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汲取了诸多 社会领域中的长处和精华,形成了具有独特性质的文化体系,我 们把这种文化体系称为中国武术文化。中国武术文化的内容丰 富,结构复杂,表现形态多种多样。

1.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

每一种事物,只有在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才能真正

把握它的本质。在分析事物内涵之前,必须首先弄清它的外延, 中国武术文化也是如此,研究中国武术文化,首先应弄清它在 中国社会中与其他文化领域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方式、程 度等问题。

与中国武术文化有关的研究领域是:


  • 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五行、八卦理论;

  • 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儒家与道家思想;

  • 宗教与寺院文化;

  • 戏剧,杂技;

  • 中国古代有关的壁画;

  • 古代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中的武术的运用与对武术发展 所起的作用;

  • 文学,特别是武打小说,开创了以武术为载体的文化形 态;

  • 民间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

  • 武术自身的技击规律和技击特点;

  • 中国古代兵法;


⑪中国医学,等等。

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出,中国武术文化所研究的内容是广泛 的,它并不仅仅是研究技击本身,还要透过技击这种表面现象, 去分析与揭示其本质与规律,以及体现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如 武术伦理观与武术价值观等重要内容。

武术文化具有三要素:技击观、伦理观与价值观。武术文 化的各种内容都由此展开。正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 使得中国武术文化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与稳定的文化形 态,并赋予了它深沉的民族文化内涵,表现出民族性,表现出 独特的气质与精神。

因而,对于武术文化,我们可以有如下定义:所谓武术文 化,乃指包括武术技击在内的与武术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是 对武术的技击观、伦理观与价值观的反映或说是系统工程。可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武术文化不仅包括各种流派的拳术、器械、对练与实战等 技术,也包括与武术有关的其他方面,主要是从技击所延伸出 来的伦理观与价值观等社会内容;

武术文化的形成,有特定的环境,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 文化环境与中国这一地理环境,因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质;

武术文化以武术为载体,是一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武术文化是一个稳定性与可变性相统一的动态开放体系。

为了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武术文化,我们特选择武术文化的 结构这一视角以求“取一面而窥全局

2.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

前面已提到,武术文化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具有稳 定的结构。这种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武术技击观; ②武术伦理观;③武术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形成了完整的武术文化构架。(见下图)

(注:传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指历史文化中那些 影响深远、并直接对现代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内在要素。它是中 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创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并自觉不自觉 的影响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综合 的文化形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与人的 思维方式,而对武术技击观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着武术在社会 中的认可程度、普及程度、分布状况、范围与特征等。这就是 武术文化中总可见到传统文化影子的原因所在,从以下论述中 可分明地见到这一点。)

  • 武术技击观


技击,是武术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武术的原 始功能与最重要的内容。技击是武术最基本与最重要的特征,是 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显著标志。因而,也可以说,武术技击 是中国武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这一载体,武术文化就成了无 本之木、无源之水,正是由于技击,中华武术才成其为武术。武 术技击的目的在于健身与防身,武术的健身与防身功能,是武 术取信与民、流传百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技击在武术中的重要意义,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 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技击观,我们称其为武术技击观。 所谓武术技击观乃指有关武术技击的方法体系、技术体系、规 律体系,以及人们对技击的目的与意义的根本观点。它解决了 武术的运用时机问题与对技击规律的认识问题。

中国武术的技击观是辩证的,这是它的首要特征。也就是 说,在武术技击观中蕴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武术文献与 资料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对立统一的内容,如动静、虚 实、前后、左右、上下、内外、开合等辩证法术语,这是其表 现之一。更重要的表现是,它对成功地运用辩证法思维解决了 伤害与反伤害这一尖锐的矛盾。我们知道,技击是伤害人的,但 武术技击观则认为中国武术是自我保护性的,不应伤害过度.这 就是说,武术技击观是适应武术技击的伤害性和非伤害性(即 非人情与人伦的人情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 是伤害与反伤害的对立统一观。因而它恪守的一个律条,类似 于毛泽东所提出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 人”这一论断,并且“犯人”时还要适可而止,以治服为度。

比如,太极拳以健身为根本目的,被称为“健身的武术”, 而防身功能也不可忽视。但仔细分析,其防身功能只不过是健 身这一根本目的的一种延伸而已。因而,太极拳的技击观反对 走极端,主张“自然无为”、“人取我予,虚己须物”、“舍己从 人”,提倡技击的适可而止,反对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并认为技 击为不得已而行之,不可乱施妄为,主张“斗智不斗勇”、“斗 技不斗力”,不主张以力服人,而是提倡“四两拨千斤气虽然 它主张技击过程中心狠手毒,“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但 它毕竟是一种文明技击观,是包含了 “礼”的意蕴的技击观,这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义”精神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 想在技击观中的具体体现。

顺便提一下,中国武术技击观是与西方格斗观截然不同的, 西方也有类似技击与格斗的内容,其原始功能却都是为了制 敌。由于产生的环境与发展经历不同,致使二者在技击观上分 道扬镰。如中国武术主张“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技击上 要求力蕴于内而发于外,而西方格斗观则主张强劲制敌,不死 即伤,以胜为快。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国武术 文化在技击观上带有浓重的社会意味,比如法律意识与伦理观

  • 武术价值观


每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或隐或现地存在着价值观,中 国武术也是如此。所谓武术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基于武术对个 人或社会的意义及功能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可分 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个人价值又可分为壮内强外 的健身价值、防身制敌的攻防价值、技击美与技艺美融合的审 美价值与娱乐价值。从社会价值来看,武术具有培养中华民族 精神的教育价值与保家卫国的军事价值,在古代还有着开国立 业的政治价值。

中国武术价值观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如受到道 家思想影响,强调“以柔克刚”、“舍己从人”、“顺其自然”、保 存自己,而不主张与人强争胜负的打法,逐渐使习武者养成与 人为善、敦厚处世、包容万物的气度;另一方面,在其发展过 程中,也被注入了儒家思想的血液,从而形成了 “自强不息”的 磅礴气势和为他人鸣不平的武家传统。

尽管如此,它也表现出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受到宗教价值 观的影响,表现出向往寺院生活、消极避世、独善其身的人生 态度。这在今天已成为国人所不齿的价值观,应受到严厉的批 评

  • 武术伦理观


儒家文化所大显身手的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中国人重 德行,中国武术更离不开德。武德观,即武术伦理观,是中国 武术文化的一个永不枯竭的话题。所谓武术伦理观,就是在处 理武人之间、武术流派之间、武人与社会中其他人之间、武术 界与其他社会各界之间(即处理武术界内外)的关系时,人们 330

所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由于武术的原始体现是“力”,因而它在社会过程中必然有 一个约束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平衡与 稳定。德力兼备,已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如 “闪电手”张占魁威振天津,疾恶如仇,为百姓铲除不安因素, 为别人服务即是重德的表现。孙禄堂是德力兼备、文武双全的 武林豪杰,他不仅武艺出神入化,而且精通“易"理,写出了 《八卦拳学》、《拳意述真》等武术名著。他经常教育学生:要以 德服人,不能以力服人,练武术必须讲究武德。他认为,武德 分两方面,一是口德,一是手德。孙禄堂的德行还表现在仗义 疏财、乐善好施与崇高的爱国情怀。他在1923年战胜日本武士 道大力士坂垣,1930年又教训了六名不可一世的日本武士,维 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为什么武术如此讲“德”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 杂,我们可从武术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武术体现了交战双方的二人关系,这些关系也体现了武术 师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实质上是矛盾,前种关系是 激化了的矛盾,表现为对立;后者则是一般矛盾。一般矛盾以 德处理,激化了的矛盾则要借助力的作用。武术文化伦理观与 技击观并存,正体现了二者的互补关系,这在下面将有论述。

武术文化中的伦理观,对于中国武术以及武术文化的发展 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一,重德是克敌制胜的需要。武人之战不仅仅是力之较 量与技术技巧之施展,也是一种心理战。守德,主正义,正是 在心理上战胜了对方。《孙子》认为战技中的上策是完整地使敌 人屈服,要求先制敌之心,要求坚持正义,符合德的要求,这 331

种战略思想后来发展为“正义必胜”。因而武打小说中的武林豪 杰大多为行侠济世、除霸安良,这正是对武德的弘扬。

其二,重德是武术界内外关系协调的需要。武术界各流派 之间、武术锻炼者之间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遇到与处理各种关 系,如何处理?显然,单纯用力是不够的,还要用德去规范其 行动,以使各流派共同发展,取长补短,并保证他们之间的相 互尊重,共同提高。

还有,武术界要与社会各界发生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更 需要有一个共同遵循的规范,即“守德”。

其三,武术被人们接受,并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 注重武德。武术的延续与发展,是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至关重 要的内容,武术重德有着比其他社会领域更加重大的意义。因 为武术本身侧重于讲力,包括力量的增加、力量的施展与力量 的分配等。离开力就谈不上武术,但从整个社会来讲,力的表 现不能随心所欲。重德正是规范力的施展轨道的一个要求,它 使武术主体的处世方法与社会不悖,甚至要严格遵循社会规则。 只有这样,才能使武术易于被人们接受,有亲近感,并广泛流 传。

武术所崇尚的德,是德力统一体中的“德气这也正是伦理 观与技击观相统一的一种表述。德制约着力,力是实现德的手 段,并使德升华。有人把武德与武技的关系称之为: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这就更进一步体现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 系。力的伟人,德的楷模,是武术界自古以来所追求的真正的 人格特征。这种人格也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是中国传统人格 在武术界的特殊表现e

浏览4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