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俊才云蒸”的重 要时代,以曹操与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为中 心,团结了所谓建安七子的七位作家,加上女作 家蔡琰(她是善于以舞相属的大名士蔡邕之 女)。“七子”之称出于曹丕的《典论•论文》, 指孔融(153—208)、陈琳(? —217)、王 k 粲(177—217)、应助(? 一217)、刘桢 \ (? —217)七人。后世人评建安文人特色,常以“建安凤骨”誉之。建安作家 中多数人武艺高强。作为领袖、中心人 物的三曹父子都有着相当高强的武功修持,这些独特的修养,直接影响了他 们的文学创作,形成以描绘“高风跨俗”的人物和“真骨凌霜”的文章风骨 相得益彰的一代新风。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称这类作品为“风清 骨峻,遍体光华”,“文明以健,珪璋乃骋”。

曹操青年时代谋刺董卓,不果,舞戟逾垣而逃,显示了他过人的武功。 在军旅戎马生涯中长大的曹丕、曹植兄弟也都有精到的武学教养。曹丕《典 论•自序》所谈他与将军邓展比剑的故事,素被武术史家引证。而曹植的对 幽并游侠儿的赞颂,更鲜明地展示了他满怀豪气的武侠情感。

难能可贵的是,曹氏父子不只会武而且善舞,有着高深的武术文化修 养。建安十年正月,曹操率军与河北袁氏大战,袁绍长子袁谭退至南皮,据 塞顽抗,曹操率军攻伐,战斗极为艰难,从凌晨直过午时,仍不能取胜,一 旦日落西山,即难再战,曹操甚急,跑到鼓卒处,夺过鼓捶,亲自擂鼓,昂 扬的冲锋鼓点令将士们群情奋发,很快突破袁军,砍了袁谭的脑袋。曹操兴
奋至极,竟在马背上跳起了《三巴舞》。这《三巴舞》是汉代武舞《巴渝舞》 的遗韵,刚健、勇武,是一种既可徒手而舞又能挥剑舞戟的武舞。

建安十二年,曹操征乌桓打了胜仗后,史称曹大将军又在马背上“拌 舞”。“拌舞”是古代一种自由舞蹈,没有什么固定体式,在马上摇头、摆 身、拍手,只要能抒发心中的激动情绪即可。身为汉丞相、统军大将军,在 将士面前如此通脱率真,不顾尊严显贵的身份,一是曹氏敢破习俗的性格, 二是那个时代仍保留着“以舞相属”、每宴必舞的风俗,人们对这种自由的 武舞,总的是持欣赏态度的。

建安文人中最有才华的陈留王曹植,与他景慕已久的文学家邯郸淳在邺 城见面,《魏志•王粲传》注引《魏略》中记载:曹植“遂科头拍袒,胡舞 五椎锻,跳丸击剑……”所谓“五椎锻”可能就是后世武术“五行椎”的始 源。有学者认为这种舞蹈或杂技,具备人们自娱和锻炼身心的作用。

正因为曹植自幼深受乃父宠爱,亲教武艺,在战乱生活中树立了建功立 业、拯世济物的雄心宏愿,他才写出了许多充满侠情豪气的诗篇和名句,如 《嘏蛆篇》的“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赠白马王彪》的“丈夫志四海, 万里犹比邻”;《杂诗七首》的“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正是由于他怀 “梗概而多气”,才写出了《白马篇》那样描绘幽并游侠的名 篇,为武侠英雄的风骨谱出最早的一曲颂歌。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早期的乐府诗。这 首诗在武侠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既描写了这位壮 士的高超的武艺,又描写他们胸襟抱负的豪气,显示 了独特的风骨之力,为中国武侠文学的民族风格 树立了典范。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者秉良 弓,楮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 剽若豹螭。”身法敏捷,勇悍无比,超人的 武功跃然纸上。

“寄身刀锋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 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视死如归,为国捐躯”正是后世武 侠文学描写的爱国侠士遵循的人生境界。

这些作品中,绝无应酬唱和的矫 揉造作之态,闺情艳诗的绮靡柔弱之 词,真正做到了 “捶字坚而难移,结 响凝而不滞”的“风骨之力”。

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闻 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亦写了《咏 荆轲》、《读山海经》,歌唱壮士和武功 的诗篇:“雄发指冠危,猛气冲长缨,”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正是 魏晋南北朝武侠文学的新兴,才带来 唐代诗歌和传奇中的侠魂与豪魄。图片33 图片34 图片35

唐诗与传奇中的剑魂与豪魄

隋唐盛世经济发达繁荣,文化开放宽容。儒、道、释三家思想都很受重 视,民间喜爱的诗歌也极受推崇。在用人方面一反魏晋以来保护士族特权的 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经过明经、进士等常科以及其他种种名目的制科考 试选取官吏,这无疑为中下层地主阶级文化人开辟了一条施展抱负的道路。 隋唐时代许多宰相、大将都是科举出身。科举考试常将儒、道经典列为重要 内容。唐代又特重进士之科,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谚语。(见 《唐摭言》)在进士科考试中,诗歌是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丹霄路在五言中”。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战乱,隋唐又重建统一的封建帝国。中国文化 进入了一个繁盛辉煌的新时期,文学史上唐诗成为灿烂的一章。

破除了门阀制度,使每一个读书人都可以在 “平等”的竞争中获得参政的机会,而考试的内 容又非汉代的独崇儒经,这形成了唐代作家们 成长的沃土佳壤。“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 略”,“喜纵横任侠”,成为唐代许多文人的共同 风尚。侠与剑又紧密相连,诗歌又是他们抒情 言志的主要工具,因此在唐诗中写剑论侠之作 就大大发展起来,这直接影响了后世武侠文学 的勃兴。

诗人和豪侠皆重宝剑,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和诗圣杜甫青年时代都学过剑术。李白在他的诗文中记叙了自己的学剑生涯 和对游侠生活的倾慕。他的父亲李客就是位仗义杀人的侠者。“顾余不及仕, 学剑来山东”,说的就是开元年间,他到山东鹊山湖畔,向剑术名满天下的 裴旻将军学剑的事。当时李白已过而立之年,眉宇轩昂、双目“睁然如饿 虎”,神采奕奕。裴将军亦正当盛年,银光电闪,剑如游龙,舞得李白感慨 地说:“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唐代诗人咏剑赞剑的诗篇甚多,好任侠炼丹的李顾的《别梁镣》,可谓 唐诗写侠的发韧之作:“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回首转眄似雕 号鸟,有志飞鸣人岂知。”把侠者的形象、内心与抱负,几笔勾勒出来。被称 为“诗佛”的贾岛,偏爱清苦冷寂,他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 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 ”情致豪爽豁达,意气风发,一改贾氏诗风。 被视为鬼才的青年诗人李贺也写了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衣如飞鹑 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等悲愤诗句。甚至擅长写艳词情诗、男女欢悦的 温庭筠也写了题为《侠客行》的诗句:“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宝剑黯 如水,微红湿余血。白马夜频嘶,三更霸陵雪。”

当然,在唐诗中写侠写剑的代表人物还是李白。他崇侠尚侠,日常生活 中也是以诗、酒与剑相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起舞 莲花剑,行歌明月弓……”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 “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象麒麟台。

李白较典型的作品《侠客行》中写:“赵客鳗胡缨,吴钩霜雪明,银安 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奉朱亥,持觞劝侯赢。三杯重然诺,五岳倒 为轻。千秋二壮士,煌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侠骨 香”三个字,给了后世多少侠者以精神鼓舞。尤其值得称道的,在他的诗作 中,把侠者救弱扶倾、反抗强暴、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升华到反对强权、维 护正义的思想高度上。

中国武侠文学有描绘侠女的传统,从清人《儿女英雄传》中的十三妹, 到梁羽生的白发魔女、金庸的小龙女、黄蓉等等。而李白可以说是在文学作 品中描绘侠女最早的作家之一。他在《秦女休行》中写为父报仇的侠女:“西 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手挥白杨刃,清夜杀仇家。萝袖染赤血,英声凌紫 霞……”他在《东海有勇妇》中,对那位满怀忠义肝胆、为夫雪恨的女杰, 充满了同情和敬佩:“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 白刃)W素雪,苍天感精诚。十步两跳跃,三呼二交兵……"

杜甫诗中亦有许多吟剑之作,如:“舞剑过人绝,鸣弓射兽能,铅锋行 惬顺,猛噬失跻腾……”这是他为武卫将军写的挽歌中的赞词,可见这位将 军武技的全面和高超。

杜甫写剑吟侠之作虽不及李白多,但他的一首《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 却彪炳千古,在中国武术史和艺术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所作,还写了一个颇为详细的序:“大历二年(公元 767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颖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歧。问 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公元715年)余尚童稚,记 于鄱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教 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绣衣, 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 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贴,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 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唐人写诗,爱为序,然如此诗之序,记如此多之事,却是少见。杜甫在 56岁时,漂泊四川,看到了李十二娘的剑舞,自然而然想起自己尚是五岁幼 童时在河南看到公孙大娘的剑器舞的往事,抚今追昔,感慨系之,尤可贵的 是他记下了当时艺坛一件佳话善草书的张旭在河北邺县看公孙大娘舞西河 剑器而书艺长进的故事。为武术文化在造型艺术中的作用,做了最好的注 脚。

全诗共26句,素被誉为“整妙而整中有跌宕之凤”,在其描绘剑舞之形 象和神韵、气势上,为后世武侠文学树立了楷模。头八句就形象完整,铺陈 巧妙:“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 低昂。厩如羿射九日落,矫如君帝验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 光。” 一舞而动四方,说明公孙氏出手不凡,观者与天地皆动颜色,说她的 剑舞之感染力量。后四句运用神话典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公孙氏舞 剑寒光闪烁、映日成彩,令人感到霍霍灼灼如同九个太阳下落,给人以光芒 耀目、心情激昂之感。下句则写舞者的身法,如神仙乘龙,飞腾在清澈苍穹、 自由驰骋的形象,比如公孙大娘闪展腾挪、如仙人腾云驾雾般的轻捷矫健身 法。把现实武技舞艺的描绘,与神话故事熟悉的超凡形象联系起来,造成无 穷的想象空间,正是中国武侠文学的特点。老杜此诗可谓始作俑者。

七、八两句,“来如雷 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 光”,诗人把武术文化至

大无外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 致,剑舞到酣浓处,与宇宙同体, 似雷电交并,激越时如闻隆隆雷鸣, 前句动态,后句静态,江海凝碧,清 光澄莹,诗人创造了一个至美至 动而又至静的境界。壮丽而秀 美成为这首诗的特点。从文 学描写上可以说为后世武

侠文学树立了样板。

当然,由于千余年来对“剑器”,究竟是执剑,还

是执巾,抑或徒手而舞,均有不同见解。杂技史学者认 为公孙氏耍的是流星。舞蹈史学家王克芬提出自己的 三点结论:“可以肯定,1.公孙大娘善舞剑。2.公孙大 娘擅长多套剑舞即《西河剑器》、《剑器浑脱》、《裴将军 满堂势》等。裴将军是唐代舞剑名手,被誉为“三绝”

之一。所谓《裴将军满堂势》必然执剑而舞。3 .唐人描图片36 图片37 图片38这是唐代民间描绘武功的三首代表作。在武侠文学史上,应当说是极有 价值的。

皇帝持刀强, 闻贼勇勇勇, 心手五三个, 从家缘业重, 第二一 丈夫气力全, 猛气冲心出, 弯弯不离手, 比如鹘打雁, 第三—— 排备白旗舞, 合如花焰秀, 喊声天地裂, 剑器呈多少,

敦煌写卷(斯坦因六五三七号)亦有《剑器词》三首,说明宫廷民间, 均甚喜爱剑舞,可视作民间创作的武侠歌谣:
姚合最后点出他写此三首“剑器词”的目的,是赞美为当时的皇家的 “太平乐”。他本人就是元和(806 — 820)年间中的进士。他所描绘的这个 由众多武士或扮做武士的舞人表演的剑舞,除了执剑而外,还加上了旗帜、 火把之类渲染气氛的舞具,而且摆出了种种龙蛇变化的阵势,可证是武舞表 演。从诗中“今朝重起舞,记得战酣时”,证明舞的内容是挥剑酣斗的场面; “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说明舞者或本是军人或扮做军人。
元和太平乐,自古恐应无。
邻境求兵略,皇恩索阵图。展旗遮日黑,驱马饮河枯。

中国武侠小说真正的起点应是唐传奇,当然魏晋 南北朝的神怪志异笔记中已经有了武侠小说的影子。 如《搜神记》中的李寄斩蛇(卷十九),可谓女侠故事 的先声;至于干将莫邪的故事,亦可谓剑客的肇始。鲁 迅先生在《故事新编》中的《铸剑》,自有他的特别寄 托的深意,但仍不失为一篇以命相许、为人报仇的剑客 小说。当然最为动人和影响深远的还是《世说新语》中

《周处》的故事,周处从一个 “乡里所患”的恶人,到变成 舍身为民除害的大侠,确实 代表了中国侠者精神最光明 的一面:自勉自励、在战胜 自我中成为大英雄。这故事 不只受到后世学者文人、教 育家的赏识,也成为武术文 艺的重要题材。明人根据这 个故事编成传奇《蛟虎记》,
清人又改编为《除三害》,是现代戏曲表演艺术仍在演出的剧目。

自汉代起,游侠豪杰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颇为忌惮的力量。很多名侠, 如汉代大侠郭解、剧孟,都被捕被囚过,汉代大将周亚夫平定吴楚之乱时, 在河南抓住剧孟,曾欣幸他们没有利用剧孟:“吴楚举大事不求孟,吾知其 无能为已矣。”《旧唐书》对当时侠客势力的强大,曾有这样的描叙:“轻沙 任侠之徒,斩龙刺蛟之党,鄱阳暴虐之客,富平悍壮之夫,居则藏强,出便 竦剑,” “轻死重义,结党连群,暗鸣则弯弓,睚毗则挺剑。”在这样的侠风 之下,周处这样的人物,自然受到传颂,不只市庶百姓喜欢他,当道人物也 欣赏他,故而能做教化的样板,传颂千年。

当然,侠者中最受欢迎最被传颂 的还是那些有奇技异能而不以技恃强 者。如段成式之《酉阳杂俎》所记兰陵 老人的故事:
唐时黎干做京兆尹(长安市 长),在曲江池画龙求雨。他带着 衙役赶到时,观者纷纷让路,一老 人站在街头不避。黎干大怒,一怒 之下杖责二十,却似打在皮鼓上, 老人不求饶,亦不呼痛,杖后扬长 而去。黎明白遇到异人,派老卒跟 踪。当晚他在公服外罩上旧衣往 兰陵巷拜访,见面即拜伏于地,先 自责有眼不识泰山,后为自己的 杖责辩解:“在下做京兆尹,若不 得百姓尊敬,就要坏了规矩。老丈他这番话倒说服了老人,拿出酒菜款待。夜深,谈到养生之术,老人言 词精奥,黎干又敬又惧。老人说:“老夫有一小技,在大人面前献丑。”于是 入内更衣,发结红带,身披紫衣,手持长剑短剑七柄,“舞于中庭,迭跃挥

霍,推光电激,或横若裂帛,旋若规天”。有一口二尺余的短剑,剑锋时时欲 刺黎干衣襟。吓得他“叩头股栗”,拜伏曰:“今后性命,皆丈人所赐,请准 随侍左右。”老人却说:“君骨相无道气,不能传我术!”揖手而入。黎干归 去,气色如病,照镜才发现胡须被剑削去寸余,衣袖亦被划破。明日再去兰

陵里寻访,室空无人矣。

这个故事从“长安市长”的前倨后恭,看出当时人们对武侠的惊惧。这 兰陵老人的跳剑之戏,本是杂技的一种,先秦即有记载。可惊的是他在舞弄 时削黎之须而使其不觉,取其性命则易如反掌。中国人崇拜奇异技能,又崇 拜隐士风度,这位兰陵老人可谓是善艺而会隐者。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中 还讲了黎干与兰陵老人谈养生术的情节。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国武术 具有表演性、特技性和养生性融于一体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和 崇尚“隐侠”的倾向。康骈《剧谈录》亦有一个类似的“隐侠”故事:军士 张季弘力大,能捉驴四足过溪。一次外出,闻一新媳妇,悍泼欺凌婆婆,张 军士怒,上前教训她。那新媳妇矢口辩解,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石头上画着, 好像是漫不经心,毫不用力,那石头上却画出了数寸深的条痕,军士吓得“汗 落神骇”。这些异技奇能的人物,确实堪称“传奇人物”。

近代文学史家惯称唐人小说为唐传奇。鲁迅先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辑 《唐宋传奇集》,用“传奇” 一名概括了 唐人小说,从此名正言顺,载入文学史 册。探其词源,却应归之于晚唐人裴铜 之作《传奇》书名。中国小说发展到唐 代,进入一个新时期,正如鲁迅在《中 国小说史略》中言:"小说亦如诗,至 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 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 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 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对于小说,历 代正统文人是取鄙视态度的。《汉书•艺 文志》将其摒之于九流之外,即是唐代,
也有人“每皆其卑下”。然而,这类作品一经问世,竟 不胫而走,受到文人和市庶的喜爱。自唐代始,不少著 名的历史家、古文家和诗人,都撰写传奇作品,故李肇 说:“沈既济撰《枕中记》,庄生寓言之类;韩愈撰《毛 颖传》,其文尤高,不下史迁:二篇真良史才也。” ®

这种评价的改观是唐人传奇发展的一个原因,但 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唐代商业经济的发达和政治生活开 放祥和的环境。为了满足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的需要,产 生了有别于魏晋时期简单的说鬼志怪的笔记小说,也 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谓“市人小说”。这为文人的传 奇创作提供了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

同时,唐代举子们的“温卷”,也对传奇发展产生 了促进作用。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云:“唐世举 人,先借当时显人以姓名达主司,然后投献所业, 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 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 论。” “温卷”的风气,到中晚唐尤为盛行。如前 所叙,唐代佛、道并重,各种因果报应故事、神 仙灵异传说,都无疑为唐传奇的成熟产生了良性 影响。总之,如文学史家所言:“唐代传奇的产生, 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逐渐趋于成熟。”
武侠小说,作为中国武术文化哺乳下的民族 文学的重要一支,也在唐传奇中保留了自己应有 的地位。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一篇是以描绘风 尘三侠为题材的《虬髯客传》。《虬髯客传》塑造 的虬髯客、红拂与李靖的鲜明生动形象历来为史 家称道。文人赞誉该篇堪称唐传奇的代表作之 一。“风尘三侠”不只为后世侠者奉为尊长,也成

作为中国武侠小说成熟的标志,恐怕就少有人言了。而现代以武侠小说创作 被海内外学者、市庶喜爱的金庸先生,却将其奉为鼻祖。

金庸先生专门为《虬髯客传》做了出色的议叙:“《虬髯客传》一文虎虎 有生气,或者可以说是我国武侠小说的鼻祖。我一直很喜欢这篇文章。高中 一年级时,在浙江丽水碧湖就读,曾写过一篇《虬髯客的考证与欣赏》。这 篇传奇为现代武侠小说开辟了许多道路。”

唐代诗歌与唐传奇中的剑魂和侠魄,所以能越千年历史风涛,感人至今 而成一代之奇,实与当时武技的蓬勃发展和任侠之风的兴盛有关。当然,古 文运动的兴起,无数史学家以史笔撰写传奇故事,和诗人在吟唱之余亦涉笔 此类文学,都有关系。《潘将军》有这样一句话:“尝闻京师多任侠之徒”,可 谓注证。

小说自古被视为“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丛残小语”、“琐屑之言”, 但这些不入流的作品,却往往能显示作者的史笔、文才和功力。唐传奇中描 写的侠女侠士,流传千古。清咸丰年间还有人画三十三剑客图,为聂隐娘、 红线、车中女子、虬髯客、兰陵老人等造像题词,可见影响之深远。

小说的起源与艺术一样,决定了它是通俗的。通俗是小说艺术的本体属 性,而雅俗共赏则是艺术的极致。武侠小说作为中国小说艺术独特的一支, 虽有劣品当世,然而以《虬髯客传》为首,《水浒》、《三国演义》为继的武 打文学主流,却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一支传承千载、跌宕不息的洪流。

宋词与宋元话本中的武侠文采

宋词与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东 坡、辛弃疾为代表,多有些描绘慷慨侠气、舍身报国的壮烈诗篇。在苏东坡 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南乡子•旌旖满江湖》等篇中,对“帕首腰刀”、 “挽弓射天狼”壮士的赞颂,开始了宋词侠气武风的“倾荡磊落”的豪迈风

格。而其典型的代表人物,还应当说是稼轩居士 辛弃疾。

辛弃疾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字幼安。 他自幼生长在金人占领区的济南府历城县效四 风闸村。在金、宋对峙的乱世,他满怀复国救亡 的雄心,习武学文,对女真贵族吞并自己的故 国,深恶痛绝。他出身宦门,父早丧,祖父 辛赞虽在金朝为官,却眷念大宋故国,每当 公退之日,祖孙二人常登高远望,指点江 山。“南共北,正分裂”的现实,令他痛心 疾首,“关河断,中原破,落日塞尘,胡骑 秋猎,不由得恨英雄流年”,“思投衅而起”, “且试手,补天裂” !正是由于幼怀补天裂的大志,他才拜亳州刘瞻学武,长 兵善用槊,短兵善用刀、剑,他的剑技与词才,同时名盛学林。他有名的词 作《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 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 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他暮年 回首当年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和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悲愤感慨的一首词。

辛弃疾不同其他爱剑咏侠的文人,只是纸上谈兵。他以自己一生的战斗 经历,以武林传奇的生活为题材,所以他的诗作,读来亲切感人,虽片言只 语,却有金戈铁马、刀啸剑鸣之声。

公元1154年和1157年,刚刚15岁和18岁的辛弃疾,两次腰横龙泉宝 剑,独身入金国的都城燕京,名为应试,实为考察金朝虚实。公元1161年 金国大将完颜亮率师南下,侵略南宋,22岁的辛弃疾为救故国,应时而起, 聚众两千人,扯起抗金复国的义旗。孤军奋战难成,他就率众投靠号称“太 平军节度使”、节制25万兵马的农民义军领袖耿京,并取得耿信任,当上了 执掌全军文墨印信的“掌书记”。攻莱芜、占泰安、克兖州,终进河南,占 据郑州,声势浩大。他在向南宋皇帝进表自叙中说:“中原人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国恢复,共藉兵 二十万。”

辛弃疾在青年时代有两件盛传的英雄业绩,本身 即可为武侠故事。一是追杀叛僧义端。此僧本是辛弃疾 武友,辛视为亲信,但他却在关键时刻,窃得全军印信, 逃走投金,弃疾奋马持剑急追,终于斩义端于降金路上。

另一件则是义军叛徒张安国趁辛弃疾南归之际发 动内辽,杀了耿京降金,混了个知州官位。辛弃疾北归 闻讯,带领五十骑亲兵,闯入有五万大军的金营,手擒 张安国,同时让部下大喊:南宋十万大军到了。终使 被张裹挟入金的义军万余人,跟随辛弃疾南归,完成了 “挟安国马上,还朝以正典刑”,当时他还不过是个23 岁的青年,其壮怀其武艺,使人敬佩。

南宋另一位爱国诗人陆游,也是一生爱剑。在他的 《剑南诗稿》中,可以看到不少他对剑之喜尚的诗句,这 一切直接影响了他的诗词的精神和气概。他“十年学剑 勇成癖”,“少携一剑行天下”,“负琴腰剑成三友”,把 宝剑视为与自身同样重要的至友。宋代其他诗人也是 “舞剑灯前”气“中夜闻鸡,剑光正烛牛斗” ®, “论诗 说剑”气国家兴亡之际“工文、善射、喜击剑”的文 士,一时甚多,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形成一种 崇剑尚剑的创作风格。南宋诗人刘克庄对《游侠列传》 中的人物,一一具名题咏,赞扬他们的高风亮节,这既 是对古代武侠的崇扬,又是对当代侠者精神的呼唤。

宋元话本,在中国小说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话本”原是说书底本,有的是说书人自己在艺术实践 中不断丰富润色而创作的,有的是下层文人创作的。以 现存宋元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和《全相平话五种》来看,不是描绘战乱时代的争斗,就是绿 .林好汉的英雄事迹。宋代两大京都汴梁、临安,都曾是“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大都会。诸军武艺和民间拳社的发展,使武术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影响所至,宋 、、代说话中“朴刀”类和“杆棒”类成为除“公案”之外 "p最大门类。胡士莹先生的《话本小说概论》一书,记叙了一 朴刀些话本艺人和作者的史料,可以看出这些人都是喜欢演说武林故事的。

《王与之》条:宋张仲文《白獭髓》载:“绍兴间行都有三市井人,好谈 今古,谓戚彦、樊屠、尹昌也。戚彦乃皇城司快行,樊屠乃市肉,尹昌乃佣 书,有无名人赋诗曰:’戚快樊屠尹彦时,三人共坐说兵机。欲问此书出何 典,昔时曾看王与之。

胡先生引此笔记,只为介绍两宋说话人中有王与之氏,而从这位无名者 的诗中可以看出,王氏传出而又为三位职业不同的绍兴间行都人极爱演说的 话本,却是“兵机”。另一条《内诗纲》中,更可具体看到这些说书、编书 人直接从现世绿林争斗中选取素材创作的例证。

浏览6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