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东京汴梁和南宋国都临安(杭州)出现了专门表演民间艺术的场所 (勾栏瓦舍),民间木偶戏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繁荣起来。木偶戏时称傀儡 戏,以表演形式分有枕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多宋元傀儡戏的繁荣在文物考古和当时人的吟咏中也有反映。1977年河 南济源县出土的两件宋代瓷枕上就有两幅傀儡戏图,一为杖头傀儡,一为悬 线傀儡。北宋诗人黄庭坚有《傀儡》诗云:“万般尽被鬼神戏,看取人间傀 儡棚:烦恼自无安脚处,从他鼓笛弄浮生。”杨大年的《傀儡》诗更将北齐 的“郭公”和宋代变容的“鲍老”生动对照描述:“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 舞神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种,表演内容则涵盖了宋代蓬勃发展的说唱艺术门类。吴自牧在《梦梁录》 卷二十“百戏技艺”篇中说:“凡傀儡,敷衍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 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 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如悬丝傀儡者, 起于陈平奇解围故事也。今有金线卢 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 之走线者尤佳。更有杖头傀儡,最是 刘小仆射家数果奇,大抵型比,多虚 少实,如巨灵神、姬大仙等也。其水 傀儡者,有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 时好等,弄得百怜百惜。兼之水百戏,往来出入之势,规模舞走,鱼龙变化 奇真,功艺如神。
元代杂剧空前繁荣,人戏的光辉虽盖过木偶戏,但从一些记载中仍可见 其当时木偶戏的盛况。元末人杨维桢的《东维子文集》卷十一《朱明优戏序》
记载了一位木偶艺人世家出身的艺 人朱明的操纵表演艺术:“明手盖 机警,而辩舌、歌喉,又悉与手应。 一说一笑,真若出于偶人肝肺间, 观者惊之若神。松帅韩侯宴余偃武 堂。明供群木偶,为《尉迟平寇》《子 卿还朝》,于降臣民辟之际,不无讽 谏所系,而诚非为一时耳目之玩者 也。”朱明的木偶表演具有社会意 义,操作技巧和言谈、歌唱、说笑 和谐一体,可惟妙惟肖地用偶人表 演人物的性格、情志。《海南岛志》 载有“元代海南岛已有手托木偶。”据说是从潮州传入,说明木偶戏已经传遍全国。
明代木偶戏的地方特色
卷十六有详细描述。木偶戏在传播过程中特别多地与民间艺术结合,因而其地方特色越来越鲜 明。如福建的提线木偶戏,就形成闽东、闽南、闽北、闽西、莆仙五种流派。 同是提线操纵,技巧唱腔却各有特色。布袋戏也如此。福建的布袋戏又称掌中 戏,分南北两派,南派属泉州 语系,北派属漳州语系,以龙 溪布袋木偶最为有名,行当齐 全,技巧纯熟。流布全国的杖 头木偶更是各有特色,人物造 型、操纵技巧和各地方戏曲、民 间音乐结合形成鲜明的地方特 色。明代的水傀儡也有了新的 发展。明人刘若愚的《酌中志》卷十六有详细描述。
清代与地方戏曲结合蓬勃发展的木偶艺术
清代地方戏曲空前发展。木偶艺术从各地的戏曲中吸收滋养,形成各具 特色的地方戏剧种或声腔,如线胡腔(合阳线戏)、龙溪布袋戏、广东木偶 戏、海南杖头傀儡戏、泉州提线傀儡戏、四川大木偶、成都精木偶等各种木 偶剧种。在四川,民间称木偶戏为小戏,川剧能演的剧目,木偶戏都能演, 有的还比人戏更有特色。如四川木偶剧目中《火烧濮阳》《水擒庞德》二剧, 演出时木偶要脱成光身泅水、滚火,是人戏难以表现的。
清代木偶戏流布全国, 远播海外,尤其东南亚、南 洋群岛、日本等地。1814年 (嘉庆年间),泉州傀儡戏在 南洋演出,盛况空前,有一 幅对联形容:“实昉槟榔都演 过,大小吕宋褒奖来。”被称 为扁担戏的一人表演的流浪 木偶班',南北东西各地皆有, 亦有人从西伯利亚进入欧亚 大陆演出。扁担戏代表剧目就是武打戏《王小二打虎》。清代木偶戏在操纵、 声腔和美术工艺上都有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现代中国木偶艺术的特色与成就
民国以来,上海的文化人率先创演“文明新戏”,20世纪30年代,虞哲 头等人以现代的声、光、景和新歌剧形式,改革传统戏,创编了《文天祥》 《天鹅》《长恨歌》等剧目,拓展了木偶艺术的题材和表现空间。40年代, 京、津、沪等大城市,先后成立新型木偶剧社,奠定了新中国木偶艺术发 展的基础。
广大农村,特别是传统木偶艺术基础雄厚的地方,如福建泉州、陕西合 阳等地,依旧延续着古老的木偶剧目和戏曲型传统。出现了一些技艺高超、善演武戏、深受当地民众欢迎的艺人,如合阳线戏六八娃(王武汉)、福建 的邱必书、徐传华等。
50年代,各地木偶班社纷纷改为木偶剧团,中央和地方常办观摩、会 演,极大地提高了木偶戏艺人的社会地位和艺术水平。1955年4月首届全国 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会在北京举行,12个省、市剧团参演,《蒋干盗书》 《大名府》等剧目既传统又富新意,现实题材出现,表现形式出新;同时举 行的展览会,是木偶皮影珍品的首次聚展,为研究中华艺术提供了可贵资 料。福建泉州的雕偶大师江加走的作品被视为国家文物珍藏。木偶戏成为中 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不断走出国门,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奖。
1960年1月第二届全国会演举行,出现了《大闹天宫》《小放牛》《钢铁 小英雄》《海上渔歌》等新作,题材、形式变化多样,探索性增强。中国木 偶戏已走出“草台班”的旧套,成为新型的剧场艺术。1978年泉州木偶剧团 大型神话剧《火焰山》的创作演出,标志着中国木偶艺术新的成果,该剧用 提线、杖头、布袋三种形式表现人物,演员在操纵偶人表演时声形并茂,富 有激情,受到海内外观众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普遍好评。
80年代初,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成立,全国性“演出周”确立。中 国木偶艺术确定“老少咸宜,儿童为主“的方针,出现了一批新剧目《野天 鹅》《哪吒闹海》《龟免赛跑》《神喷呐》《火云鸟》《蛤蟆与鹅》,不断有木偶 戏作品获文化部设立的表演艺术最高奖——文华奖。
木偶艺术与现代影视艺术结合是现代木偶戏的特色。中国古偶艺术电影 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起步,1947年11月由陈波儿任编导,采用戏曲传 统演出形式拍摄的《皇帝梦》是中国的第一部木偶片。1957年,上海美术电 影制片厂正式建立,专门设立木偶片组,拍摄了《三毛流浪记》《半夜鸡叫》 等木偶片。70年代末,木偶片组扩大为木偶电影制片部,中国木偶艺术电影 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先后拍摄了《阿凡提》《蝴蝴》《崂山道士》《擒魔传》《鱼 盘》《连升三级》《小天鹅与红房子》等,并与日本木偶艺术家合作拍摄了《不 射之射》等结构严谨、气势磅礴的作品。近年各电视台拍摄的木偶电视片也 不断有新作问世。
作为人类一种驭物为灵的艺术,操纵技巧的高低是其艺术表现力的重要 基础。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的差异,世界各国木偶大体有提线木 偶、杖头木偶和手套木偶三类,以提线木偶最为普遍。中国泉州的提线木偶 发展最为完备,偶人的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关节各缀丝线,最多 可达36根,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故而又称线偶或线戏,古代 也称悬丝傀儡。杖头木偶又称托偶、托棍木偶,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 操作杆,头部为主杆,称命杆,双手为侧杆。手套木偶的偶人高27-40厘米,头部中空,颈下缝合布内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手掌伸入布袋内 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和左右臂,操纵偶人做出各种惟妙惟肖的 拟人动作,偶人双脚可用另一只手拨动,或任其自然摆动。手套木偶在中国 福建、台湾称布袋戏,善于表演武打故事,虽然只用手指操纵小偶人,却能 挥剑、劈刀、窜房跳窗,表演武林故事,线偶戏同样多有武打戏,泉州的提 线木偶戏,文戏武戏并重,他们演出的“三打白骨精”、“大名府”等剧目, 享誉世界、被称为中国一绝。
中国影戏兴盛之时就以武打艺术为特色
中国影戏历史悠久,但由于素来不被正统学者重视,唐宋以前少有典籍 记载。关于中国影戏的起源有五种意见:一为周代说,二为汉代说,三为唐 五代说,四为宋代说,五为外来说。周代说属推测猜想,既无记载,又无考
中国的影戏,在宋代(960—1279)已经成为市井中繁盛的表演技艺。 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手影戏约起源于人类的洞穴时代,是 最古老的影戏。纸影戏和皮影戏是用纸或兽皮雕镂成人物或动物形象,以灯 光映于帷幕上表演故事。兴盛于北宋时期,当时就有以金戈铁马的武打艺术 为特点的三国戏剧目。其中皮影戏发展至现在已成为中国影戏的主要表演形 式,因此常以皮影戏统称影戏。
古佐证;汉代说,虽自宋代就有人持此说,但 无可靠证据;北宋时影戏已有不同的表演形 式以及专业艺人,显然已成熟,不是源起唐、 五代说,较合情理。隋代《酉阳杂俎》记:“五 更张灯相人影,知休咎。”隋炀帝大业九年,唐 县人宋子贤“善为幻术”,常取光弄影,在壁 上“变化佛形”,“或作蛇兽形”等,因而“远 近惑信”,聚数千百人。此虽非真正的影戏,但 为影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至于外来说,则属 不清楚中国影戏传统的少数学者之见。
中国影戏的成熟时期
中国影戏在宋代进入成熟时期。与 说唱艺术结合,能够演出复杂的烟粉、灵 怪、杆棒铁骑和历史故事,如三国纷争之 类。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影戏”条 记载了宋仁宗朝(1023—1063)就有人 以影人表演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三 国戏”至今是影戏较难演的剧目,宋时能 演此类节目,说明操纵技巧相当成熟。据宋人记载“影 戏的话本与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
影戏到宋代已发展为不同的种类。以表演材质分, 有手影戏、纸影戏两种。前者借光以十指弄影,起源古 老,至宋代正式成为“瓦舍众伎”之一种。南宋灌园耐 得翁《都城纪胜》列举瓦舍众伎时,就有手影戏。洪迈 (1123 — 1202)《夷坚志•夷坚三志》辛卷第三“普照 明颠”条,曾描写过宋代手影戏演出形式:“华亭县普 照寺僧惠明者……尝遇手影戏者,人请之占颂,即把笔 书云:’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 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o后者在宋人文献中多有记 载,尤详于纸影戏向皮影戏演变的过程。《都城纪胜》中 “瓦舍众伎”条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后有彩 色装皮为之。”《梦梁录》曰:“更有弄影者,原汴京初 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 饰。”以表演形式分,则有大、中、小和乔影戏等。
元明影戏在海内外广为传播。生于元末的瞿佑 (134—1427)就有题为《影戏》的诗:“灯火光中夜漏 迟,风轮旋转竞奔驰。过来有迹人争睹,散去无声鬼不 知。”明人徐文长则有一首《做灯影》的灯谜词:“做得好,又要遮得好。一般也号子弟兵,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可见当时影戏 在民间的普及。
中国影戏的繁盛期
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是中国影戏繁荣发展时期。海内外学者从20世纪 30年代至80年代都有论述。顾颉刚是最早介绍滦州皮影的学者。他在发表 于《文史》杂志的《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一文中将皮影分为七类:一为 陕西,二为川滇,三为河南、山西及河北西部,四为河北东部及东北各地, 五为山东,六为江、浙、闽三省皮影,七为广东纸影。常任侠从南影、北影 两大支分论之。美籍华人学者秦振安以潮州影、四川影、滦洲影三大派论中。
江玉祥在经过专题研究 t和实地调查后,在其 k 1992年出版的《中国影 蜉戏》中提出七大影系:秦 *晋影系、滦州影系、山东影系、杭州影系、川鄂滇 影系、湘赣影系、潮州影 系,基本涵括了流布于各省的影戏。
各地影偶的操纵方法各不相同。他们各逞奇技,把影偶操纵得如活人一 般,纵马扎枪,劈刀舞剑,腾云架雾,做出许多人戏难能的技巧。唱腔更是 异彩纷呈。如四川灯影戏,吸收了川剧昆、高、胡、弹、灯五腔;陕西皮影 戏唱腔多达十余种,除老腔、碗碗腔(亦称时腔)、阿宫腔、弦板腔及秦腔 等主要声腔外,各地又有特色声腔;滦州影戏,据说明代是手敲木鱼颂唱影 经宝卷,后杂收弋阳腔,清代吸收昆曲,道光年间,随乐亭影戏的兴盛,形 成独特的滦州调,或称乐亭影唱腔。滦州影伴奏乐器较全,有鼓、锣、大锣、 大鼓、大铉、小锻、横笛、手板、噢呐、月琴、四股弦子、南弦子等,唱文 格式则有三字经、五字锦、六字头、七字赋、十字句、硬唱、反三七,数板 等十几种。乐亭影戏音乐丰富多彩,是民族音乐的一份珍贵宝藏。20世纪 90年代,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研究专著《乐亭影戏音乐概论》。晋中的孝义
素有“皮影之乡”的盛誉,当地群众流传着“过节听不上碗碗腔,再好的酒 肉也不香”,“开年看几眼纱窗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精巧的皮影雕刻艺 术,是民俗文化的珍贵财富。藏有中国皮影作品3250余件的德国奥芬巴赫 市皮革艺术博物馆,曾专门到中国聘请专家鉴定藏品。清末民初创造了大量 影卷,估计有数千万字之多,是尚待开发研究的一份民俗文化宝藏。
中国影戏的独特艺术效果
中国影戏在电影、电视尚 未产生和普及的时代是广大农 村民众喜爱的艺术。传统影戏 多是连台本故事,像《火焰驹》 《万仙阵》等多达120多本,在 农闲时可演出长达2 —3个月。 皮影戏因是通过光影展现,能 够营造出超过人戏舞台和木偶 戏的独特艺术效果。金戈铁马 的长袍大刀的武打和仙佛斗法 的魔幻武打成为这些连台本大戏的重要内容,这与当时农村大众喜爱武术大 有关系。
皮影戏的独特艺术效果:
浏览1,5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