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汉藏杯
左脚向左前方上步,脚尖稍外撇,两腿稍屈膝;上体右 转,右手接刀,随左脚向前上步之势,直臂向右平扫,手心向 下,刀刃向右,左掌直臂后摆;目随刀身(图418、图419)。 随即,以两脚前掌为轴使身体继续右转180°,同时,右脚回 左脚斜后方插步;右手持刀随转体之势屈肘臂外旋扫摆至头顶 右上方,虎口向下,使刀背沿右肩向左、贴背绕移做裹脑刀, 继而右臂下落至左胸前,刀背贴于左肩,左手直臂随体平摆后 屈肘接抱刀柄,手心向上,刀刃向左;目视右前方
上体右转;左脚向前上步并支撑身体,右脚向前上方直腿
弹踢,脚面绷平;同时,左手抱刀置于左腰侧,右手直臂上摆 至头顶前上方拍击右脚面;目视右手
重心左移,左脚向左侧落地,两腿屈膝稍蹲,上体前俯; 同时,右握杯手内圈下沉至腹前。然后,随上体极力后仰,仰 头,右握杯手稍屈肘上举成饮酒状,左手抱刀位置不变;目视 前上方(图427、图428)o此动作重复3遍,速度一遍快过一 遍。
鱼跃龙门
当上体后仰之势接近失重时,
上体猛然左转;左脚尖外展
前滑,右脚随势上步;同时, 左手抱刀上抬至右胸处平置, 刀尖向前,右手立掌在刀前 段外侧防护;目视前方(图 429)o随即,上体向左前方 倾斜;左脚向前上一大步, 两脚同时用力跳起,以右脚 碰击左脚,在空中做击步前 跃;同时,两臂下划、外分, 左前右后向上挑臂;目视前 上方(图430)o随惯性两脚
自然落地后,上体由前倾猛
后,上体由后仰迅速改为前倾、前俯;左腿控腿下压,右腿猛 申 力蹬地跃起,向前上方直腿弹踢,脚面绷平;同时,左手抱刀 华 直臂上摆后置于身体左侧平举,右手向前上方拍击右脚面;目 醉 视右手
峰回路转
右、左两脚依次落地,随惯性右脚迅速向前上步,脚尖微 内扣,两膝稍屈;同时,两手在体前相交,右手接刀后向前摆 出,刀刃向下,左手立掌屈肘附按于右前臂内侧;目视刀尖 (图436、图437)o随即,身体迅速左转;右腿直立支撑身体, 左腿屈膝上提,脚面绷平、内扣;同时,右手持刀臂内旋使刀 尖向下、向后、向上、再向前,在右臂外侧立圆一周后扣腕使 刀随转体经右胯侧向前扎刀,左手直臂左摆后屈肘立掌收于右 胸前;目视右前方
蛟龙戏浪
湖向左落步,随身体左转并前俯之势,右脚向前上步,脚 尖内扣,前脚掌着地,两膝微屈;同时,右手持刀外旋,使刀刃 向右,刀柄摆至头顶右上方,左手经面前向左下摆动后屈肘收至
右胸前;目视右下方(图439、图440)。随即,重心右移,左 中 腿提起向左上方摆动,随上体向左上翻转,右腿迅速蹬地跳起 华 并向上、向左做里合腿;同时,右手持刀向下、向上抡劈至身 醉 体右侧,左手在面前迎击右脚前掌;目视左手
猛虎跳涯
右脚落地支撑,身体继续左转,左脚不落继续向左旋转约 270。后落地,脚前掌着地,两膝稍屈;上体稍前倾;两臂随体 摆动。随即,右手上提与左手左胸前抱刀,刀尖朝上,刀刃向 前,右腿屈膝上提。然后,上体猛然左转,两脚用力蹬地同时 跃起向左后转身,两小腿屈曲后翻,脚面绷平;同时,上体极 力后仰,两手直臂上举后摆,右手架刀,刀刃向上,使身体呈 反弓形;眼看上方
醉仙采莲
身体自然下落,上体左拧 并前俯;两腿左前右后直腿下 落成竖叉状;同时,右手握刀 向右前下方点击,左掌直臂向 左摆置于左上方;目视刀尖 (图 447)o
(一七) 随风抖旗
两腿同时用力内收站起
两膝稍屈,身体右转;同时,
右手持刀向上、向右直臂劈出,刀尖向上,左手立掌附于右臂 内侧;目视右前方(图448)□随即,右手持刀以手腕为轴向 下、向后、向上、再向前下方在身体右侧立圆绕行,然后,臂内旋屈肘将刀收至背后,刀尖斜向左上方,左手向左摆至头顶 上方;目视右前方(图449、图450)
蝴蝶扑花
华 左脚向右斜后方插步,以两脚前掌为轴使身体迅速左转
醉 90。并稍右倾,两膝稍屈;同时,右手持刀随体向后、向下再 彖 向右摆出,臂内旋,刀刃向上,左手经面前向下、向左划弧摆
出后再向上、向左后上方平举,虎口斜向上;目视右前方(图 451、图452)o随即,上体迅速右转;右脚向右后方撤步,两 膝稍屈;同时,右手持刀向右后方扫斩,刀刃向右,目视刀身
青龙出水
左脚向左前方上步,两腿屈膝半蹲,随重心前移,上体左 转,接着右脚上步,左腿挺膝伸直,脚前掌着地;同时,右手 持刀向左前方连刺两刀,左手配合右手向前直臂扎刀迅速屈肘 立掌收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目视前方
醉仙跨浪
华 重心前移;左、右两脚各上一步,随即,左腿屈膝上提;
解 右脚单腿跳起前纵垫步;同时,右手持刀后摆,左手向左后方 彖 摆动;上体前俯;目视前下方地面
鲤鱼打挺
两手猛推地面,使身体悬空后迅速向右翻转成仰卧姿势; 同时,右手抽刀向身体右侧直臂摆落,手心向上,刀尖向右, 左手俯掌置于身体左侧;目视上方(图473)o随即,收腹, 两腿并拢直腿上举;右手握刀收至两腿前,左手抓握刀背,刀 刃向上,贴靠两大腿。随即,两手用力推撑,配合双腿下打,
海底撩沙
左脚稍稍提离地面后向后滑动,待左脚向下落地的瞬间, 右脚迅速蹬地向后跳步成右插步,脚前掌点地,左腿屈膝下 落,脚尖外展;同时,右手持刀由前向上、向后、再向前上方 经左臂外侧立绕一周做腕花,手腕内旋,刀刃向上,左手位置 不变;目视右前方
罗汉撞钟
当身体极度右倾接近失重时,上体突然左转左倾并稍后 仰,左腿迅速随体向左撤步;同时,左肘稍屈用力向左横扫, 右手持刀下沉于右腰侧,食指和拇指环扣刀柄,使刀背贴近右 臂内侧,刀尖向上;仰头,双目斜视左前方(图488)□随即, 上体左转右倾;右脚上步,稍屈膝内扣;右手握刀用刀柄部位 向前上方顶击,刀尖冲后,刀刃向上,左手抱拳收至左腰侧; 双目斜视右前方(图489)□
(三四)李公醉归
上体缓慢右拧右倾;右脚随体碾动支撑身体,左脚提起约 与右膝同高随体摆动;同时,右手握刀上举、左移,使刀背缠 头上方左摆下滑至左胸部位,左手抱拳收至腰间;稍低头,目 微闭,斜视右前下方
随即左脚向右脚外侧落地; 上体左倾;右手拉刀把后藏至右腰后侧,左臂随体前摆;目随 右手(图491) o然后,右脚向左脚外侧落步;上体左拧右倾; 右手握刀把摆动至左腹部位,左臂随体后拉;目视右前下方 (图492)。最后,当左脚向右前方下落的瞬间,右脚迅速上步 与左脚并齐,两脚左右相距约一肩宽,两膝稍屈,两脚跟离 地;同时,左手接握刀把抱于腰间,刀尖朝上,刀刃向前,右 手随上体极力后仰之势,由腹部上抬、上举至头前上方作饮酒 状(图493)。此饮酒动作重复2遍
铁锁横江
重心右移至两腿间,两腿微屈;上体右转;同时,右手持 刀回收至右腰侧,左手附于右肩前。然后,右腿蹬地伸直,左 腿屈膝成横裆步;随上体迅速稍左转,右手持刀向右前方扎 刀,高与肩平,左手向上架于头顶左上方;目视右前方上体后仰,重心由左至右移动;两腿微屈膝;右臂左云上 提,使刀以腕为轴旋腕向左、向后、再向右在头顶上方平云一 周,左手直臂平举于身体左侧;目视刀身(图501、图502)。 随即,身体左转约90。,上体稍前倾,左腿屈膝,右腿伸直;
同时,右手持刀手腕外旋,手心向上,随转体向左直臂平摆抹 中 刀,刀刃向左,左手附于右腕上方;目视前方
拨云寻日
上体稍右转并极力后仰, 仰头;右腿屈膝,左腿蹬直; 右手持刀内旋手腕反手上举至 头顶上方,刀刃向上,刀尖向 左下,左掌心和虎口处贴靠刀 背;目视前上方(图504)。 右手下拉内圈,左手握刀背向 后、向右推刀,使刀尖在头面 上方平旋,随即,右腿蹬直, 左腿屈膝;两手使刀尖继续由 右向左平滑,右手手心向上, 左手手心向下;目随刀尖
乌龙绞尾
右脚向左脚左侧插步, 左脚再向左前方上步,两腿 稍屈膝;同时,右手持刀旋 臂将刀带至身前左侧,将刀 身脱平,手心向上,左手手 心向下,抓握刀背,双手以 刀尖为准按顺时针方向连续 绞动圈(每次绞刀1圈, 均做一个插步动作);刀尖向 左,刀刃向后;目视左前方
叶底藏花
华 身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
解' 上步,两腿稍屈膝;同时,右 泰手持刀内旋,手腕平摆至身体 左侧后随转体之势向前、向右 平扫,手心向下,刀刃向右, 左手从右前臂内侧直臂向身体 左侧平举;目视右前方(图 510、图511)然后,随右脚 向后退步,上体稍右转;右手 持刀继续后摆并上举使刀背沿 右肩贴后背左绕收至左胸前, 刀背贴靠左臂,左手屈肘附于
右腕内侧,两手心向下;目视前方
第十章少林醉拳实战技法
少林拳术自古以来都是以朴实无华、动作紧凑、实战性强 而著称于世。少林醉拳也不例外。
少林醉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从技击原理上讲,醉形、醉 态能够起到特殊的迷惑对手的作用;从技击原理上讲,醉拳从上 中下三个部位多种角度在主动攻击或防守反击方面都有独到的技 法特点。技术与战术的合理搭配,常能起到反败出奇制胜的效果。
“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醉拳的技击特点就在于“寓 拳法于醉形,藏杀机于醉态”之中。故实战中应充分利用醉 形、醉态的踉踉跄跄、东倒西歪、行踪不定的特点来迷惑对 方,做到出其不意而攻之,乘其不备而击之。如庚子腿、点心 腿、蹬鹰腿、兜心肘、扣步双崩拳等等,都体现了虚守实发、 乘隙而入、指东打西的独特技击风格。
少林醉拳一招一势、抬手投足间都含有较强的技击含义。 正如歌诀中所描写的那样:何仙姑鸾颠凤倒,侧进身偏; 铁拐李左冲右撞,身倒脚掀; 吕洞宾披手披脚, 韩湘子插掌填拳, 曹国舅身步齐进, 兰采和上跪下匿, 张果老蜻蜓点水, 汉钟离颠来倒去,
作为人物刻画反应出来的技击特点,可谓是“入木三分、 特色分明”。不同的性格、性别运用不同的技法,擅长不同的 技术,这样也就使得少林醉拳在技法内容上丰富多彩。像“吕 洞宾醉酒提壶力千钧”突出提掀之摔法;“汉钟离阴阳宝扇左 右扇”突出手法;“蓝采和铁步无情兜心顶”突出肘法;“曹 国舅仙人敬酒锁喉扣”突出擒拿;“张果老醉酒抛杯踢连环” 突出腿法,以及“何仙姑醉卧牙床左右搅”“韩湘子弹踢托手 献蟠桃” “铁拐李醉倒当阳无情拐”等等,或打、或踢、或 拿、或摔。这些惟妙惟肖、优美贴切的技击描写,就是醉拳的 灵魂,防身自卫的真谛。
在实际运用中,除了掌握醉形、醉态和技击动作以外,还 要具备“临机应变,以变应变,以变引变”的战略、战术意 识,使自身实战意识、意志品质、技击技巧等诸项因素得到全 面提高。
第一节 具备敏锐的日光 论呢察
在武侠小说或是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仇人见 面,分外眼红”或“目露凶光,满脸杀气”等剧情的重点描写 或特写镜头,以突出“仇深似海,欲必杀之而后快”的作品内 容。单就武术对抗而言,究竟有多大的仇恨才可能会出现“目 露凶光”的状态呢?训练有素的武术家在切磋较技时往往会两 眼炯炯有神,其威严肃杀之气,足令人胆颤心寒,难道他们的 目的就是非得一动手就要致人于死地吗?其实不尽然,仇人的 “目露凶光”,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心理情绪流露,无法克 制;而正常比武较技时的挑眉瞪目、眼透精光则是显示出了自
身功力的精湛深厚。拳谚曰“心为主帅,眼为先锋” “心生怒 中 则眼锐利”(《武子梅花拳》),武术中所谓的“心”是指思维 华 器官及其产生的思想、意识、精神等内在含义,俗称“心思” 醉 “心意”或“心神”。武术运动强调自始而终受心理活动的制约 塞 和主宰,通过运动实践,亲身体验领悟得到的以心御体、神形 兼备,是通达武术精髓的必经之路。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 户”,通过眼神、表情和外形动态,表达出武者的武术意识及 其心理特征,是练习者内心意识活动与外部肢体运动的统一, 是个性心理特征与技术风格统一的综合表现。
一、心主神明,运目传神
“心主神明”,心与意是内在活动的源泉,通过眼神的外在 活动,传递内在的心声,同时,眼神经过整体扫描,反射传导 给内在心意可以调整心理状态,使机体内在活动逐渐加强意念 诱导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功能达到最佳状态。此时,再通过 形体表现出来,则是神志轻松自如,蓄意深憨雄厚,劲路稳沉 虚灵,有包容宇宙万物的气势,威猛挺拔的精神状态。由于内 外融通形神合一,摒除杂念,精神自然集中,心沉志稳,精劲 充沛,双目自然圆起,精光凌厉,威严肃杀,炯炯放光,既显 示了精深功力,又能给对方心理上造成紧张、恐惧等无形压 力,从而获得心理上的主动权。相反,如果与人对垒精神紧 张,就会导致气浮心躁,燥火上升则冲乱神明,神明不稳则六 神无主,脏腑不和,阴阳失调,目光散乱毫无斗志可言,岂能 不败?
中华传统武术各门各派历来讲究对眼法的练习,如“眼观 六路”,目的是培养和提高目光敏锐和明亮度,扩展视野,把 握全局;“击眼功”是练习增强瞪目直视不瞬的能力;“流星 球功”是提高在变动中观察变动体的能力;“不瞬功”是提高 凝注能力和眼光的穿透力,以备在搏斗时对方来拳或是风吹、 迷眼仍能直视对手,等等。种种练习眼功的方法既备实战对抗 之需,又具有增强视力,预防眼疾的保健作用。
二、培养观察能力
拳论曰“如欲杀敌,眼即注焉” “察机在目,敌情预知” (《武子梅花拳》)。敏锐的观察力是对抗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之 一,少林醉拳十分讲究对敌时的眼法练习,强调在交手中,利 用眼睛的直观和余光得到的情报准确地目测双方的距离,判断 对手的惯用技法和战术,分析对手的动作规律和临场情绪变 化,全面掌握对手的真实意图。一般来讲,人体运动的正常表 现是很有规律性的。例如,右手劲大,左手劲小,左脚前跨、 右臂自然后摆等。就武术肢体运动而言,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例如,观察到对方双目有神,光束集中,表明对方精力充沛、 战意很浓,心理状态很适宜搏斗;如其目光在我面部、双肩游 走,闪烁不定,其目光有诈,谨防其视上打下,注左攻右;但 是如果对方的目光恍惚,神色涣散,则说明对方心生怯意, 已无斗志。在对垒时密切观察对方的双目,洞察对方的心态, 方可获得这些心理信息。而对动作的判断则需要直观注视对 方双目,余光锁定其双肩,如果对方的左肩部后拉,必定冲 右拳,如果是后拉稍下沉则必定是右腿打击,对方下潜前冲 多为贴身摔靠之预兆,后撤必定有重腿动作为断后之举等。 在掌握了眼睛观察部位和正常肢体运动规律以后,对一个对 手的初步了解也就具备了察颜观色、洞察其心的基本情况了。
凝神环视,其状尽收眼底,可鉴内外之形神,可定攻防之策 中 略。故眼为攻守之法度,胜敌之要旨。此之谓“眸子练得精, 华 制敌站上风”也。
醉 在实践中,有些平时练拳时眼神挺亮、机灵活现的人,一
彖 旦进入实战对抗中,总觉得眼神不够用,手脚慌乱,顾东丢 西,丧失战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实战经验欠缺外,就 是眼功太差的缘故。那么,影响对抗眼功的不利因素有哪些方 面呢? (1)生理上的习惯性动作。例如“眨眼”,如果是利用 战机间隙迅速眨一下眼的话,那是生理保护性的正常休息,但 要是生理上的不良习惯,不停地眨眼,那就犯了武术实战的大 忌了。(2)不良的本能反应。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本能'反应 是遇到突发或令人恐惧的事情发生时,做出相应的自然反应。 例如别人突然间的一抬手,自己也会不自觉地低头、闭眼、抬 手格挡等连锁反应,这在武术中是要努力克服、改正的。如果 在攻防的关键时刻,稍稍的闭眼、低头,就会遭到高手的无情 打击。(3)训练时缺乏眼神意识,练习武术套路时,眼法讲 究“随势”和“定势”,既有手眼相随的神形兼备,又能显示 出手、眼、身法协调一致的艺术美感。而武术技击则全赖眼 光明察洞悉敌方的攻防意图,“如欲杀敌,眼必注焉”,头眼 一致,目标皆在攻击范围之内,眼不描,目标不准,劲无目 标发而无威,力不畅顺,哪来的穿透力呢?所以,从练到用, 必须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内外结合,手眼相随,假以时日, 定能眼神生光,迅疾明快,洞悉一切,明察秋毫。一旦对垒, 一个眼神,似一柄寒冰利器,直刺人心,使对方寒意大生, 斗志大减。
值得一提的是,炯炯有神的目光是用心、用意的结果,平 时无缘无故切不可到处炫耀,时常表现。因为久用会耗血伤 肝,降低视力,于技击、养生非常不利。同时,技击与养生是 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中华武术历来讲究养生、练气、调 心、培肾、护肝等内功修为,以期达到“内修培基,外导致 用”的双修境界。如果条件允许,日常适当补充维生素A、D 或是动物肝脏,也有助于眼功练习。
三、观察对辛
武者大致可以归纳为力量型和智能型两种。当武者一感到 有对抗意识时,力量型选手的眼光就会烁烁放光,情绪高涨, 散发出一种原始冲动的欲望,而智能型选手的眼神则是平和而 深邃,稳健而威严,不温不火,但穿透力十分凌厉,给人不怒 自威的感觉。不同的类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力量型的顽强、 勇猛、无惧无畏的气概,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技术单一、变化 单调、机械重复过多的弊端,而智能型严密的防守、实效的回 击、灵活的战术运用也同样起到精神状态上的填补。因此,通 过了解、分析、研究各类选手打法的习惯、弱点、类型等情况 后,加以针对性地调整,制定出对付他们的有效方法,是搏击 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面对一个善于防守的对手,过多 发动频繁的进攻,是不明智的,正确的方法,就是不断调整能 让对方感觉到的进攻意图后,利用假动作佯攻诱动对方,待对 方作出相应的反应后,再突施猛攻;如果对方是一个善于主动 攻击的力量型选手,那就要采用避实击虚、以迂为直等战术, 在随、顺、化、打的原则指导下,以巧为主,化打防反。在实 战中,对付高个子要采用贴靠摔别,对付矮个子要发挥一寸 长、一寸强的自然优势,多攻对方头、面及身体要害部位。这 和针对善用拳法选手的原则是很相近的,那么,针对以腿法见
长、攻击凌厉的对手应该怎么办呢? 一般来讲,严密控制和调 中 整距离,是对付腿法攻击的主要因素,例如利用对方腿法发力 华 已达尽头,瞬间停顿或欲回收之际,采用收腹、缩腰和稍后仰 醉 上体等是调整距离的关键。远了,反击无望,近了,中腿受打 彖 击。因此,观察判断的敏锐程度和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另外 一种对付腿法的方法是“迎击阻防”方法,它是以攻代防、亦 攻亦防的有效结合,针对对方的攻击腿法,梢节用拳锋冲打其 脚踝前部附骨骨节部位,中节冲打其股骨肌肉内侧,根部主要 冲打其大腿根部或关节部位。
对抗技术道理是相对的,关键是施为者审时度势,灵活运 用而已。
第二节 具备力学知识 论重心
由于地球的引力,万物都存在着自身重量,而重心则是物 体各部分所受的重力产生的合力之作用点。就武术对抗而言, 重心越低,支撑面越大,稳定性也就越高。反言之,重心高的 支撑是不容易保持平衡的,但是单纯片面性地强调增大攻防时 的支撑面积和降低重心,又不符合实践中既求稳定又要灵活的 要求。
三、合理编排动作组合
主动攻击在战术上属于“连击快打”技法范畴,特点是 “力大沉猛、衔接紧密、动作迅速、技法丰富”。因此,它们大 多是事先设计好或是操练纯熟的优势组合,而且往往是前动的 结束,适于后一组合的起动,无论长、短、远、近,肢体技法 运动都强调绝对速度,打击威力非常强大。在对抗中,一种是 直接打击,另一种可以通过设计佯攻动作先吸引对方的注意 力,引动对方做出相应的攻防动作。然后,再根据其表现出来 的肢体形态,上下夹击,左右呼应,长短结合,实施绝对速度 的狂轰猛炸,一举消灭对方。
主动攻击讲究攻击前戒备严密、精神集中、观察敏锐,而 肌肉相对放松,以便保持顺畅的出击速度;攻击时要迅猛利
落,路线直接,力点准确。发力要具有通透劲、穿透力。在保 聿 持自身支撑平衡的同时还要严密防护自己;攻击后,要快速回 华 防到戒备姿势和安全距离上,准备下一个打击组合。
醉摹 第四节从"三十六'计走为上”
谈防寺反击技巧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走为上”计出自含纳天下万般变异机理,启迪世人无穷智慧 而绵延深长的秘本兵法《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原意是 指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的一种有目的、有 计划的主动撤离,避开强敌,另寻战机,以退为进而取胜的谋 略。这说明“走”的意思并不是消极逃跑,而是由主动的运动 转移去调动、牵制直至战胜敌手的一种有效手段。
武术搏击包含攻防两个极度矛盾且又相辅相成的概念,攻 的目的是想解除对方的战斗力,达到最彻底的保护自己;而防 守的含义却是首先保护自己,蓄备进攻的力量,等待进攻的时 机形成时再反击对方。如果我们把“走为上策”与格斗中的防 守含义相印证(也可以说指导防守技术)的话,其表现出来的 运动形势就不仅仅是指以弱小对高大、以弱质对强壮或是单纯 面对蕴涵搏击经验的拳手那么简单了。从广度和深度上甚至可 以说,并不是“必须”在力量上相悬殊的情况下,才可以运用 “走”的谋略,因为武术搏击的真正含义应是以最小的力量、 最简单的动作、最轻微的付出去搏取最大程度的收获。因此, 只要是能达到上述目的中的任何条件,均可以采用以“战略 '以一当十’,战术'以十当一的方法。
既然主动撤退不存在消极思想的成分,那就要看主观能动 性中的“事理之中、人情之内”的术数燮变了。何时走?如何 走?就武术搏击而言,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方法防御方可走得 巧、挡得住、反得快、击得着、创得重,其中随机应变之法, 学问可就太大了。为了追求格斗效果,战胜敌手,我们会选择 包括感知、了解、思考、推理、想象等一系列自觉的心理活 动,其中主观行动的预见性、判断的准确性、攻防的合理性、 技术的目的性、技巧的纯熟和动作的隐蔽性以及协调、灵活的 战术意识等诸方面因素最终无不是通过一种形势表现出来,既 然是形势,就无法避免会出现预见性(也称预兆)。从预见程 度上即可衡量一名拳手技术成熟与否。例如,对方想利用左刺 拳加以诱探后,以右手重拳实施打击,但是当对方尚未完成两 手拳动作结构或冲力冲而未发之际,我则在获得准确信息的基 础上采用向后微撤上体,稍稍拉开与对方中间距离的同时,不 对其冲拳做任何防御性动作,而是直接用前腿从上、中、下、 侧四个方面任意突击破坏对方的发力根源,使其劲不达梢,攻 势展而不开。这种“根制防守”首先可以从战术意识上打乱对 方的预定布署,再从精神上震摄之,同时利用凶猛沉重的肢体 动作重创对方,一举达到彻底摧毁对手的理想效果。与上述防 御技巧稍有不同的是典型阻防技术的直接防守一一“消防”。 其技术特点讲究在对方攻击的肢体即将触及目标或起动而未发 力时,我采用上下肢体的上下、左右、拨挡、托压等技术动作 进行阻挡,迫使对方偏离攻击目标和方向或是无法发劲。在实 战运用中,这种动作技术含量较高,封阻的力度和角度都相当 关键,而且在时间差、距离感、动作路线和机动性上也要具备 灵活的控制能力。
间接防守是构成武术搏击两大防御体系的另一种技术,也是诠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另一代表。例如,我可以根 据对方攻击动作的运动走向或攻击目标采用后退、偏闪或是侧 # 进的策略,其目的是引进对方的同时实施反击;也可以在向后 醉 稍撤身体的同时,利用对方惯性冲力的后续动作设下“埋伏”, 塞然后,突施打击。
俗话说:“练有意,用无意。”少林醉拳需经千锤百炼, 精雕细琢,勤学不辍,持之以恒,运用时方能出神入化,得心 应手,游刃有余,且不可一味地追求醉形、醉态而喝得酩酊大 醉或拘泥于套路程序而缺乏灵活运用意识。因此,一定要根据 实战中的具体情况和特定条件,前招后联,后套前窜,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虚实兼备,借题发挥,真正达到“脚步踉跄, 暗藏杀机,醉意朦胧,咄咄善诱,虚实兼备,精巧灵活,法寓 拳中,败中取胜”的技击效果。
第五节踢法
少林醉拳中的腿技踢法主要有踹、蹬、铲、点、弹、截、 撩、摆及勾扫、绞缠、膝顶等技术。功力性配合主要有铁腿 功、铁膝功、踢桩功等。
一、基础技法分析
踹腿分为正踹腿、侧踹腿、反踹腿三种。以侧踹腿为例, 它是一种速度快、力量大、灵活多变的直线进攻型腿法。优点 是高、低、远、近皆宜,不易防守,便于调整距离和角度,战
机颇多,是擂台散打和武术搏杀中最具杀伤力的优秀腿法之一 (图 822—图 824)。
【要领】踹腿时上体、大腿、小腿、脚掌成一条直线,散、 中 膝关节充分伸直并以大腿带动小腿向前直线发力;支撑腿在踹 华 腿将要到位时,猛然由稍屈变成挺直,配合踹击腿爆发力量。
醉 【攻击部位】低踹腿主要攻击下肢的胫骨、膝关节和大腿
彖 正、侧部位;中踹腿则以攻击胸腹部位为主,也可以在其他步 法配合下,攻击两侧肋部;高踹腿主要攻击颈部和头部。在实 际运用中,由于着力点的调整,可以变化为铲、蹬等。
【小结】侧踹腿是一种在散手比赛和实战格斗中使用率和 命中率都较高的腿法。它属于中距离对抗技术的直线屈伸性动 作。技术结构简单,便于利用躯干和腰部配合臀部发力,又能 借助以身带腿、展甑、膝部前挺配合前移重心等方法,加大踹 击的冲击力和速度。因为侧踹腿是直线攻击对方身体的正、侧 两面的,人体的正、侧面着力面积大,所以力点的准确性也较 高。运用时再配合其他步法、身法或手法,易于在不同的距离 从不同的角度进攻对方。侧踹腿隐蔽性好、速度快、力量大、 变化多、力点准确,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腿击技术。
应该注意的是,运用该技术时,要避免出现以下情况: (1)收腹、屈髓、撅臀,上体和踹击腿不成一条直线,造成打 击距离短、速度慢、力量小的后果。(2)起腿过高,和上体 倾I斜度不协调,使动作预兆过大,易失去平衡能力。(3)踹 腿后不能马上屈膝收回,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
(二)蹬
蹬腿分前蹬腿、后蹬腿、侧蹬腿三种,是一种速度快、力 点准的直线进攻型腿法。它属于中距离对抗技术,是散手实战 中使用率和命中率都较高的优秀腿法之一(图825 —图828)。
浏览1,2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