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左手回到了右云手的起始位置。
左云手中右手为虚。起次要的攻防作用,或者是起备用的作用。
右手从3点到4点半是采。采是八法之一,通常是拿住对方的顺势拉动。我方已经将对 方按到体侧,对方继续进攻,我方顺势拿住对方向下采拉。这里的采兼有向横后的运动。左手 采过了 :向下一部分短半轴,向左一部分长半轴,向后约半拳。按拿住对方关节,借势又加势, 能制住对方。在采的过程中右手一直在外旋,右腕一直在翻转,这是为了更好地拿住对方。
右手从4点半到9点是例。例是八法之一,通常是加以横方向运动。对方向我方腹部进 攻,我方加以横势将对方挡出体外。这里的例走过了三分之一的椭圆。
至此右手回到了右云手的起始位置。
整个过程中要立身中正,端胯圆裆,上体和胯的高度不要变化。在2分动和4分动中提脚 时不要提高重心。在2分动中出脚时不要下沉重心。全过程中两腿要四点同面。2分动中上 体可以略微右倾,但要自然,即胯有微量的绕胯法线的右旋,见第三章3. 10节。4分动中上体 可以略微左倾,但要自然,即胯有微量的绕胯法线的左旋。
1分动小马步右云时意念在右掌,右掌挪对方,挪力向前右上方。2分动坐腿右云时意念 在右掌,右掌捋、按、采对方,捋力向右后下方,按力向右前下方,采力向下后右方。3分动大马 步左云时意念在左掌,左掌搠对方,搠力向前左上方。4分动坐腿左云时意念在左掌,左掌捋、 按、采对方,捋力向左后下方,按力向左前下方,采力向下后左方
右云手的攻防含义和左云手的攻防含义对称。
云手攻防能力解析
云手见图2. 18. 2.2到图2. 18. 2. 40左掌做挪、捋、按和采,见图2. 18. 7。
用平面模型来计算云手的挪,见图2. 18. 8,
云手搠时左掌由里向前、由下向上、由右向左运动,产生一个斜向力。作用于左掌上的力 有正的水平分量、正的垂直分量和负的横向分量。力的斜度对挪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表 2. 25算出了挪力和两比例的关系。表2. 25中第9栏是垂直力和水平力的比例%次由第1黑 框内的数据可看出,随着勺.增长临界条件由后脚打滑变为前脚打滑。水平推力增长很快,至 无限,然后很快下降。由式(2. 5)算出:
介于% = 2. 8和0x = 5. 5之间和% = 3. 7时,斜挪力无限大。syx - 3. 7时外力指向两脚 心的连线。由此可见,选取适当的搠力方向,可以使攻击力非常大。垂直分量偏小时,会引起 脚跟打滑;垂直分量偏大时,会引起脚尖打滑。第1黑框中的横向力和水平力的比例j = -0. 505这个比例对挪的功能也有很大影响。比例勺* = -0. 53和% = -0. 80的计算列于表 2.25的第2和第3黑框中。三个比例的计算结果都做成曲线以便比较,见图2. 18.9和图 2. 18. 10.图2.18.9是各%曲线在脚跟打滑区内随孔的变化。趋势是一样的,随着%的增 长,挪的能力也增长。但对%*的负比例增大时挪力的增长率很快下降。例如勺=-0.53曲线 的增长率明显比马=-0. 50曲线的增长率低。图2. 18. 10是各勺,曲线在脚尖打滑区内随% 的变化。趋势是一样的,随着%*的增长,搠的能力也降低。但对%的负比例增大时挪力的降 低率很快下降。例如% = 0. 53曲线的减低率明显比q = -0. 50曲线的降低率低。
表2. 25云手搠和力斜度的关系
功架分类 |
人体
质量 |
摩擦 系数 |
前脚 距 |
后脚 距 |
重心 高 |
接手 高 |
接手 水平距 |
垂直 比水平 |
横比
水平 |
水平
推力 |
垂直
托力 |
横向
进力 |
临界条件 |
s/kg |
叫 |
Lq/cm |
Lh/cm |
Hz/cm |
Hj/cm |
Lsx/cm |
0 |
公 |
F,/N |
F/N |
F/N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000 |
-0. 50 |
182.4 |
547. 1 |
-91.2 |
Rea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500 |
-0. 50 |
424.7 |
1 486.6 |
-212.4 |
Rea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805 |
-0. 50 |
1 703.9 |
6 483.5 |
-852. 0 |
Rea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890 |
-0. 50 |
8 030.3 |
31 237.9 |
-4 015.2 |
Rea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 902 |
-0. 50 |
16 519.5 |
64 459.0 |
-8 259.7 |
Rea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4. 397 |
-0. 50 |
16 727.7 |
73 551.9 |
-8 363.9 |
Fro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4. 500 |
-0. 50 |
2 811.6 |
12 652.0 |
-1405.8 |
Fro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000 |
-0. 53 |
170.0 |
510.0 |
-90. 1 |
Rea Slip |
功架分类 |
人体
质量 |
摩擦 系数 |
前脚 距 |
后脚 距 |
重心 高 |
接手 高 |
接手 水平距 |
垂直 比水平 |
横比
水平 |
水平 推力 |
垂直 托力 |
横向
进力 |
临界条件 |
|
s/kg |
叫 |
Lq/cm |
Lh/cm |
Hz/cm |
Hj/cm |
Lsx/cm |
0 |
公 |
F,/N |
F/N |
F/N |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5.000 |
-0. 50 |
526.7 |
2 633.6 |
-263. 4 |
Fro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 500 |
-0. 53 |
365.7 |
1 279. 9 |
-193. 8 |
Rea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805 |
-0. 53 |
1 064.4 |
4 050. 2 |
-564. 2 |
Rea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890 |
-0. 53 |
2 145.3 |
8 345.4 |
-1 137.0 |
Rea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902 |
-0.53 |
2 497. 2 |
9 744.0 |
-1 323.5 |
Rea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4. 397 |
-0. 53 |
3 815.6 |
16 777. 1 |
-2 022.3 |
Fro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4. 500 |
-0. 53 |
1 786.5 |
8 039.2 |
-946.8 |
Fro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5.000 |
-0.53 |
474.9 |
2 374.5 |
-251.7 |
Fro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000 |
-0. 80 |
105.4 |
316.1 |
-84.3 |
Fro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500 |
-0. 80 |
160.4 |
561.5 |
-128.4 |
Rea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 805 |
-0. 80 |
232. 8 |
885.9 |
-186.3 |
Rea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890 |
-0. 80 |
265.6 |
1 033. 1 |
-212.5 |
Rea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3. 902 |
-0. 80 |
270.9 |
1 057.2 |
-216. 8 |
Rea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4. 397 |
-0. 80 |
482.5 |
2 121.7 |
-386. 0 |
Rea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4. 500 |
-0. 80 |
419.6 |
1 888.3 |
-335. 7 |
Fro Slip |
云手 |
60 |
0.5 |
10.0 |
10.0 |
90.0 |
110.0 |
30.0 |
5.000 |
-0. 80 |
252.8 |
1 263.8 |
-202. 2 |
Fro Slip |
续表
分动为扫腿做准备,两脚的方位要掌握得当。3分动中左腿虚转,致使左脚跟外碾 105%通常需要做旋转的腿的起始状态是实腿,先要把重心移离该腿,使其变成虚腿时再做旋 转。这里左腿本来就是虚腿,所以可在重心不变时旋腿。即以左脚掌和左髓为轴,左腿内旋, 致使脚跟外碾。右脚要全掌着地,右腿保持原状,以支持左腿的虚旋。外碾结束时左脚跟着 地,以备下一分动。4分动中右腿实转,致使右脚尖外撇180%.即以右脚跟和右髓为轴,右腿 外旋,致使脚尖外撇。这个外撇要达到180。,是全套路中最大的实转角。要注意两点:一是左 脚要全掌着地,左腿保持原状,以支持右腿的实转;二是右脚尖要尽量外撇到位。3、4分动宜 分别执行。先做一个完整的虚腿转,做虚腿转时有虚脚掌、实脚跟、实脚掌三个支点,力学上比 较稳定。再做一个完整的实腿转,做实腿转时有虚脚掌、虚脚跟、实脚跟三个支点,力学上比较
稳定。不宜把两个转腿穿合起来,这样可能失去三个支点中的一个,降低了力学上的稳定度。 当然,虚腿转做完,就连着做实腿转,连接要平稳,中间不要有停顿
。5分动扫腿过程中右脚全掌着地位置不变。扫腿靠肢体的相对运动来实现。扫腿初两髓 关节在最大的外旋度,扫腿终两髓关节在最大的内旋度。扫腿靠两髓的大幅度内旋来实现。 右脚全掌不动,有利于“其根在右脚,发于右腿,主宰于腰,形于左脚。”张三丰“太极拳论”指导 我们要“其根在脚,发于右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我们这里将其用于扫腿。因为整个过程 中右脚不需变方向,扫腿可做得从容不迫,雄浑有力。扫腿到位时左腿在上体左侧,两手在上 体的右侧,两相平衡,重心全在右脚。左脚从右脚的北方向右扫到右脚的西北方,扫程是八分 之五个圆,见图2. 35.4。
3、4、5分动中的胯、腰、上体的运动要连贯和谐。
摆腿之始,右脚在上体左侧,两手在上体右侧,两相平衡,见图2. 35. 7。摆腿至中上位时,右 脚在中部,两手在中部,两相平衡,见图2. 35. 8。摆腿之终,右脚在上体右侧,两手在上体左侧,两 相平衡,见图2. 35. 9。8、9分动中整个摆莲过程中要注意平衡,重心全在左脚,上体不要左右前 后晃动。.
整个过程中要立身中正,圆裆。在I分动到
6分动中要端胯,提脚、扫腿过程中要保持重心 高度不变。在7分动中升胯将重心提高。8、9分动中屈膝自然站立,摆莲过程中重心高度不变。
1分动虚步探掌时意念在左掌,左掌粘住对方,粘力化解对方的攻势。2分动虚步架推时 意念在右掌,右掌推按,按力向前方。3分动转体左碾时意念在两掌,两掌划弧蓄势。4分动转 体右撇时意念在两掌,两掌划弧蓄势。5分动转体扫腿时意念在左腿,左腿扫击对方下盘,扫 力向右横向。6分动转体虚点时意念在两掌,两掌伸展准备° 7分动提脚摆掌时意念在两掌, 两掌右摆以拦对方的退路。8分动摆莲拍脚时意念在右脚,右脚右摆攻击对方,摆力向右上前 方。9分动独立提膝时意念在右脚,右脚继续右摆攻击对方,摆力向右下前方。
转身摆莲攻防含义
对方左拳向我方进攻,我方两手将对方向左捋(见图2. 35.7),同时我方摆右腿攻击对方 胸部(见图2. 35.8)。
图2. 35. 11是杨澄甫宗师运用摆莲的拳照,这是后视图。
转身摆莲攻防能力解析
转身摆莲见图2. 35. 8和图2.35.12。图2. 35. 12是独立步,用平面模型来分析。右脚摆
下面说明弓步两脚的承重比。
重心是一个点,是人体质量的中心。人体取不同形状时,重心位置略有不同。人体的重心大 约在肚脐处腹背的中间,见图2. 23. 3 ~图2.23.5。由重心向地画垂线,与地面的交点为。。弓 步前脚的中心
。弓步后脚的中心为
Ho 0处的重量靠
Q和H处的脚来分担。承担的分成由 两脚到。点的距离L”和的比例而定。高架弓步(图2. 23.4)的比例和低架弓步(图2. 23. 5)的 比例不同,因而高架弓步的分成和低架弓步的分成不同。我们用一个实验来测量这个分成。
图2. 23. 3中人体的重量是125斤。图2. 23.4中高架弓步的前脚承重75斤,前脚得75/ 125 = 6成。图2. 23. 5中低架弓步的前脚承重87斤,前脚得87/125 = 7成。
如果拳友的架子高于图2. 23. 4的架子,则前脚分得少于6成。如果拳友的架子低于图 2. 23.5的架子,则前脚分得多于7成。一般来说后前脚的承重比例为四六开到三七开之间。
通常我们说弓步后前脚的承重比例是三七开,这是一种定性的描述。这里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三七开和定量分析差得不多,定性讨论时没有必要辩解是四六开还是三七开,或者是个 中间值,三七开给出了一个确定的说法。其二是当达到三七开时,弓步就到位了。如果在某个 位置上是四六开,还没到三七开,那就是说该弓步还没有完全到位,或者说还是半弓状态。

右野马分鬃动作要领
1分动中的步法要循序连贯。先把重心移到右脚,再提左脚。提脚要轻:其一是左脚尖离
地时和地之间没有力;其二是提脚时不要靠惯性,要站稳右脚,在稳定中靠胯腿的肌肉收回左 脚。然后左脚尖轻轻落地,接触地时和地之间没有力。接着左脚跟落地,同时把中心移到两脚 间。再然后,右脚跟离地,同时把重心移到左脚。最后把右脚提起。基本的要领是移重心时不 提脚,提脚时不移重心。这是做到轻起轻落的力学原理。
野马分鬃是为顺弓步,即前手和前腿在同一侧的弓步。但其实手(意念中用于攻防之手) 是发横向的拗劲,下肢要提供横向稳定度,所以采用宽弓步。宽弓步两脚的横向距离是一肩 宽。2分动中脚要出在侧前方,右脚跟落地时两脚的横向距离是一肩宽。
2分动出脚时两手不要僵住,要相剪。要做出折叠的动态感,即右手是欲右先左,左手却是 欲左先右。同时要做出旋臂的折叠动态感,即右手是欲外旋先内旋,左手却是欲内旋先外旋。
太极拳有长劲和短劲。长劲靠外部支撑,通过肢体传递,将劲发至攻防点。短劲靠躯干的 后坐效果,通过肢体传递,将劲发至攻防点。野马分鬃可以发长劲,也可以发短劲,还可以联合 长劲和短劲一起发。
野马分鬃的长劲靠地面支撑,劲由脚而腿而胯而腰而肩而臂,形于手指。其根在脚,主宰 在腰,攻防到位在手。全身的关节、韧带、肌肉同时运作,是典型的整劲。全身各肢体要同时启 动,同时到位。练拳时务必要做到脚、腰、手同时到位,上下相随。不要腿先弓到,然后手再例 到。不要腰先到位,然后手再拗到。全身的肌肉同时放能,这样的能量最大。全身各肢体要同 时运作,这样运作范围最大全身运动的养生效果也最佳。
野马分鬃的短劲靠胸腰胯组成的上体作反坐,劲由肩而臂,形于手指。上体就像枪身提供 反冲,手部就像出膛的子弹用于攻防。胸、大臂、小臂的肌肉突然放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进攻, 对方将防不胜防。
野马分鬃发联合长短劲时更是综合了力量、幅度、速度多方面的优势。
3分动中上掌作例和下掌作采要相互呼应,对拉抽丝。
整个过程中要立身中正,端胯圆裆。在1分动中提脚时不要提高重心,在2分动中出脚时 不要下沉重心。全过程中两腿要四点同面。
1分动提脚抱球时意念在两掌,两掌抱球蓄势。2分动剪掌出脚时意念在右掌,两掌微剪, 右掌蓄势待发。3分动弓步分掌时意念在右掌,右掌向右前方发力,发力向右横向偏前方。
4右野马分鬃攻防含义
对方右拳向我方进攻(见图2. 27.1. 2),我方右掌拗对方腋下,左手防护对方的攻击(见图 2.27. 1.3)。或我方右掌将对方大臂向里扣,我方左掌将对方手腕向外扣,两掌形成例矩以作 反关节攻击。
图2. 27. 1. 5是杨澄甫宗师运用右野马分鬃的拳照,这是后视图。
分动中的步法要循序连贯。先右脚尖离地,右腿外旋至使脚尖外撇45。,脚尖着地。在 此过程中重心没有大的变化。接着左脚跟离地,将重心移到右脚。然后轻轻提起左脚。基本 的要领是移重心时不提脚,提脚时不移重心。
左野马分鬃的其他要领和右野马分鬃的其他要领一样,但是动作对称。
4 左野马分鬃攻防含义
左野马分鬃的攻防含义和右野马分鬃的攻防含义对称。
5 野马分鬃攻防能力解析
右野马分鬃见图2. 27. 1. 3和图2. 27. 3。图2. 27. 3的右脚在前,右手在重心右前方,为右 顺步。右手向斜方向向前、上、横方向攻击。力的水平、垂直、横向分量均为正。表2. 38第 3行是计算结果。右野马分鬃能发力147. 8 : 44.4 : 88. 7 N,合力178 N,约18. 2 kg。右野 马分鬃的横力部分很大,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右野马分鬃的发力和斜飞没有多少 差别0
左野马分鬃见图2. 27. 2. 3和图2. 27. 4图2. 27.4的左脚在前,左手在重心左前方,为左 顺步。左手向斜方向向前、上、横方向攻击。力的水平、垂直分量为正,横向分量均为负。表 2. 38第4行是计算结果。左野马分鬃能发力147.8 : 44.4 : -88.7 ,合力178 ,约18.2 kg。 左野马分鬃和右野马分鬃完全对称,表2. 38的计算验证了这一点。





一隅左穿梭动作要领
1分动中的步法要循序连贯。先左脚尖离地,保持左大腿、膝、小腿在同一个平面内并绕 脚跟和髓关节连成的轴线内旋至使脚尖内扣90。,脚尖着地。在此过程中重心没有大的变化。 接着右脚跟离地,将重心移到左脚。然后轻轻提起右脚。基本的要领是移重心时不提脚,提脚 时不移重心。
2分动中出右脚时重心保持在左脚?这样右脚跟落地时才能轻轻接地。3分动成弓步时 移动重心,这时两脚着地,稳定度好,能平缓地移动重心。
3、4、5、6分动中的运脚要遵循同样的原则。
3分动中左脚跟外碾至使两脚尖夹角
为45。,以符合宽弓步的要求。
4分动中先把右脚尖外撇45。再提脚。
5分动中左脚向斜方向出。
6分动中右脚跟外碾45°,以成隅向的宽弓步。
1、2、3分动中右手先抄,再挪,后捌,要一气呵成。左手配合右手,从左上连贯抄至右下。
4分动中左掌向左上回抄,右掌向左下回压,两掌在胸前成十字手,左掌在前。
5分动左掌前搠的同时右掌内旋沉肘回抽°右掌回抽为前击做准备,并且和左掌前挪 对拉。
6分动左掌向前上方搠架,同时右掌前按。两掌顺向而行。
整个过程中要立身中正,端胯圆裆。在1分动、4分动中提脚时不要提高重心,在2分动、 5分动中出脚时不要下沉重心。全过程中两腿要四点同面。
1分动提脚抄掌时意念在两掌,两掌蓄势。2分动出脚右挪时意念在右臂,右臂前搠,挪力 向前偏上方。3分动弓步右洌时意念在右臂,右臂横例,例力向右横偏上方。4分动提脚十字 时意念在两掌,粘住对方蓄势待发。5分动出脚左搠时意念在左臂,左臂前搠,搠力向前偏上 方。6分动弓步架推时意念在右掌,右掌前按,按力向前方水平。
4一隅左穿梭攻防含义
对方右脚前进,右拳向我方头部进攻(见图2.28. 1.4)。我方左臂外旋上架搁起对方右手 (见图2. 28. 1.5),左腿前弓同时右掌按对方胸部(见图2. 28. 1.6)。

分动中的实腿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先左脚尖离地,保持左大腿、膝、小腿在同一个平 面内并绕脚跟和髓关节连成的轴线内旋至使脚尖内扣90。,脚尖着地。在此过程中重心没有 大的变化。第二步先左脚跟离地,保持左大腿、膝、小腿在同一个平面内并绕脚掌和髓关节连 成的轴线内旋至使脚跟外撇45。,脚跟着地。在此过程中重心也没有大的变化。两步法适用 于中低架,以帮助左脚转向135。。对于打高架的拳友,左脚尖可内扣135。一次到位。即先左 脚尖离地,保持左大腿、膝、小腿在同一个平面内并绕脚跟和髓关节连成的轴线内旋至使脚尖 内扣135。,脚尖着地。在此过程中重心没有大的变化。
2分动中提脚可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先右脚跟离地,右腿外旋,右脚跟绕脚掌内扣。第二
步右脚跟着地,脚掌微微离地,然后脚跟提起。因为右脚跟离左脚较右脚尖近,重心容易移到 左脚,提右脚就比较轻捷。两步法适用于中低架,以帮助轻提右脚。对于打高架的拳友,不必 最后提右脚跟。即先右脚跟离地,右腿外旋,右脚跟绕脚掌内扣不着地,最后脚跟提起。
4分动中成弓步时要把左脚跟外碾90。。
2分动中两掌在胸前成十字手,右掌在前。
3分动右掌前搠的同时左掌内旋沉肘回抽。左掌回抽为前击做准备,并且和右掌前挪对拉。
4分动右掌向前上方搠架,同时左掌前按。两掌顺向而行。
二隅右穿梭攻防含义
见下面四隅右穿梭的攻防含义。
28. 3分招三隅左穿梭
1三隅左穿梭图示
三隅左穿梭有三个分动(图2. 28. 3. ] ~图2. 28. 3.3) :1提脚十字,2出脚左捆,3弓步架推。
四隅右穿梭动作说明
1扣尖撇跟:由图2. 28. 3. 3同时做
无腿实腿转,脚尖内扣90。指本阑接
着•左腿实腿转,脚跟外撇45指南重心不变
上体右转135。至正南
右掌外旋下落横臂于胸前,掌心朝里偏下
左掌外旋垂肘下落切至面前,掌心朝左偏下
眼随上体视前方
至图 2. 28.4. 1。
2提脚十字:由图2. 28. 4. 1同时做
左腿屈蹲坐实
上体右转90。至正西
眼随上体视前方
至图 2.28.4.2。
3出脚左挪:由图2. 28.4. 2同时做
右脚向右前斜方向出一步,脚跟轻轻点地
重心保持不变在左脚
上体右转15。至西偏北15。
右掌边内旋边向前上搠至胸前与肩同高,掌心斜朝里偏下
左掌边内旋边随沉肘向后抽至左腰侧前方,掌心偏朝右偏下,略坐腕
眼随视右掌
至图 2.28.4.3。
弓步架推:由图2. 28.4. 3同时做
右腿屈膝前弓,右脚全掌着地,脚尖指西北左腿自然伸展,左脚以脚掌为轴脚跟外碾45。,脚尖指东北在斜向成右宽弓步重心前移 .上体右转30。至西北
右掌边内旋边向前上方,再略向后上弧形翻滚,搠架于额前方,
掌心朝前略偏上,手指斜朝上,挺腕左掌边内旋边前按至胸前中部,掌与肩同高,掌心朝前偏左,
沉肩垂肘,坐腕立掌眼随视左掌西北向
至图 2. 28. 4. 4 四隅右穿梭动作要领参考二隅右穿梭的要领。 四隅右穿梭攻防含义
对方右脚前进,右拳向我方头部进攻(见图2. 28.4. 2)。我方右臂外旋上架搁起对方右手 (见图2.28.4.3),右腿前弓同时左掌按对方胸部(见图2. 28. 4. 4)。
图2. 28. 4. 6是杨澄甫宗师运用右穿梭的拳照。

一隅左穿梭见图2. 28. 1.6,三隅左穿梭见图2. 28. 3. 3,这两招都是左穿梭,用图2. 28. 5 表示。图2. 28. 5和模型的坐标系吻合。图2. 28. 5的左脚在前,右手在重心右前方,为左拗 步。右掌向水平方向攻击。表2. 39第3行是计算结果。左穿梭能发力191.7 N,约19. 6 k& 这个力足以把对方推到。左掌上搠没列入计算中。
二隅右穿梭见图2.28. 2. 4,四隅右穿梭见图2. 28.4.4,这两招都是右穿梭,用图2. 28. 6 表示。图2. 28. 6和模型的坐标系吻合。图2. 28. 6的右脚在前,左手在重心左前方,为右拗 步。左掌向水平方向攻击。表2. 39第4行是计算结果。右穿梭能发力191.7 ,约19.6kg。 这个力足以把对方推到。右穿梭和左穿梭完全对称。
左独立动作说明
1下蹲提脚:由图2. 28. 4. 4同时做
上体左转45。向正西
右掌外旋下落至右胯前方,手指斜朝前
,左手回抽于胸左前方眼随视前方正西
至图 独立挑掌:由图2. 29. 1. 1同时做左腿起立,自然伸直
右腿屈膝上抬,膝稍高于胯,小腿垂直,脚尖自然下垂成独立步
重心不变
上体中正向西右掌经右腿外侧向前上方挑托,屈肘立掌于右腿上方,掌心朝左偏前,手指朝上,掌略高于肩,微坐腕左手下采于左胯旁,掌心朝下偏右,掌指朝前眼随视右手前方至图 2. 29. 1. 2。 左独立动作要领鸡独立是在单腿支撑的情况下完成的,提起之脚要对准前方&要做到站立稳定,支撑脚 应和提起之脚有45。夹角。在独立时右脚向西,站立的左脚向西南。重心要在脚掌中,五趾抓地。上体要中正,虚灵顶劲,才能保持稳定。起立、提膝、挑掌要协调。同时启动,同时到位。右掌上挑,左掌下采。两掌有对拉之意。
独立之腿膝部微屈,使人体上下方向富有弹性。
定式时,手、肘、膝方向应一致整个过程中要立身中正。在1分动中提脚时不要提高重心。2分动中上体要上升,要等1 分动提脚完成后再上升。即1分动的端胯和2分动升胯要分开进行,不要同时端又升。
1分动下蹲提脚时意念在右腿,右腿收回蓄势。2分动独立挑掌时意念在右掌,右掌上挑 攻击对方,挑力向上前方。
左独立攻防含义
对方右脚前进,右拳向我方头部进攻(见图2. 29. 1.1)
0我方左手向左后采对方右手,右 掌上托对方喉腮,右膝顶对方腹部(见图2. 29. 1.2)
0图2. 29. 1.4是杨澄甫宗师运用左独立的拳照。

进步指裆捶动作要领
2分动中右拳从腰侧朝前偏下冲拳,以拳面击人。定式时拳与裆部同高。因为拳位较低, 上体可以略微前倾。但主要靠手臂的下垂来控制拳的高度。
搬拦捶、指裆捶、栽捶的右拳定位是有区别的。搬拦捶击人胸部,指裆捶击人裆部,栽捶击 人膝部。这三捶分击于上、中、下。
整个过程中要立身中正,端胯圆裆。在1分动中前半部提脚时不要提高重心,后半部出脚 时不要下沉重心。全过程中两腿要四点同面。
1分动出脚握拳时意念在左掌,左掌捋采,采力向左下后方。2分动弓步冲拳时意念在右 拳,右拳下部出击,击力向前方水平。
4进步指裆捶攻防含义
对方右脚前进,右拳向我方胸部进攻(见图2.31. 1)。我方左掌搂解对方来手,同时右拳 攻其裆部(见图2.31.2)。
图2. 31.4是杨澄甫宗师运用指裆捶的拳照。
5进步指裆捶攻防能力解析
指裆捶见图2.31.2和图2.31.5。图2.31.5中的捶发一水平力于低位。下盘为左拗弓 步,接手点在重心右前方。表2. 42是计算结果。指裆捶能发力199. 1 N,约20. 3 kg。所以捶 的攻击力很强。太极拳用拳的招式不多,拳的特点是攻击的面较小,因而攻击的压力大。指裆 捶的分析和搬拦捶之捶的分析很接近,指裆捶发力位较低,因而发力的能力略大。
浏览3,7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