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赵武灵王之后,赵惠文王(前298~前266)又大兴剑术,也曾名

①1955年河北怀来大古城出土.河北文物研究所藏。长30.5厘米,柄长12厘米,剑首 呈弧形,扁方茎,中空,茎上镂雕几何形图案,上下两面的雕饰相互对应,间饰较密集地嵌有 绿松石的小圆柱。

扬诸国。《庄子•说剑》中载:“昔赵惠文王喜剑,剑士侠门而客三千余 人,日夜相击于前,……好之不厌……”赵惠文王聚集赵国的击剑名士, 实际是一种尚武的表现。

击剑之风,与剑在春秋晚期步战中广泛被采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史 记•周本纪》载,武王伐商,攻人朝歌后,“遂人,至封死所。武王自射 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钱斩封头,县大白之旗”;武王灭 商,告祭于社,“散宜生、太颠、阂夭皆执剑以卫武王”。

士作为周朝贵族后代,有着贵族的血统:

《礼记•大传》记录了 “宗法制度”的原则,周通过对嫡长 子——宗子的年崇、服从,达到团结具有父系血缘关系成员的 目的。周天子是为天下的宗子,称为“大宗”;周王朝建立之 后,分封出外地的姬姓诸侯多是周文王、武王、成王三代的庶 子,相对于周天子是“小宗”。诸侯的嫡长子可以继其位,庶子 则分封出去为大夫;大夫的嫡长子继其位,庶子则分封出去 为士①。

众“士”常常不得不以消费替代者的身份(食客)寄身贵族,效忠 贵族;并以自己的文武才能,期待有朝一日进人仕行列,再续祖先昔曰 荣耀。如后来为孟尝君“收德”的冯谖,弹剑而歌,“长铁归来乎,食无 鱼……出无舆……无以为家”。

燕国有荆轲刺秦王之举,《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好读书击 剑”。燕国另一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史记•刺 客列传》),自少年时即以武勇出名。

①王学秦著:《游民社会与中国社会(上)》,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图片5

“左行议率”铜戈ffl (图片来源:《中国青铜器录》)

就荆轲的历史事件而言,他代表了战国时期的一种社会风气。一是 文武的分离。由《史记》可大致看出,战国曾有几个政治革命,革命的 结果是国君都成了专制统一的绝对君主,旧的贵族失去春秋时代仍然残 留的一些封建权力。传统的贵族政治与贵族社会都被推翻,代兴的是国 君专制政治与贵贱不分最少在名义上平等的社会。在这种演变中旧的文 化当然不能继续维持,春秋时代全体贵族文武两兼的教育制度无形破裂。 所有的人现在都靠自己的努力与运气去谋求政治上与社会上的优越地位。 文武的分离开始出现。张仪的故事可代表典型的新兴文人: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壁,门下 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壁!’’共执张仪,掠笞数 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

“足矣!”®


  1. “左行议率”铜戈,一级文物,通长6厘米、内长6.4厘米,战国时期燕国青铜兵 器,胡部(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刻有“左 行议率戈”铭文,内部刻有一马纹。

  2. 《史记》卷七O《张仪传》。


这种人只有三寸之舌为唯一的法宝,凭着读书所学的一些理论去游 说人君。运气好,可谋得卿相的地位;运气坏,就受辱挨打。他们并无 军事的知识,个人恐怕也无自卫的武技,完全是文人。

二是专习武技人群的出现。旧贵族用他们文武兼备的才能去维持一 种政治社会的制度,他们有他们的特殊主张,并不滥用他们的才能。他 们主要的目的,在国内是要维持贵族政治与贵族社会,在天下是要维持 国际的均势局面。这些新的侠士并无固定的主张,谁出高价就为谁尽力, 甚至卖命,也正如文人求主而事只求自己的私利一样。列国的君王也就 利用这些无固定主张的人去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目的®。

春秋战国时期,作战方式的改变,兵器的改进和种类的增多,推动 了燕赵武术器械之术的发展,使得攻防技击技术日趋规范化,由实践上 升为理论的技击原理已产生,这也表明武术的发展已进人了一个新的阶 段。如,作为手臂的延伸,剑也通过加长剑身得以发展。在剑身的延长 中,铜剑也由最初的20~30厘米,发展到春秋战国的50~60厘米,战 国晚期70厘米以上(最长达75~76厘米),秦代80厘米以上(最长近 95厘米)®。在燕赵大地出土的文物中,沧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就有斜从 剑、菱格剑®,此外,该博物馆还收藏有“弩弓”,®这在当时作战兵器 中,可谓先进。虽然剑有“夫吴千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匝” 之锋(《战国策•赵策三》)、“为刺则人,击则断,旁击而不折”之利 (《墨子))),但是由于青铜质脆、钢铁坚韧,因此在加长剑身的制作中, 人们开始用铁锻造剑。

  •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11~12页。

  • 钟少异著:《龙泉箱雪_古剑的历史和传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第207~208页。

  • 斜从剑卫体、格斗类短兵,圆首、无箍、圆茎、斜从,中脊呈直线状,两从微斜锋利, 长 6厘米,春秋时铸,沧县出土。菱格剑,战国时铸,肃宁县出土。

  • 弩,具有与弓相同的功能,但能够一次发射多箭和大力发箭.而且具有“延时功能”, 沧州博物馆收藏的为青铜弩.由郭、悬刀、钩心、牙等组成,郭长3厘米.宽3.4厘米。


通过上述文字史料我们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尚武之风首次出 现,显著标志为:一是燕赵武术已经明显地分为拳术和器械两大类别; 二是铁的广泛应用,使得武术器械向着剑、戟、矛等多样化方向发展; 三是骑射之风盛行,不仅出现了“胡服骑射”的重大改革,而且还颁布 了《习箭令》;四是养士斗剑之风盛行,“剑士侠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 相击于前”。同时,文武分途现象也在该时期形成。《沧县志》所云,春 秋战国时期“武健泱泱乎有表海雄风”并非没有现实根据。

第五节河北武术的发展与变化(秦至元)

―、秦朝燕赵武术发展

秦在战国时代实行征兵制,大概是无疑问的。情形特别严重时,甚 至连童子也上阵。例如长平之战,秦王亲自到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 年十五以上悉诏长平”®。秦夷平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称霸后,虽 然秦已具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虎威,但是 为了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种制度就不加修改而全部的承袭下 来。前此征兵制是因各国竞争,需要人人当兵。现在天下一家,内战理 当消灭,对外也不一定需要天下人都去从军。并且六国虽被武力统一, 至少一部分人仍有对旧国的留恋,秦始皇对这般人也不敢轻信,所以即 皇帝位的当年(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就大规模的缴械:“……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據.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宋代陈傅良在《历代兵制》亦记载:“秦始皇并天下,分为三十六 郡,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據;讲武之礼,罢为角抵。”郭希汾在

  • 《史记》卷七三《白起传》。

  •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h


《中国体育史》第三编《角力》中讲:“角抵戏,周初已有之,虽不起于 六国,而其由军队体育,人于民间体育,则由二世汉武,可无疑也。” 《汉书•艺文志•兵技巧》有“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 者也”。这说明该时期的拳术较为普及,而且进一步体育化。

另据专家考证,秦始皇曾三次来信都巡视,观赏民间和军中的武艺 表演。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平原津(今山东平原),路经广宗平台 沙丘宫,适逢一年一度的军民摔跤节,于是观赏表演,奖励军功,大大 激发了广大军民习武的热情。今沙河市西山的插旗垴是当年秦军的演武 场,秦将蒙恬率部抵御匈奴,曾在这里练兵多时。秦始皇先后两次亲临 训赏,观看将士的马术、射箭、摔跤和投石表演,对将士鼓舞很大®。

公元前208年,李良杀武臣;张耳、陈余立原赵国王族赵歇为赵王, 秦大将章邯破项燕后,北上围邯郸,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与项羽 展开决战。项羽率军大破秦军,扭转了战局,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从此, 中国迈向了一个“无兵的文化”时代②。《史记•项羽本纪》记有“籍 (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秦时,民间已有专门教授武术的场 所。另外,“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表明已形成了剑术的成套性和表 演性。

《汉书•司马迁传》载:“司马氏在赵者,以传剑论显”为业。由此 可知燕赵习武之风盛行,并且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拳术较 为普及,并且向体育化、表演化的方向发展;二是摔跤术逐渐流行;三 是武术有了成套的模式。

  • 资料来源:邢台市武术协会整理,河北省武术协会提供。

  • 雷海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中评论道:“巨鹿之战,秦军大败,章邯于是不经大 战就带二十万劲旅向项羽投降,并为诸军的前导向西攻秦。然而项羽对这支强大的秦军终不敢 信任,于是乘夜把它全部坑杀。……这支军队代表当时秦国实力的主体。……又可以说是最后 的一支国家军队,代表战国时代所遗留下来征兵制度下有训练有组织的正式军队。从此以后, 这类的军队在中国历史上就完全绝迹。(第22~23页)由此,中国历史开始进人了没有真正的 兵,也就是说没有国民……为简单起见,称它为‘无兵的文化’。”(第102页)


二、汉代燕赵武术发展

汉代在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情况下,文学艺术受到推崇,儒士学 者受到庇护。由于许多学者的宣扬,人们之间的等级观念被过分强调, 形成了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兵是没有等级的,属于“末等公 民”。人们的唯一志向是习文成儒。武艺高强的男子必然会被拉去当兵, 成为“末等公民”。虽然当时的政治氛围不利于武术的生存,但汉代所遭 遇的内忧外患,还是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习武热情。章太炎曾言,汉代 学者文人,都“读书击剑,业成而武节立”。《藏书•司马相如传》载: “少时好读书击剑,名犬子。”《汉书•晁错传》记有:“坚甲利刃,长短 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进,则匈奴兵弗能当也,……下马地斗,剑戟 相接,去就相搏。”《典论•自序》中说:“余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 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曹丕汉献帝时学击剑,曾战胜能空手人人白刃的 奋威将军,足知其剑术水平之高。

此时的燕赵同样遭受内忧外患的创伤,战火不断。汉武帝的大将霍 去病和卫青北击匈奴,在广宗、平乡存有大量兵马;光武帝刘秀与王莽 大战,在柏人(今河北隆尧县)、南乡(今河北南和县)一带相持很久, 巨鹿观寨人耿纯率其家将,号称耿家军,投奔刘秀,平铜马,击赤眉, 随刘秀征战多年,刘秀称帝后,封耿纯为阳平侯,领地一方;东汉末年, 巨鹿东孟庄人张角、张宝、张梁兄弟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史称 “黄巾起义”,他们据州郡、烧官府、惩豪强、夺土地,指出“天下失 道”,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政治口号,先后打败了卢植、董 卓、黄甫嵩带领的东汉军队,不但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还 造就了一批军事人才,使邢台地区的军事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再如,西汉隽不疑,渤海郡(今沧州南皮县)人,初为郡文学,治 《春秋》,爱剑击,技艺甚高。史学家陈寿说他在“在安平之世,而刀剑

①资料来源:邢台市武术协会整理.河北省武术协会提供。 不离身”。此外,曹操父子,在燕赵活动甚多。《三国志•武帝纪》中载: “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沧州),一日射雉获六十 三头。”“元朔五年(前124),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 巧,乃召与戏。被一再辞让,误中太子。”(《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前汉书•龚遂传》中载西汉宣武之时,“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 二千石不能禽制”。为治世乱,新上任的渤海太守鼓励民众“卖剑买牛, 卖刀买犊”。这说明,汉代沧州就已习武成风。

图片6

满城汉墓:左图为铁兵器,右图为刘胜铁铠甲复原图①

(图片来源:《沧州武术志》)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燕赵武术发展

三国两晋时,社会动荡,五胡乱华©,战事迭起。燕赵儿女普遍习 武以求自卫。如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张飞、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 云以枪术著称,至今省内仍流传有张飞枪套路和赵子龙枪法;涿郡人刘

ffl满城汉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西北21公里处满城县陵山,是西汉中山 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出土的500多件 兵器中.有我国最早采用刃部淬火新I;艺的铁剑。刘胜的铁铠甲,结构严密.在甲片制造工艺、 铠甲的形制和甲片编缀方法等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地步,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所见到的保存 最完整的西汉铁甲。

②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属于“五胡十六国”,五胡指匈奴、鲜荦、羯、氐、 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 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备的顾庄剑法流传到明代成为“五大名剑”之一。鄭县(今河北任丘) 人张郃,武功出众,曾在“街亭之战”中大破蜀将马谡。

南北朝时,河北为鲜卑拓跋部统治,重武轻文。有《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累双。妇女尚如此。男 儿那可逢!”指的是北魏广平(今河北曲周)人练武成风,即使妇女也不 例外。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族逖和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刘 琨“闻鸡起舞”,史传佳话。在军队中有武艺高强的名人如付永,清河 人,“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逾八十,犹能驰 射,盘马奋矛肖……。永尝登北芒,于平坦处奋矛跃马”(《北史•付永 传》)。还出现了僧人习武之风。有“北齐稠禅师,邺(今河北临漳)人 也,……常角力腾跃为戏”,“因人殿中,横踏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 又跃首至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劲”(《朝野佥载》),人称为 “帝大力长者”。

北魏为防北方六镇0继续造反,逼迫六镇居民20万人分徙于冀、定、 瀛三州(今河北冀州、定州、河间)就食(何仲勉《中国军事百科全 书•军事历史卷》),加之于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明显地表现为社会 阶级的斗争,由此引发了冀、定、瀛5万人参加的沙门庆起义②。继六镇

  • 所谓“六镇”,指北魏在北方边境上设立的六个军镇,它们分别是位于今内蒙古五原西 北的沃野镇、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北的怀朔镇、位于今内蒙古武川的武川镇、位于武川东北的抚 冥镇、位于今内蒙古兴和西北的柔玄镇、位于今河北张家口北的怀荒镇。北魏正光五年(524 年)三月,由于不堪忍受北魏镇将和豪酋的残酷奴役、歧视,以上六镇曾造反。

  • 延昌四年(515)六月,冀州(今河北冀州)沙门法庆、惠晖在勃海李归伯的支持下, 宇乡人起兵于武邑郡之阜城。法庆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义军攻 克阜城,杀县令,于煮枣城(今河北枣强)大败州军,斩乐陵太守崔伯轔。又回师北上,围勃 海(今河北南皮北),克郡城。义军发展迅速,众至五万余。他们传言“新佛出世,除去众魔”, 烧寺院,焚经像,杀僧尼。州军人无斗志,屡被挫败。七月,北魏以元遥为征北大都督,率军 十万,东下冀州。冀州刺史萧宝夤启用当地豪强勃海李壁、封隆之等,会同长乐太守李虔,率 州军配合元遥大军镇压起义。九月,义军兵败,法庆、惠晖及头领百余人被捕殉难,义众被屠 杀者以万数,百姓受害者甚多。大乘余部被迫渡漳水入瀛州。熙平二年(517)正月,义众突入 州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焚烧州衙,但终于被镇压。这也是北魏时期以宗教为旗帜的规模 最大的人民起义。


之乱后,孝昌二年(526),燕赵大地还发生了具有一定影响的“葛荣起 义”®,他们毫无纪律,专事屠杀掳掠,攻破沧州城,城中居民十之八九 遭到屠杀。数年间,葛荣空拥百万之众,却只不过是在华北平原上四处 游荡就食。然而河北经数年战乱,也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不足以养活 袖手坐食的成百万人。

北魏时期,经李文厂考证,还出现了两个以“刁氏一族”和“邢家 兄弟”为代表的武士集团。“刁氏一族”的记载,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北魏刁遵墓志》:

……遵,字奉国,渤海饶安人也。刁氏。魏之魏郡太守。 高祖,协,玄亮,晋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令…… 曾祖,畅,仲远,晋中书……

父,淑和,魏使持节、侍中、督杨豫兖徐

铭文中透露,刁家与军事、与武术有着不解之缘。

“邢家兄弟”的记载,见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邢晏墓志》和现存 于河间市文物保护所的《邢府君(伟)墓志》:

祖,颖,散骑常侍、冠军将军、定州刺史、城平子,谥曰

①六镇起义失败后.葛荣投靠鲜于修礼,孝昌二年(526)八月,叛将元洪业杀鲜于修 礼,请降于魏.葛荣杀元洪业自立,接着领导起义部众。当年九月,北趋濃州(治今河北河 间),于博野白牛逻(今河北蠡县)一战.斩杀魏章武王元融,自称天子,国号齐。后乘胜进 军,年号广安。不久,擒斩魏广阳王、骠骑大将军元渊,杀魏军最高统帅元琛,次年正月,攻 陷殷州(今隆尧东),杀刺史崔楷,进围冀州(今属河北)。十一月陷冀州,俘刺史元孚。魏以 都督源子邕为冀州刺史,率兵进讨葛荣。十二月,葛荣率10万起义军在阳平(今山东莘县)东 北漳水曲大败魏军,击杀魏将源子邕、裴衍等人。占据河北数个州县,拥兵数十万。武泰元年 (528)九月,魏柱国大将军尔朱荣率精骑7000 (—说骑兵7万)攻义军于滏口(今河北磁县西 北),相州(今河北磁县)一战中,葛荣被尔朱荣出奇兵击败,葛荣俘获杀害,起义失败。范文 澜先生评价道:“他们是变兵,是寻求生存的流亡者.是根本不知生产为何事的破坏者。”

“康”。祖母,渤海李氏,其父,李升,燕太子洗马。

父,修年,南河镇大将、河间太守。母赵郡李氏,其父李 祥,镇南将军、定州刺史、平棘献侯。

以上文字说明,邢氏三兄弟爷爷是将军,其父也是将军,祖母、母 亲也是将门之英。《邢峦列传》对三兄弟有记载。邢峦,先后曾任黄门郎 兼任御史中尉、瀛州大中正、散骑常侍等。二弟邢伟,历任散骑侍郎、 太尉长流参军、尚书南主客郎、加轻车将军等。三弟邢晏,善武任侠, 曾任司空主簿、瀛州中正、瀛州大中正、持节、督兖州诸军,为辅国将 军、沧州刺史等®。

图片7

廊坊大城县大里北村出土的北朝武士佣②(图片来源:《廊坊文物》)

南北朝时期,军队实行府兵制,“取士拔才,必先弓马”受到统治阶 级的重视,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旷,善骑射,重武轻文之风甚盛。

  • 李文厂主编:《沧州武术》,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2页。

  • 1976年在廊坊大城县大里北村出土,武士立姿……身着明光铠甲,椭圆形护胸,内套 窄袖衫……左手下垂,右手作执器状握于胸前,整体匀称,体格健壮。参见,张兆祥:《廊坊文 物》,开明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人主中原(主要在燕赵大地)以后,继续保留了崇武的习惯。据曹丕的 《典故自序》载:“余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 又教会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尝从。建安初,上 南征荆州,至宛,张啸降,旬日而反,之兄孝廉子修,从兄安长遇害, 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 京师为善。”南梁诗人江淹《效阮公诗》中有:“少年学击剑,从师至幽 州。”以上文字记载可以看出,人们从少年起,即重视习武活动,而且此 时民间已有专门教授武技之人。


四、隋、唐时代经济繁荣与燕赵武术的发展

隋场帝时有三次针对高丽的东征,一时间,“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 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杨玄感檄文》)。随后的王薄起义,刘霸道起义, 孙安祖、窦建德起义,张金称起义,高士达起义,翟让起义,杜伏威、 辅公佑起义……自大业七年,至隋亡,全国起义百余起,其中近半发生 在燕赵大地。

盛唐承袭北朝外族的制度,百余年间曾实行半征兵的府兵制,这也 是汉以后中国自治的唯一强盛时代。之后,由天宝到五代的二百年间是 外族第二次扰乱中国的时代。中国东北的燕云与西北的河西总未收复, 每年与契丹西夏纳贡才得苟安。此时的燕赵武术一方面向艺术表演性发 展,如百戏中的“立骑转银鞍,纵横既跃剑,挥霍复跳丸,抑扬百兽舞, 盘跚五禽戏”。再如,唐大顺年间,邢州刺史姜师度常在民间挑选摔跤好 手,组成“跤手营”,集中于角技场上,进行角技表演,甚至把跤手拉进 府衙,赏跤观技,以度闲暇。由此可见,此时的摔跤,已经失去了真正 的角斗搏击意义,完全成为了一种官方娱乐®。另一方面涌现许多骁勇 善战的武将。如隋末农民起义首领窦建德(今河北故城人),年轻时豪侠 勇武,起义后,曾击杀涿郡通守郭绚,河间一战即歼灭隋将薛世雄部三

  • 资料来源:邢台市武术协会整理,河北省武术协会提供。


万余人,拥十万余众,据河北大部郡县,称夏王,都乐寿(今河北献 县)、铭周(今河北永年)。另一起义军首领刘黑闼(今河北故城人)也 以骁勇多谋著称。又如“张兴(束鹿人)” “焊闼而辩,为饶阳裨将”, “关环甲持陌刀五十斤,乘城,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唐将苏定 方(今河北武邑人)“骁悍有气侠,年十五从父战”(《畿辅通志》);幽州 勇将罗艺“勇攻战、善用矛肖”(《旧唐书•罗艺传》)。这些武将的情况 既反映了河北武术的水准很高,也说明了当时器械的变化,以善用刀矛 者居多。

另据《隋书•志》载:“自古言勇者,皆出幽并。”唐代著名诗人韩 愈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诗人杜牧则言:“幽并之地,其人沈鸷多 材力,重许可。”说明当时的河北武术是以武勇著称全国。

《武术偶谈•历代剑侠名人表》言:“旻为吴道子舞剑,走马如飞, 左旋右抽,掷剑人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诚之,剑透 空而下。”可见,裴旻的剑术是相当精彩的。裴旻不仅剑技高超,而且刀 技也是风雨不透。据《朝野佥载》载:“裴旻为幽州都督,孙俭北征,被 奚贼围之。旻马上立走,轮刀雷发,箭若星流,应刀而断。贼不敢取蓬 飞而去。”所以,苏渔在《赠零陵僧诗》中称赞道:“忽如裴旻舞双剑, 七星错落缠蛟龙。”

河北的女侠聂隐娘,更是擅长剑术。聂隐娘,河北大名人。十岁时 为一老尼姑携至深山中,授以剑术。后功就艺成,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 剑侠。据裴铡《传奇》其中《聂隐娘》一篇载:“一年后,刺猿狖,百无 一失。后刺虎豹,皆次其首而规。三年后,能飞,使刺鹰隼,无不中。” “四年,……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聂隐娘为民除暴安良, 终成一位来无影去无踪的剑侠。

《朝野佥载》中说:“彭博通者,河间人也,身长八尺。曾于讲堂阶 上,临阶而立,取鞋一双,以臂夹之,另有力者后拔之,鞋底中断,博 通脚终不移。牛驾车正走,博通倒曳车尾,却行数十步,横板车辙深二尺余,皆纵横破裂。曾游瓜埠,江有急风张帆,博通捉尾缆挽之,不 进。”《渊监类函》引《天中记》中语:“又尝于长安与壮士魏弘、宗令 文、马师本角力。博通坚卧,命三人夺其枕,三人力极,床脚尽折,而 枕不动。观者逾主人垣墙,屋宁尽坏,名动京师。”彭博通的千斤坠功, 功底深厚,时人莫及。

五、五代至宋内忧外患与燕赵武术的发展

五代十国,是中国政治黑暗、动荡不安的年代,各割据势力互相兼 并,尔虞我诈,战争四起。为了战争的需要,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习武 练兵活动,尚武的风气备受推崇。

李克用被唐朝封为晋王,他启用沙陀军,战斗力甚强。并注重武术 猛士的选择,以宗族手段,组织“义儿军”。《新五代史•义儿传》曾记 述李克用的义儿军中有十员猛将,包括汉、沙陀、吐谷浑、回鹘等族, 其中飞狐(今河北涞源)李存孝(本名安敬思)是尤为罕见的猛将。史 书载李存孝身披重铠,挂张弓,架条槊,手舞挝,冲锋陷阵,往来如飞。 他经常带两匹马,马力战乏,便换坐骑再战。所以,后世人称李存孝为 古今少有的、勇武绝伦的传奇人物。

张归霸也是一位骁勇的战将。据《旧五代史•张归霸传》载:“清河 人,归霸为飞戈所中,即拔马却逸,控弦一发。贼洞项而坠,遂兼骑而 还,以获尝。”其弟张归厚,以善槊著称,《旧五代史•张归厚传》言: “少骁勇,尤长于弓槊之用。”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五代十国时期,武 术中的枪术已在战场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战争中的主要利器 之一。战争推动了器械之术的发展。 1

该时期,河北还涌现出许多拳勇高手。《旧五代史•列传》载:“霍 存,洛州曲周县人。性骁勇,善骑射。”“李承约,字德俭,蓟州人也。 性刚健笃实,少习武事,弱冠为牙门将。” “田武,字德伟,大名元城人。 少有拳勇。” “李琼,沧州饶安也,字隐光,以长矛援高祖出……” “皇甫 遇.常山人也,少好拳勇。唐明宗在藩时,隶于麾下,累从战有功。契 丹率众屯邯郸,遇与安审琦、慕容彦超等御之。遇将渡漳河,契丹前锋 大至,遇引转斗二十里,至邺南榆林店。遇谓审琦等曰:4彼众我寡,走 无生路,不如血战。’遂自辰及末,战百余合,所伤甚众。遇所乘马中镝 而毙,遇有纪纲杜知敏以马授遇,遇得马复战,久之稍解。杜知敏已为 所获,遇谓彦超曰:‘知敏苍黄之中,以马授我义也,安可使陷敌中r 遂与彦超跃马取知敏而还,敌骑壮之。”“王清,字去瑕,洛州曲周人也。 少以勇力闻。”“王瑜,其先范阳人也,骁果,骑射亦称于当时。”“王进, 幽州良乡人也。为人勇桿,走及奔马……唐明宗尝其捷足,沼隶于军中, 泊契丹内寇,战于胶口,进独追擒六十七人。” “冯晖,魏州(今河北大 名人)拳勇骑射。” “赵凤,冀州枣强县人,长凶豪多力,……犯法当死, 即破械逾狱,遁而获免。”“王保义,本姓刘,名去非,幽州人,少为县 吏,粗暴五行,习骑射,敢斗击。”

浏览1,6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