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推进髙校 武术教学改革和全国健身战略的实施,本书编写组基于多年 武术技术与理论的教学、训练经验编写了该书。本书以髙校 武术教学、专业队训练和大众普及三个方向为出发点,从武 术学科的技术训练、理论教学、文化形式三个层面来认识武 术,融科学性、健身性、实用性、时代性为一体。它是一本 知识系统、内容全面的武术技术与理论典籍。

参加编写本书的工作人员编写章节具体分工如下:由吉 灿忠制订目录、编写计划、定稿,并编写了第一章第一节, 第二章第十一节,第三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一、二节、第七 章第三节。张金梁编写第四章第五节,第七章第五、八节。 郝明编写了第二章第一、二、五节,第五章第二节,第七章 第六节,第八章第三节。李亚非编写了第二章第三、八、 九、十节,第三聿第四节,第四章第三节、第六章第四节, 第七章第一、二节。髙春明编写了第三章第二节、第五章第 四节,第七章第七节。冯文昌编写了第二章第四、六节,第 七章第九节,第八章第一、二、四节。范宝国编写了第一章 第二、三节,第二章第三、七节,第四章第六节,第五章第

一、三节,第六章第一、二、三节,第八章第五节,第九 章,第十章。姚贞光编写了第四章第四节,第七章第四节、 第十二章第一、二节。苏小波编写了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 三节。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无论从武术运动的历史文化、技特征,还是武术教学与训练的规律、武术文化的缩词数语 以习武过程中外伤治疗的药物等方面,本书都进行了比较详 细地阐述,充分体现出中国武术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然而,限于编者的水平,难免在本书中有不足之处,希望读 者不吝指正。

第一章武术基础理论
第一节武术运动概述中华民族有着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在这争研斗放的文 化园林中武术这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块奇珍异宝,它在.人类 衍繁生息,同人、自然搏斗的过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 其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涵盖的内 容和认识也不尽相同,诠释纷纭、界定众多,直至当今武术可 以此来表述其概念: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运动、搏 斗运动和功法运动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中 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这一中国传统的技击技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 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 现攻防格斗能力的。它炯异于使人致伤的其它实用技击技术, 又有着同其它体育项目相类似的强体魄,壮筋骨的健身功能, 这些个性和共性将随时间的推移更为人们所接受。就武术区别于体坛其他运动的个性而言:首先表现为武 术有套路、搏斗、功法三种运动形式,其动作素材具有攻防属 性。武术套路运动形式,是按照一定的格律单个攻防动作编串 成套进行练习的方法。是武术搏斗运动形式,是两人遵循一定 规则,运用攻防技术动作互较胜负的锻炼方法。武术功法运动 形式,是锤炼某种攻防绝技的锻炼方法。武术三种运动形式, 既各成体系,又相互交融,相互为用。套路等习能灵便身手、熟 习招法,使运动由熟而巧,为搏斗提供敏捷菩变的素质和临机 应变的招式;搏斗练习能提高攻防意识,加强对动作攻防含义 的理解,有助于提髙套路运动的“武术意识”。功法运动能为套 路和搏斗运动提供必要的体能准备;套路和搏斗运动能显示 功法运动的水平。这三种运动形式所体现的这些特征,是其他 体育运动项目所不具备的。例如,拳击、摔跤和击剑是搏斗形 式的运动项目,但它们没有套路运动形式。竞技体操和韵律体 操是套路形式的运动,但它们是没有搏斗形式的运动,动作素 材也不具备攻防属性。武术区别于外国体育项目的又一个性,是武术以中国传 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一般说,任一体育项目,都是一定文化环 境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我们特别地强调中国传统文 化对武术的彩响,是因为武术不仅自然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环境影响,还在于武术家自觉地动用中国传统文化规范拳 技,阐述拳理,乃至文武合一,交融一体。探寻武术理论,无论 是具体的拳械技法原理,还是武术教学原则与武术训练原则, 以及拳械技法和教学训练法,都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 运动规律的融合。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 观,并以此处理内与外的关系。在武术理论中,武术技法强调 “内外合一”,武术教学原则强调“内外兼修”,武术训练原则强 调“内外互导”。在具体的拳械动作标准中,讲究“三尖相照”、 “内外六合”、“五合三催”等,使动作体现出外形和内意充实, 形神兼备的一统。由于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其技 术和技法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严格规范,促成了武术与西 方体育既相通、又有异的运动特征。西方体育运动中的身体素质训练与武术功法训练,具有 重复同一训练形式,提髙某一特定体能和技能的共性。但是, 西方体育运动中的素质训练,主要是通过改进运动环境和运 动器械,变化训练量,促进素质的快速提高。武术功法训练则 受传统文化中“合天人”、“尽内外”思想的规范,注重调整内在 意、气、功与身体外形和谐统一,有序配合,讲究体能的有序化 配合程度的,自然的提高,不主张执著地追求快速提离。西方体育运动中的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项目与武 术套路运动相比,都具有通过肢体形态变化,追求形式美的共 性。但体操等项目的动作,强调通过人体素质的离度发展,使 动作表现出尽可能的舒展。武术套路动作则在武术的攻防属 性和中国传统的内聚含蓄等思想的规范下,强调动作要开中 有合。 <西方体育中的拳击与武术格斗中的散打,都有着k服对 手的共性。但拳击强调绝对力量、绝对速度,实现以大力打小 力、以快打慢。武术格斗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反向相求、柔弱能 胜刚强等思想的规范,注重追求格斗时由力小转化为力大,由 速度悝转化为速度快,巧妙地“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总之,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较而突出的共性和个性, 反映了武术的本质属性。它们也正是武术的定义应包含的种 属(共性)与种差(个性)。

第二节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中国武术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 法运动三大类。

一、套路运动

武术的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剌等技击动作为 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弱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 律编成的徒手或器械的套路练习形式。按照套路运动的练习 形式又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等。

(―)单练: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拳术单练和器械单练。

拳术:包手査拳、华拳等类型的长拳、以及太极拳、南拳、 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臂拳、翻子拳、劈挂拳、少林拳、戳 脚拳、地趙拳、象形拳等。

査拳、华拳等类型的长拳:是一种具有拳、掌、勾三种 手型,弓、马、仆、虚、歌五种步a,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 力,节奏鲜明,并有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 等动作构成的拳术。其以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 呼吸、节奏等为八要素。在技术上强调长击速打、主动出击、以 快制悝、以刚为主。长拳的方法极为丰富,手法主要$冲、劈、 崩、贯、砸等拳法;推、挑、撩、劈、砍等掌法;顶、盘、格等肘法; 弹、蹬、踹、点、铲、踢、里合、外摆、拍、扫等腿法;还有各种摔 法、拿法、跳跃、平衡等。其运动特点是撑拔舒展、劲顺击长、掌 快有力、灵活多变、窜蹦跳跃、腿法较多、节奏鲜明、气势磅礴。 其基本技法要求:手要捷快、眼要明锐、身要灵活、步要稳固、 精要充沛、气要下沉、力要顺达、功要纯青、四击合法、以形喻 势。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沉稳、轻灵的拳米。动作柔 和缓慢,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较有影响的太极拳流 派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等,各式太极拳又有大架、 小架、开合、刚柔等拳架。此外,国家体委先后整理出版了“简 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拳” 及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时任明思宗崇祯四年,温县“乡兵守备”的陈王廷在明之 后隐居家乡。吸收明代各家拳法;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 用中国古代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而创编为了“以意引气、 以气运身”的太极拳,其主要方法有:搠、捋、挤、按、找I、肘、 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 摆等腿法。其运动特点是: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 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柔中寓刚、以意导动。其基本技 法要求: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松胯、 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闾中正、内宜鼓荡、外示安逸、运动如 抽丝、迈步如猫行。


  • 南拳:是流行于广东、福建等南方各地拳种的总称。广 东南拳有洪、刘、蔡、李、莫等五家。福建南拳有五行拳、鹤拳、 五祖拳、连城拳等流派,各门派均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南拳的 主要方法有:冲、劈、抛、盖、鞭、撞等拳法;劈、标、切、插等掌 法;揸、压、担等肘法;截、圈、劈、穿、架、滚、盘等桥法;蹬、踹、 钉、挂、铲、踩、虎尾等腿法以及各种跳跃动作。其运动特点是: 手法多变、腿法较少、动作紧削、刚健有力、伴有发声呼喝。其


基本技法要求:稳马硬桥、脱肩团胛、直顶圓胸V沉气实腹、五 合三催、力从腰发、发声呼喝、体刚劲粗。

  •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行意拳”,是以三体式为基本 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并吸取了龙、虎、


猴、马、熊、龟、鸡、鹞、燕、蛇、鹰等十三种动物的动作形态,取 其形、练其意,编成的拳术。形意拳称头、肩、肘、手、胯、膝、足 为“七拳”。其动作运动特点是:朴实简练、动静分明、动作严 谨、手脚合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完实、稳固沉着。其基 本技法要求有:头要顶、项要直、肩要松、肘要坠、腕要塌、掌要 撑、背要拔、胸要涵、腰要塌、脊要正、臀要敛、肛要撝、胯要收、 膝要扣、脚要平、姿势要正确、动作要整齐、进退要和顺、起落 要均衡、力量要充实、呼吸要自然、气势要相连、内外要合一。

  • 八卦掌:是一种以摆扣步为主,在走转中换招变势的 拳术。其基本手法有: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提、拿、勾、


打、封、闭、闪、展等。其运动特点是:身捷步灵、随走随变、它以 摆扣步为基本步法,要求走时脚平起平落,摆扣分明,行若趟 泥。其基本技法要求:三形三势、三空三扣、三圆三顶、四坠四 敏、十要三病。

  • 八极拳:是一种以换、傍、挤、靠等攻防动作为主要内


容的拳术。其基本手法有:冲、砸、贯、压、缠、推、劈、搓、架、搂、• 习、削、挑、盖、撩、拐、踢、勾、踹、踩、跺等。其运动特点是:动作 朴实简洁、刚猛暴烈、讲究“崩撼突击,以短制长”。其基本技法 要求:眼随手转、手脚齐到、上打下封、紧逼硬攻、长短兼施。

  • 通臂拳:又称通背拳,是以摔、拍、穿、劈、攒等五种基 本拳法为主要内容,通过圈揽勾劫,削摩拨扇等八法的运用, 而生化出许多动作的拳术。通臂拳主要流传在我国北方一带,


既有老祁、少祁之别,又有白猿、五行、六合、两翼之分。通臂拳 的手法有摔、拍、穿、劈、攒等;步行有行步、散步、连环步。其运 动特点是:腰背发力、放长击远、甩腰抖腕、立抡成圆、吞吐虚 胸、拧腰切髋、大开密合、击拍响亮、拈衣发劲、柔进冷弹、步 含腿、点到成拳、猿目鹰神、气势贯穿。其基本技法要求:眼法 敏锐、心法慧勇、手法精巧、步法迅速、身法灵活、五护八断、三 折九扣。

  • 翻子拳:是一种短打灵变、严密紧凑、拳法脆快的拳 术。所谓“翻”指翻颠倒转、翻生不息。基本步型为半马步、麒 麟步。主要手法有:劈、砸、摔、崩,、挑、贯、横等。其运动特点是: 步疾手密、连珠炮动、往返连环、闪摆取势、上下翻转、迅速遒 劲、有“翻子一挂鞭”之说。

  • 劈挂拳:是一种以猛劈硬封为主,长击快打,兼容短 手,大开大合,加劈带挂的拳术,基本方法有:滚、勒、劈、挂、 斩、卸、剪、采等。其运动特点是:大开密合、长击冷抽、双臂交 劈、斜拦横击、吞吐含放、翻滚不息。其基本技法要求:拧腰节 胯,溜臂合腕。

  • 少林拳:因始传于河南登封少林寺而得名。此派的技 术风格:动作朴实,招势多变,力量运用灵活而有弹性。练法上 讲求“拳打一条线”,技击法要求藏而不露,内静外猛,“有秀如 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之说。

  • 戳脚拳:是以灵活多变的腿脚功夫见长的一种拳种。 其基本手法有:挑、剪、丁、转、迎门、插拦、摆、抽等。其运动特 点是:舒展大方、挤提刚健、放长击远、刚柔兼施、以刚为主。

  • 地趙拳:也称地功拳,是一种以跌、扑、滚、翻等地趙 摔法和空中造型技巧为主的拳术。其运动特点是:以跌扑诱敌


 

深人,藏技击于滚翻中,讲究抢、压、捧、纹、滅、蠢等成盘技法, 腾空轻、巧、快、险、离、稳。

、(13)象形拳:是以模仿各种动物或人的动柃和#态,结合 威术技击方法编成的拳术。要求象事物之形,含_輪之意,不 仅形似,还要神似。主要特点是:以形象为势,意真传神,动作 生动,技法明确,攻防通真。

器械:我国的武术运动不仅具有内容丰富的拳术#练,而 且也有种类繁多的器械演练,我们常见的器械无不属于短器 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四大类。

  • 短器械:刀、剑、匕首等。

  • 长器械:枪、棍、大刀、朴刀等。

  • 双器械:双刀、双剑、双钩、双戟等。

  • 软器械:九节鞭、三节棍、梢子棍、流星锤、绳镙等。


现将竞赛表演中的主要器械项目简述如下:

  • 剑术:剑是短器械中的一种。由刃、背、锋、护手、柄等 部分组成。剑可分为:行剑、长穗剑、双手剑、反手剑等,在比赛 中剑的长度、重量,根据运动员的身高均有相应的规定性。剑 术主要是以刺、点、撩、截、格、洗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等构 成的套路。其这动特点是:轻快洒脱、身法矫捷、刚柔相兼、_ 有韵律。其基本技法要求:轻快敏捷、刚柔兼备、把活腕灵、^ 韵生动。

  • 刀术:刀是短器械中的一种。由刃、背、尖、护手盘和刀 柄等部分组成。刀的长度、重量根据运动员的身离有相应的规 定性。刀术是以缠头裹脑和劈、砍、斩、撩、扎、挂、戳、剌等基本 刀法为主,并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的套路。除 上述刀法外还有:云、挑、点、扫、崩等刀法,其运动特点是:勇


猛快速、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慄焊。其基本技法荽求:力 劲势猛、刀快法诈、儇跳超距、刀手配合。

  • 棍术:棍是长器械的一种。棍的长度不得低于本人的 身高。棍中线以下任何部位有最小的直径规定:成年男子: 30cm,成年女子:2. 15cm,少年男子:2. 15cm,少年女子:2. OOcnu是由蜡杆封料制成的。棍术是以劈、扫、戳、挑、撩等棍 法为主,并配合步型、步法、身法等构成的套路。其运动特点 是:勇猛泼辣、横打一遍、密集如雨、气势恢宏。其基本技法要 求:棍打一遍、梢把并用、握法灵便、长短兼施。

  • 枪术:枪是长器械的一种,由枪头、枪缨和枪杆所组 成。枪术是以拦、拿、扎为主,还有崩、点、穿、挑、云、劈等枪法, 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的套路。其运动特点是: 力贯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幻莫测。其基本技法要求: 枪扎一线、势贵四平、行枪活跃、工于一圈。


(二) 对练

对练是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 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三种。

  • 徒手对练:如对打拳、对擒拿等。

  • 器械对练:如对刀、对剑、对打棍、单刀进枪、朴刀进 枪、三节棍进枪等。

  • 徒手与器械对练: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枪、空手破双枪 等。


(三) 集体项目:按竞赛规则规定,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 的集体演练称为集体项目。

二、 搏斗运动 ti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則进行斗 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目前开展的有散手、推手等项目。

  • 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竞赛规则,使用羼、打、摔等 方法来制胜对方的格斗运动项目。

  • 推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竞赛规则,使用彳期、捋、挤、 f采、揦、肘、靠技击方法,依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要求,制胜 对方的运动项目。


三、 功法运动

武术功法是武术运动的三种运动形式之一。是为掌握和 提髙武术套路和搏斗技术,诱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能,围绕提 髙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特殊技能而编组的专门练

习。

武术功法具有养身、健身、护身及增强技击能力等作用。 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个体独习为主要锻炼形式,练习方法简 便易行,练习难度循序逐增,锻运效果逐渐提髙,似有永无止 塊的吸引力。

武术功法内容丰富,包括有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幘度*及肌 肉舒缩性能的“柔功”;锻炼意、气、劲、形完整一体的“内功”; 增强肢体攻击力度和抗击能力的“硬功”;发展人体平衡能力 的翻滚奔雎能力的“轻功”等等。

从目前见到的文献来看,武术功法是随武术的萌生而兴, 随武术的发展而盛,随武术技术的演进而变。

“硬功”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史记•殷本纪》记有帝 武做偁人,“与之搏”。偶人是土木做成的人像,与偶人搏斗,很 像后世的“木人功”锻炼法。这类提高击打能力的硬功功法,发 展到明代已流传有打动靶和打静粑两类。唐顺之《武编•卷 五》记有悬米袋或蒲团,或在平地上立三尺长発或石墩为祀, 以铲腿、桩腿、点腿、弹腿等腿法进行踢击练习。这与近现代的 “吊袋功”、“踢桩功”基本相似。硬功中提高抗击、抗压能力的 功法,在唐代已较流行。唐睿宗(6M年)时的杂技表演中已有 “卧剑上舞”(见《信西古乐图细部》)。唐武宗(841 — 846年) 时,有个名叫管万敌的供奉,颇有臂力。他奋力用拳击一麻衣 人,却“如扣木石”(见《剧谈录》)。当时医家用于自我按摩的 “拍击法”,是以指环、手、拳拍击身体,与后世“排打功”的初步 练法相似。近现代的“排打功”,及“钢刀排身”、“卧叉”等表湞, 很可能就是袭承于后唐而发展成的。硬功中提离力量的锻炼 法,在汉代有“打鼎”(举鼎),晋唐有“翘关”(推举铁棒),清代 有“舞刀”。舞刀是以铁制大刀为械,进行推举和舞花等力量练 习,很像是举铁槔进一步结合武术技艺形成的。清代,将一般 练力法结合武技形成的功法很多,例如:“石锁功”、“鹰爪功” 等等。

“轻功”也是较早受到重视的功法。例如,在战国时的《列 子•汤问》中,载有将木桩“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往返,无 跌失也。”的练习方法。很像后世“梅花桩”、“跑桩”等功法的远 迹。又如:《梁书•羊侃传》记,南北朝时的羊侃,“尝于兖州,尧 庙蹋壁,直上至五寻,横行得七迹”。《朝野佥载》记,唐代柴绍 之弟“尝著吉莫靴走上砖城,直至女墙,手无攀引。又以足指蹈 佛殿柱至檐头,捻橡覆,上越百尺楼阁,了无障碍”。这些记述, 很像后世所谓“飞檐走壁”功。再如《陈书》中载,南北朝时“黄 法,口步行日行三百里,距跃三丈”。陈灵洗“步日二百余里”。 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六》述此类练法云:“如古人足囊以 沙,渐渐加之,临敌去沙,自然轻便。”这些记述和练法同于后 世的“陆地飞行术”。

武术功法中的“内功”,是武术技法与古代气功结合的产 物。宋代已流行的“八段锦”,采用“左右关弓”、“攒拳怒目”、 “四面出击”等武技动作,进行以气助势、以气助力的练习,属 于早期武术内功练法。武术内功在与古代气功长期融摄的过 程中不断完菩。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问世的《易筋经》,标 志着武术内功已发展成一个能与医疗保健气功并立的武术气 功体系。它强调内壮与外壮统一,追求通过内外俱练,“使气串 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达到“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拳可断 牛头”的效能。各拳种内功,大都以养气、练习为基本形式,追 求内气助势、以气助力、以气为技击服务。内功练习与其他武 术功法结合渗透,使武术功法皆具有气功特点。

武术功法中的柔功,是锻炼提高柔韧素质的基本手段,历 来受到亨武者的重视。明代唐顺之《峨眉道人拳歌》中,说道人 练拳时“百折连腰无尽骨”。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 说:“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腿可飞腾,……活着朝 天,而其柔也。”随着武术套路技巧的发展,柔功愈受重视,不 论欲达一定动作规格,还是提高武术动作的艺术表现力,都离 不开柔功。因此,在现代武术中,柔功得到较好的发展。长拳 基本功训练中的柔功练习,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内容和程序。

第三节武术锻炼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中国武术在锻炼方法上有着独有的特点,一般可归纳为 以下几点。

(―)刚柔相兼

中国武术主张亦刚亦柔,各家拳派均主张“刚发乎内,柔 制乎外”和“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等等的刚柔相兼的锻炼方



(二) 内外合一

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内在的心志活动;所谓外,指的 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外在的形体活动,必须与 内在的心志活动紧密协调的结合,才能达到武术“质善”的高 度。

(三) 运气调息

武术非常重视运气和调息的锻炼。例如:太极拳讲究“气 沉丹田”,讲究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少林拳强调“气自丹田 吐”,运动时“舒臂运气”。许多拳种流派都讲究运气调息。

(四) 气势连贯

一套拳路里,讲究动作必须始终势势连绵相通,气脉不 断,太极拳如此,其他拳种也如此。对其他拳种来说,所谓 “连”并不是要求把整套拳术的动作势势没有间歌,一气完成, 而是强调在一招一式之间,做到“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善 于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通过眼神把前后动作连接起来,使之 势势相连,贯串一气。

(五)击法严格

武术的踢、打、摔、拿称为四种技击法则,凡由攻防动作组 成的拳术套路,都离不开这四种法则(器械套路则是由击、剌 等技击法则组成)。这四种法则各有其具体内容与方法,如踢 的法则,莱具体内容有蹬、铲、踹、弹、缠、扫、挂、撩、摆等等;打 的法则,其具体内容有冲、劈、挑、砸等,这些内容都有规定的 运使方法。例如踢法中的蹬、踹、铲都是属屈伸性腿法。然而, 蹬的方法规定脚尖朝上,脚心朝前,力在脚跟部;蹯的方法规 定脚尖横向,脚心朝下,力量在脚外侧边缘部。这四种技击法 则的具体内容的运使方法,要求非常严格,不得混淆。中国武 术除以上特点之外,还有如下几点作用。

(一) 强身健体

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括有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翮 腾、跌扑等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参与了运动,对各个肌肉群 的相应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也要求较髙。因此,系统地进行武 术锻炼,可以改善各中枢间的协调关系,增加人的体能。尤其 是太极拳,因注重意识引导动作,可加强抑制过程,改善神经 均衡性,所以对一些慢性病症有良好的体育疗效。

实验证明,从事武术锻炼,可以使心血管系统机能得到改 善,有效地提髙人体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提高呼吸系统的 机能,增加肺活量,同时对提高人体的灵敏、速度、力量和柔韧 等身体素质均有良好的作用。

(二) 自卫防身

武术的套路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攻防动作为中心内容。因 此,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还可以 学会攻防格斗技能,提髙攻防技术实效,用以防身自卫。

(三) 修身养性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一向重视礼仪,讲武德。“未曾学艺先 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教 之”等等。把武德列为习武与教武先决条件,一向是中国武术 的优良传统。这样,就应将习武的目的与做人的道德规范结合 起来,以有利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通过武术的训练, 可以培养人们的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更好地陶 冶人的情操,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四) 娱乐、观赏

武术表演和比赛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既能自娱,又能娱 他,不论是以形神表现的功力或技巧的套路演练,还是以两人 斗智斗勇的激烈对抗,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进而丰富人们的文 化娱乐生活。

由于武术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拳种和器械的动作结构、 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大小也不同,因此,不同年龄、体 质、性别的爱好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项目进行锻炼, 另外,武术运动可以不受时间、季节、场地、器材的限制,更易 于普及和推广,有广泛的适应性。

  • 增进友诲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既然是一项体育运动, 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体育的社会功能,就套路、搏斗、功法 三种运动形式而言,每一种运动形式都不时地与他人进行着 技艺交流、思想交流。群众性的武术活动,成为人们切磋技艺, 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武术在几千年的脉脉相传当中一直把 “尚武崇德”看作是武术活动发展的宗旨,随着武术在世界广 泛传播,促进了国与国之间习武爱好者的思想交流。国外习武

 

者通过练武来了解中国的古老文化,认识东方优秀文明,将随 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扩大,武术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的 交往中发挥的作用也将愈来愈大。

浏览2,28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