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范畴,它们有着共同的 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 丰富、发展。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其根本特点与优点就是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辨证观,并 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 体,互相依存;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 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 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 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另外,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骨伤科 也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总之,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长期相互

融合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

(三)武术与兵家的关系。

武术与军事可谓同源之水、同本之木,这是由二者的攻防格 斗本质所决定的。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促进不仅表现在技击术 上,更多地则是反映在战略战术等基本思想理论上,如“知己知 彼”、“兵之情主速”、“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这些基本思 想、基

本理论即使在当今的军事战争和武术竞赛中也同样具有重 要的指导作用。

(四}武术与传统文学艺术的关系。

武术所独有的外在形式美与内在精神美为文学艺术的创造提 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例如,武侠文学就是在武术影响下产生的 独特的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武侠文学通过描 述武术和武功修炼,表现武林英雄人物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使. 人们的精神得以慰藉,愤郁得以宣泄,情感得以认同。武侠文学 与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电视结缘,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另 外,武术与杂技、舞蹈、戏曲、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都有着 亲缘和相互滋养的密切关系。武术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任何 其他运动项目都不可比拟的。随着武术作为一种健身和竞技体育 运动项目逐步走向世界,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也会 传播到世界各地,使我国的古老文明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复习思考邇


  1. 什么是武术?试述你对武术的认识和看法。

  2. 简述武术的起涿和历代发展概况。

  3. 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4. 试述武术运动的内容与分类。

  5. 试述武术的特点及作用。

  6. 试述新时期武德的内容及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本章主要介绍了练习长拳时对姿势、方法、身 法、眼法、精神、劲力、呼吸、节奏等方面的要求和太极拳的基 本姿势要求、运动特点和健身作用。同时,对刀、枪、剑、棍的 特点、部位名称、结构及最基本的运动方法和要求也作了简要的 阐述。最后对散打技术特征、散打进攻技术、防守技术、防守反 击技术也进行了简单地介绍。

    一、长拳概述

    长拳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吸取 査、华、炮、红等传统拳种之长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拳种。它具有 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动迅静定、节奏鲜明的运动特点。

    “长拳” 一词最早记载于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 篇》中,以长拳命名的主要武术套路有长拳三十二势、太极长拳 等,这些长拳套路与今日长拳技术的内容、风格、特点迥然 不同。

    长拳类套路既适合于武术的基础训练,又适合于竞赛,是我 国重点推广普及的武术项目之一。长拳套路内容有单练套路、对 练套路。其中单练套路可分为:

    (一) 规定套路

    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制定的武术套路,包括已普及的初级、中 级套路以及竞赛规定套路。各级套路均有拳术、刀术、剑术、枪 术、棍术套路,每个套路由不同难度和数量的规定动作组成,具 有严格的统一规范和标准。

    (二) 自选套路

    指练习者根据自我身体素质、技术风格创编的武术套路。为 适应竞赛的需要,武术竞赛规则对自选套路的动作数量、组别、 规格、完成套路时间等均有统一规定。

    二、长拳的技术要求

    (―)姿势

    姿势主要是指静止动作的状态。长拳的姿势要求头正、颈 直、沉肩、挺胸、立腰。上肢动作要舒展挺拔,下肢动作要稳 定,整个形体动作的姿势要匀称。从姿势和精神状态上还要体现 出攻防意识。

    (二) 方法

    方法主要是指武术中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的运用法 则。在完成这些动作时,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准确, 并应充分体现出动作的攻防特点。如“弹腿冲拳”,应先抬大腿 再迅速将小腿踢出,要求膝部伸直,脚面绷平,力达脚尖;冲拳 时,拳要从腰间沿直线向前快速有力地旋转冲出,力达拳面,上 下肢动作应协调一致,做到“手到眼到”。只有动作方法明确, 才能使内在的精神意识通过动作更好地表达出来。

    (三) 身法

    身法是指在运动中以躯体为主,结合攻防动作的身体变化方 法。长拳运动中的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动作变化在躯 干的紧密、协调配合下,达到上下合顺、首尾相随、完整一体。 因此,躯干是上下肢运动的纽黹。要使身法恰到好处,除应加强 躯干的柔籾性训练外,还要体会动作要领和攻防含意。在动作转 换过程中如何把躯干动作与

    各种攻防方法的运用自然、紧密地结 合起来,是体现身法的关键。

    (四)眼法

    眼法是指眼神与各种动作协调配合的方法。眼法一般可分为 随视和注视两种。随视是指眼神随运动中的身体的某一部位运 转,直到该动作完毕。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注视是 指定式时眼神盯住某一的方向。

    眼法是体现精神的重要环节。演练武术时,要善于运用眼 神,通过眼神把一招一式的内在攻防意识充分表达出来。

    {五)精神

    精神是指套路演练中武术意识、攻防思维活动的自觉心理状 态。演练武术时,要求精神贯注,情绪饱满,能表现出勇敢、机 敏、无所畏惧的气概。这种精神表现在面部应是“含而不露”、 “神态自然”。精神状态不仅要体现在攻防动作中,而且应贯彻在 整个运动过程中,这样才能使套路演练得有气魄。

    (六)劲力

    劲力是指演练武术时对完成技术动作所需力量的表现。劲力 要求刚柔相济,顺达而有爆发力。在做冲拳、推掌、顶肘、弹 腿、踹腿等动作时,要运用先柔后刚的“寸劲”,使力量顺达到 动作的着力点。

    强调力要顺达,须明“三节”、“六合”。传统武术技法理论 一般将人体分为三节,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 各节又可分为梢、中、根三节。明白三节各自具有的作用,有意 识采取相应的技法,如“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方能做到 节节贯通、劲力顺达。六合是指手、肘、肩i脚、膝、胯部位的 协调配合,体现出整体合一的劲力特点。另外,还要求以意识支 配动作发力和以呼吸配合发力,做到内外合一,即所谓的“以意 取力,以气催力”。

    (七}呼吸

    呼吸主要是指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的方法。长拳的呼吸要求 “气宜沉”。如果不善于掌握和运用“气宜沉”的腹式呼吸方法, 就容易造成供氧不足,而出现呼吸短促、头晕恶心、动作紊乱, 运

    动的稳定性也会遭到破坏。所以,长拳运动时必须运用腹式呼 吸法,这样有助于运动的持久和平衡。

    长拳的呼吸方法,除了“沉”之外,还有“提、托、聚” 法,合称“提、托、聚、沉”四法。一般情况下,由低姿动作进 人高势动作时,应该用“提”法;静止性动作应该用“托”法; 刚脆短促动作应该用“聚”法;在由高势动作进人低姿动作时, 应该用“沉”法。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的进行而变化的时候, 应始终遵循“气宜沉”的基本要求。同时要顺其自然,不能故意 做作。

    (八)节奏

    节奏是指演练武术套路时,套路动作的速度、力量等呈现出 的特有的规律性变化。长拳套路要求节奏分明,即运动时动作、 组合、段落之间所表现的韵律变化恰如其分,整套动作既在快速 中进行,又通过速度、力童的变化有机地处理刚与柔、动与静、 轻与重、疾与缓等演练技巧。节奏感直接体现着武术素养水准, 在长拳运动中只有认真研究和体会套路结构特点及其攻防含意, 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运动的节奏。

    以上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呼吸、节奏八 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以此构成了长拳套 路技术的八个要素。这八个要素既是影响长拳技术水平的基本因 素,又是表现长拳技术水平高低的基本特征。只有全面掌握,才 能在演练时做到得心应手、内外合一。

    长拳的传统技法有“四击”、“八法”、“十二型”之说。

    “四击”指踢、打、摔、拿,是长拳套路的技术核心,一切 手法、身法、眼法都要贯穿“四击”内容。

    “八法”指手、眼、身、步、精神、气、力、功,即手法、 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八个方面。其要求 是: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赛粘,精神充沛气宜沉,力要 顺达功要纯。

    “十二型”是用自然景象和动物来比喻武术中的十二种动静 之势,如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 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这些比喻 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出长拳运动中的节奏感。

浏览1,6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