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手掌心同时置于腋下渊腋、大包穴处,两手拇指侧分 置膈俞、魂门穴处,两手四指掌侧置胸前天池、食窦穴处,蕨 动按压2—5分钟。

怎样顺气

以一手掌心置于患者胸骨柄璇巩穴处,另一手掌心横置于 背部上方大椎穴处,自上而下沿胸、背正中线摩动至胸前中庭 穴处及背部上方至阴穴处止,反复操作3—5分钟“

上愎怎样摩按

以一手或两手同置于腹部之巨阙、幽门穴处,自上而下呈 直线摩动,经中腕、阴都至脐上之水分穴平高处止,反复摩按 5一10分钟o

腹直肌怎样横摩

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同置左或右侧腹直肌上缘,自其内缘向 外缘横摩,从幽门穴平高处腹直肌向下腹部之横骨、归来穴止、 反复横摩5—10分钟。

侧腹怎样摩

以一手四指掌侧置侧腹上部不容、承满穴处。另一手四指 掌侧置背部魂门穴处,前后对置,自上而下摩动。侧腹部经大 横、腹结至府舍穴止,背腰部则经意舍至志室穴处止,反复摩 动5—10分钟。

大消气法怎样做

以两手或厂手四指掌侧置于左或右侧小腹部近靛骨内缘之 归来、气冲穴处,持续按压1—3分钟。

脐周围怎样摩

将一手掌心置神阙穴止,以脐为中心,先作顺时针方向旋 转团摩5 —10分钟,再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团摩5—10分钟。

怎样推腹部

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其余四指分置腹部两侧、推动时从 剑突下鸡尾穴处向下经上、中下腕至神阙、曲骨穴止,反复直 3—5分钟o

腹肌怎样拿捏

以两手拇指分置腹部两侧章门穴处,自外向内将腹部肌肉 挤起,然后两手交叉扣拢,两手四指掌置腹肌一侧,拇指掌 侧置腹肌另一侧,从两侧之关门、太乙、滑肉门穴平高处,自 上而下逐渐移动至天枢、水道、归来穴处止,反复拿提3-5次。

背部怎样抚摩

以右手掌心置背部大椎穴处,自上而下沿至阳穴至悬枢穴 止;再以手掌心置脊柱一侧肩外俞穴处,向下经隔关至盲门穴 平高处止,反复抚摩3—5分钟。

背部怎样分推

以两手拇指分置脊椎两旁大杼穴平高处,其余四指置其两 侧,由内向外沿背部肋间隙分推至腋中线止,自上而下至胃俞 穴平高处止,反复操作3—5分钟。

背部怎样直摩

以两手四指掌侧同置于背部上方大椎穴平高处,向下沿脊 椎两侧经膏盲至隔关穴止,反复直摩5—10分钟。

脊背怎样拿提

以两拇指置脊椎一侧之内缘,其余四指掌侧置其外缘。自 背部上方大抒穴平高处,从上而下拿提背部及腰部肌肉至腰 部之关元俞穴处止,反复操作3—5分钟。

背部怎样用拳揉

以一手握拳,自背部左或右侧肩中命穴处拳揉1一2分钟, 再自大抒穴平高处起,经脾俞至肾俞,大肠俞穴止,两侧反复 拳揉2—5分钟。

腰部怎样直厚

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同置于胃俞、胃仓穴平高处,向下直摩 经肾俞、志室至小肠俞穴止。反复操作3—10分钟。

背腰怎样重压

医者以手扶竹竿或拉紧扶手,以左或右足底部横置背部大

杼穴平高处,或纵置大椎、陶道、身柱穴处,另一足底部横置 于瓠部八醪穴处,作颤动按压2—5分钟。

用掌分腰法怎样做

以两手掌根部对置于脊椎正中,然后向两侧肾俞穴处分推a 其余四指附于腰际,由内向外用掌根推动3—5分钟。

叠掌按腰法怎样做

以左或右手掌置于腰部,再将另一手掌部置其手上重叠,以 腰部命门穴为按压点,做有节律的掌按3—5分钟。

横厚舐法怎样做

以一手指和掌置左或右侧臀部胞盲穴处,自一侧经八醪穴 至对侧胞盲穴处止,反复摩动5—10分钟。

旋腰法怎样做

以一手拿定患者一侧之肩关节,另一手掌按在馅前上棘处, 前后摇动1一2分钟,然后一手将肩及肩胛骨尽力向后按推,另 一手将骼骨尽力向后按推,另一手将骼骨尽力向前按推旋腰一 次。

臀部怎样重压

以手扶竹竿或紧拉扶手,左或右足底部压于患者臀部八醪 穴处。另一足置左或右臀下承扶穴处,作颤动按压1—5分钟。

上肢怎样摩按

以双手自一侧颈项部沿肩峰与肩胛区反复摩按5—10分 钟,再经同侧肩峰、三角肌处向肘部、腕部顺序而下,反复摩 按5—10分钟。

上臂怎样捏

以手拇指掌侧置于患者上臂外侧,其余四指置其上臂内侧 处,着力捏压1—2分钟,然后以拇指置患者上臂外侧,其余四 指掌侧置其极泉穴下方,自上而下沿肱骨内缘逐步下移经青灵 至少海穴处,反复捏压2—3分钟。

肩周围怎样按

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下三角肌下缘之臂膳穴处作按压,逐 步环转移动至膳会穴、肩真穴、极泉穴、中府穴、云门穴处作 长按,反复操作3—5分钟。

阳明三穴怎样推按

以一手拇指自肩井穴起,依手阳明大肠经各穴顺序推至合 谷穴止,反复操作3—4分钟在缓推的过程中,重点用拇指按压 肩井、曲池、合谷三穴。

肩部怎样牵引

以一前臂插于患者腋下,向上向外提拉,另一手握住患者 手腕向下牵引5—10分钟,然后以左手掌置于患肢肩峰上,右 手握持患肢前臂,协助患者肩部作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及 484

旋转活动。

下肢怎样揉捏

以两手四指同置于股内侧上方之阴廉、三里穴处,拇指置 其大腿外侧,自上而下逐步下移,经阴陵泉(内)、阳陵泉 (外)至小腿三阴交(内)、跑阳(外)穴止,反复揉捏5—10分 钟。

上肢怎样搓揉

以两手掌分置于一侧上臂内外侧,沿上臂、肘关节、,前臂、 腕关节顺序向下,往返搓揉3—5分钟。

股后群肌肉怎样重揉

以手持竹竿或紧拉扶手,将左或右足置于患者承扶穴处,另 一足站于床上,自上而下经殷门、委中、承山至足跟处止,反 复用足揉动2—4分钟。

单屈膝旋履法怎样做

以一手握患者一侧足踝上方之三阴交、悬钟穴处。另一手 掌心及手指固定膝关节,然后将其下肢尽量弯屈下压至与腹部 相接触后,再向左或右作环形旋髓3-5分钟,最后再将同侧下 肢向下牵拉1一3次。

内外旋琛法怎样做

以一手置跟骨处拿定,另一手握住足掌与足趾部,向内或 向外旋转踝关节,并牵动膝关节旋动,反复操作2—5分钟。

膝周围怎样揉

以一手或两手指揉血海、阴陵泉、阳陵泉及内外膝眼穴处 2—3分钟后,再以掌心置膝关节上。手指分置膝关节周围揉捏 5一6分钟。

足外侧怎样推

以拇指置踝关节外下方仆参穴处,其余四指置足背上以扶 定左或右足。沿足外侧经金门、京骨、束骨、通谷直至至阴穴 处后,再用拇指将足小耻末节向下方按压,反复推动并按压2- 5分钟。

中国武术古籍有哪些

《兵书》

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部分中介绍了武 术,共有十三家,一九九篇,其中除射法外提到“手搏六篇”、 “剑道三十八”篇,“蒲苴子戈法四篇”等。这些都是中国最早 的武术著作,虽然现都已亡佚,但可看出中国早在汉代,拳术、 剑术等武术技巧就已有文字记载。

《马巢谱》

《马槊谱》作者不详。主要介绍的是中国隋代的枪法书,后 来亡佚,内容已不可考,但其序言在《古今图书集成》中尚有 收录。

《角力记》

本书是五代十国到宋初(960年前后)出版的。作者,据 《宋史•艺文志》载,系调露子。本书在《宋史•艺文志》、宋 代郑樵《通志》、宋代焦弦《经籍志》以及清代胡珂《琳琳秘室 487 丛书》中均有收录。角力是现在摔跤(或摔角)的别名,与日 本的相扑和柔道很相似。书中介绍的内容有五代十国时期以前 的角力和拳法情况:1.角力自原始时期以来的发展情况。2.名 目。3.考古。集中介绍角力史话。4・出处。关于角力的记事和 史话。5.杂说。关于角力的记事和史话。

《武经总要》

宋代曾公亮撰,成书于1044年,是北宋王朝用国家力量编 辑的一部军事著作,涉及武术内容颇多。

《正气堂集》

明代俞大猷著,有“余集”,“续集",又名《北虏忌讳》。此 书“余集”卷四载有《剑经》。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转录。

《江南经略》•

明代郑若曾著,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刊行。该书卷八 “兵器总论”记述了武术流派其内容与《续文通考》基本相同, 仅赵家拳一项记述内容稍异。本书记载的拳法门派是:赵家拳 有赵太祖神拳三十六势、芜湖下西川二十四势、扶陵关打、朝 童拳六路、南拳和北拳各四路。另外,温家钩挂拳十二路、孙 家披挂拳四路、张飞神拳四路、猴拳三十六路、童子拜观音神 拳五十三路、九滚十八跌打挝拿、眼张短打破法、三十三拿法、 三十六解法、七十二跌法和七十二解法等。

浏览5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