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研究发现,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开始时,血红蛋白下降。当机体对运动负荷适 应时,血红蛋白又回升。这是机能改善、运动能力提高的表现。当运动员处于过度训练或疲 劳状态时,血红蛋白下降。血红蛋白较高时,机能状态较好。因此,可在赛前或训练阶段测 定血红蛋白,了解机能状态或调整训练安排。
尿蛋白:测定运动员在运动后尿中蛋白质的含量,是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对训练 负荷适应程度的常用生化指标之一。
正常人每天随尿排出的蛋白质总量在150毫克以下,大部分为40~80毫克(2毫克/ 100毫升左右)。由运动引起尿中蛋白质增加的现象,称为运动性蛋白尿,增加的原因是运 动时随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一血管紧张素和激肽释放酶分泌增加,引起肾血 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上升,滤过分数增加,使得分子量校大的蛋白质 在经肾小球时也被滤出,原尿中蛋白质增加,而运动时肾小管的重吸收机能并没有增加, 处于饱和状态(即重吸收率95% ),同时还加强分泌一些小分子量的蛋白质。所以,运动性 蛋白尿属球管型蛋白尿。
运动后尿蛋白出现的数量与运动负荷大小尤其是运动强度有关。速度快、强度大的训
练手段往往是引起尿蛋白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在训练过程中,当强度加大时,尿蛋白增 多,因而可用尿蛋白的含量来评定运动量,尤其是评定运动强度。
当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时,机体开始时对训练负荷不适应,尿蛋白排泄量较多,持续坚 持一个阶段,在完成相同强度训练后,尿蛋白会减少,这是机体对训练负荷适应的反应。如 果尿蛋白不减少,或反而有所增加,就要注意运动员身体状态,酌减运动强度或运动量。
应该注意的是,运动性尿蛋白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在运动后易出现,数量较多, 有些人则不易出现。这种个体差异和训练水平关系不大,可能与遗传有关。但是,同一个体 在完成相近的运动负荷或参加相同项目比赛时出现的尿蛋白量相对比较稳定。当训练水 平提高时,尿蛋白的数量减少。当身体机能下降时(如疲劳、睡眠不足等),尿蛋白在运动后 排泄量增加。所以,采用尿蛋白这一指标来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时,宜进行系统观察。
当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后,尿蛋白排泄量在运动后15分钟才达到最高值。在比赛后测 定尿蛋白,应让运动员在比赛结束15分钟后取尿样。运动性蛋白尿在运动后4小时内基 本消除,如果恢复时间长也是身体机能下降的表现。
尿肌酊:运动主要是肌肉做功,短时间运动项目主要取决于肌肉的机能水平。长时 间运动项目除了取决于肌肉的机能水平外,还与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有关。因此,在运动 训练中,运动员肌肉机能的评定,对评定训练效果,尤其是对速度和力量型项目训练效果 的评定,显然也是十分重要的。
肌酸在肝脏内生成后入血,几乎全部被肌肉吸收,并主要以CP的形式存在于肌肉。CP 或肌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可脱去一分子磷酸或水而成为肌BE肌酎为CP或肌酸的代谢 终产物,由尿液排出。
实验证明,正常成人24小时尿肌BF的排泄量非常恒定,并可在一段时间内(如一二 周)保持不变,膳食、尿量和一般运动(中、小运动量)对日尿肌酊排泄量无明显影响,体重相 同时,肌肉发达者比不发达者高,运动员比非运动员高,当发生肌肉系统疾病时,如肌肉萎 缩、无力或营养不良等症状时,尿肌SF排泄量可显著减少,当恢复后排泄量增加。所以,日 尿肌酊的排泄量主要反映了肌肉CP总量或肌肉的数量。
由于尿肌酊排泄量与体重有关,故常以尿肌酊系数来进行评定。24小时内每公斤体重 排出的肌酊量称为尿肌酊系数。
尿肌醉系数(mg/千克体重)=24小唯甲型碧毫克数
体重(千克)
一般男子尿肌酊系数为18-32,女子为10~25。实验证明,非运动员的尿肌酊系数显 著低于同龄的运动员。在运动员中,从事力量、速度项目的运动员高于其他项目的运动 员。在同一专项中(速度、力量项目),尿肌SF系数高者,运动水平也相对较高。反之,运动水 平则低。由此可见,尿肌酎系数更确切地反映了肌肉CP含量和肌肉的工作能力。
运动训练中尿肌酊排泄量改变,大致有三种情况:
尿肌酊排泄量增加,可能是肌肉机能提高的反映。尿肌酊排泄量增加,若体重不 变,尿肌SF系数增加,可能是肌肉CP含量提高或是肌肉增加而脂肪减少。若体重增加,尿 肌酣系数不变,则可能增加了肌肉重量。这些变化均为肌肉机能提高的反映。
尿肌酣排泄量减少,可能是肌肉机能下降的反映。尿肌酎排泄量减少,若体重不 变,则尿肌酎系统必然减少,可能是肌肉CP浓度下降的反映。若体重也随之下降,尿肌酊 系数不变,则可能是肌肉重量减少之故。若体重反而增加,尿肌醉系数必然下降,可能是脂 肪增加,肌肉重量相对减少。这些变化都是肌肉机能下降的反映。
尿肌酊排泄量不变,可能是肌肉质量保持不变的反映。若体重下降,则尿肌酣系数 增加,可能是脂肪减少之故。若体重增加,则尿肌醉系数减少,可能是脂肪增加的反映。
总之,在运动训练中采用这一指标来评定训练效果,尤其是评定短时间高强度运动项 目的训练效果,有一定的意义。
以上介绍的几个常用的生化指标,在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或训练负荷时,各有其特 点,为参考方便
运动训练的生物学本质,就是通过运动负荷的刺激,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进 而产生适应的不断反复过程,从而使机能水平得以提高。
在运动训练中应注意渐进性、特异性、个体性、重复性、恢复性等基本原理。
能量代谢是人体一切机能活动的基础,代谢过程决定运动能力的大小,影响运动 员代谢能力的生化因素有肌肉中能源物质的贮量、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运动后恢复过程 的代谢能力。
发展磷酸原供能能力的训练,应尽量动用磷酸原供能,不要使糖酵解过多过早地 参与供能。要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一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糖酵解供能,二是提高机体对乳 酸的耐受能力。要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主要是提高供氧能力和氧利用能力,后者是更主要 的因素。
利用血乳酸指标来评定运动员的代谢能力,利用血尿素氮、血CK、血红蛋白、尿蛋 白、尿肌酊等指标,以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
武术运动员运动伤病及营养
(一)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是训练后疲劳连续积累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又叫过度疲劳。
原因和发病原理:
原因
训练方法不当。训练中未遵守循序渐进和系统性的原则,过多采用与身体训练水 平不相适应的运动量。如大运动量训练持续过久,运动量增加过快,训练手段过于单调,缺 乏全面训练的“单打一”训练等。这是过度训练的主要原因。
比赛过多,比赛之间缺乏足够的休息。
病后身体衰弱,过早参加紧张的训练和比赛。
生活制度遭到破坏,劳逸结合得不好,使运动员在训练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发病原理:过度训练的发病原理尚不十分清楚。有的学者认为,连续疲劳使大脑皮层 兴奋与抑制之间的均衡性遭到破坏,造成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使皮层下功能发生紊乱, 从而引起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失调。但有不少的学者认为,除神经因素外内分泌机能的紊乱 也起着重要作用。
症状:过度训练的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方面,如运动员不愿 意参加训练,睡眠不好,头昏,无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运动能力降低,运动成绩下降。 少数人还有心情烦躁,容易激动等症状。
在循环系统方面,主要表现有心悸,心前区不适;脉搏增快,血压升高;出现早搏或阵
发性心动过速;心血管系统联合机能试验出现脉搏、血压恢复缓慢,出现异常反应;心电图 检查也可出现异常改变;血液检查,少数人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计数中性 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
在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方面,常表现出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下降,有时胃肠机能紊 乱(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运动时右肋部疼痛,肝脏肿大,尿液检查有蛋白、红细胞或管 型。女运动员往往出现月经紊乱。
浏览4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