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战争频繁,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武备,军事武 艺有了较大发展。不仅军事训练规范、系统,而且兵器种类大增,形制复杂, 除了常用的弓、弩、刀、枪外,还有锏、棒、鞭、斧等等,这为后世民间武术 器械的丰富和技艺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为了抵御侵略,反抗压迫,广大农 村出现了大量武艺结社组织,如影响较大的有“弓箭社”和“忠义巡社”等。 城市也出现了大量的武艺结社组织,如“锦标社”、“英略社”等。不过不同 的是,城市武艺结社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众多的武艺结社组织,无疑推动 了武艺在民间的发展。

宋朝时表演武艺的兴盛使得套子武艺开始大量出现。不仅军中有武艺表 演,如诸军春教时“禁中教场,呈试武艺,飞刀研柳,走马舞刀,百艺俱 呈”,而且由于商业的繁荣,在城市群众性的游艺场所“瓦舍”、“勾栏”中, 武艺表演也丰富多彩。这些按规定程式、规定动作进行的武艺表演,对后世武 术向表演化方向发展影响深远。

元朝是少数民族执政,为了防止各族人民(主要是汉族)的反抗,在强 化朝廷习武练兵的同时,严禁民间习武,并制有禁律,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 术在民间的发展。不过元代兴盛的文艺戏曲中的武打戏使武术在舞台艺术上发 展到一个新高度,客观上为明、清舞台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随着火器在军中的出现并逐渐占有优势,使得武术与军事武艺 分离开来,并在民间开花结果,从而迎来了武术的集大成发展时期。其标志或 特征为:

第一,武术拳种流派的形成。拳种林立、门派众多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 点,而几乎所有的中国武术拳种流派都发端于明清之际。

第二,武术内功的形成。武术与气功导引术本来是各自独立存在并行发展 的两种文化现象,早先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 在民间的秘密结社组织中两者结合而诞生出武术内功,从而使“内外兼修” 成为中国武术区别于世界其他武技的鲜明特征。

第三,武术套路的形成。虽然在明清之前长期存在着“武舞”或“打套 子”,但武术套路的正式出现却自明朝开始。程宗猷的《单刀法选》所绘制的 刀、棍等套路演练步法线路图,是至今所见的最早的武术套路图谱。武术套路 也是中国武术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技击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四,内家拳的出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内家拳虽然风格不同, 拳理各异,且各自是由何人何时所创众说纷纭,但都出现于明清两代却是毫无 疑问的。内家拳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直接用中国哲学理论阐释拳理,重视修 身养性,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内涵。

第五,对武德有明确要求。明清时期所出现的各拳种的拳谱上,几乎无一 例外

地开门见山记载了对习武者的道德要求,某些拳种甚至在技术层面上也有 对武术道德的要求。中国武术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带有深刻的伦理型文化的 烙印。

武术文化的完备形态在明清形成,为后世武术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确立了中国武术在世界武坛的位置。

(三)近代武术发展概况

近代中国时局动荡,战火不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各种思潮 激烈交锋。在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武术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 响,但在“强种强国”理念的号召下,武术曾一度兴盛,同时还开创了武术 运动的新局面,使之开始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首先,各种武术组织和社团纷纷建立。辛亥革命后,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 家号召“强种强国”,中国传统武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许多城市出现了一大 批武术会社,仅上海就有30多家,北京有20多家,天津有10多家。其他城 市也成立了许多武术组织。其中,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是当时影 响最大、传播最广、维持时间最长的武术组织,其影响远及海内外。在武术广 泛开展的基础上,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各省、市、 县也相继成立了地方国术馆。这一官方国术馆组织系统对社会上的武术活动进 行了积极的行政干预,其决策直接影响着当时武术的总体发展。各类民间的武 术组织以及官方的国术馆组织系统的成立,使得武术打破了地域家族的限制, 突破了传统的师徒口传身教的方式,武术的生存环境也由农村转向了城市,形 成了以城市武术组织为中心,有组织地推广武术,有组织地开展对武术的整理 和研究。城市武术组织的出现,对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其次,出现了对新的武术运动形式的尝试。1911年,一批武术名家合作 编辑了一本全新的《中华新武术》教材,并于1914年进行了修订。该教材于 1917年被定为军警必学之术,1918年被定为全国正式体操。这批武术家创编 的新武术,内容上以传统武术为素材,形式上借用兵式体操的操练特点,分段 分节地配以口令,比较适合团体教学和操练,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循序渐进 的教学训练原则,为武术进人学校体育课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形式,并为传 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做了有益的尝试。不过“新武术”的内容较为单调,动 作的兵操色彩过重。

近代中国的国势衰微,当时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欲弱为强,必须先谋种 族强盛。”因此,武术就被作为一种尚武强国的重要教育手段推向学校。1915 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决议:“各学校应 增授中国旧有武技。” 1918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上通过 决议:全国中学校一律添习武术。这标志着旧时流传于乡村市井的武术正式进 人学校,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

一项内容。但由于各种原因,各地学校开设武 术的情况并不平衡,加之后来的抗日战争,对武术在学校的开展也有较大 影响。

组织各类形式的武术竞赛活动,是近代武术的又一显著特点。1923年4 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全国武术大会,是中国体育史和武术史上的第一次单项 武术运动会。1924年举办的第3届全运会,首次将武术套路列为表演赛项目, 标志着武术运动开始进入综合性运动会。于1928年和1933年由中央国术馆组 织举办的两次“国术国考”是近代影响最大的武术比赛。另外,于1933年和 1935年举办的旧中国第5届、第6届全运会,武术都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 这些竞赛活动使得武术竞赛规则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细化。

此后,人们对武术的观念开始革新,武术理论逐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随 着新、旧思潮的交锋和“土洋体育”之争的展开,以及武术进人学校体育课 程和运动竞技场,人们对于武术的认识逐步深化,开始从体育观的角度来认识 武术。同时,一些学者开始实事求是地考证武术的起源和发展,验证武术的健 身与技击效果。这些在武术理论科学化方面的探索,无疑是近代武术所闪现出 来的亮点之一。

浏览3,4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