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手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一般包括手型与步型、步法与手法、腿法与膝法等,这 是散手技击的基础。俗话说:“书不可一日不读,功不可一日不练”,“苦读书书中有 玉,勤习武武内生金”。习武者通过长期刻苦的基本功训练,能增强关节的灵活性、 韧带的柔韧性、肌肉的控制力、内劲的爆发力等,可使身体各部位、各系统得到全面 训练,能较快地提高散手专项身体素质,对提高技能、提高功力、增强体质具有重要 意义。 拳谚说:“练拳容易走步难”,“步不快则拳慢,步不稳则拳乱”,“拳快不如变身 快,身快不如步法快”,“手到脚不到,破敌不得妙;手到脚亦到,方为得玄妙”,“手打 三分腿打七分,胜人全凭脚下疾”等,都说明了步法的重要性。因此,通过练习提高 步法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十分重要。 手法、腿法是主要的进攻技术.讲究速度快、力量大、力点准、预兆小、方法巧。 兵书上说:“兵贵神速。”拳理说:“眼明手快,有胜无败”,“出手不见手,打拳人不 知”,“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起手如闪电,闪电不及合眸;打 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都说明快可使对方防不胜防。有人说:“放松就是最快, 最快就是放松。”放松包括肌肉放松和精神放松,精神放松是灵魂;肌肉放松才能使 力的传递畅通无阻,才能使劲力百分之百到达着力点,才能有强大的力量。拳谚有 “蓄势散手,着人成拳”,是指蓄劲时拳心要空,发劲冲拳着人的一瞬间成拳,并要求 直腕,以防受伤。松(柔)是手段,紧(刚)是目的,通过松的手段让身体更多的肌肉 去参与运动.最后达到内外合一。内外合一体现在散手的发劲中,叫整劲或爆发 力。预兆动作暴露了进攻的意图,达不到快速、隐蔽出击的效果,如有的选手实战 中有眨眼、皱眉、咧嘴等现象,有的出手或出腿时先收后打、先拉后打或重心先调整 一下再出击,有的打拳时先动步、手脚不协调等,习练者要避免习惯性错误动作。 习武者在长期的练习中结合自身实际,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练习手段,逐渐 形成了一套由浅人深、完整而系统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限于篇幅本书只作部分 介绍。

要点:插掌时直腕.推掌时坐腕;自然掌形时,拇指展开,四指并拢,虎口撑圆,

(1)五指尖端撮在一起.腕关节弯曲.称之为勾手。如图3-3所示

图片8 图片9

第一节手型与步型

—、手型

(-)拳

四指并拢卷握,拇指紧扣食指与中指的中节。拳心向下为平拳.拳眼向上为立

要点:握拳要紧.拳面要平,手腕要直。拳谚说:“蓄势散手,拳。如图3-1所示。

图片10

拳心要空,作发劲冲拳着人的一瞬间成拳。

(二)掌

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插掌时为平掌,推掌时为立掌。如

图3-2所

图片11

(五)刺眉指

食指、中指伸直展开,其他三指卷曲。如图3-6所示

图片12

二、实战姿势

实战姿势也称预备姿势、基本姿势。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 拳种和类别,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其基本姿势如形意拳 用三体式,南拳用马步,长拳用高虚步,八卦掌用摆扣步等,都具有各自的攻防含 意和攻防规律。自古以来,习武者通过久经锻炼,已把各拳种的技术运用于散手 格斗中,并发挥优势。广大散手爱好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 姿势进行锻炼。然而,不管什么样的基本姿势,都应具有两个条件:一是便于进 攻;二是便于防守及反击。运动员根据攻防的特点和要求,在瞬息万变的实战中 迅速转换步法、变换姿势。拳谚说:“步法是一切动作的先导”,“手到脚不到.破敌不得妙;手到脚亦到,方为得玄妙”,充分说明了步法的重要性。而本书的实战 姿势如下:

两脚前后开立,与肩同宽,左脚在前,重心在两腿之间,两膝微屈,两脚脚掌 着地,左脚内扣45°左右,右脚外展45°左右;左臂屈肘大于90°前伸,肘尖向下, 左拳与鼻同高,拳心斜朝下》右臂屈肘小于90%大臂贴肋,肘尖向下,右拳与下颔 同高.拳心向左,目视前方。左脚在前为“左实战姿势”(见图3-8),右脚在前为 “右实战姿势”。

图片13

要点:


  • 下颔微收,闭嘴合齿,沉肩垂肘,两膝微屈,脚跟微抬,使身体处于蓄势待发 或一触即发的“弹性”状态。

  • 侧朝对方,两拳与对方成一线。实战中身体暴露给对方的投影面要小,两 臂一上一下紧护头部和躯干的防守面要大。


实战运用:进攻与防守的预备姿势。

三、步型

  • 弓步


左脚向前跨一大步(约三脚半长),左腿屈膝半蹲,脚尖微内扣;右腿挺膝伸 直,脚尖内扣,目视前方。弓左腿为左弓步,弓右腿为右弓步。如图3-9所示。

要点:前腿弓,后腿绷。

实战运用:对方左直冲拳攻击我头部,我下潜躲闪.随即左脚上步,右手从其左 腿外侧搂其膝窝,同时左手推其胸或颈部.成左弓步。如图3-。10所示图片14

(二)马步

两脚开立(约三脚长),脚尖向前,屈膝半蹲,重心落于两腿之间,目视前方。如 图3-11所示。

要点:支撑腿微屈,落地生根;提膝适用于防守反击。

实战运用:对方铲腿攻击我小腿,我左腿屈膝提起躲闪,成右独立步。如

图3-14所示。

图片15

两脚前后开立,屈膝半蹲.左脚脚尖点地,重心落于右腿,右脚外展45°,目视前 方。左脚在前为左虚步,右脚在前为右虚步。如图3-15所示。

要点:虛实分明,适用于防守反击。

实战运用:对方右正蹬腿攻击我腹部.我向右滑步,重心右移,同时左手向下、 向左后方搂其小腿或脚踝内侧防腿,成左虚步。如图3-16所示。


  • 从左实战姿势开始,左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腿屈膝半蹲,左脚脚尖点地,重心落 于右腿,目视前方。左脚尖点地为左丁步,右脚尖点地为右丁步。如图3-17所示。丁步要点:虚实分明,适用于防守反击。

    实战运用:对方右弹腿攻击我裆部,我左脚退步,重心右移,同时左手向下、向 左后方搂其小腿或脚踝内侧防腿,成左丁步。如图3-18所示。图片16

    步法 (一)前进步










    要点:从左实战姿势开始(以下均同),左脚前进一小步,右脚随之前移一小步,上体 姿势不变,成实战步,目视前方。如图3-23所示。

    脚步移动时,两脚跟掀起,脚掌擦地前滑,重心平稳,避免起伏摇摆,两手动 作不变;右脚蹬地推动左脚前进,右脚快速跟进,右脚跟进的距离与左脚前进的距

  • 图片18

    仆步

    两脚左右开立,右腿屈膝全蹲,大小腿靠紧,臀部接近小腿,重心落于右腿;左 腿挺直平仆,脚尖里扣,全脚着地。仆左腿为左仆步,仆右腿为右仆步。如图3-21 所示。

  • 图片19

    要点:进攻时重心前移。

    实战运用:对方右直冲拳击我头部,我右手从其臂外侧抓采其小臂或腕防拳, 随即左脚上步别其右脚,同时用左臂靠击其右肋,右掌助推左臂向前挤靠,重心略 前移,成半马步。如图3-20所示

  • 图片20

    要点:挺胸、塌腰、沉髋。

    实战运用:对方左弹腿攻击我裆部,我左手从其腿外侧向左后方搂其小腿或脚 踝,随即用右腿扫击其右脚,成右仆步。如图3-22所示。

    离相等。

    • 前进步的距离大小根据实战需要而定。拳谚有“前进一丈,后退八尺” 之说。


    (二)后退步

    右脚后退一小步,左脚随之后退一小步,上体姿势不变,成实战步,目视前方。 如图3-24所示。

    离相等。

    • 前进步的距离大小根据实战需要而定。拳谚有“前进一丈,后退八尺” 之说。


    (二)后退步

    右脚后退一小步,左脚随之后退一小步,上体姿势不变,成实战步,目视前方。 如图3-24所示。

    要点:两脚跟掀起,脚掌擦地后滑,重心平稳.避免起伏摇摆;左脚蹬地推动右 脚后退,左脚紧跟后退,右脚后退的距离与左脚紧跟的距离相等。

    (三)左滑步

    要点:两脚掌擦地先后左滑,两脚向左移动的距离相等。左脚向左滑一小步,右脚随之向左滑一小步,上体姿势不变,成实战步,目视前 方。如图3-25所示。

  • 图片2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都应该做的,作者身为一名武术爱 好者和工作者,更当义不容辞。自2014年1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太极拳 实战用法》之后,作者再接再厉,终于完成了此书的编写工作。

    可以说,《武术散手技法》是作者几十年从事武术事业的经验总结。回顾数十 年的武术生涯,作者在其中扮演了多种角色。

    一是武术管理者。1985年作者从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体育系武术专业 毕业,服从组织分配回家乡义乌体委工作。多年来,趁在体委分管武术工作和担任 市体育总会秘书长、市武术协会主席、省武术协会理事之机,积极参与群众武术和 竞技武术的宣传、发动及组织工作,深入民间,遍访拳师,切磋技艺,博采众长;任 《体坛报》特约记者,在各级新闻媒体及国家体委《体育工作情况》发表体育文稿数 百篇。

    二是武术教练员。曾长期任义乌市体育辅导中心武术散手总教练。在那激情 燃烧的20世纪80年代,习武健身是一种时尚,作者投身武术热潮,发挥武术特长, 推广武术文化,满足社会需求。学员中有来自社会各界、各行业的武术爱好者,还 包括市委书记等众多党政领导;为驻地武警部队创编和传授武术格斗套路,帮助他 们在各大比赛中获得佳绩。同时,还多次带领市运动队参加全国和地方性的武术、 散手、太极推手等比赛并屡获金牌。

    三是武术裁判员。身为国家一级武术散手裁判,作者多次担任浙江省武术比 赛、散手比赛、高校武术比赛的裁判工作和金华市公安系统散手比赛的总裁判长等 地方裁判工作。

    四是武术运动员。著名武术家杨澄甫说:“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一日之 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作者恪守习武健身的理念,把习武当成一种生活、享受 和财富。平日里,勤学苦练,日跑万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几十年如一日;多次 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并屡获冠军,还有幸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 国武术协会领导的亲自授奖。

    可以说,几十年来和武术有关的访问、训练、教学、比赛等实践活动,为作者编 写本书积累了一些实用技术和经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酝酿到成文,该书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吴功玉的支持, 得到了斯建民、吴益中、王清池、王迎、王荣山等众多市领导和卜芝生、楼良四、骆西 良、黄海等有关领导以及江山市有关领导赵江平、时任武警驻义乌部队首长方涵、 时任金华市体育总会秘书长张益民、时任义乌市体育总会秘书长刘忠良、山东省梁 山县梅花拳传承人孙久才、义乌传统拳种传承人吴根法的重视和关注,他们或言语 激励,或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得到了义乌市委防范办、义乌市委政法委、义乌市公 安局、体育局、教育局、武术协会、东方武馆等相关单位和领导的大力支持。

    此外,编写工作中还得到了多位专家教授及亲朋好友的帮助和支持。如,为本 书提供技术指导的中国武术九段、浙江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时任浙江省武术队总教 练陈顺安,浙江大学体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A级武术裁判林小美,浙 江警察学院教授吴忠农,中国计量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季建成等;为本书提供出 版指导的我国著名教授骆高远;为本书提供技术示范的全国武术冠军、连续四年参 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武术表演、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武术表演以及担任 2010年亚运会残疾人运动会闭幕式第二篇章导演的罗灯红;为本书提供摄影支持 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卢国良等等。还有,一直致力于支持作 者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的浙江蓓蕾布艺有限公司董事长骆忠健,一直以来在背后默 默给予支持的夫人宋妍萍和女儿骆艺……

    值此该书付印之际,对以上所有帮助、支持、关心笔者的人一并谢过。

    2010年6月2〗日,全H农民武术比赛暨武术之乡传统拳种传承人演武大赛闭幕式在陕 西宝鸡体育馆隆重举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丨著武术协会副主席陈闺 荣先生(左一)给获得对练项0冠军的本书作者骆广才(右二)和张征军(右一)颁发金牌和获 奖证书。

    2014年5月17 — 19日•作者与父亲胳朱瑞参加在江苏徐州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比赛 暨全国农民武术比赛,作者获得4个冠军,骆朱瑞先生获得〗金1银。图为作者(右)与父 亲在徐州体育馆合影留念。

    2014年7月5— 7日,作者参加在湖南东安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 经过奋力拼搏•最终技压群雄,获得绳镖、对练两项冠军。图为作者在东安一中体育馆留影。

    20世纪80年代,作者在义乌市体委分管武术工作时与多次参加省、市武术比赛并屡获 冠军的市武术队运动员、胞妹骆金英合影留念

    还要出版两册“姐妹篇”

    “《太极拳实战用法》针对的适用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接下来,我还要针对 广大年轻人和武术专业运动员各出一部姐妹篇。”骆广才欣喜地告诉记者,他的第 二部专著《武术散手技法》目前已完成初稿•共计30多万字,准备在明年1月正式 出版。第三部专著取名《传统武术套路》,目前也已在酝酿筹备中,打算后年1月

    面世。

    据介绍,《武术散手技法》自去年9月开写以来,进展顺利,该书将系统介绍中 国武术散打运动踢、打、摔、拿等攻防技术•内容包括散手概述、武术道德、基础训 练、防守技术、进攻技术、抱摔技术、擒拿技术、肘膝技术八个方面武术散手是两 人按照规则以踢、打、摔、拿等武术攻防技法进行徒手格斗的对抗运动,是中华民族 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 儿女用以自卫强身的重要手段之一。”胳广才说,散手运动对提高人体的灵敏度、技 巧、力量、耐力等素质,锻炼坚强意志.培养顽强拼搏精神以及提高习武者尊重对 方、尊重裁判等良好的品德修养均具有重要意义。

    汁划在2015年底前完成的《传统武术套路》,胳广才将着力介绍自己的三项 “绝技”-一单刀进枪、绳镖和八卦掌,同时还将介绍义乌的民间南拳套路。

    “绳镖是珍贵的武术文化遗产,在近几年的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中,会绳镖的人 已不多.我得把这项绝技传承下去。”骆广才说.绳镖与流星锤、三节棍、九节鞭同属 软器械,它以绳索缠绕着身体各部变化出各种击法和技巧构成套路.是技巧性较 强、难度较高的项目.目前在全国练这个的没有几个。

    “有人曾说过,•武’到最高境界之后就达到了‘文’,只是比文人多几分坚韧。 我喜欢读书,也有一定的写作功底,理应把ft小练就的一身功夫通过文字和图片的 形式传给后人。”胳广才如是说。

    2014年2月27日《浙中新报》

    武术散手是两人按照规则以踢、打、摔、拿等武术攻防技法进行徒手格斗的对 抗运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可以说,“武舞”、

    “手搏”、“打擂台”等武术运动在华夏大地上延绵了数千年,是中华儿女用以自卫强 身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运动之一。

    世界上有许多格斗运动项目,如摔跤、柔道、泰拳、跆拳道、空手道、拳击等.也 都具有技击特点,但没有一个项目像中国武术散手这样内涵丰富、技法独到。它以 中华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武术攻防技术为核心内容。其中,技击是武术的本质 属性,传统武术各流派、各拳种、各功力展示多姿多彩,其内涵就是技击。它运用了 兵学、阴阳说、刚柔说、动静说等技击原理,博采各家之长,可谓博大精深,神奇 莫测。

    散手运动对提高人体灵巧、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锻炼勇敢、顽强、刚毅、果 断、吃苦耐劳的意志,培养敢于拼搏、不甘落后的精神以及提高习武者尊重对方、尊 重裁判等良好的品德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把武术散 丨

    手纳人体育竞赛项目,使散手成为中国区别于世界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之一。

    本书旨在传承武术文化,挖掘技击精华,弘扬民族体育,倡导尚武精神。本书 ©

    共分八章,重点对传统武术的踢、打、摔、拿方法和防守反击技术进行了介绍,内容 _

    包括:散手概述、武术道德、散手基本功、防守及反击技术、进攻组合技术、快摔技 术、擒拿技术、肘膝技术八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技术动作曾在高等院校、

    武警部队、体育辅导中心、武术馆(队)的散手教学实践中进行过试验。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 化、出其不意。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其核心是散手技击。散手技法灵活多变,进攻 时有快攻、强攻、佯攻等方法不一的战术形式;防守时有引进落空、乘势借力、直来 横取、横来直破等巧妙灵活的技术手段。习武之人应恪守“远踢、近打、贴身摔”、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等技击理念,崇尚智慧的力量,以精湛的武艺、巧妙的技 巧、灵活的战术战胜对方。全书500多组示范动作,近1000个动作镜头,读者可

    结合实际选择或设计适合自身特点和实战需要的技术与战术进行训练,扬己之长, 避己之短,抑彼之长,攻彼之短,攻之有法,防之严密,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实效。 本书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读者可以举一反三。

    习武讲究“体用兼修”。练“体”是知己功夫,指通过套路和功力的练习,提髙武 功水平;练“用”是知彼功夫,指通过交手比试和实战比赛,提高实战能力。“既得 艺,必试敌”,实战训练和比赛是检验战术运用的最有效手段。如果说只练套路或 功力,缺乏实战经验则“有体无用”;只练散手招数,缺乏武功基础则“有用无体”。 唯有体用兼修,方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最后,希望广大读者通过武术散手练习增强体魄、防身自卫。同时.提醒大家 切勿好勇斗狠,误己误人。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存在错误及不周全之处,敬请各方专 家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有所改进。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具有技击内涵的动作为基本内容,以套路、 格斗、功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散手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两人按照一定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武术攻防技法进行徒手格斗的对抗运动。 它以传统武术各流派、各拳种、各功力的攻防技术为核心内容,内涵丰富,技法独 特。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无论是“打擂台”,套路、功力演练,还是舞台或影视武 打表演等都是武术技击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说,散手运动是以身体动作诠释中 国文化的生动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传统体育特征和武术攻防特征。

    散手,俗称散打、拆手、过招、技击、交手、过手等,明代以前亦称手搏、相搏、试 卞、试拚、试弁、白打、拍张等。“搏,手对战也。”(《汉书•李陵传》)“武艺十八,终以 白打,以白打为终,明呼其不持铁也。”(《闽小记》)从中可以看出,白手相打、不持器 械赤手空拳相搏斗,是我国最古老的武术项目之一,也称相散手。由于散手运动一 般在台子上进行,所以又称“打擂台”。

    一、武术散手的起源

    原始社会大约经历了几十万年。据古书《韩非子》和《礼记》中记载,当时是“人 民少而禽兽众”,“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斗争中,获得了格斗 和捕杀的技能,这是武术散手的萌芽。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部落之间的战争,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记载:“轩辕之时, 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其大致

    意思是说,由于神农氏力量衰落,不能再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于是就被轩辕(黄 帝)取代了。轩辕为了对付经常出现的部落战争,组织部落成员习用干戈(“干”是 作战时防御的盾牌,“戈”是一种进攻的武器)。

    《淮南子》中记载:“……故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 之。”大致意思是说,舜与苗部落在长期的武装冲突中,苗始终未被征服,后来舜一 方面修明政治,另一方面让战士操持刀、矛、斧、铲等具有攻防含意的武舞。

    《礼记•乐记》中也有记载:“干戚旄狄以舞之。”可见,无论是人类与自然界以 及部落之间的战争,还是人们“执干戚以舞”的武舞.持石刀、石矛、右斧、骨矛、骨 匕、玉铲等武器,用砍、砸、击、刺等攻与防的方法,都促进了散手的形成和发展。

    二、 春秋战国时期——以“角试”选拔武艺人才

    各国为了称霸、争雄,十分崇尚武功。《诗经•小雅》中说:“无拳无勇,职为乱 阶。”管仲治齐时,号召全国举荐拳术人才。“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 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为交流武功举行了比试, 《管子•七法》中记载:“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故举之如 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挡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人,莫敢禁围”。大意 指,武功轻如鸟飞,快如闪电,猛如狂风,前破进攻,后防偷袭,攻防自如,势不可挡。 这足以说明当时武功的高强。

    当时在思想、政治、哲学等领域中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和学派.大家各自著书立 说,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庄子•说剑篇》中记载:“夫为剑者,示之以虚, 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论述了引敌深人、后发先至的攻防战术。

    三、 秦汉时期——手搏比较普遍

    秦汉时期,我国武艺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秦朝虽然下令禁止民间习 武,但社会上的习武风气从未停止过。秦灭六国后,各国贵族不甘灭亡,暗中坚持 操练武艺,随着部分职业武士的专业化,武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到了汉代,由于统治阶级对于武功的重视,社会的习武活动有增无减。汉代实 行义务兵役制,凡23至65岁的男子每人服役两年,因此几乎所有男子均有机会参 军接受军事训练,他们复员之后把军队中所学的武艺带到了民间,其中武艺出众的 人,任为“亭长”,负有教练民众习练刀剑、弓弩等兵器的责任,此举大大促进了民间 习武的开展。

    《汉书•艺文志》中有“手搏六篇”、“试弁”的记载4汉书•哀帝纪》中说:“孝哀 雅性不好色,时览卞射武戏。”这里的“手搏”、“试弁”、“卞”指散手,手搏是继先秦之 拳勇,开后世武术之端。汉代“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晋书•舆服

    唐代创立——武举

    唐代实行科举制,科举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立了武举。武举就是用考试 的方法选拔武艺人才。该举措为习武之人敞开了大门,促进了崇尚武勇风气的形 成,推动了武艺的普及和提高。“文事武备”、“文武双全”成了当时社会品评人才的 标准。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几乎都喜欢习拳舞剑,“诗仙”李白从小喜欢剑术,“十 五好剑术,偏干诸侯”(《与韩荆州书》),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 州裴长史书》),游遍大江南北。

    唐太宗十分重视武艺的训练,唐朝的府兵制是职业兵制,将兵终身为武,以武 为业,精研武艺.武功髙强,军力强盛。

    五、 宋代出武坛奇才一金台

    宋代的武举与唐代相比,减少了部分武艺内容,增加了兵书策义等理论方面的 内容D《宋史•选举三》记载:“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凡武举,先试义、策于秘 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于庭。”即先试兵书策义,后试骑射 武艺。“武举本求武将之材”;“武举三年一试”,分“解试”、“省试”、“殿试” H级。 “解试”由地方诸州主持省试”由兵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殿试第一名即武 状元授予正将,第二、三名授予副将,第四、五名及省试第一名授予准备将。六名以 下另行分配。

    北宋时,浙江义乌出了一位武坛奇才——金台。1065年,西夏番邦在汴京(今 开封)设下黑风擂台,意欲进犯中原,皇上颂下诏书,广选人才。金台揭了皇榜,前 往京城打擂台,以“倒挂金钟”的绝招对准纵身向上而来的黑风,当头挥拳一砸,黑 风顿时一命归西。金台的拳头打出了国威,从此西夏国俯首称臣。据说,金台是宋 朝武术家周侗的师父,而周侗又曾是岳飞以及梁山好汉卢俊义、林冲、武松等人的 师父,其武功号称“古今天下第曰武举人。次年九月会试于京,中试者曰 武进士《……殿试,简朝臣四人为读卷官,钦阅骑射技勇,乃试策文。临轩传唱状

    元、榜眼、探花之名。”

    凡中举者授予官职。《清史•选举三》记载:“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或授 副将、参将、游击、都司,二、三甲进士(武进士)授守备、署守备。其后一甲一名(武 状元)授一等侍卫,二、三名(武榜眼、武探花)授二等侍卫。营、卫守备有差。”凡各 省武生、绿营兵丁皆得应乡试,武举及现任各千总、把总等皆得应会试。直到1905 年8月,清政府下旨:“停科举,以广学校。”从此,结束了唐代以来的武举制。

    明清时期一些武术家博采众家之长,兼习各派之优,身体力行,著书立说,在武 术理论方面有所建树。戚继光的著作《练兵纪实》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 篇。此外,明朝的一些武术著作还包括俞大猷的《剑经》、唐顺之的《武编》、程冲斗 的《耕余剩技》、何良臣《阵纪》、茅元仪《武备志》,清朝的包括王介祺的《拳经》、《太 极连环刀法》,黄百家的《内家拳法》,王宗岳的《太极拳经》等,为中华武术的发展作 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史学家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十八般武艺”,即“一弓、二弩、三枪、 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 十六爬头、十七锦绳、十八白打。”

    七、 民国时期——浙江举办国术游艺大会

    1929年9月27日,浙江省国术馆向全国发起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得到各省、 市积极支持后,于同年11月16—27日在杭州举办了“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又称 “杭州擂台比武赛”。这是民国初年极有影响的全国性武术比赛,参加表演者345 人,参加比武者125人,分别来自浙江、北平、重庆等近20个省市,均为全国武林之 精英。其中,历史上以“义乌拳头”闻名的浙江义乌选手包括胳士林、傅勤敏、龚志 良、许和义四人。大会采取先表演、后打擂的顺序进行;擂台赛不分级别,采用三战 二胜制,以打倒为胜。赛后计取最优等十名、优等十名、中等十名。此次大会规模 空前.激起了民众对武术的浓厚兴趣。

    这是民国第一次全国武术比赛,边比赛、边修改比试规则,整个比试过程先后 公布、修改规则共四次。

浏览1,9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