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安排养生的习练呢?

看’秘辛拳东牝派的如法

有道是:未练式先明理。习练者必须知晓养生和时间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 的紧密联系。

阴阳五行之说将一天二十四小时确定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在什么时辰中做什么事才是正确的,都有可靠的依据。 所以,养生也需知时练。


  1. 卯时需静养:一天当中,清晨5时至7时为卯时。此时正处在阴阳交替过 渡之际,卯又属木,与肝相配,故此时津血潜藏于内,肌体阴盛阳弱,人体非常 需要安静修养,方能渡过这由阴转阳的关头。所以,从养生保健角度出发,人最 危险的状态大多发生在黎明时刻,因为此时人的血压、体温比较低,血液浓稠、 流动速度缓慢,非常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年老体弱、危重病人,此时 绝不可轻举妄动,免得扰乱了体内生物钟的正常运转。在这里提醒病弱者和老年 人,不必非要清晨起来锻炼身体。对此类群体之人来讲,晨练既不科学又不安全, 是不会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2. 辰时宜进餐:早晨7时至9时为辰时。是人们早晨起床后,进食早餐的最 佳时间,因为辰时属阳、属土。此刻太阳升起,阳光的刺激使得体内的褪黑激素 水平下降,肌体苏醒开始进入工作状态,身体的各个部分,包括胃肠的消化吸收 功能均趋于活跃兴奋,非常适合人们起床运动和进食早餐。

  3. 巳时头脑灵:而9时至11时的巳时,则是一天中脑力活动的最高峰,因为 巳时属火、属心,而心主血脉和神明,所以这时候体内气血旺盛、循环顺畅、思 维敏捷,大多数人在早上醒来以后的1至2小时内,达到大脑最为灵敏的阶段。

  4. 午时食最佳:中午11时至13时为午时,午时虽然也属火,但因与其相配 的是小肠,而小肠又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最重要的器官,所以午时是补充各种营 养素的最佳时期。由于午餐前后,人们大多数处于紧张的工作中,肌体的新陈代 谢十分旺盛,营养素的消耗量也比较大,所以午餐的摄入量,不仅占到全天总摄 入量的一半左右,而且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应当高。此外,午时因为气温较高, 体表血管扩张,血液被迫向外分流,所以午餐后应注意适当休息,以保证消化器 官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5. 未申养五脏:13时至15时为未时,未属脾,主运化,应四肢和肌肉。在未 时这一时段,气血精华上可升至大脑,外能发散于四肢,所以此时辰既适合人的 脑力运作,又利于人的体力运动。因而未时是人一天中的高质量区段。15时至17


时是申时,申时与大肠相合,主沉降。因为按照人体阳气昼夜盛衰的节律变化, 从申时起阳气沉降,脏腑传导功能加强,因而,此时是排泄体内各种代谢物的最 佳时机。

  1. 酉时肺气旺:17时至19时为酉时,酉时属肺为金,故酉时肺气旺,由于肺 主皮毛,所以酉时体表皮肤、呼吸道等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再加上酉时由于 从阳转阴,金性变化多端等因素,稍不注意即可出现病邪外感、肌体过敏、体温 波动、情绪反常等症状。

  2. 戌时护胃气:19时至21时为戌时,因戌时属土,所以这个时辰相对而言以 宁静沉稳之气为主,这个时候习练者最该做的养生之事,就是在进晚餐之后,休 息片刻以呵护胃气。

  3. 亥时肾气盛21时至23时为亥时,亥时属肾为水,肾内包含泌尿、生殖和 内分泌各大系统,因而亥时人体内的性激素水平较高,是一天当中性欲最为旺盛 的时候。此时若能适当进食一些牛奶、豆浆等,可以促进体内褪黑激素的合成与 分泌,从而起到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

  4. 子丑寅卯宜入眠:23时至1时为子时,1时至3时为丑时,3时至5时为寅 时,5时至7时为卯时,这些时辰都是人们睡觉的最佳时间。因为,子时是一天当 中的阴中之阴,内脏各器官功能下降。所以这一时段不宜进食、看书和运动,以 免引起肌体兴奋而影响正常睡眠。睡眠障碍是危害人体健康最直接的无形杀手之 一。因此,从子时到卯时,这四个时辰的八小时中,虽说人体处于睡眠放松状态, 其实对人体的养生保健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练功者一定要保证充 足的睡眠,决不可忽视而掉以轻心。


四、内养功的选练与习练方法

当我们面对多种多样的养生功法时,如何去选练呢?实践经验的原则是:初入 少而精,定则持而恒。忌见异思迁,忌身心不定。

以下介绍秘宗拳东北派所习内养功的部分应知内容。包括“打坐”、“六字内功”、 “开手式子功”、“强身/技”、“叩腿健身法”、“转腰活膀功”、“混元内功” 等,皆为秘宗拳东北派门内选练的几种简单易行且颇为显效的养生功法。

(一)打坐

打坐又称盘坐功法,属静养内功。

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这个道理,其实静养与运动异曲同工。人在“静养” 的状态下神经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这种低代谢的积累反应, 自然使生命相对延长。所以说,“静养”是一种精神上的“健身运动”。静养的 最佳方法就是静心“打坐”。“打坐”可以让我们平静、祥和地面对压力,让心 灵得到净化和休息。

历史上各类练功门派对打坐功法都极为重视。当今,国外也有不少颇有影响 的科研机构,经多年研究后报道说:“冥思静坐是一个自然轻松的过程,能使习 练者达到舒适安静的机敏状态。对神经激素和部分神经系统都起作用,对视力、 血压、认识功能的激素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 法。"

秘宗拳东北派所传练的“打坐”,即为静养健身功之一。其以松、静、自然为原则, 习学汇集能量的修炼方法,使自身消耗能量的速度减缓放慢,通过练精、化气、化神、 还虚,促进人体健康和祛除疾病,全面提高人体的生命质量,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

习练“打坐”功法时,须按以下方法和要求进行:

  1. 先收心求静,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安静之处。将衣着整理宽松舒适后,心 静气平,两腿盘膝正身而坐。可单盘膝、也可双盘膝或自然盘膝。但不论采用哪 种盘膝法,都要塌肩直腰坐姿端正,使百会穴垂直正对会阴穴。

  2. 此时,身心放松摒弃杂念,两目垂帘、似闭非闭,眼下观鼻,鼻观心,闭口自然, 舌舐上腭,双耳内敛,用鼻呼吸绵绵自然;两只手掌心向上,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上下重叠置于小腹前,专心意守两目之间的祖窍穴,要似守非守、若有若无。古人云: 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着一,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

  3. 初练时宜用自然呼吸法,要深、长、细、匀;熟练后,不论顺逆呼吸,都 要求运用腹式呼吸法为上。要注意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掌握“勿忘勿助”。

  4. 吸要缓缓而吸,不可前俯后仰,务必周身放松自然,松使气顺、百脉舒畅, 僵则气滞,影响气血流通,只有内外放松,才能促使意念中的真气,由百会穴直 贯丹田,同时微微提肛。

  5. 呼气时松肛,使呼气也绵绵细长,似守非守于丹田旋转一周,放松入静, 顺其自然,恍恍惚惚,身心两忘,形神舒奇,妙不可言。过后,但觉心明眼亮、 神清气爽,丹田发暖,精神振奋。

  6. 每日晨起、睡前各练一次,初以半小时为度,渐渐延长至一小时。



  1. 习练结束后,以两手掌心相对而搓,搓至发热后按摩面部、颈部,点压眼 周诸穴和揉拉耳上诸穴,使周身放松,再由上而下逐节轻轻拍打并活动关节后, 才可起身离开座位。


这里,再向习练者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所谓气沉丹田之“气”,并非空气之气,而是我们人体所固有的物质实体。

第二:气沉丹田是习至一定程度后,必然达到的境界,并不取决于是顺呼吸 还是逆呼吸。

(二)六字内功

六字内功,古有之吐纳术。是儒、释、道、医皆为推崇的一套祛病延年的养 生功法。我们在习练中,若能法准而持恒,则大有引气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 等实效,故为历代的武术家、气功家所重视。同样,在秘宗拳的传承中,也是强 调养练结合所必修的内功功法之一。

六字为:嘘读音念“需”音。 呵读音念“科”音。

呼读音念“乎”音。明读音念“四”音。

吹读音念“炊”音。嘻读音念“希”音。

习练时,要运用细、匀、缓慢而悠长的鼻吸口呼方法,在所念之字而对应的 口形中,随着吐气而默念呼出嘘、呵、呼、咽、吹、嘻各单字。一般健康者用以 养生时,可呼吸长短相同,六字各念六遍。当用以祛病时,可选择默念与脏器和 五行生克相关的单字,也可据情增加各个被选单字的默念遍数,但此时应注意辨 证而定。

习练要求:

  1. 强调念字呼气时的唇、舌口形,一定要认真准确随字而现。

  2. 讲究每个字在缓缓呼气的同时默默念出,但不闻其声为佳。

  3. 当一个字默念六遍后,经吸呼调整一下,再默念呼出下一个字。

  4. 要求每天睡前、晨起各练一遍,勤习不辍者,功效必自现。


这六个字与五行和五脏的配属对应关系如下:






























六 字:
五行配属:±±
五脏对应:

因为五行学说中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之理,

又因为六字与五行、五脏的对应配属关系,故在习练时,念字的顺序应该是:嘘 呵T呼-明-吹-嘻。由此可以起到巩固和加强整个脏腑功能的作用。

习练六字内功的主要作用是补益气血,气血是人生之根本,气血同源且可相 互生化,气血衰竭,则百病上身,气血旺盛则健康长寿。习练者逋过持之以恒的 练习,可对五脏六腑进行全面调理,使脏腑功能旺盛,而气血自然得到补益。如 肺功能增强则宗气来源充足,肾功能增强则元气(真气)培固,肝功能增强则气 血得以贮藏,脾胃功能增强则气血来源旺盛,心功能增强则气血有主而气血调畅。 因而,若能坚持遵循下述“行功诀”和“应时歌”等歌诀中所示的要求进行习练, 功效将会更好。

  1. 行功诀


诀曰:肝用嘘时目睁睛,

脾病呼时须撮口,

肾吹抱取膝头平,

  1. 应时歌


歌曰:春嘘明目木扶肝,

秋咽定收金肺润, 三焦除热长夏嘻,

切忌出声闻双耳,

  1. 功效赞:


嘘属肝神主其目,

呵属心火主其舌,

呼属脾主其体中,

明属肺主外皮毛,

吹属肾脏主其耳,

嘻属三焦治壅塞,

(三)开手式子功

开手式子功,属健身养生功法,也是秘宗拳东北派习练动之内功的开门先行 式子功。

这套式子功,主要是气沉丹田后,以两臂的伸屈开合运动,带动全身内外各

心呵顶上连叉手, 肺宜明处手双擎, 三焦有热卧嘻宁。

夏日呵心火自闲。 冬吹水旺坎宫安。 四季呼脾土化餐。 其功能胜保神丹。

赤翳昏蒙泪如哭, 口中干涩心烦热, 胸烦气胀腹如鼓, 伤风咳嗽痰如胶, 腰膝冷多阳透痿, 三焦之气损不和,

只缘肝热气上攻,嘘而理之效最速。

量疾深浅以呵之, 四肢滞闷肠泻多,

鼻中流涕兼塞热, 微微吐气以吹之,

以嘻通畅除积热,

喉舌口疮病消灭。 呼而愈之复如故。 以明吐纳医不劳。 不用另去求药饵。 嘻行三焦效易得。

处柔顺协调,意气自达,节节贯穿,使内外上下浑然一体的内功习练动作。

这套开手式子练起来看似简单易行,然而妙含养生并易生武之内劲的内功。 虽然没见运动中的两臂在用力,而实际上却处处有力;虽然也不用有意蓄气,却 全身随动作而自然运气、得气。习练者若能遵循法理、持之以恒,则内劲易生、 功到自成。

开手式子功的具体习练方法如下:

预备式

两腿直立双脚并拢,两臂垂于身体两侧,两手五指并拢自然贴于腿侧,面向 正南。

要点:头正项直,下颌内收,眼向前平视,呼吸自然;舒胸、直腰、塌肩、收腹; 两臂自然下垂,心静气平,精神贯注,体态中正,神态安适。

  1. 左脚向左开步约与肩宽,两腿微微屈膝;同时,两手随掌心朝下缓缓向前、 向上抬起,高与肩平。

  2. 上动不停,两掌缓缓外翻成掌心朝上,屈臂沉肘,使两掌内收至肚脐处时, 指尖相对顺小腹向下,向两侧画弧拂开,成两掌指尖向下、向两侧,掌心仍向上。

  3. 两掌向两侧直臂徐徐向上托起。边托边内旋成掌心向下,两臂侧平举高与 肩平。

  4. 上动不停,塌肩松臂,使两臂徐徐向体前平合与肩同宽。

  5. 两掌缓缓外翻成掌心朝上,屈臂沉肘,两掌内收至肚脐处的同时,已缓缓 内翻成掌心朝下。动作中,两腿之曲直可随上肢及腰部的运动而协调配合。

  6. 上动不停,两掌边外旋边向上抬至胸前,再内旋塌腕使掌心朝前,缓缓向 前直臂推出,两臂与肩同宽。

  7. 塌肩松臂,两掌手指朝前自然岔开,掌心朝下抓握成拳,两手缓缓外翻, 拳心向上,屈臂沉肘,使两拳内收至腰部两侧,同时将左腿向右缓缓收回成并步。

  8. 两拳松开成掌并直臂下垂于体侧,同时右脚向右缓缓开步约与肩宽。以下 接1—8的顺序动作,反复习练。


习练中,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数量,动作中要气沉丹田,舒缓自然,周身协调, 节节贯穿。

(四)强身八式

强身八式,是秘宗拳东北派传承习练中,由八节动作组成的传统健身养生功法。

纵览现代盛行的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从基本的跑步、游泳、举重及各种球类等, 都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缺点,即因运动中的缺氧,导致了人的呼吸与血液循环不能 同步协调。而传统武术的站桩法却能较好地补救这一缺点,因为站桩是可以充气 增氧、添补能量的一种上佳的健身养生功法。实践证明:传统站桩可以较好地排 除因运动过于激烈,以至无法及时充氧补能的问题。习练中,人体血液循环加速, 使血液中携氧量大增,深长的呼吸提高了肺活量,也促进了氧对自身的有效供应, 所以,此功法能使疲劳得以恢复,较好地达到养生强身的目的。

本段将介绍秘宗拳所传承的强身/很,分文、武两种。

其中文八式为坐功,包括 宁神打坐、怀中抱月、震弹玉枕、回头转颈、推摩腰肾、 手转双轮、按摩攀足、任督慢运八节。

武八式为站桩,包括:擎天按地、抓捋平拳、拨云推山、踮脚顿踏、左右开弓、 背后看踵、举手钻云、俯身盘根八节。

这里,将站桩强身八式的练法介绍如下:

第一式:擎天按地

  1. 面向南方并步站立,两手抱拳,拳心向上,置于腰两侧;两眼前平视,心 静气平。

  2. 两拳变掌掌心向上,然后两手手指交叉置于小腹前,两掌缓缓沿着腹、胸 向上提起,同时配合细匀缓慢吸气。

  3. 上动不停,在胸前两掌内旋翻转近一周,使掌心仍向上,缓缓直臂擎起过 头同时徐徐呼气,至两臂伸直,仰头目视两掌。

  4. 片刻,吸气并掌心翻向下,沿原路返回下按,同时呼气并直膝俯身直按到地。

  5. 片刻,两掌心翻向上,上身缓缓直起,两掌如将地扯起,同时细匀慢长吸气, 使两掌沿着腹、胸向上提起如动作2,再重复3、4、5共做四至六次。

  6. 两手下垂,双臂分别向左右两侧直臂、两掌掌心向上托起,继续托过头高, 至两臂相对直臂立掌时,两手屈腕指尖相对。

  7. 掌心向下,屈肘沿头、胸、腹下按至小腹处,自然呼吸后,垂手而立。


第二式:抓捋平拳

  1. 并步站立,心静气平。两手握拳、拳心向上,抱置于腰部两侧,左腿向左开立, 屈膝蹲成骑马式,右拳边内旋边向前徐徐打出,拳心向下高与肩平。

  2. 右拳五指张开如抓重物沉肘向后捋带,边捋边外旋握拳,使拳收至腰间。



  1. 右手回腰的同时,左拳边内旋使拳心向下,边向前以平拳徐徐打出,高与 肩平。

  2. 动作同2、3,唯左右方向相反。注意拳打出时,腰可顺拧,眼随手走,呼 吸自然。

  3. 重复2、3、共做四至六次后,收左拳同时收左腿并步起身,垂手站立。

  4. 两掌分别向两侧抬起,掌心向上托过头高,至两臂相对直臂立掌时,两手 屈腕指尖相对,掌心向下屈肘沿头、胸、腹下按至小腹处,自然一呼吸后,垂手 而立。


第三式:拨云推山

  1. 两拳抱腰拳心向上,心静气平片刻。左腿向左侧开步,两腿屈膝蹲成骑马式, 左手屈臂置于右胸前,使指尖向上成立掌,掌心向右,目光平视,呼吸自然。

  2. 向左转身的同时,左手向前、向左侧弧形搂手后,外旋变拳使拳心向上屈 臂沉肘握置于左腰侧;右腿将膝部挺直成左登山式,右掌徐徐直臂前推,眼注右掌。

  3. 向右转身的同时,两腿屈膝蹲成骑马式,右手屈臂置于左胸前,使指尖向 上成立掌,掌心向左,目光平视,呼吸自然。

  4. 上动不停,继续向右转身的同时,右手向前、向右侧弧形搂手后,外旋变 拳使拳心向上屈臂沉肘握置于右腰侧;左腿将膝部挺直成右登山式,左掌徐徐直 臂前推,眼注左掌。

  5. 向左转身的同时,两腿屈膝蹲成骑马式,左手屈臂置于右胸前,使指尖向 上成立掌,掌心向右,目光平视,呼吸自然。

  6. 继续向左转身的同时,左手向前、向左侧弧形搂手后,外旋变拳使拳心向 上屈臂沉肘握置于左腰侧;右腿将膝部挺直成左登山式,右掌徐徐直臂前推,眼 注右掌。

  7. 重复3、4、5、6,左右共做四至六次,起身垂手并步。注意动作徐缓舒展, 呼吸自然。

  8. 收式同第二式“抓捋平拳”中第6动作。


第四式:踮脚顿踏

  1. 垂臂而立,心静气平片刻。向左开步约与肩宽,脚趾微微扣地,两手指尖 相对掌心向上,置于小腹前。



  1. 两掌沿腹胸慢慢上托,同时两脚跟随之踮起,脚趾用力扣地,膝绷紧并缓 缓吸气;当托至肩平时,两掌腕同时内旋翻转,使指尖相对、掌心仍向上托至直臂, 仰头看手。

  2. 稍停后,使头正目平视,两掌徐徐向身体左右侧双分下落至肩平,成直臂 立掌掌心朝外,同时缓缓呼气。

  3. 片刻,再继续下落的同时,周身猝然放松,两掌直臂拍垂于体侧;同时, 两脚跟随之下落踏地有声,成开步垂臂而立。图片3

  4. 重复1、2、3,共做四至六次。

  5. 收式同第二式“抓捋平拳”中第6动作。


第五式:左右开弓

1 .面向南方并步站立。两手腰侧抱拳,拳心向上;双腿稍屈,左脚向左侧迈步, 上身左转成左弓步,左拳经脸前上架,右拳向体右侧(南方)徐徐平打,高与肩平, 眼看右拳。

  1. 片刻,两拳变掌,左掌由上向左侧直臂掌心向下,和右臂同时于左右两侧, 缓缓垂下并慢慢向右转腰面朝南方后,变拳抱于腰间。

  2. 向右转体,左腿在左后方挺直成右弓步的同时,右拳经脸前上架,左拳向 体左侧(南方)徐徐平打,高于肩平,眼看左拳。

  3. 动作同2, 3唯左右方向相反。

  4. 重复2、3共做四至六次后,两拳变掌,右掌由上向右直臂掌心向下,和左 臂同时于左右两侧,缓缓垂下起身正面向南并步而立。动作中须保持呼吸细匀自然。

  5. 收式同第二式“抓捋平拳”中第6动作。


第六式:背后看踵

  1. 并步抱拳,将两拳变掌掌心向上,再两手手指交叉置于腹前,屈颈目注双掌, 使双掌同时向左、向上端托移动。

  2. 移于左肩高时两掌内旋,小指侧由下向前再向上,使掌心朝上过头直臂向 上托举。

  3. 此时,向右后侧转头弯腰,眼看右足跟,同时两臂及躯干随之向体右倾斜。

  4. 片刻,直腰正头恢复两臂直臂上托举,并向左、向下移至左肩高时两掌外旋, 小指侧由后向上、向前再向下使掌心向上收于腹前,再屈颈眼注双掌向右、向上 端托移动。其时,眼随手走,腰部和躯干放松并随着动作左右徐缓弯曲摆动,且


呼吸要深长细匀自然。

  1. 动作同2、3、4,唯左右方向相反。

  2. 重复2、3、4、5,共做四至六次后,垂臂而立。

  3. 收式同第二式“抓捋平拳”中第6动作。


第七式:举手钻云

  1. 左腿向左开步与肩宽,抱拳而立,拳心向上,脚趾微微扣地。

  2. 右拳变掌掌指向上,掌心向右后侧,沿上身及头部右侧缓缓上举。

  3. 当掌过头臂举直后,掌向内旋,成为掌心,向前时,要伸臂使掌指尽力向 上钻顶。

  4. 配合呼气使右手松臂沉肘,右掌随之下行至腹前时,使掌心向下收于腰之 右侧。

  5. 动作同2、3、4,唯左右方向相反。

  6. 重复2、3、4、5,共做四至六次后,两臂下垂而立。保持呼吸深长自然。

  7. 收式同第二式“抓捋平拳”中第6动作。


第八式:俯身盘根

  1. 左腿向左开步约一肩半宽,垂臂而立。

  2. 上身向左旋转并慢慢俯下身来,将两手攀抱膝部挺直的左腿踝部,使左腿 与左胸及头面部接触片刻。

  3. 徐徐右转,两手改换攀抱膝部挺直的右腿踝部,使右腿与右胸及头面部接 触片刻。

  4. 重复2、3,共做四至六次后,两腿并步起身垂手而立;再松腰前躬将上身 下俯折叠,使两手随着俯身顺腿徐徐抹下,抱住两腿踝部,使面部轻触胫骨片刻。

  5. 两手掌心向上,随着慢慢抬头起身,向左右两侧抬起至直臂上举后,两掌 心相对;接着两掌向下并屈肘,使双掌沿头、胸、腹下按至小腹前。

  6. 边调整呼吸深长细匀,边将两掌翻成掌心朝上,沿腹部缓缓向上托至胸高。

  7. 接着翻掌沿原路按下。6、7共做三次,使周身放松、呼吸自然,片刻,垂 手结束。


本强身八式在习练时应保持以松静柔缓为主,各式的习练数量和习练速度均 因人而异。若就养生而言,习练中不一定非要拘泥于某个动作、某个角度等外在 形式,而应该把精力放在对功式内在的理解层面上,能正确悟透功式的真正含义,

才可能正确合理地有效进行,使身体越练越好,精力越练越旺盛。另外,练功应 该持之以恒,老话有:“行、站、坐、卧不离这个。”习练的关键就是使自己的 神静、身静;进入“安心定性、敛神聚气、精神内守”的状态。要心绪稳定,要 内外自然,要不急不躁,要稳如泰山。本功虽然动作简单,但功效颇大。可疏通 气血,舒筋活络,使自身元气通三焦、过经络而循行周身,增强体质、防止疾病。 用现代医学分析,就是活动全身的关节、肌肉,调节精神紧张,改善新陈代谢, 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高人体各种生理机能。若能长期习练不辍, 收效定当会积寸见尺。倘若打通任督二脉,继而则气通小周天。养气功深者,即 可运气通至大椎穴。此时,气分两路,一路经两手外、内归于膻中穴,同另一路 由顶门沿任脉直下而合归于丹田。于是,再缓缓俯身两手攀足,即可如法打通腿 部经脉,天道酬勤功到自成,终使气通大周天,而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五)叩腿健身法

叩腿健身,是秘宗拳中一项简单明了、易学易练的健身功法。即通过手、脚 与腿相关部位的触碰叩打,刺激神经血管系统和筋骨经络穴位,从而大大增强经 络疏通能力和血液循环的速度,使肌肉、肌腱、韧带的弹性和张力得到明显改善。 可促进腰部和上下肢等关节滑液的分泌、吸收之代谢能力。对调节气血、强筋健 骨、解除关节疼痛、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和恢复功能的增强,皆能起到良好作用, 达到健身益寿的目的。

第一叩:怪蟒盘叩(脚叩)

  1. 身体放松自然站立,心静气沉片刻。

  2. 分别用左、右脚的踝关节前内侧和脚背,交替叩打右、左腿后侧。从跟腱 周围的昆仑穴开始,逐渐往上,经承山穴至委中穴、再往上殷门穴到承扶穴止, 沿线叩打。


第二叩:泰山压顶(同侧手叩)

  1. 身体放松自然站立,心静气沉片刻后,一腿支撑一腿屈膝抬起,使两膝交 替上顶。同时,与顶起膝同侧之前臂抬起,手指自然放松成凹心掌。

  2. 两掌分别向交替顶起的、与手同侧腿的膝尖后所邻近的梁丘穴、血海穴、 伏兔穴等部位拍击叩打。


第三叩:青龙探爪(异侧手叩)

  1. 身体放松自然站立,心静气沉片刻后,一腿支撑一腿屈膝抬起,使两


替上顶。同时,与顶起膝异侧之前臂抬起,手指自然放松成凹心掌。

  1. 两只手分别向交替顶起的与手异侧腿的膝尖和膝眼穴等部位,施以掌拍和 指叩。身体随之转腹扭腰。


第四叩:力扫千钧(掉扫拍叩)

  1. 身体放松自然站立,心静气沉片刻后,左右小腿交替从体侧屈膝向外抬起, 以脚外侧由下向上撩摆。撩摆时身体随之转腹扭腰。

  2. 前臂抬起,手指自然放松,使掌心向下成俯掌;两掌分别向同侧撩起的小 腿外侧,依次沿从足三里、胆囊穴、阑尾穴、上巨虚至悬钟穴,还包括腓骨长肌、 腓神经等部位贴拂掉扫拍击叩打。叩打时,另一手应顺势随之,不可僵滞。


总之,在习练本功时,须遵循全身放松、节奏匀缓、部位准确、沿线密排的原则。 用力要由轻到重,逐渐加力,有渗透感为佳的原则。叩打的速度和数量及选定之 叩法因人而异,以舒适为度。

本健身功法简便易行,老少皆宜,只要有立足之地就随时可练,且功效显著。

(六)转腰活膀功

秘宗拳的转腰活膀功,主要以十趾抓地为根,以能增大下肢力量的骑马式为基 通过腰及躯干的转旋、抖甩来带动上肢两膀完成抡、摆、缠、绕、甩、捆、拍、抱、开、 合等动作,由收时揉筋活骨,展时抻筋拔骨,周而复始达到抻长与柔活腕、肘、肩、 颈及腰部与躯干等众多关节、肌肉、肌腱和韧带;因而,使其各项功能及灵敏作 用大大增强;胸部的大开大合,也促进了肺活量大增,而肺脏增强,气力自然饱 满;通过臂膀及两手同躯干等部位着力的捆、拍、抱、击接触而震动内脏,进一 步加强了经络的疏导、气血的流通,且同时达到了外练筋骨皮,内练经络脏腑内 外兼修的效果,有利于强筋壮骨修身养生。另外,习练转腰活膀功,对胸前部位、 肩部、颈部和章门、两肋以及后背的肺、肝等俞穴的拍打,经过日积月累的锻炼, 必然会使这些人体最薄弱的部位,也具备相当的抗击打能力。

本转腰活膀功,共分为八个式子:

一曰:摇膀劈撩二曰:捆膀甩腰三曰:转腰三击四曰:合膀拍抱

五曰:绕环抻膀六曰:探根抻拔七曰:缠腕活膀八曰:回身捧月

第一式:摇膀劈撩

  1. 并步垂手面南而立,呼吸自然、心静气平。片刻,左腿向左开步约为肩宽, 向左转体面向东,两膀向前抬起成直臂上举,使左右掌心相对。



  1. 右转腰面向南,两手直臂前后分手,左手立掌以小指侧向东劈出;右手内 旋成立掌也以小指侧向西劈下;要求两手必须同时由上分别向前后下劈后,落至 体侧垂膀,且面复向东。

  2. 上动不停,接着左转腰面向北,右手掌心向上、由下向东上撩,左手以掌 背向西由下向上撩出;要求两手同时向上撩后,右转腰面复向东,两膀直臂上举, 掌心相对。

  3. 重复3动作六次,两膀抡摇要同时同步的一劈一撩,腰部也随之旋转,使 全身整体协调、圆活。

  4. 左转腰面向北,两手直臂前后分手,右手立掌以小指侧向东劈出;左手内 旋成立掌也以小指侧向西劈下;要求两手必须同时由上向前后下劈后,落至体侧 垂膀,且面复向东。

  5. 上动不停,接着右转腰面向南,左手掌心向上、由下向东上撩,右手以掌 背向西由下向上撩出;要求两手同时向上撩后,左转腰面复向东,两膀直臂上举, 掌心相对。

  6. 重复5、6动作六次。

  7. 并步垂手面南而立。右开步约为肩宽,呼吸自然,心静气平。片刻,向右 转体面向西,两膀抬起直臂上举,使左右掌心相对。

  8. 动作与要求同2、3、4、5、6、7,唯东、西方向相反。最后,调整呼吸, 心静气平后,并步垂手收式。


第二式:捆膀甩腰

  1. 并步垂手面南而立,呼吸自然,心静气平。

  2. 左腿向左开步屈膝蹲成骑马式,两膀垂臂自然放松,当腰向左旋转并骤然 抖甩的同时,右膀随之向胸前而左膀向背后捆击;当腰向右转抖甩时,两膀则应 变为左前右后捆击。

  3. 随着腰部的左右旋转抖甩,两膀如鞭,使前手捆击肩、颈、锁骨、胸等部位, 后手捆击命门、腰椎和肺俞、肝俞等胸椎部位。

  4. 在捆膀甩腰中,必须保持腰肩膀臂等部位的自然放松,更利于腰部的转旋 抖甩,并使气血贯穿膀臂、腕掌、手指,节节通达。

  5. 腰部的旋转抖甩和膀臂的捆击力量应由轻渐重,频率和速度也应由慢渐快, 自感舒适为度,避免造成抻、拉、闪等损伤。



  1. 此捆膀甩腰式,左右共做三十六次后,起身并步垂手收式。


第三式:转腰三击

  1. 面向南,左腿向左步开立约为肩宽,沉肩、坠肘、膝微屈,全身自然放松, 心静气平。

  2. 两臂屈肘两手成立掌,掌心相对端起于体前左侧。

  3. 向右拧腰转体,尽力使面向北方;同时,随着转体左掌向右、后拨带,右 掌缓缓内旋使掌心也朝右,并渐渐向北成刁搂牵领状。

  4. 动作同2、3,唯左右方向相反。

  5. 重复2、3和4的动作,交替各做六次。

  6. 两臂屈肘,左手为掌掌心朝下、右手为拳拳心向上,端起于右胸前。

  7. 向右拧腰转体,尽力使面向北方;同时,随着转体左掌慢慢移于右肩前, 右拳徐徐边内旋使拳心朝下,边向北做冲拳抻膀。

  8. 动作同6、7,唯左右方向相反。

  9. 重复2、3和4的动作,交替各做六次。

  10. 重复6、7和8、9的动作,交替各做六次,仅将冲拳抻膀换成侧仰身摔掌即可。

  11. 此式分别以刁搂拨带、冲拳抻膀和侧仰摔掌三种击法,转头拧腰于背后完 成后,并步垂手收式。


第四式:合膀拍抱

  1. 并步放松垂手而立,呼吸自然,心静气平。

  2. 左腿向左开步屈膝蹲成骑马式,两膀屈肘,两手自然松开成掌,掌心向内, 并且左里右外十字交叉于胸前。

  3. 两膀由胸前分手,向身体两侧后下方甩开,届时掌心向前。

  4. 上动不停,借反弹使两手猝然向体前甩回合抱。使右膀屈肘圈抱颈部,右 掌拍击肩部;左膀合抱于胸腹前,左手拍击右侧章门和肋部。

  5. 继续开合抱拍同3、4,唯左右方向相反。

  6. 动作如3、4和5, 一开一合,左右交替进行;共做三十六次后,起身并步收式。

  7. 习练时,动作力量、速度要均匀,要逐渐加力加速,以舒适为度。


第五式:绕环抻膀

1 .并步放松垂手面南而立,呼吸自然,心静气平。

2.左腿向左开步,两腿屈膝蹲成骑马式;两膀屈肘两手自然松开,掌心向上

手指朝前,置于腰部两侧。

  1. 右掌小指逆时针平面里勾绕环半周,屈腕成指尖朝后,随之向右旋腰转体。

  2. 上动不停,右前臂直肘后伸,再抬腕高与肩平,保持掌心朝上,如掌中托 有一盛满水的碗,动作中保持碗口始终处于水平而水不溢洒。同时直肘塌肩向身 体右侧探抻。探抻时,要松肩直臂尽力向右抻膀。

  3. 紧接上式,右膀边屈肘边向左里合至面前,掌心仍保持向上且指尖朝前, 并顺势向左转腰旋回面南;再将小指向左、向内、向右再向前,使掌心朝上如托 碗平旋一周后端平端正。

  4. 将右膀坠肘,使右掌掌心朝上缓缓收于腰侧。

  5. 右膀再重复一次3、4、5、6的动作;并注意与第一遍的连接要圆活流畅。

  6. 动作同3、4、5、6、7,唯左右方向相反。

  7. 重复3、4、5、6、7、8的动作,要求左右交替各六次后,起身并步收式。


第六式:探根抻拔

  1. 并步而立,沉肩、垂手,全身放松,呼吸自然,心静气平。

  2. 左腿向左开步身正腰直屈膝成骑马式,两手自然松掌,使掌心向内置于两 腿膝弯外侧。

  3. 沉左肩抬右肩,腰向左侧弯曲,并用力抬起右肩而抻拔右肋和腰后部位。 同时,左手沿左小腿外侧,缓缓往下探摸左脚踝部,稍停片刻。

  4. 再沉右肩抬左肩,腰向右侧弯曲,并用力抬起左肩以抻拔左肋和腰后部位, 同时,右手沿右小腿外侧,徐徐往下探摸右脚踝部,稍停片刻。

  5. 重复3、4的动作,一左一右交替进行各六次以后,起身并步收式。

  6. 腰向侧弯时,应该是在保持直腰的状态下进行的,否则起不到有力的抻拔 作用。


第七式:缠腕活膀

  1. 并步而立,全身放松,呼吸自然,心静气平。

  2. 左脚向左开步,两脚间距约为肩宽,上身左转并使重心偏于右腿,站成高 玄机式;两臂屈肘上提,使两手掌心左下右上置于腹前。

  3. 右转体,右膀以肩带肘、以肘带腕,使右手向体后拉,接着将手腕逆时针转动, 掌心仍然朝上,指尖朝体后,经腰部向后下方穿出,使肘抻直。

  4. 此时重心已移在左腿成高玄机式,右膀直臂由后向右体侧抬移后,屈肘掌心仍朝上,沉肩以肩带肘、以肘带腕移向头顶上方,使掌指向左。



  1. 左转体重心移回右腿成高玄机式。右手在头上平圆绕腕,使掌指向后、 向右、再向前旋转一圈后,保持掌心向上,坠肘下落收于腹前右侧。旋转缠绕时, 要求各关节要松柔圆活。

  2. 动作同3、4、5,重复做三十六次后,起身收式,右缠腕活膀结束。

  3. 左缠腕活膀:动作与右缠腕活膀相同,唯左右方向相反。


第八式:回身捧月

  1. 并步而立,全身放松,呼吸自然,心静气平。

  2. 左腿向左开步约为肩宽,两手掌指自然分开,掌心内凹、指尖向上、掌 背相对,使小指侧贴靠于胸前。

  3. 两膝稍屈的同时向左转腰,两掌小指侧沿着胸腹及两肋向两侧后下方扫 甩,使两腕内旋、掌心向上。

  4. 上动不停,使两膀直臂由后下方向体侧抬移后,屈肘并保持掌心始终向上, 以肩带肘、以肘带腕移向头顶上方,并使两手指尖相对。

  5. 右转腰回身成正面朝前,两手在头顶使掌指自然分开,掌指由朝里相对 而向外平圆绕转半周后,掌心向上、掌根相对,两前臂坠肘内侧相对,如双手 合捧圆月状,使掌根与下颌平。

  6. 动作同3、4、5,唯左右方向相反。

  7. 转体旋腰缠膀绕腕时,要求松柔圆活;左右共做三十六次后,并步垂手 收式。


本功在习练时,膀、腰、胯、膝各处的柔顺配合非常重要,身体切记僵劲, 全身关节尽量放松,一动皆动周身协调,松柔圆活节节贯穿,严格遵循事半功倍。

(七)混元内功

老话说:“少练站桩式,老练混元功。”

这里所介绍的混元内功,过去曾是秘而不宣或者单传、择人而授的珍品; 若确得此功后,可内外合一行通大周天,既益于养生健体,又可促使身躯四肢 产生物质,达到举手投足皆利于技击之功效。前辈曾讲:“人之身体,内有五 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又及精、气、神、筋骨、肌肉、血脉合而为一。人之 生死,实为气之存失,而元气则是人的生命根源。有道是:精足人壮,精弱人病, 精少人老,精尽人亡。由此可见精髓元气的重要。而且,气不耗归于肝为血, 血不耗归于肾为精,精不耗归于骨为髓。这就是精髓的由来,也正是元气的所在。 所以,凡习武练拳者,不仅仅只是精练外壮功法,还必须同时苦练内培元气为 本的混元内功为上。”

东北秘宗拳混元内功,是前辈门人久经实践验证的、内培完气卓有成效的 重要功法之一,是一套静功内功站桩。因其不仅在外形上要求纹丝不动、舒松 庄伟,姿势圆满、凝重、中正,支撑八面而稳固厚重,而且强调内气潜转、气 血流行、感应灵敏而圆转自如。其以主练内气为本,取气武之精华,简单易学、 得功快速,内气运行周身,佳者百日内可通周天。且当内气护体时,可使抗击 打能力显著提高;再结合各种动功和实用技击法,以气催力,使内力转化为硬 功外力,便可迅速成倍地提高超常之爆发力。同时,由于精心内气的修炼,也 提高了自身的免疫力,使防病治病和痊愈康复作用大大增强。习练时,动作表 面看似未动,体内却气血畅流生机盎然。千万不要看其动作简单而轻视或不深入、 不专心、不持久;大道至简,要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精心习练,通过调身、 调心、调息相辅相成的紧密结合,悉心揣摩、悟其奥妙,气随血行,以意领气, 使意、气、力充分相合;要求习练者,必须踏踏实实,正确掌握功法要领,把 混元内功功法,作为各种动功和实用技击法的通用基础内功来认真深悟、精练 不辍。

现将混元内功的习练方法揭示如下:

首先使衣着宽松,心无牵挂,选择空气清新通畅、环境舒适安静的地方, 心静气平,呼吸自然,全身舒松,垂手而立,专心一意地往下进行。

  1. 左脚向左平行开步,脚尖正对前方,两脚之间与肩同宽,肩部正好和脚 下涌泉穴相对,这样易使真气上下相通,而天地之气相交,有利于气血通畅运行。

  2. 两手立掌掌心相对,十指自然分开,形似抱球状,由腹前缓缓上提,抱 于胸前。此时,身心放松,摒弃杂念,舌抵上腭,呼吸自然,双目微闭,犹似 垂帘。此状既可避免周围的声、光、色、形以及睡意等影响,也便于面部神经 和肌肉放松,使练者神收、心静、身松。

  3. 两腿慢慢屈膝下蹲,使大腿和小腿之间,形成在90。—120°之间的任 意角度,同时将身体重心置于胯部,伫身中直端正。这样可使下肢关节易于里 外转动,疏通经络,有气血下行直达趾端的作用。

  4. 保持上体舒松自然,意念集中于丹田部位和两手掌心的内劳宫穴上。这 种状态极易产生环形磁场,利于五脏六腑疾患之调治,并渐渐置身于天地自然 气场中,使神得以收、气得以固,而形成自身的混元内气。



  1. 按上述动作与要求伫身站约一小时后,两膝缓缓站直立起,同时以两手 在小腹部位轻轻团揉36次以后,即为收功。

  2. 本混元内功,要求每日最少习练两次,每次应练一小时左右。


在习练混元内功时,切记意守丹田不离位。若严格遵循各项要求,认真习 练十余日后,小腹即有温热气团出现,两手掌心气感明显,全身发热;当月即 可在练功中,明显感觉热流越来越强,并阵阵上顶,冲向头部和面部。此时, 说明自身内气已形成了气场,就养生健身而言,可增强体能体质;对技击实用 来说,可提高抗击打力等。继而,可以将意念逐渐由丹田转移到修炼部位,其 中关键是:必须保证使丹田与通向所修炼部位之间沿途放松,使之出现发热、 跳动、流体感。这也是一种实现内气运行大周天的习练法;同时,也可以加练 局部聚气——如手和脚部等,以及其他技击实用功的习练,从而有效地完成以 内气催力,提高技击爆发力等各种硬功外力的功法。

本混元内功,是秘宗拳内功的精髓。有志者,必勤习苦练,而功到自成。

浏览1,0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