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分裂割据.公元960年,河北琢州人赵匡胤在陈桥驿 发动兵变,代周称帝,建立了宋朝。武术在该时期同样也有了新的发展。 唐顺之的《武编》说:“赵太祖长拳多用腿”,“赵太祖长拳,山东专习, 江南亦多习之”。据《铁围山丛谈》载:“初,出侍左右宦者,必携从二 物,以备不虞。其一玉拳,一则铁棒也。……铁棒者,乃艺祖(赵匡胤) 仄微时以至受命后,所持铁杆棒也。棒纯铁尔,生平持握既久,而瓜痕 宛然。”《说部》讲:“赵匡胤的一条杆棒打天下(杆棒,即三节棍)。知 亦有所本。”《丛谈》谓:“艺祖御笔自署:‘铁衣士。’”《辞海•三节棍》 载:“相传即为宋太祖之盘龙棍,凡六路,共六十八棍,常用破枪。”又 据《纪效新书》和《阵记》载:“谚曰:……赵太祖之腾蛇棒为第一。” 由此可知,赵匡胤棍术水平甚高。《江南经略》言:“赵家拳有赵太祖神 拳三十六势、芜湖下四川二十四势。”《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讲:“古今 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出现了不实 用的“花法”。这表明武术套路迈向演艺化.具有娱乐、健身的效用。

北宋时在民间练武活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武术组织开始出现。此 时结社呈两种形态:

一是在边防地区和战乱时期,有许多民间武装结社,以保卫家园。 河北定州及周围一带,“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 人”,“带弓而锄,佩剑而樵”(《北史•兵志》)。据《宋史•志•兵器》 载:“弓箭社,河北旧有之。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知定州,滕甫 言:‘今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便利与夷人 无异。欲乞下本道逐州县,并令募诸色公人及城郭乡村百姓,有武勇愿 习弓箭者,自为之社,每岁之春,长吏就阅试之。北人劲桿,缓急可 用。’从之。” ®

从保卫国防的战略出发,官方予以支持并企图加以控制,客观上也 是允许存在的,这都是为了弥补军队的不足。建炎元年(1127),“河北、 京东巡社,乡民结集以御金贼。诏以忠义巡社为名,隶安抚司”®。

两宋之际,金兵侵犯,官军南逃,民间只好武装起来自卫自救,组 织了许多巡社,朝廷称之为“忠义巡社”®。

另据苏轼调查,河北山区就有588个“弓箭社”,共有弓箭手31411 人,宣和七年(1125)弓箭手发展至24万多人。“弓箭社”的出现,为 练武者提供了切磋技艺的场所,为武术交流、传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 件,不少群众自愿结社,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 刀、蒿矢等习武技”®。


  1.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五六《兵考八》,中华书局]986年版,第1360、1361页。

  2. 同上。

  3. 《宋史》卷二载,其制度为:每五人为一甲,五甲为队,五队为部,五部为社,各有 长。至五社则为都社,有正及副。如两都社及万人以上,择土豪二人为都副总辖。其借补官之 制,则万人以上,成忠郎;千人以上,保义郎;八百人以上.承信郎。自甲长至总辖,三岁递 迁,建炎元年,宋高宗屡次下诏在全国普遍组建忠义巡社,在宋朝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忠义巡 社很快从河北发展到京东、西、河东、陕西等路。

  4. 《宋史》卷一百九十一。


当时,在苏轼看来河北的弓箭社不仅规模大,而且战斗力极强:“近 日霸州文安县及真定府北砦,皆有北贼惊劫人户,捕盗官吏拱手相视, 无如之何,以验禁军、弓手皆不得力。向使州县逐处皆有弓箭社,人户 致命尽力,则北贼岂敢轻犯边砦,如人无人之境?”®对此,户部尚书张 悫大力推荐:“河北路坊郭、村乡民户自结强壮巡社,可因其情而用之。 奖以忠义之名,加之以抚驭之方,用御金人,捕遏盗贼,每有实效。”® 二是犯罪团伙结社。一些不法团伙为壮大声势,集结更多的人人伙, 公然结社。如宋仁宗时,陕西耀州“有豪姓李甲,结客数十人,号‘没 命社’,少不如意,则推一人以死斗之,积数年,为乡人患,莫敢发。颜 至,大索其党,会赦当免,特杖甲流海上,余悉籍于军”。

李焘曾言,河北、河东也有没命社:“如闻河北、河东有不逞之民, 阴相朋结,号为‘棍子社’,亦曰‘没命社,自今捕获者,决配它州牢 城,为首者奏裁,能自首者除其罪。’”®

另据史料载:“京东河北一带,历来就有民间习武的现象,真宗大中 祥符二年(1009年)曾禁止河北诸州村民弃农业,学禁咒、枪、剑、桃 棒之技”®。

在宋以前,历代民间虽有习武之俗,但尚未形成有名有实的军事性 会社。人宋后,乡社武装遍处皆是,结社置办兵器,演习武艺,成为农 村的普遍现象,这是唐代所未曾有过的。宋以后的历代中,“会”、“社” 具有军事武装职能的民间团体,多有继承与延续。此外城市中还有一种 类似军事性会社的结社组织,如南宋临安的“锦标社”、“川弩社”、“射 水弩社”、“川弩射弓社”、“射弓踏弩社”、“英略社”等。据《西湖老年

  1. 《宋史》卷一九。

  2. 《宋会要辑稿》,《兵二之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

  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七,景祐二年七月壬寅,第2746页。

  4. 宋真宗:《禁河北诸州军民习禁咒击刺之术诏》,《全宋文》卷二三七,巴蜀书社1994 年版。


人繁胜录》记载:每社“不下百人”,其中有男有女,人这类社有一定的 条件,即具有一定的武艺水平,像“射弓踏弩社”规定,“射放娴习,方 可人此社耳”。

这类“社”实际上是专门的练武组织,它的出现,不仅进一步促进 了民间习武风气的兴旺昌盛,是民间尚武精神的真实反映,而且为今后 有组织的民间习武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众多的尚力习武之人也成为 军事性会社的中坚。

六、元代民族高压政策下的民间秘密习武活动

元朝一统天下后,采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阶级矛盾和民 族矛盾十分尖锐,为了维护元朝的统治,同时又惧怕人民起义,故元朝 禁止“民间私藏武器”(《通制条格》卷二十七),《元史•刑法制》规定: “诸民间子弟……习练角抵之戏,学攻刺之术者,师、弟子并杖七十七。” 民间武术活动受到取缔,迫使民间传统的习练之风转人秘密状态:

顺德府的武术发生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武术不再与广 大民众的兴趣相联系,而通常由生活在山岳寺观中的武僧秘密 传授。当时,有120多名武僧迁居顺德府地区,在三十多处寺 观传拳授艺,许多贫寒子弟秘密拜师,争相习之。其中师徒众 多的寺观有广宗的建宝寺、南宫的建福寺、西召的南昌寺、顺 德府城内的天宁寺、沙河的安庆寺、南和的白佛寺、平乡的冯 马寺、巨鹿的隆巨寺、唐山(尧山)的千佛堂、内邱的龙泉寺、 任县的清凉寺等®。

元朝为防止民众暴乱,禁止人们习武,但实际上却是有禁不止,并 且武艺在军事训练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军队中著名的河北籍武将有焦德 裕、史天泽等,多善骑射(《元史•传》)。高压下,打击汉人、南人,而 保护蒙古、色目贵族,使得元朝统治基础得以动摇,如沈家本在《历史 刑法考律令八按》中指出:“汉人、南人执军器之禁,元代行之(近)百 年。究之元之乱仍起于南,蔓延于北。不修政事而惟知悬此等历禁,何 救于亡哉?秦始皇销兵器以弱天下之民,二世而亡,可谓殷鉴,有国家 者当省之。”

第六节燕赵武术的繁荣(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不仅注重军中练武,而且提倡民间习武,并创造性地 实行了时武考试,即通过定期科举考试,选拔大量民间武勇充实军队。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时武考试不以文化为基础,而是单纯地建立在军事 训练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对投考者没有文化知识的要求,关键因素 是身体素质,通过军体项目的举重、剑术和射箭来进行。明代虽把中国 本部完全统一,但只在太祖成祖的极短期间有应付对敌的能力。此后百 余年勉强应付外侮的进袭,内忧外患,使得民间习武之风渐盛,如河北 唐山:

明代隆庆初期,倭寇入侵北方,朝廷调在南方抗倭屡战屡 胜的名将戚继光为蓟州镇总兵,驻守迁西三屯营。戚继光到任 后,修筑长城,领将练兵。同时,戚继光还派武艺高超的士兵 教练村民习武,军民同练武,武风日盛,当时几乎“村村寨寨 设拳场,男女老幼皆习拳”。这是唐山武术传承有籍可考的最广 泛的一次,戚继光抗倭走群众路线,为唐山武术注入了大量的 新鲜血液。这种习武风气不仅加强了蓟镇的防御力量,而且为 以后每年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两次景忠山庙会增添了新的项目一武会。武会中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应有尽有,

许多武士争献绝技,各显其能,自此景忠山庙会耍武会的风俗习 惯一直沿续至今。景忠山脚下有一片200余亩的开阔地,人称 放马场,因当年戚继光的兵将常在此放马而得名,放马场南面有 一条山沟,沟里泉水清澈,将士训练之后,就到这山沟里卸甲休 息和饮马,因此得名卸甲沟,现俗称谢家沟®。

如河北邢台:

前元大将李元福在广宗、巨鹿、平乡、南和一带屯兵多时, 办起了武学堂,教授出许多民间武勇;明永乐四年(1406),山 东武师杨四海迁居广宗大柳树屯(三杏村),教授秘宗内家拳;

五台山的一位号称“铁头罗汉”的武僧云游到威县、清河、南 宫、广宗一带,教授少林拳;明万历三年( 1575),平乡冯马寺 的方丈老养大师公开启坛授艺,传授清拳;河南武师高老计先 后云游顺德府辖的大半区域,将少林拳传至内邱、将太乙拳传 至威县。当时,许多庄民慕名而至,向其学艺,一时习武成风。

此间出现的16名武士和81名武举就是在这个时期习武成名的 (刘万春,1992)。

据《顺德大同观碑记》载,当时的兵部尚书赵孔昭、吏部尚书王本 固、大理寺丞杨珍、大理寺卿孟国栋、副都御史米裳、户部尚书李起元、 刑部侍郎李若主、吏部侍郎崔恭、通政右侍郎张绍先、铁面御史吴相、 兵备副史毛术、右参政朱天宝、户部主事李尚宾、童州判官陈观、户部 主事王可信、副渡御史朱正色、左布政史马全等52名文武进士,均因文

武兼修、文才出众、武技过人而及第成名®。

明朝建文元年(1399),燕赵大地发生了“沧州惨案”®,当时,靖 难军在沧州大批杀害兵败难民。据《明史•谭渊传》记载:

沧州破,成祖命给牒散降卒。未遣者三千余人,待明给牒。

渊一夜尽杀之。王怒。渊曰:“此曹皆壮士,释之为后患。”王

曰:“如尔言,当尽杀敌。敌可尽乎?”渊惭而退。

对缴械且看管的3000多名青壮年,只因“皆壮士”,就全部杀害, 残忍至极。沧州一带作为南北军的拼杀之地,长达四年的“靖难之乱” 使得此地十室九空,战后,明王朝不得不大量移民。以沧州郊区为例, 据《沧州市地名资料汇编•郊区篇》统计,明永乐年间计有南关口、双 官屯、李庄子、王庄子、刘胖庄、姚庄子、娘娘庙、八里屯、王官屯、 魏庄子等多个村庄,俱为外省迁人。

清军人关以后,把满族最擅长的骑射本领带到了中原,大大丰富了 当时武考的训练内容。当时的武校、演武堂的训练项目中的拳械、举重 和剑术没有多大改进,射箭则由原来的步射迅速发展为骑射。

受时局影响,满清感到有被内忧推翻、西洋吞并的危险,自己的力 量不足,清末就又借外力,不过借的不是外兵,而是外国的军器军火与 军事顾问。正如历代靠番兵不足抵抗外番,西洋的军器军火与军事顾问 也不足以抵抗西洋或彻底西洋化的国家。

鸦片战争,西洋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时,林则徐已经

(D_资料来源:邢台市武术协会整理,河北省武术协会提供。

  1. 《明史盛庸传》云:“……盛庸驻德州,徐凯屯沧州,为犄角。”《明太祖实录》云“靖 难军施‘声东击西’之计,迷惑徐凯,使其失备。凯于是派兵四出备料以修沧城=既而,靖难 军称夜奔袭沧州。”明万历版《沧州志》云:“建文二年九月,都督徐凯城沧州。冬十月,靖难 兵袭沧州,凯被执。”


注意到西洋的物质文明,故说:“窃谓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 也其意义为:

岸上之城郭墨庐,井兵营垒,皆有定位者也,水中之船,

无定位者也。彼以无定攻有定,便无一炮虚发。我以有定攻无 定,舟一问躲,则炮即落水矣。彼之大炮远及千里内外若我炮 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 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辗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 熟也……徐(则徐)尝自谓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 心齐”是也②。

所谓“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就是制造船炮,训练兵士。咸丰年 间,许多中兴名臣因见常胜军用洋枪而能所向皆捷,遂同意林则徐关于 轮船大炮的见解。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曾言:

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独有,在中华则罕于 所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有,在中华则见愤而不惊,在英

法亦渐失其所恃®。

鸦片战争之后,清室的权威没落了,道光三十年(1850),即鸦片战 争后十年,洪秀全揭覆清复汉之旗,起事于广西金田村,随即进兵两湖, 取南京,进逼天津,而令清室穷于应付。“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参阅魏源编《海国图志•叙》使得军事上采用

ffl《致姚春木王冬寿书》,引自《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一编第七册.第36页。

  1. 同上。

  2. 《议覆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第一要务折》,引自《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一编第 七册,第60页。


洋器,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于是就发生了洋务运动。清朝资本主义萌 芽出现和西方火器的大量应用,使得武术功能价值发生了转变:武术已 由单纯的战争工具变为谋生技能,由单纯格斗的范围扩展到防卫、健身 和娱乐领域。武术本身与其使用价值的改变,促使武术普及于民间,促 使拳种流派迅速地繁荣发展起来。

图片1

清朝末年,清兵操练的情景®

此时期的燕赵,是明、清两朝的京畿重地,也是全国政治、经济、 文化和军事的主要活动领域。这就形成了全国武林高手、各家流派云集 于畿辅之地,切磋武技的盛况。如光绪二十四年(1898)山东巡抚张汝 梅给清廷的奏折中称:“直隶、山东交界之区,拳民一年多一年,各种技 勇,互有师承。”光绪二十五年(1899)山东巡抚毓贤奏:大刀会由来已 久,直隶、山东、河南、江苏等省习者颇多,又有红拳会等。城市亦如 此,“当时各派各门武士聚集京师(北京)者,皆多名手。有的在各军营 教练外营兵士者(新兵);有立武场教授普通人民者;有在私宅传三五人 者,比比皆是”②。

虽然他们各自的动机、目的不尽相同,可确实给燕赵武术带来了繁 荣,燕赵大地不仅几乎包容了武术各家流派,而且还博采众家之长,开

  1. 图中可见士兵在演练刺枪术。火器在清末时已广泛应用,武术在军中的重要性已大不 如前。到了 20世纪初,武术的定位已逐渐向强身健体的方向发展。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 马良:《中华北方武术体育五十余年纪略》,原载《体育卫生》第3卷第3期,1924年9 月。《中国近代体育文选》收录,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


创了一些新的流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燕赵武术的繁荣,各流派 的兼容和创新,也正是全国武术繁荣的缩影。

就武术理论而言,明清两代是武术理论完备时期。其中大量论述武 术的著作问世就是一个显著标志。如继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之 后,相继出现了《十三势》(一名长拳)、《十三势行工歌诀》、《打手歌》、 《身法》(武禹襄)、《打手要言》(武禹襄)、《打手散放》、《五字诀》、《撒 放密诀》(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李亦畲)、《四字密诀》等有 关内家理论的专著。

就门派拳种而言,特别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顺天(今北京) 以后,河北为京师畿辅,各家拳派纷纷云集河北一带,争相献技,传授 武艺,使河北成为全国武术荟萃之地。据《武编》、《江南经略》、《纪效 新书》、《耕余剩技》、《武备志》等所载,当时70多个门派拳种、上百种 套路,多以不同的途径传人河北,对河北的武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当时河北拳术主要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太祖拳、功力拳、 梅花拳、八闪翻、鹰爪、燕青、明堂、三皇炮捶、二郎、劈挂、佛汉捶、 少林拳等,器械则以刀、枪、棍为主。

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职业武术家。如巡抚郑元善在顺德府城内开办 武术学堂。南宫开河村张怀武,曾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在北京开镖 局,并被御封为“永胜镖局”。归里后将威震江湖的金刚少林拳传授下 来,南宫方圆百里几十个村镇都演练此拳,在南宫及周边广为普及。冀 县马头李家庄的卢玉璞是三皇炮锤第五代传人,“京津南会友镖局”的镖 师,他在广宗、巨鹿、平乡一带创办了“国粹武术馆”。乔德元在广宗西 关创办“民进武校”,后被选人清庭“神机营”,成为慈禧太后的贴身保 镖,并获赐“五品蓝翎”®。职业武术家的出现,对武术的繁衍有着不可 磨灭的贡献:他们把个人的气质、性格、修养和学识等个性特征融人在 武术中,使各武术流派的风格特点异常地鲜明起来,进而形成了不同的 拳派。更重要的是,职业武术家的出现,也标志着武术教育培训事业的 萌芽。

据《沧州武术志》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河北沧州各地有武进士 200多名,武举士 1200多名。据邢台武术协会统计,晚清时期顺德府及 第武举、武秀才、武进士、武状元计有276人之多。据《文安县志》记 载,仅此两代,全县就有25人考取武进士,128人考取武举人,35人被 封为武胄、武职。由于受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影响,如随着“反清 复明”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和抵御外国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 动,以及地主阶级保家护院之风的兴起,使武术的各个流派在其特定的 历史条件下,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动机,从四面八方云集于燕赵,并在 此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竞相献技、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极大 地促进了河北“武术之乡”的形成。

第七节燕赵武术的辉煌(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文化,在雷海宗先生看来,仍有汉代文化的烙印:

汉末以下侵入中国的武力与文化是分开的,武力属于五胡, 文化属于印度。最近一百年来侵入中国的武力与文化属于同一 的西洋民族,并且武力与组织远胜于五胡,文化也远较佛教为 积极……五胡与佛教入侵时,中国民族的自信力并未丧失,所 以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五胡为汉族所同化,佛教为旧文化所 吸收。今日(民国时期)民族的自信力已经丧失殆尽,对传统 中国的一切都根本发生怀疑®。

①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126页。

国民的长期积弱,加之于新文化、新思潮以及现代枪炮等军事技术 的影响,使得武术进人新的发展阶段:在图强自卫、保国卫家为主旋律 思潮的影响下,民间习武仍有开展。如:民国初年,军阀石友三盘踞邢 台,二十九军退却南逃后,使邢台形成权力空白,兵痞匪患,猖獗一时。 此间,各武术团体仍然很活跃,民间习武之风依然很盛。他们平时操练 拳脚,有情况互相救援,在防止匪患、保家自卫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 用。民国九年(1920),一帮土匪袭击广宗大平台。大平台的“大刀会” 鸣锣求援,各村大刀会闻讯而至,激战一夜,歼匪百余。民国十六年 (1927),平乡的“周田大刀会”会同“广宗大刀会”,共计约28400人, 组成“自卫团”,互相支援,抗匪自救。

邢台抗日根据地的武术,更是如火如荼。1938年初,宋任穷、陈再 道、杨秀峰等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派遣,率八路军十一团、二十一团 和二十五团等部,深入冀南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在邢台地区各 县组织了“抗日联庄会”、“抗日大刀会”、“抗日红枪会”等武术团体。 习武的拳民侠肝义胆,不畏强敌,白天练习刀枪剑棍,晚上配合八路军 作战,把日伪军打得闻风丧胆。同年,巨鹿县举行抗日救国武术运动会。 是年冬天,广宗县的乔金光组织农民习武练兵,次年组织暴动,转战广 宗各地,不断打击日本侵略者,一年多内,攻克日伪据点二十余处,歼 敌百余,名声大振®。

总体看来,该时期燕赵武术发展情况如下:

—、武术教育的兴盛

民国期间,新思维、新体育、新教法、新学堂等等,均粉墨登场, 这对武术绝对是一个不小的刺激。受西方文化的侵略,加上被讥以“东 亚病夫”,通过习武,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逐渐提上日程。民国社会 精英借助立法手段,按照体育系统的框图,通过“进人课堂,制定教材, 分配教学时数,规定学分,争取必修”等环节生产出武术教育的课程体 系。使武术朝着由攻防技击为主向以健身强体为主的转型,结果是武术 教育的兴盛。

1915年第一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制定的《军国民教育施行方法案》 中有“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条款

1928年,大学院体育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的提案 《改进体育课程提高体育师资案》中对“中学体育师范科课程”的拳术做 了时段时数学分具体决定:在第一学年中每周1小时,每学期1学分®。

1932年,衰软礼、郝更生、吴蕴瑞于全国体育会议提交的《国民体 育实施方案》的“体育课程(国术在内)”规定“大学体育课程标准,在 未经颁布以前,应由各校自定细目试行,每星期2小时;不及格者不得 升级或毕业” ®。

张之江于1940年全国国民体育会议上以《拟请由部通令全国大中小 各级学校列国术为必修科案》,提议“列国术为必修科,并给予学分,凡 考试不及格者,不准升级或毕业” ®。

1943年,崔亚兰在国民体育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在《请 修正师范学院体育学系科目表案》“选修科目表”中将“拳术研究” 3学 分安排在第四、五学年中,每学年1.5学分©。

除上述民国政府以官方学校教育的形式推广武术之外,还出现了一

©国家体委体育义史工作委员会等编:_《中国近代体育议决案选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年版,第5页。

  1. 同上书,第87页。

  2. 同上书,第105页。

  3. 同上书,第165页。

  4. 同上书,第291页。


些以武术拳社为媒介的武术教育组织。如1927年,西北军将领张之江 (河北人)创办了 “武术研究所”(后改为“国术研究所”),1928年改建 为“中央国术馆”。其中的门长和教师多由河北籍拳师担任。同年3月, 河北国术馆成立,继而20多个县设有“国术馆”并举办武术活动。

图片2

民国初年,上海广东小学七至十五岁学生的体育课设有武术的专授和操练®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该时期,河北人参与创建其他省市武术馆、社及担任其拳师的还有: 1906年筹建的天津“中华武术会”,河北人李存义任副馆长,燕青门的 姜容樵任拳师;河北沧州人刘振山等创建的四川“万县国术馆”;在“湖 南国术馆”任教的有河北定兴拳师朱国祯、河北新城拳师时汉章;河北 武清县李瑞东,创建天津武德会,并任会长;在山东“黄县国术研究会” 任教的有河北沧州李书文等;在上海“武德会”任教的有朱国福;在上 海“武思会”任教练的有王子平等。河北任丘形意拳师郝恩光,还被天 津“中华武术会”派往日本,传授中国武术。

①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界风行军国民主义,“强国强种”一时成为教育界响亮的口号。 1915年.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武术被 明定为体育课的内容。但毕竟武术在中国社会长久不为人E视.当时西方近代体育活动又方兴 未艾.加上义和团事件后,很多人对习武存有偏!*1.所以即使武术被明确规定为体育课内容, 但实际效果不彰。

二、各地民间武术活动繁盛

图片3

民国期间天津“道德武学社”三周年纪念
(图片来源:金警钟:《国术周刊》,1935年第6、7期合刊)

据1929年傅振伦等主修的《新河县志》记载:民国初年,新河县的

武术会“种类颇多,有少林会技击角力,练习拳术、刀枪棍棒之属,南 关者成立甚早;有五虎会化装表演武术故事,与少林会稍异;他若张砖 村之钢叉会、沙洼村之八卦会,均农民锻炼体育之组织也”。1930年, 柏乡县召开运动会,首次将武术纳人了运动会,开创了县级武术比赛的 先例,当时大会的会长、县长蒋宝善是个武术爱好者,在他的努力下, 武术第一次被列人了比赛表演项目。1935年,南宫县国民政府召开全县 运动会,3000名中小学生表演了中国武体操民国时期,文安县城及 胜芳、新镇、苏桥、史各庄等镇,相继建立了国术馆,培养了一代武术 名人。1933年霸县曾举行了第一次武术观摩会®。

0 资源来源:邢台市武术协会整理,河北省武术协会提供。 ®《廊坊市体育志》,第2页。

图片4

民国期间天津“道德武学社”二周年教职学员合影留念

(图片来源:金警钟:《国术周刊》,1935年创刊号)

三、武术理论长足发展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武林前贤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 民间流传的武术门派种类、拳术、器械,进行汇总和整理工作,同时加 速了向外传播。如高振东、朱国禄、朱国福在中央国术馆任教时,弘扬 河北形意拳;太极拳通过杨澄甫在中央国术馆及上海、广州各地广泛传 播。据统计,全国现存400种武术专著,其中近100种为河北人编著。 主要的有:八卦掌传人、河北沧县八里桥村的姜容樵编写的《形意母 拳》、《太极拳讲议》、《形意杂式捶八式拳合编》、《形意十二目》、《形意 安身炮》、《形意拳》、《八卦掌新义》、《八卦掌》、《八卦练习法》、《写真 秘宗拳》、《雪片刀》、《八卦对刀》、《三才剑》、《写真昆吴剑》、《写真青 平剑》、《写真少林棍法》、《写真八卦奇门枪》、《写真太师水磨鞭》、《写 真太师虎尾鞭》、《太师鞭》、《写真鞭枪大战》、《秘宗五虎架》等22部著 作;杨式太极师杨澄甫,总结了多年练习和教授杨式太极拳的经验、体 会,写成了《太极使用法》、《太极拳使用全书》、《杨式太极拳》。孙录堂 先生写成了《形意拳学》、《太极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形 意述真》等;赵连和先生写了《达摩剑》、《少林拳拆法》、《合战》、《弹 腿》;许禹先生写有《太极拳势图解:h王子平写有《拳术二十三法》;任 志诚写有《阴阳八盘掌》;李存义写有《南北拳术精华》;郭锡三写有 《国术基本操典》;陈子正写有《行拳》;薛颠写有《象形拳术真论》;刘 法孟写有《大雄拳图说》、《鹰爪108擒拿术》;孙剑云写有《孙式太极 拳》;刘殿琛写有《形意拳扶微》;徐致一写有《吴式太极拳》;黄柏年写 有《龙形八卦掌》、《写真拳械教范》;李剑秋写有《形意拳初走》;朱国 富写有《形意拳演流》、《形意六合拳谱》;尹玉璋写有《八卦掌》;吴梦 侠写有《八卦掌要义》;孙锡堃写有《八卦掌真传》;宫宝田写有《八卦 掌》;王怀玉写有《燕青拳全图》等。

浏览1,1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