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人身的各部位肢体分段举例说明如下:
(一)头部
A、 头部下颚过分前伸
常见的姿势有:“提手上势” “手挥琵琶” “搂膝拗步” “肘底看锤” “十字手”“海底针”“指 裆锤”“高探马”等。
上述动作中由于下颚的过分前伸,使本来不易见到的“喉节”给对方见到了,所以人们常戏 _种错误形象为“问天”。“喉头永不拋”则是最好的规劝词。太极拳对头部正确姿势的要求 是:“头容正直,下颚微内收”(请注意“微”字,过多内收则是又一极端,同样是错误的),面 含微笑,百会穴中正,松颈竖项,顶头悬,颈项左右转动,轻松自如。
B、 头部过分向左右旋转
常见的姿势有:“左右云手”“搂膝拗步”“单鞭”“揽雀尾一捋” “左右分脚” “左右蹬脚” “扇通背”等。
关键是头部旋转的幅度超过了身躯转动的幅度,使颈项出现僵直、紧张、不放松。
C、 头部过分向下(即低头)
常见的姿势有:“下势”“十字手”(过渡动作中的下蹲与双手交叉合抱时)“斜飞”(左抱球 将要右转身时)等。
(二) 胸部
A、 挺胸
常见的姿势有:“单鞭” “白鹤亮翅” “玉女穿梭” “分脚”“蹬脚”“右打虎”“弯弓射虎”“扇 通背”“十字手”等。
太极拳对胸部的要求是“涵胸”,涵胸才能使肺部肌肉放松、呼吸顺畅、内气运行顺遂,有 利于气沉丹田,是K别于外家拳的重要特征之一。长期养成涵胸的习惯以后,更有利于推手技击 时的“化劲”运用,能“涵胸”才能“拔背”,能“拔背”才能“两膊相系”,身躯上部的两张弓 才能形成,才能力由脊发。要做到全身劲整,必须使“五弓俱张”,这是技击需要。
B、 凹胸
常见的姿势有:“进步栽捶”“海底针” “左右倒撵猴”等。
(三) 手臂
手的方面“过”与“不及”现象最常见,因为拳姿是通过各种不同手形体现,实在是不胜枚 举,究竟什么是它的“度”呢?归纳起来可以这样自我检查纠正,当手臂前伸时,肘关节应尽量 前伸到快临近直还未完全直时,直中要保持肘部微屈,肩关节也要尽量前伸、拔长,背部要有微 绷紧感,即停止,镜中自视,身躯左右肩胛骨平正,不能出现有一前一后的现象,如肩部根节有 不舒适感时,应立即停止,说明已经“过”了,应再缩回一点点,细心体会前伸的感觉,总之既 不能不伸,又不能过分的前伸,要做到“直中含曲、曲中求直”僵直是没有放松的表现,从技击 角度来讲,肘关节弯曲就会使手臂失去“棚劲”,影响手弓的形成,体现不出“两膊相系”的手 臂弹性劲,肘部“微屈”才是恰到好处的体现,手臂过分前伸也必然会导致身体重心超出体外, 易被人用采劲牵动。
凡手臂上举超过肩高时,如:“白鹤亮翅”“十字手” “双峰贯耳” “左右分脚” “左右蹬脚” “玉女穿梭”等,如仅作一般的手臂上举,必然会出现肩部“高耸”,与太极拳理论要求“松肩” “沉肘”不相吻合,也就是过的表现,克服的方法就是在手臂上举时,有意识的将“肩”往下松 沉,松沉会降低原来手的高度,这时你既要将肩向下松沉,又要同时将手上举到应有的高度,你 会感到手臂有些绷紧的感觉,这时臂部的棚劲就产生了,这就是正确的感觉了。
(四) 腕
太极拳对腕部的要求为:“坐腕”。现以腕部前伸为例,腕部可以分为三种形状:【A】“微 翘”(手指尖斜向前),【B】“翘”(手指尖向上竖起,意注掌根,稍前伸,此之谓坐腕),【Cl反 翘(掌根前突,手指尖后仰)第一种形状为“不及”;第二种形状为坐腕是正确的;第三种形状 为“过”了。“反翘”最易出现在手腕上举时,如“白鹤亮翅”中上举在右前额前方的右手,“玉 女穿梭”中上举的手腕,以及“搂膝拗步”中搂膝下按护膝的手掌。“反翘”会使腕部的肌肉、 肌腱紧张、僵硬,不舒适感特别明显,从技击角度讲当遇到外力时,易使手腕受伤。
(五) 掌
杨式太极拳的掌形要求像“荷叶”,因此又名“荷叶掌”,掌心要空、微呈凹形、五指自然分 开舒展,每一节指关节都要放松,练拳时由于内气的流动、冲击,手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轻微颤动现象,这只有在手指、掌、腕全面极度放松以后才会出现,“手指跳舞”现象,切不可人为的 去追求,为颤抖而颤抖之。
“过”的“手掌”形态一五指绷直、掌心扁平、掌背肌肉紧张。
“不及”的手掌形态一五指弯曲过多、手指低垂、掌心深凹。
(六) 腹
腹部“过”的拳姿为“突肚”。常见的拳姿有:“白鹤亮翅”、“单鞭”,前者为身躯不中正及 臀部后坐不够所致,后者为左胯内收不够,右腿蹬得不足,身躯不正所致。
(七) 膝
凡前弓的实腿,其膝盖超过足尖时都谓“过”,常见的姿势有:“单鞭”、“揽雀尾一棚、挤、 按”、“起势”(过分曲膝下蹲)、“搂膝拗步”等。纠正的方法,只要将前伸的腿,胯根内收,“吸 胯”,与“命门穴”后突就可以避免了。
凡后坐的姿势,其虚腿不论是脚跟点地,或是脚尖点地,或是平放在地,其膝盖只能是微 屈,如有明显的隆起或弯曲的都是“过”的现象,常见的姿势有:“提手上势”“手挥琵琶”“倒 撵猴”“白鹤亮翅”“上步七星”“退步跨虎”等。
膝部的不及通常指的是“弓步”中的后腿,该蹬直的没有蹬直(这里的“直”指的是直中含 微屈,不是挺死的直),俗称“软腿”。拳经云:“其根在脚”。力的传导路线起于脚跟,如弓步后 腿不蹬则前手发力无根,必将削弱前手发劲的力度,腿“弓”不能形成就会影响五弓俱张,也就 不可能达到全身“劲整”的目的。
(八) 身驱
“川字步”是衡量身法、步法是否正确,重心是否稳固的唯一尺度与标准,最难做到的是身 躯后坐时,由于虚腿没有支撑的东西,所以习惯上都将身躯移往实腿那边,这样就使“百会穴” 与“会阴”都偏离了“川字步”的中间一竖,出现身体重心偏移,如“白鹤亮翅”、“肘底看捶”、 “倒撵猴”等,严重的还出现胯骨明显外突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身躯犯了 “过”的现象。
弯腰、厥臀同样是身躯“过”的现象。常见的弯腰拳姿有:
“海底针”、“下势”、“进步栽捶”、“搂膝指裆捶”等,常见的厥臀拳姿有:“肘底看捶”、“倒 撵猴”、“上步七星”等。厥臀是身躯不中正的又一现象,是臀部过分向后突出所致。身躯如违反 “川字步”的原则,必将导致重心向左右偏斜的错误,出现身法不中正,也是“过”的表现,与 人推手时就会出现重心偏坠,容易被人引动,受制于人,使自己失势。
通过上述的举例、对比、分析,我们对“过”与“不及”已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概而言 之,“过”就是指拳姿、动作过了头,偏离了重心,违反了“自然”的原则(太极拳最讲自然, 最朴素,“大道至简”);“不及”指的是拳姿或动作不到位,肢体还有潜在的力量,没有充分挖掘 与完全发挥出来,肢体的弯曲处,该伸的没有伸够,弯曲度一大就会阻碍气血的畅达,就会出现 断劲,失去了棚劲与弹性。若能做到无过、无不及,就不会犯顶、扁、丢、抗之病,因为太极之 道即为“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整套拳架的演练过程中,全身各部分肢体会随 着拳姿的不同在不断变换位置、重心、形态、劲路,要求练拳者的每一个拳姿都要符合太极拳的 原理、要领、技击原则。不犯“过”与“不及”的毛病,决非一件易事,但不是做不到,关键是 缺少明师指导,很多人不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练拳,每天都在重复着错误的动作,事倍功半,收 效甚微。本书的特点就是采取先教“单式”,“定式”,以太极拳的原理、要领,如虚领顶劲、含 胸拔背、分虚实、沉肩坠肘、立身中正、川字步、外四合、如何节节放松等逐式进行讲解,并以 双示范的方式进行对比讲解(动作错误示范、动作正确示范);并同时讲解技击要求、使用方法、 进一步强化了动作范围、手脚的高低位置、(位置就是劲,位置搁对了,自然出劲,而正确的位 置必须与人的生理结构及技击原则相符)形态、动作的幅度、棚劲的体现、如何才能做到身备五 弓、以及劲整时全身各部位怎样相互密切配合等,像这样定式、理论、技击法三者同时讲解,三 管齐下,
浏览6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