於期问是什么 计策,荆轲便将对太子丹说的话重述了一遍。樊於期赤膊取长剑在手 说:“我朝思暮想要报这切齿之恨,今日幸得指教!”遂自刎。荆轲刺 秦王虽未成功,但樊於期为国家甘愿一死,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后 人言“燕赵之地重节义之风,多慷慨悲歌之士”,是对樊於期、荆轲不 畏强暴、以身殉国壮举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据考,樊於期与荆轲 为好友,亦深得太子丹器重,死后,其遗骸葬于故里南庄村,后人立 祠祭祀。据清《蠡县志》载:“南庄有大冢,呼为樊将军墓。旧有庙 碑,今俱废。”
第二节秦汉时期
赵佗(约前240~前137),名佗,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 人。秦朝著名宗室将领,南越国创建者,公元前207年至公元前137年 在位,号称“南越武帝”。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 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公元前204年,创立 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正式分封他为南越 王。吕后时期,汉越矛盾激化,S后发兵南下攻打南越。他发兵抵抗, 并反攻到湖南一带。最后,即位称帝,号为“武帝”。
窦婴(?~前131),字王孙,观津(今河北衡水武邑)人。汉景帝 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反叛,皇上考察到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 有谁像窦婴那样贤能的了,于是就召见窦婴。窦婴人宫拜见,借口有病, 不能胜任。窦太后至此也感到惭愧。于是皇上就说:“天下正有急难,你 怎么可以推辞呢? ”于是便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赏赐给他黄金千斤。这时 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都退职闲居在家,窦婴就向皇上推荐起用他们。 皇上所赏赐给的黄金,都摆列在走廊穿堂里,属下的小军官经过时,就 让他们酌量取用,皇帝赏赐的黄金一点儿也没有拿回家。窦婴驻守荥阳 时,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等到七国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之后,皇上 就赐封窦婴为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
浏览3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