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过度训练的症状,同训练与否和训练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在过度训练的早期, 多数运动员的自觉症状仅在大运动量训练后出现,症状持续时间也较短。若病情进一步发 展,则在中小运动量训练以后,甚至休息时症状也不减轻。
处理: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在过度训练的早期,应调整训练计划,减小运 动量,无论是训练的强度或时间都应控制,减少难度较高的动作和剧烈比赛,减少速度及 大强度力量性练习,适当减少专项训练,辅以全面训练和放松性练习,同时采用积极性休 息,增加睡眠时间。经过这样治疗,一般都可得到纠正。
如果未能早期发现,病情有了进一步发展,必要时应停止专项训练,但不要完全中止 体力活动。可调整生活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改善营养,进行温水浴、按摩和医疗体育(如 太极拳、气功等),并由医生根据病情进行药物治疗,如维生素田、维生素B6、维生素B”、维 生素C、维生素E等,也可采用中药治疗。
过度训练经过正确处理,轻者两三周可愈,较重者需要2〜3月,严重者往往需要半年 以上。病愈后恢复训练时,要逐步增加运动量°
预防:主要的预防方法是合理安排训练。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考虑到运动员机体 的可接受性与个人特点。青少年运动员应加强身体全面训练,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对训练 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训练量的安排要注意节奏性,大中小运动量要有机地配合。遵守生活 制度,注意劳逸结合,摄取富有维生素的饮食,生病时不要参加训练和比赛,要加强医务监 督工作。训练期间,运动员要认真进行自我监督,系统地填写训练日记,以便及时预防过度 训练。
联合机能试验是由三个不同时间、不同强度的一次性机能负荷试验所组成。试验开始时,首先测量安 静时的心率和血压,接着按顺序做三个一次性机能试验:
(1) 30秒钟内20次蹲起。被测者站立,两足同肩宽,两手自然下垂,然后做蹲起动作。下蹲时两手平 举,起立时复原,重复20次。足跟不能离地,速度要均匀。做完后测量恢复期的心率和血压,共测3分钟(每 分钟前10秒测脉搏,后50秒测血压)。
(2) 15秒钟原地快跑。跑的速度和强度如同百米跑。然后按上法测量恢复期的脉搏和血压,共测4分 钟。
(3) 3分钟原地跑(女子或少年运动员一般做两分钟),要求高抬腿每分钟频率为180次,跑完后测量 恢复期的心率和血压,共测5分钟。
试验时各环节之间都应密切连接。由于负荷较大,能较有效地检查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试验的速度性 部分(15秒原地快跑)能测定机体迅速加强血液循环的能力,而耐力性部分(3分钟原地跑)能测定机体使 循环机能保持高度水平的能力,至于试验的第一部分(20次蹲起)对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来说则视为准备 活动o
评定:根据负荷后心率和血压升降的幅度,以及恢复时间来评定,其中异常反应有以下几种,均提示 机能状况不良◎
紧张性不全反应型:其特点是负荷后舒张压极度下降且持续时间较长,收缩压上升不明显,心率明显 增加,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梯形反应型:其特点是负荷后收缩压在第一分钟时较低,第二或第三分钟时较高,舒张压上升或不 变,心率明显增高,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无力反应型:其特点是负荷后收缩压上升不多(一般不超过15毫米汞柱),心率急剧增高,血压和心 率恢复时间延长。
(二)运动性贫血
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数值,称为贫血。多种原因可引起贫血,如果 在训练过程中单纯由于运动因素而引起的贫血,称为运动性贫血。运动性贫血多数为缺铁 性贫血。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年龄小的运动员高于年龄大的。
原因和发病原理:
红细胞破坏增加。运动时脾脏收缩,由脾释放的溶血物质能使红细胞的脆性增加, 红细胞膜的抵抗力因而减弱,加上运动口寸血流加速,红细胞与血管壁的碰撞,容易引起红 细胞的破裂,从而导致运动性贫血。
蛋白质和铁摄入量不足。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物质,运动员在运动时体内铁 的排泄量增加,而且由于肌肉增长也需一定量的铁,所以如果食物中铁的供应量没有相应 增加,机体就会因缺铁而引起贫血。蛋白质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如果运动员蛋白质摄 入量不足,可能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
其他。有报道认为,一些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经训练后可以引起血浆容量增加,造 成血液稀释。武术运动员这种影响可能较小。
症状: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减少,血液运送氧的能力不足,以致全身各器官组织缺 氧,从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典型病例有头昏,乏力,易倦,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食欲不 振,体力活动后容易出现心悸、气急。主要体征为皮肤与粘膜苍白,心率较快。血液检查:血 红蛋白减少,男的在12克/分升以下,女的在 5克/分升以下;红细胞数低于正常数值, 男的低于400万/立方毫米,女的低于350万/立方毫米。
多数病例除血液检查外,临床表现都不典型,症状的轻重与血红蛋白的多少和运动量 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例如,当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在10 ~ 10.5克时,一般仅在运动量较大 时才出现症状;若在9克以下时,中等运动量也会出现症状。
处理:
减小运动量,必要时应停止训练。一般来说,男子血红蛋白低于10克、女子低于9 克时,应停止大、中运动量训练,以治疗为主;当男子血红蛋白在10-12克、女子在9~11 克时,可边治疗边训练,但要减小强度,避免长跑。
饮食要富于营养,食用含铁较丰富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瘦肉、绿色蔬菜等,同时 应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
服用含铁药物对缺铁性贫血有较好的效果。为了促进铁的吸收,可以同时服用维 生素C,但应避免饮用茶水。
预防:预防运动性贫血的重要环节是安排好运动量和训练强度,遵守循序渐进和 个别对待原则。膳食要富于营养,必要时可补充铁剂。
(三)运动性血尿
由于剧烈运动引起肉眼或显微镜下血尿,经检查无原发病发现者,称为运动性血尿。 此病在男运动员较多见。
原因和发病原理:运动性血尿的原因为剧烈运动,其发病原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 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肾静脉高压。运动员肾周围脂肪组织较少,长时间跑、跳时,身体震动可使肾脏下 垂,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角度变锐,因而静脉血回流受阻,肾静脉压增高,从而导致红 细胞渗出。
肾缺氧。运动时,由于血液重新分配,肾脏缺血缺氧,同时血液中乳酸的含量增高, 影响肾小球的正常功能,使它的通透性增加,以致红细胞渗出。
肾损伤。运动员在运动中腰部猛烈屈伸或常用蜷缩体位,使肾脏受到挤压,这可能 损伤肾内毛细血管,从而引起肾出血。
膀胱损伤。运动员在膀胱排空的情况下跑步,脚落地时的震动可使膀胱后壁与膀 胱底部互相碰撞,而致该部损伤,因而引起血尿。
症状:运动后即刻出现血尿,血尿的明显程度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有关。出 现血尿后若停止运动,则血尿迅速消失,一般不超过三天。除血尿外,一般均无其他症状和 异常体征,血液化验、肾功能等项检查均正常。
处理:出现肉眼血尿时,不管有无症状均应中止运动,进行必要的检查。对镜下出现 少量红细胞而无症状的运动员,应减小运动量,加强医务监督,并由医生给以适当治疗。如 反复发作和镜下血尿持续不消者,可用维生素C、维生素K、安络血或中草药治疗。
运动性血尿一般预后良好。
(一)腕三角软骨盘损伤
在腕关节内,尺骨小头的远方有一块三角形的纤维软骨盘,厚约3~5毫米,中央较 薄,其三角形之底与梯骨远端的尺侧,即桎尺远侧关节的栈骨部相连,其三角形之顶,即其 尖端则附着于尺骨茎突的深面,三角纤维软骨盘是使楔尺骨远端紧密连结的重要结构,并
将橙腕关节和楔尺远侧关节分隔腕关节可做屈伸与内收、外展的活动 尺远侧关节可做150。左右的旋转运动。
浏览7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