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

中国人民千百年的习武实践和多年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 由于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能 收到壮内强外的效果。例如长拳类套路,包括屈伸、回环、跳 跃、平衡、翻腾、跌扑等动作,通过内在神情的贯注和呼吸的配 合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的

积极参与,尤其是坚持基本功训练能加强 人体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軔带的伸展性,加大关节运动幅度, 有效地发展柔软性。而散打对抗中的判断、起动、躲闪格挡或快 速还击等,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灵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 进作用。太极拳和许多武术功法练习一样,注重调息运气和意念 活动,长期练习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 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二) 提高防身自卫能力

武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练拳习武,不仅可以增强 体质,还可以学习一定的攻防格斗技术,掌握防身自卫的知识和 方法,提髙人体的灵活性和对意外情况的应变自卫能力。若长期 坚持系统训练,还可以直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

(三) 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

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 德的优秀传统。“习武以德为先”,说明武术练习历来十分重视武 德教育。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髙尚的道德情操。同 时,武术的练习,特别是追求技艺提高的过程中,需要吃苦耐 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坚軔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 品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

(四}娱乐观赏,丰寓文化生活

武术运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套路运动动迅静定的节奏 美;踢、打、摔、拿、跌巧妙结合的方法美;内外合一、形神兼 备的和谐美引人入胜。搏斗对抗中双方激烈的争夺,精湛的攻防 技巧,敢打敢拼的斗志,都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激 励。群众性的武术活动讲究“以武会友”,即通过习武的共同爱 好,可以切磋技艺,扩大交往,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丰富人民

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还必将会 在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发挥更大作用。

武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 中,在中华历史上绵延数千年。在 当今世界上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它 是更富哲理的运动,有其深厚的文 化内涵。从武术运动的

我国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道”与“气”是构成世 界的本源,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 散则死。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 是武术生命的精髓所在。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 韵、绝技等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由于生命的盛衰变化 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质量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 的优劣,因而“气”也被视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
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 派,我们仅从古典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来探 讨武术的思想渊源。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一个重要 体现。所谓“天人合一”,即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 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强身健体的目 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武术传统练功十分 注意按自然界四季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 到练功的目的,提髙锻炼效果,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知行合一”则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机 制。“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应该是统一的, 如果只“知”而不“行”,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这一理论

在武术中的表述经常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中国武术是 在一定的社会需要下产生的,“学以致用”正是演练武术的宗旨。 强调基本功练习,强调切合实用是知行合一在武术中的体现。而 武术的意境、神韵等又很难用言语表达,这就要求学习者身体力 行,用直觉去领悟、体验、进而把握。这也是我国民族传统思维 的特征。

“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其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也就是 说,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因而,中 国武术便要求技击攻防必须符合阴阳转化、刚柔相济、动静变化 的原则。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他 如以太极哲理为精髄的太极拳,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 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思想原则的形意拳,以及以孙子兵 法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观等,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典哲 学是传统武术的思想渊源。

二、尚武崇徳是武术文化的霊要内涵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 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 土壤中的武术各方面无不贯穿着浓厚的伦理思想,即强调练武与 修身的统一,使尚武与崇德成为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武德的理论很丰富,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武德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具 体要求。“武德” 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书中说“武 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 这是对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在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 直居于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懦家仁学思想逐渐成为传统武德的主 要内容,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它在一 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髙层次的 品德追求

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 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是 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规范和准则的伦理规念。“礼”来自 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如国际 武术联合会规定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本着当 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抱拳礼被賦予了新的含义:右 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 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 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信”是指诚实可靠、 信守诺言。守信用,重承诺是武林中人的传统与俗尚。“勇”指 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 即惩恶扬善,见义勇为的道德品质。因此,传统武德中的爱国爱 民、尊师重道、讲理守信等高尚品德与情操,在今天仍值得很好 地继承和提倡。同时,对于在长期封建伦理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具 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糟粕要坚决剔除。

现在我们提倡的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 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 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 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 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 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武术与$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武术是东亚大陆农耕文明传统文化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武术与宗教的关系。

严格说来,宗教是各种文化观念、伦理观念、社会观念的综 合体。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一定 的作用和影响。其中,由于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比其他 任何宗教对武术的影响都要全面而深刻。从技术层面来看,道教 的脤气、行气、导引、

吐纳之术直接为武术所借鉴;从精神与理 论层面来看,道教的无为、贵柔、主静等思想则指导着武术自身 的理论建设和发展。太极拳等内家拳种的产生就是这种影响的结 果。少林武术的发展则表明武术与佛教之间也具有不解之缘。少 林武术依附于佛教寺庙和僧侣集团,使其自身发展获得了良好的 外部因素。而佛教精神、教义、戒律等对少林武术的武德、武 风、武技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少林武术又以其 独特的功能和影响为佛教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 武术与其他宗教如原始宗教、民间宗教之间也具有密不可分的联 系。宗教对武术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既有表面的、 一般性的影响,又有内在的、实质性的影响;既有思想、理论性 的影响,又有实践、功能性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又有 消极方面的影响。

浏览1,64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