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体运动都必须有呼吸配合进行,武术运动也是如此。 通过实践证明,正确地运用呼吸方法,有助于“手眼身法步”的 动作协调和“内外合一,以气催力气而且对于技击意识及风格 特点的体现和节奏分明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完成动作过程 中,正确运用呼吸方法还可以起到节约能量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武术运动中的呼吸,根据动作的前后、快慢、高低、起伏、

转折、跳跃、翻腾节奏的不同,呼吸方式和方法也均不同。武 术动作中的呼吸是口鼻并用,以自然呼吸为主,随动作运动的 形式,呼吸的强度自控适中。其呼吸的方法有:“呼”、“吸"、 “屏“提"等。


  1. 呼气的运用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动作千变万化,但无论什么套路,都 是以攻防意识为主体的。要想体现出这种击打的意识,就必须 要由力量来配合。为了达到发力的顺达和协调,内在的呼吸很 重要,所以武术动作发力时,一般都同时采用呼气的方法来配 合。这种发力的方法是比较常见的。在观看武术比赛或表演时, 我们常常会听到运动员配合动作呼出一些短促的声音来,有的 是“起气有的是“嚓气有的是“嗨七特别是那些攻防意识较 强、击打方法较明显的动作,更是这样。像弓步冲拳、弹腿冲 拳、踹脚等动作的发力,都是采用呼气来配合的。这种呼气配 合发力的方式就是所谓“内外合一”中发力的形式之一。这种 方法,也是武术运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规律性的呼吸方法。另 外,呼气的方法不只是在发力时采用较广泛,而且在艺术造型 及动作节奏中运用也较常见。比如仆步亮掌、提膝亮相的动作 中,在抖腕、甩头、转体的同时(某一单位时间内),也常常被 用来加强动静的分明。因为短促的呼气,有助于提高抖腕甩头、 转上体的速度,可以使动作与上一个动作迅速断开,从而能够 充分体现出动与静、快与慢的节奏。

  1. 提气在跳跃动作中的作用


提气,就是腹壁内收、胸腔尽力扩展的一种用力胸式深吸 气的方法。吸气后使气流自下而升,可让人使重心提高,有利 于凌空而起。在武术中,跳跃、翻腾动作的起跳一般都采用吸 391 气来配合。通过吸气,使膈肌收缩,使腹内压增大,气流向胸 腔上升,从而起到提高重心的目的。另外,通过吸气配合,可 使膈肌收缩,气流向上冲腾和蹬地向上起跳的发力方向形成一 致,从而有助“内外合一”的协调发力,达到提高腾空高度的 目的。在武术中采用类似吸提气的方法动作很多,如腾空飞脚、 旋风脚、腾空外摆莲、旋子、侧空翻等等,都是运用这种吸提 气的方法来配合完成的。

  1. 沉气的运用


沉气是一种典型的腹式呼吸法。通过膈肌上下运动和腹肌 波浪起伏,可使腹腔产生相应的蠕动。武术中有些动作要求提 神降气,气沉丹田,其目的也是使胸部宽舒,腹部充实。像武 术中低姿式的动作如仆步穿掌、前后扫腿、坐盘歇步等等,都 是采用这种沉气呼吸方法来配合降低身体重心的,从而达到根 基稳健、固若盘石的目的。

4<含展动作的呼吸

含展动作中的呼吸方法也就是展时为吸,下降含曲时为呼, 同医疗气功中的开合升降式的呼吸方法相同。含展是一对矛盾 的相互衬托,在武术运动中很普遍,像马步双劈掌、单劈掌、歇 步切掌等。有的动作是先展后含、有的是先含后展。含展不但 在动作与动作连接中运用较广泛,而且在单个动作的运动过程 中运用也较多。比如抡臂砸拳的动作,上步抡臂上举拳时以吸 气来配合,通过吸气使四肢展开,动作显得舒展大方,飘洒快 速有力;紧接着在身体重心下降、震脚砸拳时就是一个含的动 作,发力时就是运用呼气来配合的。通过先吸后呼、先展后含, 使身体外部的动作与内在的呼吸揉合在一起,形成“内外合 一"的协调发力,从而更能体现出勇猛、顽强、坚毅、强烈的 392

气氛和大小、快慢、高低、起伏的明显节奏。

  1. 屏气的运用


屏气是指短暂的停止呼吸。屏气在武术动作中运用也较广 泛。比如在跳跃动作中,为了在空中控制住身体的平衡和延长 腾空的时间,常常利用屏气。另外,当运动中需要迅速停止或 断开一个节奏时,采用屏气也较多,比如仆步亮掌、提膝亮相、 虚步亮相等。就拿仆步亮掌这个动作来说,在抖腕、摆头、屈 膝全蹲的同时是呼气,动作形成后一般都要停一下,这时就需 要进行短暂的屏气来配合.

总起来讲,呼吸自始至终贯穿和揉合在每一个武术动作之 中,与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紧密相关,不可 分割。所以,在提高武术技术的进程中,正确运用呼吸方法是 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

武术中有哪些内外兼修重练气的记述

历代的武术名家都很注重内外兼修,特别是对气的锻炼尤 为重视。他们把练气、养气、集气作为练武的基础,把能够运 气发气用于点穴、技击作为武术的上乘功夫。

武术中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沉丹田”、“内 外合一,以气催力”的内外兼修运使之法,无论各家各派,都 有对练气、养气、集气、运气、发气的记述和要求。比如大家 熟悉的长拳八法中,其“精神、气、力、功”就是指对精神、意 识、呼吸、内劲的锻炼要求。其中包括对气的运用(提、托、聚、 沉等法),而“手、眼、身法、步”就是指对外部形体的锻炼。 南拳练习时也有“内练心神、意、气、力,外练手、眼、腰、马

(腿)”的要求,特别是发力比较明显的动作,都必须由呼气和 发音来配合完成,所以,在南拳练习中也很重视对气的锻炼和 运用。又如在驰名中外的少林武术练功步骤中,对初习武者,就 要求必须先以站桩练气为基础,特别注重对气的锻炼,被称为 “内壮集气”阶段。在《少林宗法阐微》中对站桩练气有详尽的 记述:“至于运使之法,以马步为先,又名站步或站桩。苟能于 马步练得好,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翁。”“呼吸,肺为气之府, 气乃力之君疽'“忌呼吸时胡思乱想一一如果思想散弛,气必凝 结障害,久之则成气痞之病。”不难看出,这里介绍的和现代站 桩气功中的意识、呼吸、姿势是相同的,从而也可以看出在少 林武术练功步骤中,不但重视练气,而且还有专门练气的动作。 怪不得少林武术绝技惊人,在历史上很有影响,这与他们特别 重视内外兼修有关。

另外,在太极拳中不但注重练意,也特别注重练气。在练 习时要求“意到身随”并与呼吸要紧密配合,讲究“以意调 息”、“以意导气气并且有专门配合练气的方法和具体动作,比 如大家熟悉的“调息法”、“迎气法”、“迎气出声之法”、“气沉 丹田法”、“丹田内转法"等。在利用呼吸练气的方法上,也基 本与现在的医疗气功中的开合升降的形式类同。拳谚还讲究 “以意运气”、“以心行气”、“气沉丹田”。气与力的关系是:“有 气才有力,气到力才到。''所以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在重视练气、 养气、运气的同时,也特别重视“意、气、力”的合一。

在形意拳的锻炼过程中,对内外兼修也很注重。特别是对 意、气、力的结合运用尤为重视,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 气与力合”、“肩与髓合,肘与膝合,足与手合。"从各派技术练 习要求和实践看,精神、意识和气与练习武术具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可以说明内外兼修在武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人 们又都把内外兼修作为锻炼的基础要素,在这个基础上,又都 特别重视和强调气的重要作用。

在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武术家,像郭云深、宋世荣、白西 园、刘奇兰、董海川、王子平等,也都有内功修养,都是练武 兼练气,并且有的还以硬气功著称。著名的气功武术家马礼堂 说得好:“我肯定,没有气功修养的武术家决不是上乘之选。练 武术忽略气功,到老一定要出毛病,武术也不可能达到上乘功 夫,'(见《中华气功》杂志1984年第2期23页)著名的太极 拳家沈涛也曾说过广中国拳法历来强调以'气功为终之则。'拳 谚说:'在外为拳,在内为气',又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 气。'都充分说明了气功在拳术中的核心作用。''(见《中华武 术》1985年第5期36页)

由此看出,历代的武术家,不但注重练武,也很注重气功 的锻炼,而特别重视与武术的结合运用。其实,练武术与练气 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锻炼中具有相辅相成、相 互促进的作用。所以,练武术的同时,也应重视对气功的锻炼, 做到内外兼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内强外壮。

浏览3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