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一,受到了国家相 关部门的重视。

1956年教育部编订并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 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在1961年修订的《全国大、中、小学 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武术在小学体育课中每学期6学时,中学为8学时。 进人80年代,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得到进一步重视。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指 出,要把武术列入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体育课,学校体育课要把现代体育的 教学和民族体育的教学联系起来,应把武术列为达标考核项目。

在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把武术列为3 ~6 年级的基本教材之一。1992年的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编写大、 中、小学的武术教材,使三分之一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在校生学会一套武术 套路。2004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 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强调武术不仅具有体育课中其他项目共有的增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等作用, 还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作 用。这些措施对于武术在学校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等学校由于武术的师资、器材、设备等条件较好,教学中能够较好地贯 彻落实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武术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许多高等学校还 成立了武术协会,形式多样的武术比赛也在学校里开展起来,有区域性的,如 各省市的高校武术比赛,也有全国性的,如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还有专业系 统内部的,如中医学院系统武术比赛等。

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的体育系,更是把武术列为必修课程,同时还纷纷开 设了武术专项选修课。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 全国体育学院本科武术讲义,1977年补充修订后,正式出版了全国体育院 (系)通用武术教材。1983年根据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了较大幅 度的修改。其后,又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分别于1988年和1991年编写出版 了普修与专修两种武术教材。2004年,根据高等学校武术专业的发展情况, 又编写出版了《中国武术教程》(上、下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部开始组织师范院校教师统编体育教育专业主 干课程的系列教材,武术是其中之一。此后,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 会又陆续组织编写了高等学校《武术》教材。2005年,为了贯彻新的课程指 导纲要中提出的“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又重新编 写出版了武术必修课程教材,体现了学校武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 要求。

尽管武术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武术在学校尤其是 广大的中小学校,其开展情形还十分令人担忧。从2005年的调研中发现全国 居然有70%的中小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开设武术课。即使有些开了武术课 的学校,其状况也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如何在各级学校大力推广与普及武术 教育,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中心进行武术教学改革,发挥武术弘扬与培育民 族精神的教育作用,任重而道远。

(四)武术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发展

武术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不受年龄、性别、季节、场地、器材的 限制,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座谈会,商讨如何发展武 术。1952年全国体育总会第2届代表大会对积极开展武术有了明确的指示。 因此,各种武术锻炼小组和辅导站等纷纷建立,掀起了群众性的武术活动热 潮。后来由于一些武术社团和武术活动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从事封建迷信 和违法乱纪的活动,1955年受到了整顿。其后,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动乱又 严重阻碍了武术活动的开展。

1978年经过拨乱反正,198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提出了武术发展的方针、任务和措施,为武术运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群众性 的武术活动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1983年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 治区所建各种拳操辅导站3 570多个;1987年,各种武术馆、校、社有1万多 个,全国习武人数多达6千万。

为进一步推动群众性武术活动的良性发展,199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 评选“武术之乡”的活动,以后每3年评选一次。1995年又在全国开展了 “武术百杰”评选活动。1997年经原国家体委批准颁布实施“中国武术段位 制”。该制度根据个人从事武术锻炼和武术活动的年限、掌握武术技术和理论 的水平、研究成果、武德修养,以及对武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武术段位定 为三级九段。初级为一段、二段、三段,中级为四段、五段、六段,高级为七 段、八段、九段。段位制的考评内容包括:武德、技术和理论考评(入初级 段位没有理论考评)。在考评中,凡武德不合格者,不得进行技术考评;技术 考评不合格者,不得进行理论考评;理论考评不合格者,将不授予相应的武术 段位。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实施,无疑使全民的武术锻炼更为规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1987年,国家体委就提出了 “开发武术资源”的口号。1988年全国体委工作座谈会上又提出了“以武养 武”的发展思路。自此,以经营武术为产品的武术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首先 是民间的各类武术馆、校、社的纷纷建立。其次是80年代后期,许多地方把 武术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武术搭台,经贸唱戏”,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 术节、中国温县国际太极太极拳年会、中国湖北武当文化武术节等,为当地经济建 设做出了贡献。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些团体创造性地将武术 同芭蕾、现代舞、杂技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加上别具匠心的舞美、灯光设计 以及原创音乐,使得传统的武术显示出了瑰丽的舞台奇观,赢得了众多中外观 众的掌声,同时也使传统的武术注人了新的活力。

散打运动的市场化步伐走得更快。在1993年成功运作中国南北武术散打 争霸赛后,中国武术市场化的道路逐渐清晰和明确。1999年举办了中国功夫 对美国职业拳击争霸赛,2001年推出了中国功夫对泰国职业泰拳争霸赛。在 此期间还运作了中国功夫对日本空手道、对韩国跆拳道等争霸赛,以及国内的 武术搏击水上擂台赛等。最值得称道的是2000年诞生的“中国武术散打王争 霸赛”,为中国武术的市场化和职业化画上了重重的一笔。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与黑龙江电视 台就电视领域内的武术宣传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于2008年推出了“中 国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武术管理部门与各种媒体的广泛合作以及各种武 术网站的大量涌现,使得武术的传播更为便捷,为武术真正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插上了翱翔的翅膀。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的进一步发 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武术运动的社会化会越来越普及,市场化道路 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五)武术在国际间的传播与交流

把武术推向世界,扩大中国武术在海外的影响,对传播中华民族特有的文 化,发展国际间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都有深远的意义。

1960年,中国武术队出访了捷克斯洛伐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代表 团的第一次出访。同年年底,中国武术队又随周恩来总理赴缅甸作巡回表演, 从此揭开了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随后,国家和地方曾多次派遣武术团、队到 国外表演、访问,这些不仅扩大了中国武术在海外的影响,同时也为我国的外 交工作做出了贡献。

在“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方针的指引下,采用“走出去,请 进来”的办法,武术运动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广泛开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 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于1985年8月在西安举行的第1届国际武术邀请 赛期间成立。随后在国际武联筹委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各洲的武术组织也纷纷 成立。如1985年欧洲武术协会在意大利成立,1986年南美武术功夫联合会在 阿根廷成立,1987年亚洲武术联合会在日本横滨成立,1989年由扎伊尔牵头 成立了非洲功夫联合会。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自 此,武术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走上了有组织的发展阶段。

浏览1,79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