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起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是一种以技击为内容, 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传 统体育。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中。在原始社会里,人少兽多,工具简陋,生产力低下,人们 只得结成群体才能与自然搏斗。狩猎是原始人群的主要生产活 动,简陋的生产工具如砍砸器、木棍等同时也是狩猎武器。在 狩猎中,人们不仅依靠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动作,而且还 利用武器做出劈、砍、剌的动作。这些动作是一种原始形态的 攻防格斗技术,还没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只能算一种本能的 自卫活动。但是,没有这些活动,武术就失去了赖以形成的物 质基础。
有意识的武术萌芽活动是怎样产生的
在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成为一种 最主要的掠夺财富的手段。武器随作战需要而不断改进,弓箭、 投掷器、刀斧出现了。战场上的搏斗经验不断得到总结。在胜 利或休息时,人们把战斗中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
腿,为示威或炫耀而重新表演一番,这便是原始舞的重要起源 之一。而这种舞蹈起了模仿和训练攻防格斗技术的作用,频繁 的战争使以舞为形式的经验愈积愈多,攻防格斗技术逐渐发生 了质的飞跃,经验开始上升为有意识的活动,武术萌芽产生了。
原始社会时期的武术有什么特点
原始社会时期的武术产生于原始社会人与兽斗、人与人斗 的生产劳动中。这时的武术很原始,还没有进入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范畴。
商周时期的武术有哪些发展和特点
武术,在商周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在商代,武舞与练武逐渐分化。原始社会的舞是胜 敌经验即兴表演,本身包含攻防格斗技术。武王伐纣就是用武 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的,但其中的动作倾向于实战。也就 是说,武舞中练舞的成分增多了;艺术成分较多的武舞,逐渐 向娱乐性舞蹈转化。
其次,在周代,练武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有了专 门的训练时间和内容。奴隶社会尖锐的民族、阶级矛盾,使奴 隶主越来越重视对本阶级子弟和奴隶进行军事技能的训练和体 质锻炼。周代设立的“庠”、“序”等学校中,把射、,御、习舞 干戈列为教育内容,并且有了比赛的形式(射箭方面)。统治者 还规定了专门训练时间,“三时务农,一时练武练武内容有 射箭、器械攻防等技术。
再次,商周时随青铜的发展和作战的需要,铜兵器大量出 现,武器使用方法也相应得以提高。商代已有了铜矛、铜戈、铜 斧、铜钺,周代已有了铜戟、铜盾、铜刀、铜剑。这些兵器是 总结当时车战、步兵战的攻防效果,不断改进和创新而来的。同 时,有了一种兵器,就必然出现该种兵器的使用方法和防守方 法。这些方法虽然是些简单的劈刺勾抹,却为后来的武术发展 打下了基础。
最后,当时的五行说、八卦说,为以后武术的发展提供了 哲学基础,后来的形意拳、八卦掌就附会了前两者的学说。
从以上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商周时期,武术已开始成为 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春秋我国时期武术有哪些发展和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争霸,攻伐激烈。为争雄称霸,各 国都很重视“拳勇”、“技击”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重视技击 术在战场上的应用。齐桓公曾于春秋两季举行全国性,比较武攻 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豪杰俊雄。管仲亦曾在齐招募全国有 “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众者气来训练军队.齐国正是靠重 视拳勇、技击而首先争霸诸侯的。军队的习武练兵有了新的发 展,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规模上都远远超过了商周。当时的 习练内容主要是以技击为主的攻防格斗技术,已失去攻防意义 的武舞受到如韩非等人的抨击逐渐趋于向舞的转化。
- 铁制兵器出现并逐渐代替了铜制兵器,使用武器的技术 方法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步骑兵战逐渐代替了 笨重的车战;冶炼技术的进步使铁制兵器代替了铜制兵器。与 这些变化相适应的是兵器形制的变化:长兵器明显变短,重量 减轻,可以发挥一些劈、拦、扫等技击动作;短兵器由短变长, 可以更好地发挥利刃的长处。这时还出现了机弩。武器的改进 和创新,使武艺的内容、方法更加丰富充实起来。
- 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体育性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武 术在民间开始广泛流传。孙子曾指出“搏刺强士体",意即击剌、 搏斗除了较量武艺外,还有增强体质的作用。当时,武术在民 间广泛流传,出现了许多如欧阳子、干将莫邪等制剑匠师和如 越女、袁公、鲁石公等技艺高超的剑术家,其中越戈的剑术理 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 武术已有了 “相搏"和“斗剑”的比赛雏形。春秋战国 时期,“相搏”普遍流行。相搏时,拳打脚踢,连摔带拿,凡以 巧斗力制力制服对方就算得。它不但在摔法、打法、拿法上有 了突破,而且形成了为比赛打基础的“套路气这些套路,攻防 突出,既可以把比较完整的招数拆散在比武时用,也可组成短 套练习。这是武术的一个新发展。斗剑是当时盛行的另一种比 赛形式。奴隶主为观赏作乐而让他们培养的职业斗剑士上场相 击,每次比赛直到一方刺死另一方才分胜负。因此,可以说这 种比赛的体育性质并不明显,仅属于雏形。
- 春秋战国时期,武器向多样化发展。当时主要兵器有 “五兵"、“五刃"、“五剑”,内容大同小异。“五兵"为戈、殳、 戟、酋矛、夷矛。“五刃”为刀、剑、矛、戟、矢。剑和弓弩在 当时极为盛行。佩剑、斗剑成一时之风尚;“射”被作为“六 艺"之一,射箭能手辈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武术在春秋战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它已不像早先那样仅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而是逐渐成为人们 一种享受的需要。武术开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 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有哪些发展和特点
秦汉三国处于封建国家上升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 立,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使人民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相对 安静的环境中,为武术逐渐由单纯军事型向竞技方面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
秦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气客观上限制了民间练武活动。 但一种新的武术徒手对抗项目—— “角抵"却在秦朝盛行。角 抵是比赛双方用“相搏”中的摔法凭体力摔倒对方来分胜负,在 当时手中无兵器的民间盛行。秦朝还出现了新武器如铁椎、匕 首等。
汉初统治者为抵御匈奴,鼓励边民习武,大大促进了民间 练武活动。同时军队针对匈奴骑战特点而改进了作战方式,扩 大了兵种种类。与之相适应的是武器的变化,形制和用法上有 了新的突破。“五兵”有了新内容,即成为“弓、弩、戟、盾、 刀剑
汉代出现“武艺”这个名称,出现了许多武术家及不同风 格的流派。武艺是徒手或器械进攻、格斗技术与套路的总称。当 时它既包括有徒手的角抵、手搏以及斗剑等多种兵器的用法,也 包括有与攻防格斗技术紧密相连的舞剑、舞戟、对练等套路运
动,其中“角抵”在汉武帝时得以极力提倡,盛行国内。“元封 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汉书》)“手搏”是一 种从相搏发展而来的攻防性很强的技击术,在当时也很流行。手 搏和角抵,竞技性很强,有时还有裁判,已具有明显的体育性 Mo剑术仍盛行于汉,佩剑仍成一时之风尚,“汉自天子至百官 无不佩剑气剑舞开始脱离纯舞形式,攻防格斗性很强的套路出 现。剑术有单人及双人套路的舞练,也有了对抗性的斗剑。当 时使用的武器还有铁环柄刀、长戟、手戟、戈、矛、殳、斧、大 刀、狼牙棒等。
从以上武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秦汉三国时期,武 术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
- 武术逐渐由单纯军事技术向竞技方面发展,出现了 “角 抵,,、“手搏,,等形式的武术竞技比赛,武术体育性质已很明显。
- 汉代是武艺大发展时期,已出现了 “武艺"名称,并形 成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
- 武术对抗性攻防技术,如“手搏”、“角抵”、击剑等技 术大为提高,武术套路得到了充分发展,“舞剑”、“舞钺”有了 单练对练的套路。
- 象形拳术开始在汉代出现,已发现有模拟动物或吸取动 物动作特点并结合攻防方法的拳种。这对后来象形拳、形意拳 等拳种都有深远的影响。
浏览1,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