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太极拳类武术的健身作用

在中国武术传播和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它的健身作用,而后的两千多年中,中 国武术的内家功太极拳类武术,就一直在为人类的养生健身服务。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 统体育项目,它融养身、健身和修身功能于一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深 受国内外男女老少的喜爱。太极拳类武术注重调息运气和意念活动,其动作要求处处呈弧形、 螺旋式的伸缩旋转,始终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以腰脊为 轴心,微微转动来带动四肢进行有节奏的运动;要求全身松静,畅通气血,达于手足尖端。练 习太极拳能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并刺激身体,使内分泌物质保持适度的均衡。太极拳讲究内劲, 而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 行则为旋踝转腿,缠绕运转达于“四梢”(两手和两足尖端);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长 期练习太极拳,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较好的 医疗保健作用。在练习太极拳时配合呼吸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能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从而 增强内脏锻炼。因此,尽管逐步加大运动量以至爆发力,也能够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拳套 熟练后能够“神色不变“面不改色气不喘太极拳练习要求意识、动作、呼吸一者同时协调 配合,锻炼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成为太极拳运动的一大特点,可以对人体整体的和 谐与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 南拳类武术的健身作用

南拳是流传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诸多拳种的统称,目前也是国内外武术套路比赛的重点项 目之一。南拳虽然流派繁多,但是有共同的风格特点:手法多样,而且“多短拳",故有“南拳 北腿"之称;动作紧凑,劲力刚健,步法稳固,重心较低;快慢相间,长短并用,刚柔相济, 以刚为主。快时迅速清晰,慢时沉稳有力;身法吞吐浮沉,腰腿身手贯穿一致,手起肩随,完 整一体;气沉丹田,发声吐气,以气催力,常配合发力因势发声,以助动作饱满刚劲,突出南 拳的刚烈风格。南拳具有很高的健身和技击价值。由于南拳劲力饱满,以刚为主,所以经常锻 炼,能使肌肉发达,筋骨强壮,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可有显著提高。又由于南拳的蓄劲闭气 与发劲开声交替使用腹式呼吸,因此对增强心血管、消化和呼吸系统的机能,促进新陈代谢都 有很好的作用。

四、 导引养生类武术的健身作用

武术与中国古代导引养生之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导引养生类武术要求调 息运气、以气运身、气沉丹田、以气催力等都说明呼吸和动作的结合,不仅使动作完成得更加 合理,而且通过呼吸增加了对内脏器官的锻炼。导引养生类武术强调放松,即全身心放松很明 显,松而后能活,活而后能通,从而有助于通经活络。导引养生类武术的整体性、全面性、协 调性,有利于促进经脉脉气在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经络系统中运行。其所特有的在放松的基 础上圆润转动、阴阳交错的大小动作,能使经络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立体结构和经脉 循行路线上300多个腌穴,受到广泛的、深层的触动。可见,导引养生类武术锻炼可以使经络 渠道避免发生故障,保持疏通贯达,从而发挥经络系统调节、控制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 保持身体健康,防止或减少疾病。

五、 对抗类武术的健身作用

对抗类武术能调动全身的肌肉、器官积极参与,对于全面发展练习者各项身体素质有重大 作用。对抗类武术练习强度较大,对爆发力、速度的要求较高,需要在短时间内消耗更多的能 量。这一机能变化,使心肌代谢加强,收缩压升高、从而刺激心肌使血流量增加、张力增强、 收缩有力;另外,耗氧量增加,对肺通气功能的提高,肺泡活性的保持、改善等心肺功能的增 强有一定作用。长期坚持对抗性武术练习可以使肌纤维增粗.肌肉结缔组织弹性改善,肌腱弹 性和韧性加强,使练习者的肌肉发达,力量增大,体格健壮。

第三节武术运动中常见损伤及预防、处理

武术运动具有很好的健身功效,但由于其内容丰富多样,对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若运 动不当也常会发生各种运动损伤,以及其他运动性疾病。因此,武术爱好者在锻炼的同时,要 认真学习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本节将着重对武术运动容易造成 的损伤原因和预防知识,以及合理的科学运动方法给予指导。

一、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

(一)运动损伤的原因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外部或内部的力量或暴力造成的身体损伤或持续的 创伤,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身体损伤,统称为运动损伤。它与运动项目、技术动作有着密 切的关系,在武术运动中,如果违背了武术运动规律,或者疏忽大意等,则可能导致运动损伤。 造成武术运动损伤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

由于练习者缺乏必要的预防运动损伤的有关知识,不懂得科学锻炼和合理安排运动量。难 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致使练习中发生伤害事故。

准备活动不够

武术动作的幅度要比日常生活中肢体活动的幅度大,而且常伴有方向变化、起伏折叠等。

进行练习前,应通过准备活动使肌肉的黏滞性减少,伸展性提高,避免运动时拉伤肌肉。如果 运动前缺乏必要的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量不够,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各器官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 的水平和较高的运动状态时,就进入紧张的运动;或者准备活动的量过大,时间过长,机体已 经处在疲劳状态再去运动;还有准备活动缺乏针对性等原因,均易造成运动损伤。

缺乏基本功训练

武术基本功练习是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武术专门身体素质,有助于预防局部慢性劳损 和身体不同部位损伤的有效手段。若练习者不重视基本功的训练,缺乏专项练习所应具备的专 门身体素质,会导致因承受不了一定的运动负荷而造成损伤。

动作不符合正确的技术要领

在运动中,由于技术动作上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和各器官功能活动的规律,以及 运动时的力学原理,也容易引起机体组织的损伤。武术徒手和器械动作的路线、方向变化较多, 练习前必须牢记每一个技术动作的要领。例如,抡臂这一类沿身体运行的动作,手臂运动的轨 迹必须随身体转动垂直走立圆,否则容易使肩部违反解剖原理而造成损伤。

运动量安排不合理

在进行武术动作练习前,如果还未认真压腿,做好踢腿前的柔韧练习,便用力踢腿,或做 一些超过肌肉拉长范围的动作,导致肌肉拉长超出已有的伸展能力会造成拉伤;也有练习者急 于求成,想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目标,而增加每次练习的时间和运动量,特别是身体局部重 复练习次数过多,或肌肉处于疲劳状态下还继续做猛烈用力的动作,致使肌肉超出了生理负荷 所承受的能力而导致损伤;还有练习者想在短时期内掌握某一动作或提高某一能力,而过于集 中练习某个动作或某部位,结果导致局部负担过重而造成劳损。

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欠佳

当练习者处于身体机能下降、心理状态不佳时,勉强进行练习,或由于疲劳的影响,注意 力减退,机体的反应迟钝,身体不协调,以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能力的情况下进行锻炼,都 容易导致损伤。

场地器械、服装不符合要求

练习武术时,如果运动服装不合适,鞋不合脚或发滑,练习场地不平坦,练习器械不牢固 等,都可能发生运动损伤。

不良的气候因素

气温过高或过低等都会引起损伤。气温过高易发生中暑,气温过低易出现肌肉僵硬,使身 体协调性下降而引起肌肉拉伤;高温气候容易使人大量的出汗,影响体内的水盐代谢,而发生 肌肉痉挛或虚脱现象,使练习者反应迟钝,运动能力降低,这些都是造成损伤的原因。

浏览1,5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