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竞技武术逐步走向国际化

自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定了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方针后,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国在历年派出武术团队出访表演、扩大影响和宣传 武术的基础上,以比较成熟的套路运动的竞技形式首先开展国际武术竞赛活动, 并日渐活跃。

1985年,我国在西安举办了第1届国际武术邀请赛,竞技武术首先以主人 的身份用请进来的方式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1986年又在天津举办了第2届 国际武术邀请赛。这两届邀请赛影响和推动了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武术竞赛 活动,为竞技武术进一步加大对外推广的力度和实施国际化战略创造了良好的 氛围。

从1987年起,在日本横滨、中国香港、韩国汉城、菲律宾马尼拉和越南河 内等地先后举办了亚洲武术锦标赛。亚洲在中国武术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和地 区的武术套路运动竞技水平逐年提高,成为世界上武术运动发展较快的地区。 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4年在日本 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和1998年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13届亚运会,武术都 被列为亚运会常设比赛项目。1991年,北京举办了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这是 一次由4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世界性的武术盛会,它昭示中国的竞技武术经过 近10年的筹措与努力,终于取得了由国际性的武术赛事向世界性的武术竞赛转 变的阶段性胜利。这次比赛,中国的套路和散打同时被接纳为世界性的竞技运 动。它说明在中国举办的武术赛事,套路和散打都将是并行不悖、代表当代武 术的两种主要竞技形式,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我国要贡献给世界的民族传统 体育项目。1993年第2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举行,后来每隔 两年,这一世界性的武术赛事又在美国、意大利、香港和亚美尼亚等国家和地 区相继举行。

在武术推向世界的进程中,不仅在亚洲竞技武术的赛事频繁,而且杯欧洲 举办的多届武术锦标赛上,套路和散打竞技都已成为赛制,法国、意大利、比 利时、英国、德国、西班牙、瑞典等国都派队积极参加。此类洲际武术赛事, 除了亚洲、欧洲之外,在各大洲武术组织的推动下,竞技武术在世界上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为了向世界推广武术,国家体委组织专家编制出版了长拳、刀、枪、剑、 棍、太极拳、太极剑、推手、南拳、南刀、南棍以及陈式、杨式、吴式、孙式 和武式太极拳等各种竞赛规定套路,还举办了各类学习班,选派教练员援外推 广这些竞赛套路。同时,为了适应国际竞技武术的发展,对纷至沓来的各国各 地区的武术团体和个人,举办了外国学员培训班。随着国际性、世界性武术竞 技运动发展的需要,我国多次举办了国际武术教练员和国际武术裁判员学习班, 为各国、各大洲武术组织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为竞技武术推向世界莫定了基础。

2.世界已经接纳武术

自1984年筹备成立由中国牵头的国际武术组织起,把武术推向世界的目标 中已经蕴涵着进军奥运会的决心。在它的推动下,之后的14年间,各大洲的武 术组织纷纷建立起来。欧洲武术协会、南美武术功夫联合会、亚洲武术联合会、 非洲武术功夫联合会、大洋训武术联合会,这些洲际武术组织的建立,表明当 代中国武术已经有组织地进入了世界范围的发展。

国际武术联合会会员数由1990年成立之初的38个发展到1993年巳有57 个,一年后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两年后接近奥委会接纳的会员数, 达到了 75个。1998年国际武联已达到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基本要求» 1999年国 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接纳国际武术联合会,这表明世界竞技体育最有权威的机构 正式承认武术的竞技地位,竞技武术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己不容忽视。图片18

第一节学校武术的发展与思考

武术是中国人体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优秀民族传统问题的真实存在,武术 教育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工具和形式,它伴随着武术的产生而产生,发展 而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进步的过程。它的发展既有连续性,也表现出一定的 阶段性,这与我国发展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紧密相关的。学校武术教育也 不例外。

一、古代学校武术教育

(一)夏、商、周时期的学校武术教育

传说中夏朝就已有了学校,其固定形式为“序”、"校”、“痒”;商、周学校 有文字记载,商代学校有"教”、“序”、“痒”、“学”等类型;西周的学校分为 “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设在国都,分“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乡学设在地方,分痒、序、校、熟四级。《孟子•滕文公上》曰:“夏曰校,商 曰序,周曰痒,学则三代共之。”

关于教学内容,夏朝主要是战争的经验和技能,西周的学校除了习射之外, 还习御。在学校学习“五御”即“鸣与鸾,逐曲水,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六艺”中的"礼",有不少习武的内容;"乐”中的部分内容兼有武术套路的 初影;“射”、“御”是当时车战中最主要的军事技能,“射”是射箭的方法和技 巧,“御”是驾御战车之术,都是军事武艺的专门课程。

夏、商、周时期,武术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有重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 促进了武术的正规化发展,并开创了武术通过学校进行传播的先河。但由于奴 隶社会的学校是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学校中的学生也只能是奴隶主贵 族的子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武术教育的机会,使武 术教育活动不能向更大范围拓展。

(二)春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学校武术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争霸,战争激烈,养士成风,出现了 “文武分途”。 许多豪侠勇武之士未曾在学校学习过,而经过学校学习的文士则只重读经书而 不重武艺。秦朝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没有了学校教育,也就谈不 上学校武术教育。汉代虽然恢复了官学,但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官学教育只以儒家六经为主,实际上取消了包括武术在内的体育教育内容。两 晋南朝的“国子学”、北朝的“四门学”、南朝的“四学”、三国的“律学”、晋 朝的“书学"、南朝的“医学”等都是官学,均没有体育教育的内容,更谈不上 武术。隋唐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教育相当繁荣,如唐设''国子监”,下辖六 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此外,还有医学、天文学、 弘文馆、崇玄馆等专门学校,学校体制相当完备。但是所有这些学校的教学内 容多以儒经为主,都没有类似武术的内容。虽然宋代以后官学入学等级稍微放 宽,明代已无门第限制。但这些学校仍然只学儒经,不习武事,在很大程度上 制约了武术的发展。中国武术大部分都停留在民间以“口传身授"为主的层次 上,制约了学校武术的普及和开展。

宋代宋仁宗庆历三年五月创立武学。但好景不长,办学不到三个月就停了. 直到1072年,宋神宗重设,分为上、内、外舍三个等级,等级之间通过考试可 以实现递升。1102年,宋徽宗建立州县武学:中央武学学制3年,学习内容为 诸家兵法和各种军事技术与军事指挥,每年春秋两季考试马、步射等武技和兵 法,合格者可参加殿试。地方武学考试优秀者可进中央武学。

明清武学在武术考试内容略有增加,但大致与北宋相仿。武学的开设,提 高了习武人员的理论素养,促进了武艺与兵家谋略及阴阳家思想的结合,推动 了武艺训练理论、武术思想的发展。它对武术在学校的开展有积极的意义。

 

(三)清末学校武术教育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部分统治阶级看到中国古老的弓箭、刀矛敌不过西 方的坚船利炮,同时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为了挽救没落的王朝,清朝统治阶级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西学”, 培养科技人才,先后建立了一些学堂,如北洋水师学堂(1881年)等。这些学 堂按照外国的学校办理,聘请外国教官。由于指导思想是向西方学习和聘请外 国教员,导致这些新式学堂没有开展古代武术教育。

1903年,我国第一个新教育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在全国实行, 称为“癸卯学制”。虽然它对学堂开设体操课的意义、任务、教材及课外体育活 动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体操课教材中仍没有武术内容。

二、近代学校武术教育

(一)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政体变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把制订民国新学制 作作为重点,在1913年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1915年,日本向袁 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这一事件激发了社会各界的爱国主义精神。社 会名流与政府要人纷纷提倡武术教育,主张通过中国武术教育培育国民的尚武 精神。当时已有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在体育课中增添了武术内容,如北京、天津、 上海等大城市。1914年,著名体育家徐一冰先生建议将武术列为高等小学、中 学、师范学校的正课。1915年,北京教育会受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人的委 托,在“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 校必修课》议案。议案中三大建议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赞同并呈报教育部。三 大建议:第一、拟请于学校体操科内兼授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必修科以振起尚 武精神。提倡把小学体操科目改列为游戏、普通体操、武术:中学改列为普通 体操、兵式体操、武术。第二、拟请教授武术者编定讲义,说明原理,用科学 的目光唤起学生之注意。第三、拟请于师范学校内将中国旧有武术列为主课, 以裕师资。这三点建议对今天的武术教育仍有借鉴价值。同年4月,教育部明 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武术 正式被列入学校体育课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课程教学, 成为体育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1915年后,教育部陆续颁布了中学、小学、师范学校和大学体育课的课 程标准,其中对武术在体育课中应占的课时和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些对 武术在学校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1924年6月,北京体育研究社曾 对全国四十余所中学以上的学校进行了武术活动的调查。调查显示,将武术列 为正课的(含选修课)占52.5%,只在课外开展武术活动的占225%,既未列入 正课,课外也不开展的占25%o很多学校反映,武术列入正课,学生颇感兴趣。 同时,在各级学校运动会中还出现了一些武术表演和武术竞赛项目,1914年11 月,江苏省召开的第一届省联合运动会(主要是以学校为单位参加)上,武术 表演与比赛项目有潭腿、功力拳、刀术、柔术、大铁刀、雄刀以及其它一些拳 技。1915年11月举行第二届时,竞赛项目中武术约占六分之一,水平也有所 提高。

民国时期,经过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不懈努力,学校武术教育出现欣欣向荣 的景象。但随着旧中国的经济凋敝和文化的落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学 校武术面临停滞的局面。

(二)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学校武术教育

1931年到1934年在赣南、闽西建立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21个县,面积 五万平方公里,人口 250万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又称中央苏区)。在共产党领导 的革命根据地内,学校武术教育工作也有所建树。在根据地的各级各类学校中, 武术活动开展地红红火火。小红拳、花枪、太极拳是各种军政干校的体育课内 容之一。如中央苏区的列宁小学,学校每周3节体育课和2节游戏课。1930年 9月,在闽、赣、粤三省的模范少先队总会操上,武术被列为主要项目,其内 容有拳法和棍术。194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中央党校,将太极拳、石 锁等列为训练、比赛项目。解放区的中学,把小红拳、花枪等列为军体项目。 1942年,延安的“九•一”运动会是抗战根据地规模最大的运动会,延安大学、 晋西北八路军和新四军,均选拔队员参加武术项目的角逐。

 

三' 现代学校武术教育

解放后,我国学校武术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学校武术教育与新中 国社会发展进程有着紧密的关联。

建国初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教育事业处于荒废阶段,党和政府为了确 保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为了使学校武术教育能够顺利 进展,将武术列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体育院校(系)的专、选课。 为了使学校武术教育走向正轨有序化,国家将武术立为学校体育事业的一部分。

(见表1)

表1五、六十年代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大事记




























时间内容
1952 年武术作为体育专业中的一门课程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中出现,原国家体 委直属北京、上海、武汉、成都、西安、沈阳体育学院先后开设了武术 专业课,随后陆续成立了武术系。
1956 年教育部编订并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 就有关于武术方面得内容
1957 年一些体育学院和师范学院体育系把武术列入了教学课程
1961 年修订出版《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武术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每 学期为6学时,中学为8学时,使学校的武术教育机制列入正常轨道
1963 年北京体育学院开始招收武术研究生

 

尽管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保证,但由于国家的各项发 展都是处于起步阶段,导致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缓慢。

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是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很多武 术老前辈丧生,武术运动本身也被披上了 “传播封建迷信工具”的帽子,受到 批判。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967年至1971年学校被迫停止招生, 正常的武术教学受到破坏。直到1972年,各体育院校(系)开始陆续恢复招生 工作,武术教学才逐渐展开。1977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体育院校(系) 的招生工作步入了正常化的轨道。由亍很多教师遭到迫害,很多教学设施和教 学工具也遭到了没收和销毁,在这一特殊时期,学校武术教育的甚至出现了倒 退现象。

改革开放之后,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开始复苏,学校武术教育的地位得到确 定。1978年3月国家颁布试行了全国统一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 纲。重新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978年3月教育部颁布《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十年制中学体育教学 大纲》(试行草案),大纲中明确提出:“在注意科学性和增强体质的同时,要保 留武术本身的风格和特点”,并简化了套路技术内容,还首次规定从高一开始, 除了学习少年拳外,增加单人或双人攻防动作。这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简化 了套路技术内容,体现了武术的风格特点,对学生体质和健康是有着积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武术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蓬勃发展:1987年,国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 体育教学大纲》,大纲指出:“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传统形式和健身方法,是 三至六年级的基本教材之一。” 1988年,再次修改《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武 术内容除教授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套路和攻防动作之外,还增 加了 “五禽戏”和•'八段锦”的教学内容2000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小学、初级 中学和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大纲》,设有自编自选套路、短棍和其他器械 套路。2001年,国家又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这一时期的中小学体 育教学大纲有关武术内容(见表2)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体育教学大纲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 容和方法仅规划了一个大体范围,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这一规定为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出了更为广阔的选择和发挥的空 间,但也给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为了落实2001年体育 大纲的内容,各个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地方特色,不拘一格的进行学 校武术建设。

表2 2001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有关武术方面的内容













































水平等级运动技能的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达到该水平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
水平一学习和英语运动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做出劈叉等简单动作
水平二学习和英语运动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做出武术的简单组合 动作
水平三学习和英语运动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初步掌握一套简单的 武术套路
水平四学习和英语运动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 或对练
水平五学习和英语运动提高一两项运动的技战术水 平(完成右列内容之一)较为熟悉地完成一两 套有一定难度的武术 套路或对练
水平六学习和英语运动组织和参加小型体育比赛学会一种自卫防身术

 

第二,高校武术教育的蓬勃发展:1982年国家批准授予上海体育学院为武 术硕士点单位,具有武术硕士审批权。当时全国各个学校培养的武术研究生, 均要到上海体育学院过论文考试,合格者才能被授予硕士学位。1986年9月北 京体育学院成立武术系.此后,上海、武汉、成都、西安、沈阳等几所体育学院 也相继成立了武术系,进一步确定了武术在体育院校专业中的重要位置。1988 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在传统体育学类专 业中设置武术专业。随后,上海体院、北京体院等六所部属体院单独招收武术 专业本科生。1993年7月,教育部(原为国家教育委员会)重新颁布了《普通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武术(代码040306)被列为适当控制设点专业与其 它7个专业共同构成教育学科体育学门类(代码0403)全部专业,1996年4 月,上海体育学院又被国家授予武术博士点授权单位。1998年7月,国家教育 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体育学上升为一级学科,F设 5个专业,原有的武术专业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高校武术学科建设上的 完善,为武术在高校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都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如''一、二、三”节拍教学法。从此,武术成 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科,提升了武术教育地位。在这一时期,受国家体育方 针的影响,高校武术教育在竞技武术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三,武术馆校的蓬勃发展: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中国的电影 文化事业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在媒体的帮助下,中国武术被搬上荧幕,开创了 电影界的奇葩——“功夫片1982年拍摄的《少林寺》不仅捧红了功夫皇帝 李连杰,更风靡海外内,至今仍脍炙人口。受《少林寺》的巨大影响和当时国 家的大力号召,一时间,举国上下掀起一片“武术热”潮。武术馆校如雨后春 笋,纷纷设立,报名习武人群数以万计。1982年,全国第一次武术工作会议上, 党和政府发出关于“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各种武术社、辅导站、业余 体校、训练班等"的通知,在该通知精神的指导下,各省市区相继组建了不同 形式和规模的武术馆校。1992年在全国第2届武术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 “力争 到1997年使全国1/3的县有武馆、2/3的大中城市有常设性武术馆校和训练基 地”的目标,各地根据这一目标,使得武术馆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 展。1995年,国家又颁布《关于开展全国名武术馆校评选的通知》,这一举措 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民办武术学校的快速发展,使得民办武术教育办学机构增加, 规模扩大,水平不断提高。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各项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武 术馆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生源不足、教师队伍人员素质差 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武术馆校的发展。

四'学校武术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

学校武术教育研究的领域还较窄,改革开放后,关于学校武术教育的研究 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教育研究的大背景下,在社会文化发展的时代 大背景下,对学校武术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等两大方面, 具体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学科都有相关涉猎,但是通过整理发现这 些研究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需要我们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在空间 上,只局限于学校,忽略了对于民间武术教育的研究,民间是武术赖以生存和 传承肥沃的广大社会空间。在广度上,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与人类文化、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武术不讲文化只 讲肢体操作,只会越走越窄”,研究武术教育不能将其孤立,而是要着眼于社会

 

历史环境,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联系,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 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将学校武术放置在多学科视域下, 而不仅仅是在体育的视野下进行研究。不论是对武术价值观的研充还是学校武 术的发展研究,都离不开对武术发展史的脉络整理。要从根源开始,从今天追 溯到人类起源,从人类历史发展中更加准确、深层次地探寻武术传承和教育的 真正意义。在范围上,因为高校中武术教学的开展更加学科化和专业化,所以 对其的研究比较集中,而因为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武术课的不系统让研究者研究 起来可能更费时费力,所以关于中小学武术的深入的研究少之又少,仅有少部 分是针对中小学武术课堂进行了一些浅尝辄止的探索。在内容上,主要集中于 对武术的开设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而对武术的性 质、历史、价值的探讨不太深刻,缺少针对武术教育终极价值的探讨,即武术 对于人性发展的价值意义的研究。学校武术教育研究的方法还比较单一,理论 思辨的研究是主流,多是文献资料法,问卷、访谈、观察等实质性的研究方法 还很少见。并且,无法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出现了理论研究多而空、应用研究 匮乏的现象,缺少科学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指导。总体来说,学校武术教育研 究整体水平不高。同时,问卷、访谈、观察等实质性研究方法的缺乏,在一定 程度上使学校武术教育研究无法很好地指导实践,陷入多而空的尴尬局面。这 是导致学校武术教学中内容、方法、模式改观不大,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老 师对武术教学的积极性有减无增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校武术教育研究要遵循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理论能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又能指引理论研究 的发展方向。

正是由于武术理论研究较为落后,跟不上武术自身的发展,导致人们对学 校武术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无论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教育模式的设定还是 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套用了西方体育教育模式,使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其中所占 的份额越来越少,缩减了武术原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 现有的学校武术教育模式无法发挥武术文化以及武德文化的教化功能,无法满 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发展要求,表现出明显的落后性。

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产生了功利性。很多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缺乏耐心、采取的是敷衍的态度,教育成为赚钱的机器。而随着信息网络 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武术的渠道增多,网络上的丰富资源逐渐提到了学校武 术教育的传播作用。详细的视频讲解与演示,使学校的武术教师直接绕过武术 的武德、礼文化、武术所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等教学内容中比较深刻的东西, 而只注重基本的技术教学和框架教学,这种单纯的知识的传授扭曲了学校武术 的教育目地,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武术教育只不过是花钱换取的知识。师生之 间这种交往的功利性,让学校武术的发展越发偏离健康的轨道。而且在教学模 式的选择上,过分地注重教的影响效力,采用的是固定不变的"教师教,学生 学”的课程模式,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学的 反向影响效力。这种模式是不符合学习生态学普遍规律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 消除学生的无知,对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不利的。

虽然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接触了武术的教学,但对于教学内容、教学精神的 分享在家庭中几乎不存在,而反过来,家长在家庭的教育上也是有不可推卸的 责任。众所周知,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家庭、学校、社会是不可分割的, 然而,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家庭结构的重大变化,使家庭作为武术传播 的重要场所的地位发生了巨大转变,武术教育的责任重担完全落在了学校的肩 上。家庭教育的缺失,改变了武术原有的世代传承的模式,一些社会上技艺精 湛、德高望重的传统拳师很难在学校里找到展现的平台,很多武术资源不断流 失。武术在学校教育中本身所处的地位不高,开展和普及的效果并不理想,博 大精深的武术教育只靠学校教育来承担,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学校使用的武术教材虽然保持着不断发展的趋势,但所用教材更多的 还是针对武术技术、武术动作、竞技武术等方面,内容也偏重于数量和难易程度 的增减,有一些健身和攻防意识的涉及,但总体来看,大部分的教材都忽略了武 术精神文化等重要内容,这显然对武术教师的教学侧重点有一个偏向的引导。

(二)学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武术所开设的课程中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和简单。学校武术的教 学设置主要还是包括一直以来武术教学的基本功的练习图册、注释等,也有少 许武术套路的涉及,总的来说,教学的内容显得过于简单、孤立,在时代不断 发展过程中,没有对原有武术教学内容作调整和扩展,单一的教材内容与武术 本身这个庞大的系统体系相比显得极不协调。同时,各个地区有本地武术特色, 应该结合实际重点发展,但目前我国武术教材是全国或全省统一,教学内容也 做了统一。这就使得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武术拳种失去了学习和传承的平台, 这一方面,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武汉市武当武术的开展就相当具有特色, 是学习和借鉴的标榜。

现在的学校武术教育几近全部都用在课堂技术教学和训练队的训练教学上 了,在课题组的前期23所调研学校中只有2所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对重视武术文 化的宣讲。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和缩影,其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但 是,现在的学校武术教育多注重体操化的技术学习,孤立进行武术技术教育, 评价体系也以技术考核为主,学生掌握的是拳脚功夫。这种以套路为核心的教 学,由于被统一化、标准化,追求的是功架和形神,在实用技术上并没有格斗 的功能,忽略了武术的技击本质,成为实质上的“武术类民族舞蹈”。这种套路 教学,符合竞技武术的运动规律,最主要的弊端就是“打”与“练”不能有效 结合。在武术教学中没有认识到武术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还有一个非 常鲜明的特点是学校武术的开展基本上只放置于体育的语境中,对体育文化的 建设学校领导有所重视,而对武术文化的建设几乎没有,更不用提与学校文化 建设相一致的问题了。

与其他运动项目不同的是,武术不仅仅是一项身体运动项目,也是一种文 化形态。从传承的角度看,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武术实质上是中国文化的一 种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武术教学内在的规律,在传授学生武术技艺的同 时,也使学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随着新时代的进步,武术文化内涵也需要 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内容。21世纪的世界文化将呈现既多元又趋同,既独 立又共识,既冲突又和谐并存的交汇融合趋势。武术作为东方体育文明的典型 代表,无论是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还是价值观、价值取向都有着质的差异。当 前西方文化占主流,青少年"西化"明显,传统武术中的很多内容已于时代特 点和青少年的需求不符,学校武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显得陈旧而落后,不仅体现 不出传统文化自身魅力,也无法使学生提高对武术文化的兴趣-

第二,学校武术教育过程中对武德和武术礼文化教育的忽视。武德是具有 中国特色的传统道德观念,是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汲取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营 养和智慧,特别是武术礼更是包含着特殊的优秀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应该是在

浏览60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