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汲取了诸多 社会领域中的长处和精华,形成了具有独特性质的文化体系,我 们把这种文化体系称为中国武术文化。中国武术文化的内容丰 富,结构复杂,表现形态多种多样。
1.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
每一种事物,只有在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才能真正
把握它的本质。在分析事物内涵之前,必须首先弄清它的外延, 中国武术文化也是如此,研究中国武术文化,首先应弄清它在 中国社会中与其他文化领域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方式、程 度等问题。
与中国武术文化有关的研究领域是:
- 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五行、八卦理论;
- 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儒家与道家思想;
- 宗教与寺院文化;
- 戏剧,杂技;
- 中国古代有关的壁画;
- 古代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中的武术的运用与对武术发展 所起的作用;
- 文学,特别是武打小说,开创了以武术为载体的文化形 态;
- 民间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
- 武术自身的技击规律和技击特点;
- 中国古代兵法;
⑪中国医学,等等。
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出,中国武术文化所研究的内容是广泛 的,它并不仅仅是研究技击本身,还要透过技击这种表面现象, 去分析与揭示其本质与规律,以及体现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如 武术伦理观与武术价值观等重要内容。
武术文化具有三要素:技击观、伦理观与价值观。武术文 化的各种内容都由此展开。正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 使得中国武术文化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与稳定的文化形 态,并赋予了它深沉的民族文化内涵,表现出民族性,表现出 独特的气质与精神。
因而,对于武术文化,我们可以有如下定义:所谓武术文 化,乃指包括武术技击在内的与武术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是 对武术的技击观、伦理观与价值观的反映或说是系统工程。可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武术文化不仅包括各种流派的拳术、器械、对练与实战等 技术,也包括与武术有关的其他方面,主要是从技击所延伸出 来的伦理观与价值观等社会内容;
武术文化的形成,有特定的环境,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 文化环境与中国这一地理环境,因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质;
武术文化以武术为载体,是一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武术文化是一个稳定性与可变性相统一的动态开放体系。
为了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武术文化,我们特选择武术文化的 结构这一视角以求“取一面而窥全局
2.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
前面已提到,武术文化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具有稳 定的结构。这种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武术技击观; ②武术伦理观;③武术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形成了完整的武术文化构架。(见下图)
(注:传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指历史文化中那些 影响深远、并直接对现代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内在要素。它是中 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创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并自觉不自觉 的影响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综合 的文化形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与人的 思维方式,而对武术技击观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着武术在社会 中的认可程度、普及程度、分布状况、范围与特征等。这就是 武术文化中总可见到传统文化影子的原因所在,从以下论述中 可分明地见到这一点。)
技击,是武术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武术的原 始功能与最重要的内容。技击是武术最基本与最重要的特征,是 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显著标志。因而,也可以说,武术技击 是中国武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这一载体,武术文化就成了无 本之木、无源之水,正是由于技击,中华武术才成其为武术。武 术技击的目的在于健身与防身,武术的健身与防身功能,是武 术取信与民、流传百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技击在武术中的重要意义,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 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技击观,我们称其为武术技击观。 所谓武术技击观乃指有关武术技击的方法体系、技术体系、规 律体系,以及人们对技击的目的与意义的根本观点。它解决了 武术的运用时机问题与对技击规律的认识问题。
中国武术的技击观是辩证的,这是它的首要特征。也就是 说,在武术技击观中蕴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武术文献与 资料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对立统一的内容,如动静、虚 实、前后、左右、上下、内外、开合等辩证法术语,这是其表 现之一。更重要的表现是,它对成功地运用辩证法思维解决了 伤害与反伤害这一尖锐的矛盾。我们知道,技击是伤害人的,但 武术技击观则认为中国武术是自我保护性的,不应伤害过度.这 就是说,武术技击观是适应武术技击的伤害性和非伤害性(即 非人情与人伦的人情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 是伤害与反伤害的对立统一观。因而它恪守的一个律条,类似 于毛泽东所提出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 人”这一论断,并且“犯人”时还要适可而止,以治服为度。
比如,太极拳以健身为根本目的,被称为“健身的武术”, 而防身功能也不可忽视。但仔细分析,其防身功能只不过是健 身这一根本目的的一种延伸而已。因而,太极拳的技击观反对 走极端,主张“自然无为”、“人取我予,虚己须物”、“舍己从 人”,提倡技击的适可而止,反对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并认为技 击为不得已而行之,不可乱施妄为,主张“斗智不斗勇”、“斗 技不斗力”,不主张以力服人,而是提倡“四两拨千斤气虽然 它主张技击过程中心狠手毒,“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但 它毕竟是一种文明技击观,是包含了 “礼”的意蕴的技击观,这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义”精神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 想在技击观中的具体体现。
顺便提一下,中国武术技击观是与西方格斗观截然不同的, 西方也有类似技击与格斗的内容,其原始功能却都是为了制 敌。由于产生的环境与发展经历不同,致使二者在技击观上分 道扬镰。如中国武术主张“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技击上 要求力蕴于内而发于外,而西方格斗观则主张强劲制敌,不死 即伤,以胜为快。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国武术 文化在技击观上带有浓重的社会意味,比如法律意识与伦理观
每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或隐或现地存在着价值观,中 国武术也是如此。所谓武术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基于武术对个 人或社会的意义及功能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可分 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个人价值又可分为壮内强外 的健身价值、防身制敌的攻防价值、技击美与技艺美融合的审 美价值与娱乐价值。从社会价值来看,武术具有培养中华民族 精神的教育价值与保家卫国的军事价值,在古代还有着开国立 业的政治价值。
中国武术价值观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如受到道 家思想影响,强调“以柔克刚”、“舍己从人”、“顺其自然”、保 存自己,而不主张与人强争胜负的打法,逐渐使习武者养成与 人为善、敦厚处世、包容万物的气度;另一方面,在其发展过 程中,也被注入了儒家思想的血液,从而形成了 “自强不息”的 磅礴气势和为他人鸣不平的武家传统。
尽管如此,它也表现出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受到宗教价值 观的影响,表现出向往寺院生活、消极避世、独善其身的人生 态度。这在今天已成为国人所不齿的价值观,应受到严厉的批 评
儒家文化所大显身手的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中国人重 德行,中国武术更离不开德。武德观,即武术伦理观,是中国 武术文化的一个永不枯竭的话题。所谓武术伦理观,就是在处 理武人之间、武术流派之间、武人与社会中其他人之间、武术 界与其他社会各界之间(即处理武术界内外)的关系时,人们
330所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由于武术的原始体现是“力”,因而它在社会过程中必然有 一个约束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平衡与 稳定。德力兼备,已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如 “闪电手”张占魁威振天津,疾恶如仇,为百姓铲除不安因素, 为别人服务即是重德的表现。孙禄堂是德力兼备、文武双全的 武林豪杰,他不仅武艺出神入化,而且精通“易"理,写出了 《八卦拳学》、《拳意述真》等武术名著。他经常教育学生:要以 德服人,不能以力服人,练武术必须讲究武德。他认为,武德 分两方面,一是口德,一是手德。孙禄堂的德行还表现在仗义 疏财、乐善好施与崇高的爱国情怀。他在1923年战胜日本武士 道大力士坂垣,1930年又教训了六名不可一世的日本武士,维 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为什么武术如此讲“德”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 杂,我们可从武术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武术体现了交战双方的二人关系,这些关系也体现了武术 师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实质上是矛盾,前种关系是 激化了的矛盾,表现为对立;后者则是一般矛盾。一般矛盾以 德处理,激化了的矛盾则要借助力的作用。武术文化伦理观与 技击观并存,正体现了二者的互补关系,这在下面将有论述。
武术文化中的伦理观,对于中国武术以及武术文化的发展 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一,重德是克敌制胜的需要。武人之战不仅仅是力之较 量与技术技巧之施展,也是一种心理战。守德,主正义,正是 在心理上战胜了对方。《孙子》认为战技中的上策是完整地使敌 人屈服,要求先制敌之心,要求坚持正义,符合德的要求,这
331种战略思想后来发展为“正义必胜”。因而武打小说中的武林豪 杰大多为行侠济世、除霸安良,这正是对武德的弘扬。
其二,重德是武术界内外关系协调的需要。武术界各流派 之间、武术锻炼者之间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遇到与处理各种关 系,如何处理?显然,单纯用力是不够的,还要用德去规范其 行动,以使各流派共同发展,取长补短,并保证他们之间的相 互尊重,共同提高。
还有,武术界要与社会各界发生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更 需要有一个共同遵循的规范,即“守德”。
其三,武术被人们接受,并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 注重武德。武术的延续与发展,是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至关重 要的内容,武术重德有着比其他社会领域更加重大的意义。因 为武术本身侧重于讲力,包括力量的增加、力量的施展与力量 的分配等。离开力就谈不上武术,但从整个社会来讲,力的表 现不能随心所欲。重德正是规范力的施展轨道的一个要求,它 使武术主体的处世方法与社会不悖,甚至要严格遵循社会规则。 只有这样,才能使武术易于被人们接受,有亲近感,并广泛流 传。
武术所崇尚的德,是德力统一体中的“德气这也正是伦理 观与技击观相统一的一种表述。德制约着力,力是实现德的手 段,并使德升华。有人把武德与武技的关系称之为: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这就更进一步体现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 系。力的伟人,德的楷模,是武术界自古以来所追求的真正的 人格特征。这种人格也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是中国传统人格 在武术界的特殊表现e
浏览4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