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早在五十年代就被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怵育教材之中,成为各级各类学 校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学校教育的手段。之后逐步建立了体育院校武术专业、 民族传统捧育专业等培养武术师资的专业机构。并有了以武术为主的民族传统体 育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机构。

总而言之,武术在前面七个领域中的发展简况表明,有史以来武术从来没有 过像今天这样被国家重视和受到世界的瞩目,各领域中的武术也从来没有像今天 这样兴旺爰达。可以说当今社会是武术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是当今改革开放的 社会为武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政治环境。

竞技武术是龙头;传统武术是资源;影视武术是宣传媒介;军警武术是特殊 领域的应用;大众武术是武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武术则是其他各领域 的“大后方”,担负着利用学校资源(时间、场所、师资、学生群体)为武术培 养新一代的爱好者、参与者、关注者、支持者。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大众武 术、学校武术等几者之间既有矛盾冲突又有内在联系,只有充分发挥各自功能, 根据当今社会各领域的特点考虑武术自身的改革,武术整体才能得以健康的持续 性发展。因为国家推出的“精品武术”是有难度和诸多条件的,直接受益者只能 是国内外的少数武术爱好者;而学校领域中的学生是社会中的较为固定的大群 体,从根本上考虑,让这一群体中的武术爱好者的数量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衣木在修段撅域的“祐费也毒氐况”

我们发现:武术自五十年代进入学校领域以来,学校领域中的武术教师群体, 在体育和教育领导机构的指引下,逐渐创立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武术教材和与现代科 学接轨的教学理论;同时创造出了多种模式的武术班级(或集体)教学法;还从多 学科角度对武术进行了多方面科研。水平居于武术界的高层次。但这些武术教材在 学校领域的实际教学中与所要达到的理想相差甚远;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学校中,武 术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技术教学的内容无法真正贯彻实施,早已出现“老师不愿 教,学生不愿学”的普遍现象。广大的大、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 门、理论界都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作为在传承知识和教育新一代的学校领 域,出现和长期存在这种情况对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十分不利。

为了解身处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们对武术教学现状的感受和对武术教 学改革的意见。2001年我们对在北师大体育系研究生班学习的来自北京市城乡 一百余所中小学的114名体育教师进行了的调查。在交上来的114份题为“谈武 术教学改革的设想”的开放式作业中,除了2份抄袭、2份引用其他资料无个人 观点外,其余作业均较认真完成。宙于教师们都来自教学一线,都关注体育教学 改革并在教学中有大量的真实体验,因此,他们对现行武术教材的看法和意见具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作业是开放式的,他们或者对武术教学现状各抒己见、 或者对教材改革献计献策,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宽泛。我们对作业进行简单的归纳 统计,发现其中存在一些规律性的看法。

出于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被访教师们普遍认为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学教武术曲嘛堂依据

深,内涵丰富,是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等多种功 能,是各民族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应该在学校中开设并应该予以重视。持 这种观点的教师有108人。占了总数的98%。同时被访教师们也从不同的视角反 映了武术在学校领域中的“弱势状况”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武术在学校的“弱 势生存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武术只有少数学校开展

目前各大、中、小学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方面大同小异,各校的球类、田径、 体操(健美操)等项目都较为普及并受到多数学生的欢迎。武术教材往往只作为介 绍内容,总的反映是目前学校武术教材的内容陈旧,不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武 术知识和技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材使从事武术教学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都存在困难,很难在学校中开展。但调查的结果同时也表明,学校对加强武术教学 的呼声还有一定的高度,有些人希望把武术项目纳入体育达标内容之中。

二、 师资水平急待提高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北京市的中小学教师中,体育本科武术专项毕业的教师 所占比例仅为3%。另外,北京体育大学的吕韶钧老师等在《学校武术课程的改 革与建议》中对200名教师的调查显示,体育教师不会武术的为180名,占教师 总数的90%

三、 教材内容的盲目性大

从事过武术教学的被访教师们反映武术教材的编排盲目性大;教材选编大都 采用“拿来主义”,没有考虑教材其系统性、科学性,不考虑本教材是否符合教 学目标的霎求,是否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体现不出武术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多功 能因素。

(1) 有33人(占30%)认为教材内容过于形式化、华而不实、动作难度 大、要求高、难以体现武术的博大精深,教材陈旧(有老师用了死板、枯燥、老 掉牙等带有情感色彩的字眼)°

(2) 学生对现有教材规定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调查发现,认为“学生在

刚开始学习时挺有兴趣,学完后反而产生了厌倦情绪”的教师有26人(占 20.3%)。其中,有人用了教不了、教不完、教不好的“三不”和教完、考完、 忘完的“三完”来概括。

(3) 现有武术教材在规定课时内难以真正完成,教学只是蜻蜓点水。

(4) 认为“武术教材本身的形式适应性不强,可选择性差,千人一面”的有9 人(8%)

(5) 认为武术教学流于形式,在学校中处境尴尬,甚至对上武术课感到头疼 的有20人(18.1%)。这些教师的作业中普遍有对教材改革的紧迫感。

(6) 为现有教材很好,只需从教法入手,改善教学的1人(不足1%)。

(7) 认为学校不重视,器材不够(如大纲中规定的武术器械棍剑等)的教 师有6人(5%)。

以上三个方面反映了武术在学校的“弱势生存状况”,同时也表明学校武术 急需改革的紧迫性和学校确立武术的必要性。我们的调查表明,学校武术工作开 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材与师资的问题。而教材又是首要急需解决的问题,因 为体育教师不能接受的教材内容,就无法再去传授给学生,其他所有的教育因素 就都是空谈。因此确实急需创立学校领域自己的武术教材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这 是改革学校武术的关键所在。也是确立学校武术的重要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尽快确立学校武术,明确学校武术的概念、特点与功能、教育目标等 武术的教育属性和规律,是改变武术在学校领域的“弱势生存状况”的必经之路。

第三拿学校武术的理挽思考

学校武术的理性思考回顾了历史,使我们看到学校武术是传承有序的,多少人为此付出了努力。 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使我们看到武术在学校领域内的生存状态确实令人担忧。 因此我们对学校武术的理论进行了探求。

第一节置较衣木的概念

中国武术定义之一:“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 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是1988年中国武术研究院举办的 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讨会中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也是至今最有权威性、社会公认 的对武术的定义。

中国武术定义之二:“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和器械的 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的 体育项目。”这是康戈武先生在1990年出版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对武术 的定义。

上述两个对武术的定义既反映了武术的本质特征一技击动作(徒手和器械 的攻防动作);又全面概括了武术的外延特征——套路和格斗(功法运动、套路 运动、格斗运动)的运动形式。

我们认为学校武术的概念应为:“学校武术是在学校领域范围内开展的、以 教育为目的武术项目。其内容是选择符合学校教育特点的武术技术和知识,通过 适用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多种运动形式;在学校体育课,课外武术活动,课外武术 训练和竞赛中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厂

确立这一概念的依据,是因为“学校武术”是在学校领域范围内开展的武术

项目;其内涵和外延必须符合上述两个武术概念的界定;同时其内容也必须要根 据学校领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运动形式和表现方式上进行改造,使之更加丰 富和易于使广大体育教师接受的、使所有学生初学者“一见钟情”;只有这样才 能使武术既不失武术的本义,又在形式和内容上极大丰富地进入学校,使具有悠 久历史的武术“与时俱进”地符合学校领域的实际需要。也只有这样,“学校武 术”才有在中国武术中的一席之地。

学校武术除了具有武术的技击性、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等共性特点和健身、 防身、修身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功能。

一、学校武术不是现有“成品成术”的直接照搬

学校武术的这一特点是由学校领域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学校武术在目的、内 容、形式、方法等层面与现有的竞技武术(用于专业队竞赛的武术套路运动、武 术散手运动)、传统武术(民间传承有序、突出某种技击技法、各具特色的拳种 流派;)、军警武术(军队和警察所练习的以致死和致伤敌人的格斗擒拿术)、影 视武术(为影视主题服务的、经过过分夸张的武打技术)、中老年大众武术(国 家普及推广的武术健身套路、民间流传的武术健身、防身技法等)等“成品” 武术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实践也早已证明上述“成品武术“的内容都不能原 封不动地直接在学校领域内使用。因为学校领域具有面向全体学生、有时间限制 的授课、从事武术教学的师资主体是非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学生几乎都是对武术 不甚了解的初学者等特点。这些特点对其他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也同样具有制约作 用,图片39

我们所说的、理想的“学校武术”,就是能使广大体育教师接受的、使所有 学生中的武术爱好者和非武术爱好者都能受益的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是中国 武术在学校领域中的技能和知识体系

二、学校武术具有多种运动形式

我国武术主要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对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每种运动形 式都可以说是针对个人的技术训练体系;而学校武术是针对全体学生(几乎都是 从零开始的初学者)的集体技术教学体系。因此学校武术的运动形式种类应更加 丰富,才能使武术符合成为教育手段的要求和学校领域的特点。学校武术是中国 武术在学校领域中具有多种运动形式的“变性内容”。学校武术的多种运动形式 也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术运动形式。而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校体育已形 成的、具有自己领域特色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继续增加创新内容的游戏、 操、达标、简化内容、小型竞赛、趣味知识等适合学校领域集体教学的特有运动 方式。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进入学校领域理所应当要借助这些运动形 式,将自身改造成为能够进入学校的东西。其实,从民国时期武术进入学校领域 至今,在学校的体育课、课外活动、课外训练和竞赛等活动中已形成了符合体育 教学规律的、初具简单模式的武术游戏、武术操、简化拳械小套路等学校武术的 运动形式。今后还需要发挥武术自身的特色,创造新的、多样的运动形式。武术 才能真正进入学校领域,才能发挥多种武术教育的功能。

三、学校戳术是“开放式”技能为主的武术技能 和知识体系

传统意义上的武术属于“闭琐式”的运动技能,特别是武术套路运动(包 括传统的和现代的),其中丰富繁多的练习要领和复杂的动作需要练习者长期地 反省内悟才能有所进展,可以说这是一个对人的修炼和锻造的过程。显然这样一 个过程的内容是不适合学校领域的。

学校体育教育是以教学内容为媒介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等多方面能力;是在 有限时间内采用教育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因此不能过分强调动作细节和规格化 学生的动作。学校武术也具有相同的性质。同时,从事武术教学的武术教师仅为 少数,大部分是对武术仅一般掌握的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对象 是绝大部分不了解武术、初学武术的学生群体。面对这样的现实,学校武术的内 容绝不能是传统武术套路那样的完全闭锁式的技能,而应是素材广泛、趣味性

强、简单易学、可比易评价、便于组织、保证安全授课的开放式技能。即使是采 用了套路的运动形式,也要增加和赋予开放式的因素。这是学校体育教育和老 师、学生对武术的实际需要。也是学校武术必须具备的特点。

学校武术必须具有“开放式”的特点,才能具有引导学生对武术产生兴趣; 符合现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需要;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生活经验;符合 体育教师的实际水平,便于体育教师操作的功能。才能在学校体育课、课外活 动、学校业余训练和竞赛中,发挥向全体学生进行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传递传 统体育文化、培养社会价值观念的体育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学校武术应是一个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随时创新的、开 放式的教学系统。再也不能用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等现有的知识、价值观念、技 术规范来观察和评价将来学校领域内的武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武术在学校领域 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作用。成为中国武术百花园中的新的奇芭,成为国内外 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节修藤祓木的看育同标

学校武术的教育目标是我们创建学校武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对学校武术 的具体实施具有定向、激励、反馈和评价的功能。因此,确立明确科学的学校武 术教育目标,不仅有益于我们有的放矢开展学校武术活动;而且也是确定今后学 校武术发展走向的重要依据。

我国教育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理念、目 标是我们确定武术教育目标的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同时我们还考虑了武术的自身 功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武术的要求、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对武术的实际需要等 影响因素。因为明确学校武术的自身功能以及密切相关的渚多因素,才能准确把 握学校武术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中准确定位,才能使学校武术今后的发展前景广 阔。图片35

通过对上述各方面的分析和考虑,我们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学校武术总体目 标是:

一、 通过多种可选择的武术丰富内容,以及学校适用的武术运动形式,培养 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并参与武术锻炼,从中获得积极和真实的体验。

二、 以简单有效的武术方法促进学生提高体能水平,增进健康;养成运用武
术技能进行锻炼的习惯。

四、 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三、 掌握武术攻防的基本技法和知识,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有效地进行 锻炼和防卫。

五、 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合作礼让的道德品质。

由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要求不同。因此,应根据学校 武术的总体目标来重新研究和明确各年龄段的发展任务;从小学、初中、高中、 大学等各个学段的特点出发全面考虑其教材和教法设计,以便使各学段的教学目 标、教材单元的构成有所侧重和区别;根据各年龄段的特点,建立与之相符的目 标和内容体系,并以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的相互合理衔接来完成来整个武术课程教 学的目标。

武术课应以武术技术的学习为主要载体,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武术锻炼,进而 达到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领域的课程目标。

具体来说,就是把从小学到高中、大学的整个体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 武术课程的整体设计。

小学阶段可以根据少儿好动和身体活动能力可塑性强的特点,以对抗性游 戏,简单的武术操等非规范的技术活动内容为主要教材,尽可能地扩展和丰富学 生对武术的体验,用趣味性强的武术锻炼发展少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进一步 较的学习做好准备。此阶段的哉术学习应着眼于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和运动素 质的培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技能全面发展的时期,可以逐浙进入比较正规的武术技 术学习,但不应面面俱到抑或蜻蜓点水,而是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最基本的 武术素材,以便使学生的武术技能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同时促进其积极参加武术 锻炼,加深对武术的乐趣体验和认识水平。

高中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志向分化倾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选 择、有侧重地对某些武术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并逐步形成个人的武术专长,逐渐 形成爱好定向,与其毕业后的健身体育锻炼相衔接。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要注意 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武术的文化性;并学会将来步入社会后参加武术锻 炼所必需的方法,掌握一定的武术运动比赛观赏知识和必要的武术交往知识。

大学阶段,一般设有不同内容的武术选修课,再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 武术项目,进行加深一步的学习C

新课程标准(实施初期)和选课制(即将全面实施)的实施为学校武术的

确立和武术教材和教法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环境。所有关心“学校武术” 的学校领域工作者和武术界的有识之士都应为此做出切实的贡献。

第四节 衣木春材企构的理论思考图片25

我们回顾了学校武术历史和分析了学校武术的现状。提出了学校武术的领 域、概念、教育目标等理念。目的就是针对武术在学校领域的生存状态和出现的 问题,考虑符合学校领域特点和真正能在学校领域施行的武术教学内容;创出学 校领域便于自己使用的、明显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武术教材知名品牌,创出一条 学校武术的新路。

武术在学校领域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最终是要通过用于学校领域的武术教 材和以体育教师为主体的武术师资队伍的教学来实现。2001年以来,以《国家 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为指导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新 世纪教育改革的开始。与以往教学大纲所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主要构建了课程 学习的目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原则,为各级学校和教师选择和创编教材,以及学 生的自主发展留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这为武术教材的改革和师资武术教学水平 的提高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和创造了良好环境。解读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与以往《体育教学大纲》重要的变化之一,是《标准》中只是提出了课程的学 习目标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 围,各地、各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这为学校领域的体育教育 工作者和学生提供出了更为广阔的选择和发挥的空间。同时也给武术教材提出了 应怎样选择教学内容?怎样建构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具有教学实效性的武术教材体 系?

一、以往式术教材的问题和重构的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的学校武术教材逐步确立了在体育教学图片39纲中的地位,形成 了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学校武术教材技术体系。这种教材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武术运动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有一定的适应性。初期在各级学校领域中普及武 术知识方面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大环境的变迁,这种 教材体系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一些深层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执行中出现

了许多不容回避的困难和矛盾。如:武术教材局限于套路形式,"攻防与对抗” 的本质特点体现不充分;过分强调民族性和经典性,缺乏时代感;素材局限于一 两个拳种,武术技术的丰富性、武术的人文价值、教育功能体现得不充分;武术 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考虑不够充分,可教性和可学性较差。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预期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达成效果相距甚远。

另外,武术教材的研制方法也相对滞后。以往的武术教材研制的主要方法是 移植法和简化法。内容大多是移植于竞技武术的基本技术,或是简化大众武术的 再简化版本,教材的深度加工不够。在教材的素材选择、组织、心理化等方面未 能结合现代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使武术教材的功能指向不明确。实际教学中收 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我们认为:学校武术教材的改革和建构,是学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的一部 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课程教材建设是学校体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带 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它既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 也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培养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 育的质量,从而影响国民素质。武术教材的作用绝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c而应是 激活知识,创造知识,放大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并在 菌求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智慧。文化的传输不像倒水,从一个容器倒进另一个容 器那样简单,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复杂的互动进行的。知识和技术无论多 么丰富庞杂,都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它们,更要成为它们的占有者、享有者、发 展者。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应具有超越现实的本性。武术 教材的建构,从课程内容的本体讲应该是一种重塑了的文化形态。

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任何一个学科的教材研制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制约教材的因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情况、不同的占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的知识积累和 科学技术以及不同的编教材方法论等,都会影响甚至左右教材的内容和水平。同 时教材自身也有一个在继承中改革、扬弃、累积、发展的过程。教材对于文化的 选择,总是由于创编者的局限以及社会文化和课程本身的现实局限而不那么完 善,作为课程教材对于文化的选择与再造,也必须不间断地进行。

二、建构武术教材的方法论的回顾

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武术教材建国后的40年的发展过程。武术教材经历了

武术教材选编法和竞技武术教材化法两个阶段。

(-)“武术教材选编法”的武术教材

“武术教材选编法”•来源与“体育教材选编法”,“体育教材选编法”来自于 知识课程观,其主要思想是按运动项目选择教材,把运动项目以外的内容,当做 辅助教材或教学手段。这种选择方法突出了教材内容的文化性,对满足学生运动 需求,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如果教师 的教学思想明确,教法得当,把运动项目作为教育、教学手段,可以收到教学效 果和达到教学目标。“武术教材选编法”编出的教材,出现在六十年代初期,当 时武术被列入学校领域的体育教学大纲之中,三路长拳、初级剑、初级棍等内容 源于1961年出版的体育院系武术教材中的初级内容,而这些初级内容正是国家 20世纪50年代挖掘整理后推出的武术竞技运动项目。其意义是为之后的学校武 术教材发展奠定了武术基本功、长拳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这一主干模式。 并以此为来安排武术的具体教材内容。

但这种教材方法论本身存在着很多问题,对武术教材内容的影响,主要是导 致教材内容的竞技化。实践证明把用于大面积推广的初级武术竞技套路用于学校 领域的集体教学是脱离教学实际和无法取得教学效果的。因此,1978年的《体 育教学大纲说明》中就明确提出:“要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

(-)“竞技武术教材化法”的武术教材

“竞技武术教材化法”来源于“竞技体育教材化法”。“竞技体育教材化法” 的课程观明确了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突出了学习者在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地位。 其基本思想认为体育不等于竞技运动,体育与竞技运动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 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和科学体系,存在质的区别。强调要根据学生身 心特点和不同个性发展需求、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办学条件和学校规模、学生 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诸多因素,对竞技运动进行科学的选择引进和必要的加 工改造,使其转化为能面对广大学生,受到广大学生喜爰,在班级授课形式和有 限的教学时数中,让学生基本学会以及能收到健身育心等各种效益的体育教材内 容,成为发展身体、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的体育手段,这种加工改造就是竞技运 动教材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以说是武术教材的调整、拓展、深化阶段,也是创 编武术教材时采用“竞技武术教材化法”的阶段。对竞技武术的内容进行了适合 学校需要的改造,但教材化的效果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其中原因很多,原因 之一就是武术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项目,一般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等都有一个比 较规范成熟的素材来源,而武术和一般体育项目相比则复杂得多。人们常用“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 一词来形容武术,这确实增加了教材研制的难度。而武术的 多功能、多形式、自身的各种矛盾和发展中的冲突也给武术教材化的工作带来很 大的挑战。实现武术教材的可教性和可学性是研制的重点。

从武术教材内容竟技化到竞技内容教材化转化中折射了唳观和方法论的进步。

三、武术数材的建构思路

(-)武术的运动类型定位

由于中国武术浸润了太多太厚重的文化因素,甚至影响了其运动类型。作为 一种运动,其技能的类型也经历了比西方“武术”更复杂的演变过程。当我们准 备编写武术教材时,我们的视野已不仅仅是一拳一脚的小武术,而是武术文化的 整体。在深入了解武术发展的历程、武术的不同文化形态、武术的来龙去脉以及 武术面临的问题与冲突的同时,更要把武术纳入到现代体育科学的轨道,从体育 科学的角度看待武术的教材化问题。美国运动心理专家鲍尔顿划分运动技能的理 论,确定武术的运动类型是考虑武术运动类型的转变提供了依据。

美国运动心理专家鲍尔顿1957年提出依据运动技能依赖外界环境的程度, 应将技能分为“开放式技能(openskill)"和“闭锁式技能(c屁edskiU)”。所谓 “开放式技能”就是这种技能的主要信息来自于迅速多变的环境因素,是及时根 据环境因素的变化确定和实施动作方式的技能。如运动者要依据竞赛对手的情 况,准确预测对手的动向、及时根据对手的变化确定和实施动作方式。所谓“闭 锁式技能”就是依据运动者自身的内部接受器所介入的反馈来进行自我调节的技 能。很少根据外界竞赛对手的情况进行直接、迅速和反复的调节。这种技能的形 成需要很大的内控力。①闭锁式技能在完成动作时对外界帮助的依赖程度低,基 本上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要做的下一个动作;开放式技能则要根据外界环 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动作。

以此理论来看武术,可以说武术套路就是“闭锁式技能”;武术对抗项目

浏览46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