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武术散手擂台赛被原国家体委列为正式竞赛项目,从 而改变了以往只搞套路竞赛的单一武术竞赛制度,丰富了武术竞 赛的内容,也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据不完全统 计,目前各地建立的各种武术馆、校、站达一万多个;各种形式 的辅导站、教拳点不胜枚举;全国参加武术活动、以武术作为健 身主要手段的人数约为6 000万人。为适应全民健身活动的需 求,酝酿已久的中国武术段位制于1998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全 面启动。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必修内容之 一。进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武术在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进一步受到重视。最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增加并规定了 武术教学的内容和时数比例。许多高等院校除了将武术列为体育 教学的重要内容之外,还成立了武术协会和各种武术研究会。 1992年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首次将武术列 为正式比赛项目。学校武术教育也开始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朝多形 式、多层次的方向发展。体育院、系还设置了武术专业,培养本 科生和研究生等武术专门人才。1987年首届全国武术学术研讨 会在北京召开,同时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为组 织、推动武术科研及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武术学术研 究气氛和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呈现出相关学科交叉融汇、研 究领域不断拓宽的发展态势。最令人可喜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于1996年正式批准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武术专业博士学位点。 这标志着传统武术已步入现代科学文化的学术殿堂,成为培养高 层次研究人才的专门学科。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与体育运动 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以及社会体育专业 并列成为体育学科的五大专业门类。可以相信,今后武术运动必 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啤和发展
把武术推向世界,扩大中华武术在海外的影响,这对显示中 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力量,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各 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960年,中国武术队出访了前捷克斯洛伐克,这是新中国 成立后武术代表团的第一次出访。随后,国家和地方曾多次派遣 武术团、队到国外表演、访问,扩大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为新 中国的外交工作做出了贡献。但武术真正走上国际舞台是在20 世纪80年代以后。1982年底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了 “武术 要开展国际交流,积极稳步地向国外推广”的指示和号召,加速 了武术运动的国际化进程。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原国家体委 将武术推向世界的决策。同年8月,在古城西安第一次正式举办 了武术国际遨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联筹委会。自此,国际武术 运动走上了有组织的发展阶段。
198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武术 开始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 将武术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从而使武术由单项的国际比赛 变成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经过5年的研讨与筹备,在 世界各洲际武术联合会成立的基础上,1990年10月,国际武术 联合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并于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 武术锦标赛,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目前,国际武联已拥有83 个会员国,该组织已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并已正式向国 际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将武术列为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
在武术技术向世界推广之际,它所根植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逐 步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认识和喜爱。在首届世界武术镩标赛 论文报告会上,有多位中外代表分别从古典哲学、美学、伦理、 养生等方面对武术的丰富内涵和多种功能进行了科学探讨。“源 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武术已经成为沟通世界各国人民的桥梁和 友谊的纽带,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运动项目,武术必将 为丰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贡 献,更好地造福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伴 随着这个特点产生、发展的武术运 动可谓根深叶茂,内容丰富而且分 类方式很多,如传统分类中有以是 否“主搏于人”而分为内家与外家; 有按山川、地域分为少林、武当、峨嵋等门派,还有南拳北腿、 东枪西棍之说;目前有人依习武范围与目的将武术划分为竞技武 术、学校武术、民间传统武术和军事武术等;也有根据体育竞技 比赛项目将武术分为长拳、南拳、太极拳和同类拳种的器械、四 •类传统拳术以及传统器械。一般按运动形式可将武术分为3大类:
一、功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进行练习,以达到健体 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例如,专习浑元桩可以调心、调身、 调息,长时间站马步桩可以增强腿力等。
传统功法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形式与内容可分为内功 (内养功)、外功(外壮功)、轻功(弹跳)、硬功(击打和抗击 打)4种。其中前人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有些功法一直延续 至今,如“排打功”、“沙包功”等仍是提高武术专项技能的有效 训练方法与手段。
二、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 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整套练习。主要内 容有拳术、器械、对练、集体演练。
(一) 拳术
指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拳术的种类很多,如长拳、太极 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背拳、象形拳等。
(二) 器械
指手持武术兵器进行练习的套路运动。器械又可分为长器
械、短器械、双器械、软器械。目前最常用的器械是刀、剑、 枪、棍,它们也是武术竞赛的主要项目。
(三) 对练
指在单练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在预定条件下进行的假 设性攻防练习。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的对 练等。
(四) 集体表演
指6人以上徒手或手持器械同时进行练习的演练形式。练习 时可变换队形,可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三、搏斗运动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 力、较技的实战练习形式。目前武术竞赛中正在开展的有散打、 推手等。
(一) 散打
又称散手,古称手搏、白打等,由于比赛是以徒手相搏相较 的运动形式在台上进行,又称“打擂台”。现在的散打是两人按 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快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二) 推手
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棚、捋、挤、按、采、捥、 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黏随,寻机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以此 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一、武术的特点
(一)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
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是它的 本质特性。例如,散打的技术与实 用技击术基本是一致的,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只是 从体育的观念出发,竞赛中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严格规定了禁
击部位和保护器具。作为中囯武术特有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 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有的还具有地方特色,但无论何种套 路,其共同特点都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构成 套路的主要内容。虽然套路中不少动作的技术规格与技击原形不 同,或因连接贯串及演练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 义的动作,但通过一招一式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仍然是套路技 术的核心。
(二) 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
既讲究动作的形体规范,又要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 体运动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人的精神、意识 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指人体手眼身步的活动,如太极拳要求 “以意识引导动作”,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等。套路演 练在技术上特别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 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 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 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独具 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和练功方法。
(三) 内容丰寓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类别的武术项目其练 功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 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I、职业、体质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 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 的限制,场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简,这种广泛的适应性给开展群 众性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浏览1,76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