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武术训练体系中,折射出“欲快先慢、欲强先弱”的中国式思 维,如Youlian Hong和他的同事们对太极拳进行的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太 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较大范围的活动.有利于提升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 及肌肉间的协调和合作的能力。③此外,传统武术常提及在极短时间内产生 最大的力,这和运动训练学的“爆发力”有些联系。爆发力是速度力量的一种 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训练学》一书提到,“爆发力的大小取决于参与工作所有 肌肉群总的收缩能力,同时要求肌群之间具备良好的协调性”①。生理学认 为,肌肉收缩产生人体运动。传统武术劲力的发出,本质上还是人体运动的 结果。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产生力量的大小和以下五个方面有着密切 的关系,即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肌肉收缩的神经支配、肌纤维增粗、肌肉 收缩力与速度的关系、肌肉收缩方式和工作类型。这些都是科学化训练的重要的生理学力量基础。
这些理论可以解释传统武术劲力的练习方法,南方流行的“硬桥铁马”反 映了洪拳练习者肌肉线条明显,而讲究“柔化”“巧打”的太极拳练习者少有强 壮、彪悍的形象,因为不同传统武术拳种如同竞技体育中不同项目,力量型项 目的运动员强调绝对力量,肌纤维增粗明显;而技能型项目的运动员强调动 作精细,突出发展神经支配的能力。总之,训练学理论中与力量相关的理论 及力量训练方法对本课题研究都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咏春拳拳理
2000年9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传统武术工作座谈会上,有学者指出传 统武术是“竞技武术以外具有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的武术拳 种”。②传统武术技术样式变化万端.但各家拳种有各自的拳理与法则,它们 是分析传统武术技术首要的资料。咏春拳属于中国传统武术.其作为一种传 统武术拳种,发展的条件是成熟的格斗技术、独特的格斗理论、优秀的创拳人 物。咏春拳所有动作同样严格遵循拳理,这些拳理是研究分析咏春拳动作的 重要依据。利用现代先进的生物仪器获得数据,无论是对于咏春拳理论的直 接说明,还是对于有些理论的进一步补充•都是传统武术研究一个重要的突 破和革新,其意义重大。
中线理论
中线理论是咏春拳拳理的关键.十分独特。中线是“一个物体的重心之 所在”.承受着整体的重量。人体从头至尾闾这一道线,是进攻与防守需要遵
循的“中线”。进攻时向对方中线攻击则可以达到破坏对方稳定性,重创对方 的目的;防守时守住自己的中线,沿着中线这个平面如“分水”般消解对方攻 击,是防守中最直接也是有效的路线。①咏春拳在中线理论基础上还提出了 一个“朝面追形"的说法,即对方的中线正在自己身前正中不需调整,称之为 “朝形”;不在正中的位置而需要调整,称之为“追形”。在技击时,大多数情况 下都需要调整位置(即“追形”)。
连消带打理论
“消”为阻挡、消减对方的进攻.“打”是我方的进攻.“连消带打”意思是在 防守对方来攻的同时自己也做进攻动作。咏春拳需要双手同时做不同的动 作,“发不同的劲”。连消带打的特点是攻防转换快,可以在快速的转换中抢 得时机。
守攻同期的策略
守攻同期,也被称为“攻守一体”,不是指一个动作具有攻与守的作用,而 是指“一心二用”,一手防守,另一手进攻。在防守的时候.可能的情况下同一 时间发动进攻,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③大多数咏 春拳的推挡招数(翻译时使用的,应该是“防守动作”)紧跟着进攻。④这体现 了动作对时效性的追求。
精气神理论
大凡中国传统武术都或多或少地和“精气神”有所结合,咏春拳也不例精气神”的协调。
经络穴位理论
咏春拳的进攻目标主要集中在人体脆弱部位,有些人对这些借助于中医 的经络穴位理论进行解释,在海外传授咏春拳的教师对这样的理论深信不疑 并极力传播。如程威廉在拉斯维加斯和他的外国学生安东尼曾演示过咏春 拳的点穴功夫,并经编译后,于2007年在国内格斗杂志《搏击》上刊登。程威 廉认为,攻防合一的咏春拳在实践中最终能否获得胜利取决于点穴,主要是 用手指、手腕、指关节去完成点穴的动作,而训练攻击力的办法就是打沙袋和 拳靶。
国外咏春拳研究概况
正如咏春拳英文翻译一样(咏春拳,有翻译为“Wing Chun”,也译为 “Wing Tsun”),受到当地格斗思想和个人感受的影响,国外对于咏春拳的研 究角度也呈现出多样化,如美国研究机构开始关注咏春拳出拳速度。1984 年,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就对张卓庆(当时任澳大利亚咏春拳国术总会主席) 进行了测试,连续日字冲拳(咏春拳术语叫“扯三星捶”)达到的速度是8. 3拳 每秒。③国外传播者对咏春拳理论和其他格斗技术进行融合,得出了比起传 统理论更加容易理解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威廉•陈(也有翻译为威廉•程) 总结出咏春拳制胜的四字箴言:“BOEC”,即稳、开、肘、交叉。“稳”就是自己
求稳,破坏对方的稳定状态;“开”就是对方的“空”是进攻的目标;“肘”是注意 对方肘的位置;“交叉”是对方双臂交叉时就会造成有利于进攻的局面。而四 字箴言最为重要的理念是,必须主动发动进攻,将压力施加给对方,在不断进 攻的同时发现机会,直至取得胜利。海外咏春拳习练者在与当地流行武技交 流中不断深度挖掘咏春拳的技术,其中关于咏春拳攻防动作的研究值得我们 关注。如艾瑞克•奥瑞姆(也被翻译为埃瑞克•奥罗姆,是练习咏春拳超过 30年的美国人,也是一名咏春拳教练,发表了大量关于咏春拳的研究文 章)①,从约莱维斯及查克罗瑞斯在空手道比赛中因“踢技”出众而获得成功 中受到启发,开始探索咏春拳技术体系中所蕴含的“防踢”理论和方法,提出 “防踢”与时间、格挡动作等因素的关系。②他还从咏春拳训练体系中具有鲜 明特色的训练工具一一木人桩、双藕手训练着手研究,认为这些也是提高防 踢能力的有效手段。③当然,藕手训练只是练习双手的灵敏反应度,是对动 作姿势的一种检验方式,绝不可以直接或者原样地运用于实际攻防中。④
国外咏春拳习练者已经不再只追求表面动作,而开始对技术动作进行深 入思考与探究,《搏击》杂志开设的《海外武技》栏目就曾连续刊登海外咏春拳 技、拳理方面的文章。国外对咏春拳的理解逐渐加深,如美国咏春拳网站首 页提炼出咏春拳练习的特征:提高真正的自卫能力、讲究实用和效率、简单易 学、提高注意力和健身效果。还有像《黑带》《功夫》《格斗的秘密》《东方武术》 这样的海外格斗杂志对咏春的历史与传说很感兴趣,其大量介绍了咏春的简 捷、迅速、精准的技击风格,直接、求实的攻击策略.严密的防守方法⑤和近身
此外,李小龙在咏春拳的基础上所创立的截拳道在世界范围传播.其中 所夹杂着的咏春拳技术因素也逐渐被人们认识,虽然出现的名字和咏春拳看 似没有关系。西方格斗界也由截拳道开始认识咏春,知道叶问,也逐渐熟悉 和了解小念头、藕手及木人桩。②
第四节咏春拳技术特征
据传,咏春拳脱胎于福建永春白鹤拳,从技术动作角度看,咏春拳和鹤拳 确实有相似之处。李志河认为.咏春拳保留着一些鹤拳的典型动作,但是咏 春拳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融合、借鉴了南派其他拳种的一些技术动作,逐 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日字冲拳是核心技术
咏春拳主要进攻动作——日字冲拳(也称“子午捶”),是咏春拳技术体系 中极具代表性动作。在香港武打电影《叶问》中,那连续的日字冲拳击败日本 拳手的精彩镜头,给普通观众留下了咏春拳“快速、犀利”的印象。邓付凤认 为,日字冲拳采用了最佳的直线进攻方式.并提出它具有以下特点:按照中线 理论,沿自己中线打出,直击对方的中线;利用整体发力甚至身体向前的冲 力,最大限度地增强击打力量;在发起进攻时,肘无摆动.在距离近时更具隐蔽性与突发性;双手兼顾,连续进攻,较西洋拳击更加快捷;在进攻后,可再求 变化,可以“长桥发力”,改变方向再次进攻。
浏览7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