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循序渐进
从桩功和腰腿等筑基习练,到学会由易至难、由简到繁的各个套路及技法, 都必须按照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完一套巩固一套;决不贪多求快 函囹吞枣。要逐步了解和消化这套技法或套路的内涵实质,体会内外的配合及动 作的准确,细细品味劲力或虚实节奏等实际体用后,再进一步精熟。拳谚道,“拳 打千遍身法自然”,“拳练千遍其理自现”。而且,“欲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0 只有通过认真不懈的习练与巩固,才会使行功耐力和柔韧速度等综合素质不断提 高;同时可使精神饱满、劲力顺达,渐渐达到知虚实、明刚柔、身法圆活自然、 形神内外合一,才能老道自如地充分展现出秘宗拳东北派风格特色之上乘境界。
三、 持之以恒
习武练功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老话就有“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之说。 而且有谚道:“法无优劣,契机者妙,子午守静,卯酉干沐,日起五更,吐浊纳清, 持之以恒,功力自成。”
因此,秘宗门前人中凡有成就者,无不霜寒酷暑、风雨无阻,重视人体生理 变化较强的季节,坚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实践,才有 所造诣。“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c有道是,“一日不练一日松、十日不练一 场空”,“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一年四季皆应养精蓄锐,刻苦练功,并 顺应天时,收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利。因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 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人体五脏在练功的同时,也适应了四时之变化, 与外界环境保持了协调平衡。特别是冬季,更应该多一些室外练功活动,让身体 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的新陈代谢加强;同时, 身体产生热量的增加,也能促进功力的增长。凡习武练功者必明:所谓“三年一 小成,十年一大成”,须经“三膘三瘦”也就是“三起三落”才劲始入骨,须越“三伏” 和“三九”而劲始归根。所以,没有吃苦的精神,没有坚持不懈的决心,没有持 之以恒的实践,“浅尝辄止”是不可能真正有所进步的。特别是,只凭一时的冲动、 一时的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一曝十寒”,这些练功方式都是不 可能有多少效果和收获的。
秘宗拳东北派历来讲筑基、重功法,强调内外兼修、体用兼备O就传统功法而言, 其中,有健身养生类的静、动功法,也有技击实用类的软、硬功法。可谓:内养 动静并举,外练软硬相兼;在动静、刚柔、阴阳、里表的矛盾中求得统一。养生 为武术之本,技击为武术之髓,拳功一体而又养又练。养的是吸收气,用气血养 精神;练的是筋骨力,以精神使用气血。养生为体为本,技击为用为末。也就是说: 养生是内功的修养,技击是拳法的操练。养生求的是延年益寿,虽然也可以专修 养生而不练武;但习武者却必须养生而使身体更加健康强壮,才能更好地发挥技 击之能。常言道: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因此,为了健康长寿,也为了技达 上乘,就必须注重养练结合,内外兼练,本末齐备,体用同修。
本章将向习练者介绍一系列健身养生和技击实用的内外软硬之有效功法。习 练者可在几类功法中,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自己需 要先练的一两种,待积寸见尺以后,再逐渐扩增。功法的习练切记方法准确,不 可贪多,不可“虚表漂浮”,不可急功近利,要实实在在地狠下功夫,才可能日 久见功,水到渠成。
第一节健身养生功
宇宙中,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命界到人,无不是由信息、能量、物质三 大要素所组成。探索生命进程,寻求长寿之道,一直是古今中外始终在奋力研究 的尖端课题。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养生功,就是锻炼价值较高的一种健身长寿之道。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功当作强身健体、疏通经络,充盈精、气、神,祛病延年 的有效手段。《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认为:天地本乎阴阳,阴阳 主乎动静。人身一阴阳,阴阳一动静,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阴阳相 依相待,过动伤阴,阳必偏盛;过静伤阳,阴必偏盛。阴伤则阳必无所成,使阳 也伤了;而阳伤则阴必无所成,阴也伤了;使生生变化之生机堵塞,非用活动法 练之。活动法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发其生机,神其变化, 故能通其上下,调和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内外俱壮,可达健身祛病、养 生延年之功效。而今,我们也认识到人的生命的三个要素,正是武术运动所修的精、 气、神。武术运动的养生并不仅取单纯的养心,而是同时重视调气。古往今来皆 共识“百病生于气”,一个真正懂得养生之道者,必定是善于调气之人。武术养 生所修的是:养精、调气、安神,是从人的整体出发,以养精、调气、安神这三 大法宝为药,达到三药调和而收养生之效果。
养生必行歌
饮食应节制,起居要慎焉;淡食能多补,搓摩自助颜; 叩齿牙无病,掩耳去头旋;运睛除眼翳,兜捺治伤寒; 鼓呵消积聚,膝风摩涌泉;猿臂和血脉,熊颈免痰涎; 爱惜精与气,子午固关元;托踏应无病,三眠魂自安; 日日必勤习,遵行勿间断;心爽体安康,得益寿延年。
这首《养生必行歌》教导我们,为了自身的进一步强壮,以便功夫更上层次, 习武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和坚持养生益寿的内养健身锻炼。
秘卒拳东北派的功法
以下将介绍秘宗拳东北派所习内养功的部分应知内容。包括:神志养生、情 志养生、内养功的选练和养生也需知时练等指导理念,以及“打坐” “六字内功”“开 手式子功” “强身八式” “叩腿健身法” “转腰活膀功” “混元内功”的实践习 练方法。
一、神志养生
本门所传下的“老话”,可以理解为:秘宗拳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 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就是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平和 心态,从而获得健康长寿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点:
- 少私寡欲
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自我克制和杜绝。
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就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导者,他们明确提出了 “见 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说的是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不可欲望太多。 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杜绝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 少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身心健康,只有少私欲和无 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 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 知足常乐
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
“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 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经得到的东西。如果 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却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 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却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 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 (如家庭生活及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充分的满足感,心情自然会愉快。一个 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 充满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3 .心胸豁达
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度。
据相关资料介绍:对我国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长寿的 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 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为了使自己心胸豁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 也就是说,习武练功要积极走出家门,伴随着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 水中游鱼的乐趣,去饱尝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去感受大自然中的历练情趣。人 有一种脱俗入雅的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 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习武人,还可能为日常生 活中仁瓜俩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在处理家庭问题和生活琐事上更应该豁达大度,夫妻之间要注重感情,要淡 化道理,要强调优点,忽视缺点,在生活琐事处理上要“糊涂一点”。对子女要 坚持只提供建议和帮助,决不包办代替的原则,要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能 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朋友之间要远距离看人,近距离看己,这样才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才能保持朋友之间的长久友谊。总之,心胸豁达是和睦的家庭气氛和亲密的朋友 关系的基石,对人对己都是非常有益的。
4.多行善事
是指崇尚武德与人为善。
崇尚武德与人为善,就是不论是否在练功,都要多做助人为乐的好事,并从 中体验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代称“助 人为乐”,都是指我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 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但无论事大事小, 爱心是一样的。但凡积德行善事者,必能从助人行善中实现自身价值,并得到快 乐健康和技艺上的收获。同时,德有多高技艺就多高,古往今来的实例证明:凡 尚德者威望亦高,其武功亦必大进。
二、情志养生
秘宗拳所称的“情志”,是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 反应,并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主要是通 过对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来转变人的思维方式,调节人的情绪 状态,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戒骄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骄傲者常常对自己 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好大喜功,甚至勉强做一 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 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 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认为,A型性格的人, 具有固执、急躁、紧张、好争辩、好冲动、匆匆忙忙、富含敌意和攻击性等特点, 因此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个人如果 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骄躁情绪, 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平和心态,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 善调情绪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状态。人们对客观事物的 情绪反应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是说,遇到令人兴奋的事就高兴,遇 到令人沮丧的事就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需要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种 种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人们很难事事如意。因此,应该注意学会修身养性,舒畅 情志,力求保持一个稳定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而且,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思 维方式,来修正自己的认知结论,改变自己的情绪反应,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这对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例如有位老太太,大儿 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却总发愁,因为她阴天为大儿子担心,晴 天为小儿子担心,所以经常生病。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是个有福的 人啊,晴天您大儿子赚钱,雨天您小儿子赚钱,天天有钱赚啊。”老太太听了便 高兴起来,身体也健康了。这充分说明了人的思维方式,对自身情绪变化有着重 要的影响。
因此,在习武练功的同时,也要注意调整情绪、平和心态,学会运用自己的 思想去营造幸福,营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这对保持身心健康,对稳定和 提高功夫质量是十分有利的。
而当今,现代社会各种激烈的竞争,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快速的生活节奏, 扰乱了人们正常的起居规律,造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无序以及形形色色的耳闻目睹,
产生了各种负担和压力。这些人情绪时常低落、亢奋或忧郁等等,导致他们疲惫 不堪、反应迟钝、精力明显衰退,稍微运动就气喘吁吁,心率过速体力不支,甚 至经常感冒,自身抵抗力明显下降,处于所谓“亚健康”状态。特别是长期处于静 态不爱活动之人就更容易衰老。如果能坚持养生健身锻炼,并注意动静结合,就 会很少有病痛缠身。所以,有道是:“静而少动眼花耳聋,有静有动无病无痛。”
我国古代著名的养生家、医学家,皆强调人体内外要有适当的活动,避免“失 道丧生” o另外还有“视听勿劳”之说:疾之所起,自生五劳,二脏先损,心肾受邪, 脏腑俱病。五劳是:一志劳、二思劳、三心劳、四忧劳、五疲劳。又由此五劳生七伤: 一气伤、二血伤、三筋伤、四骨伤、五精伤、六髓伤、七神伤。而七伤若变七病, 则必定伤耗身心健康。然而,习练健身养生功,则会给紧张忙碌的人们,提供一 个放松心境和神经的自我天地。
我们习武人的养生,更是为了求得上乘的功夫,使肌体处于和保持最佳状态, 这就必须将养生之法融入习武练功的全过程,使养练结合相辅相成,在追求技艺 更高境界的同时,达到习武不伤身且健康长寿的目的。因此,务必重视健身养生 和武技功夫相结合,坚持循序渐进,认真修炼。实践证明:凡坚持正确习练不辍者, 日久功效必自显现。
例如通过正确的、持之以恒的动、静功法的养生锻炼,习练者逐步获得“精足、 气充、神旺”,进而气通任督“小周天”或中脉,身心舒爽、胸怀坦荡,脑体同修、 豁然开朗。可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体能潜力和思维反应能力。古之圣贤曾曰:功之 深者,能以静制动,以清制浊,不显于人,不负于己,遇一切外魔挫辱,淡然处 之不介于意,任人笑骂嘲激而无动于心。神清心静,其功为能,造炉火纯青之境, 以证养身延年之盟,此乃所谓:“大智若愚,大勇若怯”。所以,只要选择适合 自身的功法,“动其身、静其心”,身置环境安静、空气清新之处,严格遵守正 确的习练方法,又能持之以恒,则一定会有收效。尤其作为一个心怀大志的习武 练功者,首要必备的条件就是:必须让自己拥有一个内外健康的身体基础,没有 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无从说起,也无法实现。
衣T宗拳-束此旅之捣哉
四、呼吸知法
少林寺紧那罗王曾诗曰:
“拳法若不知练气,总有仙招不足恃。头束肩提步存进,一动一静一呼吸。” 秘宗拳长击短打闪展腾挪,蹿蹦跳跃拳势激烈,运动量很大,随着动作幅度、 速度和用力大小的不断更迭,呼吸之肺活量也随之增减变化;若不掌握正确的呼 吸方法,就容易气血上涌。气若上涌则呈内虚,内虚则气促,气促则吸氧不足, 而缺氧又致力短,力短就不可能使动作持久,进而出现脸色苍白,呼吸短促,头 晕恶心,技法紊乱,使动作的协调性、平衡性以及实用性遭到破坏。拳诀就有“气 顺则拳顺,气阻则功滞”之说。其强调了在练功行拳中,要特别重视呼吸和拳势 的关系;要随式调整呼吸,使呼吸用气自然得法,拳术技法就发挥自如;但若气 路受阻或调息不佳,其拳功技法必然自乱。
秘宗拳主要采用腹式呼吸法。通过深、长、匀、细的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 达到气沉丹田之目的。
诀曰:上提下坠中束练,妙术唯在呼吸间。
吸气时,膈肌下降气沉丹田;呼气时,腹壁肌收缩使内压增加,推动膈肌上升, 将气从口中缓缓呼出。因此,腹式呼吸主要是靠膈肌活动来实现,而不像胸式呼 吸那样是以肋骨运动为特征的。采用腹式呼吸,有利于肌体松活、经络贯通、气 血流畅,使能量代谢率相应降低,而血液携氧量却大大提高,为激烈的运动提供 充沛的体力。并因吸气时膈肌下降,使气沉丹田,致使胸部宽舒,腹部充实,而 有利于重心降低,力贯两脚,使下盘坚实稳固。当呼吸配合发力时,一般是以吸 为收、以呼为发,因此实战交手时有“吸迎呼送”之说。当处在起伏的运动过程中, 则起为吸落为呼。有时随机进势发招,甚至音起丹田而发出“哼、嘿”等气声以 助力助威。并且,在体用的实践中,随着动作的千变万化,呼吸方式又可分为提、 托、聚、沉四种方法。
提气:腹壁内收使胸腔扩大的胸式呼吸法。利于翻腾跳跃等凌空动作的需要。
托气:吸气将毕再由慢半呼戛然而止于闭气。利于静态定型或平衡的完成。 聚气:吸后闭气暂待劈砸摔等发力的同时发声呼出,达聚气成力以气摧力。 沉气:气沉丹田使胸舒腹实,达降低重心下盘根基稳健。利于坐盘、扫腿等。
以上所述的提、托、聚、沉等呼吸方法,必须根据运动的实际需要,随着习 练中劲力的运使和动作姿势的变化而相应转换。但初练时一定要随着呼吸全神贯
注,不可太猛,不可使一次呼吸超过自身肺活量的限度;要尽量用鼻吸鼻呼,在 空气清新处习练,使动作和呼吸很好地协调配合起来。
另外特别要强调的是:一定要重视环境洁净的优劣,来选择练功地点和确定 习练时间。
五、丹田与内气
- 体内之丹田
丹田,是我们通过练功以后,在体内培育和获得“内气”的宝库,是从古到 今所有的养生和习武练功者,一生必定重视修炼的、极为关键的部位。
丹田所在的位置自古就众说不一。但多数名家认为:人体中的丹田共有三个。 一个是两眉之间的上丹田;一个是双乳之间的中丹田;还有一个是脐下三寸的下 丹田。而且都在头顶百会穴垂向体内会阴穴之间的连线上,分别是颅腔内、胸腔 内和腹腔内相垂直的交叉点,这些交叉点便是大小不等、类似圆球形的三个丹田 的核心。三个丹田相比较,下丹田最为重要。因为下丹田是藏精之府、练精化气 之所,其养生健身作用明显,又是中丹田和上丹田的基础,是元阳之本,是人体 生命动力之源泉。所以,通常说到丹田一词,一般即指下丹田一处。
歌曰:
丹田位于脐下边,脐下三寸正中间。静心换气五七循,定神意守下丹田。 舒松调息汇关元,生蓄劲源聚丹田。意领内气发四梢,瘦汉也能担泰山。 气沉丹田生虎力,动而疾发爆火山。起动四两拨千斤,气聚丹田是力源。
- 人体之“内气”
歌曰:“气壮身体健,气舒百病除。”
肺乃气之府,气乃力之君。这里所说的气,涵盖两个方面:其一指维持生命 和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方面,二指体内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方面。因为人体之气 存在于不同部位,又有不同的来源和功能,所以可分为元、宗、营、卫和经络及 脏腑之气等。
元气:又谓真气,是人之性命的根源,是体内各种气中最重要又最基本的一种, 主要来自先天之肾精与后天之营养。若先天肾虚或久病脾胃弱,皆可造成元气亏 损不足。前辈有论:“人应培元气,守中气,护肾气,养肝气,调肺气,理脾气, 升清气,降浊气,存丹田气,去浮躁气,闭邪恶不正之气,勿伤其气,勿逆其气, 勿忧思悲怒以颓其气,使气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畅达则通行无阻,合内外 上下为一体,方谓全功。”所以,习拳练功者,必须首先培攒元气。
宗气:是肺吸的清气和脾胃传输的水谷之气所合成。在胸中推动呼吸和心脉 中血的运行,宗气弱,心肺功能就差;宗气强,心肺功能自然会利于体健而功长。
营气:是脾胃里水谷精微中的营养物质,行于血脉中,可生血营养脏腑。
卫气:是体内阳气一部分,生于脾胃中水谷精微之化,而行于脉外,遍布全身, 有调理御邪和护卫肌表的作用。
我们练气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把体内的“内气”和外部的“外气”统一起来, 从而不断增强生命活力,更为我习武练功所用。
初练时,调整呼吸以意领气,使气沉丹田,而逐渐聚卫气、元气贮藏于丹田内。 要逐步精熟运气和用气之法,运气贵乎缓,而用气则贵乎急。久练后,丹田之气 可以动而疾发,使周身百节如火山崩爆,速如闪电,势如霹雷。必须明了丹田之 内气是由精产生的,而气又能生神,神又统摄精和气。因此精是本源,气是动力, 神是主宰。可见丹田内气的强弱,是决定人的盛衰存亡之关键。所以,如果我们 能练好丹田之内气,养生健身和技艺功力之成效必高。因其有利于气血调和,经 络疏通,从而提高体内有序化的程度,激发体内的潜在功能,达到发挥自我调节、 促进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之目的。同时,从实战而论,交手中的迎送收发也是呼 吸一动而已。迎收来手宜于吸,送发来手宜于呼。若使内气能可收可发,让内气 无所不至而实用于技击时,其制敌威力也必然强大无比。前辈就曾有言道:“外 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练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能敌。”因此,在秘宗拳 东北派的习武功练中,十分强调重视丹田与内气的锻炼、汇集、贮存和运用。
六、明三节四梢
拳谚道:身以滚而动,手以滚而出,身进脚手随,三节自可齐。
三节:以人身整体分为三节:上肢手臂为梢节,腰腹为中节,下肢腿脚为根节。 而此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如上三小节分别是: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中三小节分别是:胸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下小三节分别是:脚为梢节,
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其身一动,周身九节则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节节贯通, 使全身协调劲达四梢。而劲力传递,则必定是起于根节、顺于中节、达于梢节。 起要起得灵,随要随到位,追要追得上,一动而三劲皆到,则无弊病。
四梢:舌为肉梢,牙为骨梢,发为血梢,指为筋梢。在平日行拳走势中,就 必须精熟生巧自然而达到“六合”上身、“四梢”皆齐之境界;这样才能在交手 实战中,意念一动则气自丹田生,四梢必齐而内劲即出,使舌欲摧齿、牙欲断筋、 指欲透骨、发欲冲冠。此时,似虎之猛,如龙之惊,一动俱动,呼气发声,手随 声出,声随手到,四梢皆齐,内劲全通。因此,老话有“明了四梢多一功”之说。
七、时间与方向
什么时间习武练功为最佳?
从人生阶段来讲,少年儿童时期习武练功为最佳时机,即所谓童子功。因为 此时其为纯阳之体天真未凿,没有多余杂念和顾虑,气足神充心专志一,不但练 功进展较快,习练各种功夫也较成人容易成功。而且,长大成年后,其功底远比 一般练功者深厚扎实。
从一年四季来讲,冬天的“三九”和夏天的“三伏”时间为最佳。老话说:“冬 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告诉我们:气候条件越恶劣,习武练功就越不能中断。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肌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冬练“三九”热充周身,增强血液循环, 强筋骨健体魄。而夏练“三伏”气血鼓荡,毛孔大开,汗多利于内脏废物的排泄 和身体柔韧性的提高。一般来说,若“三九”和“三伏”也能坚持户外习武活动, 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只要习练得法,则长功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但习练场所环境必选有利健康之地。
从一天来讲,东北派传统之说则认为:最佳的练功时间是每天的寅、卯、戌 三个时辰。即早晨三时至七时和晚上七时至九时。因为自然界气流状态的变化, 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经络内气的运行。清晨三时至七时,正是大自然气态处于少 阳初开主导生发之际,而此时,人体内之内气也正好运行于器质相同的肺和大肠。 届时,自然界大量生发放出的能量,则被正在行拳练功之人体内属于少阴肺气有 力吸收,从而使习练者更为有效地达到精力充盈筋骨强健而“长功”,即俗称习 练“露水功”。同样,戌时为阳气末尾、阴气将升之际。此时练功,对于体内 浊气的排放和调动内气吐故纳新,对于疏通气血加强脏腑经络的活动功能,都 是非常有利的。
另外,秘宗拳东北派传统上还讲究习练时关注所处的方向。即:习武练功 的时候,对方向的选择要求有“晨不向东,午不面南,晚不朝西,永不向北” 之说。
然而,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传统之说中的某些个别论述已经与现 代科学及实践验证有悖时,就应该在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的原则下,进行适宜 有效的修正。例如:由于不得不考虑当今的大气及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现今 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节奏紧张等因素,传统习武练功一天中的最佳时间,也 只能是现实中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了。
八、 练功十要
面要常擦,齿要常叩,目要常揩,耳要常弹,津要常咽,胸要常护,背要 常暖,腹要常摩,腰要常揉,足要常搓。
九、 练功十忌
练功还要时时牢记:忌阴室贪凉,忌湿地久坐,忌汗出吹风,忌凉水着肌, 忌热火灼肤,忌冷着汗衣,忌荒怠懒惰,忌虚夸自矜,忌毛躁贪多,忌酗酒贪色。
十、谨防十伤
久视伤精,久卧伤气,久坐伤脉,久立伤骨,暴怒伤肝,过虑伤脾,过悲 伤肺,至饱伤胃,多唾伤津,多交伤髓。
十一、膳食须知
常言道:“练武身,贵如金,周身毫发值千斤。”
习武练功者应当珍爱自己的身体。因此,除了对练功的时间、场所、环境
要合理选择外,讲究日常的膳食营养,就必然成为习武与养生中的重要内容之 一。但凡真正的武术家和养生家,都会饮食适宜,并注重营养能量的摄取和贮存。 从广义上讲,“营养”应包括自然界的日、月、星、水、风、火等,当然还包 括人的膳食营养。常言道:“民以食为天”,练功者更须重视所吃食物的利弊, 要明膳食、要知营养,对防病、治病、健康长寿和充足能量有利。
食物可分为温热性和寒凉性两大类别。食味辛辣、暖胃的,属于温热性食 物。如牛肉、羊肉、鸡肉、狗肉、酒、醋、辣椒、大蒜、韭菜、姜、胡萝卜及 桃子、李子、橘子、葡萄、核桃、大枣、栗子、荔枝和白糖等。这些食物有温 中补虚和祛寒的作用,是适于秋冬季节或防治虚寒性疾病之首选。食味清凉爽 口的,则属于寒凉性食物。如螃蟹、牡蛎、蛤、鳖、兔肉和梨、琳猴桃、西瓜、 甜瓜、冬瓜、黄瓜、茄子、白菜、油菜、紫菜及豆腐、豆浆、绿豆、高粱、小米、 大米等。这些食物有清热解毒、消炎去火的作用,适宜夏季或防治热性疾病。
食物又分酸、甜、苦、辣、咸五味,对应着人体五脏的肝、脾、心、肺、肾。 酸食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渴之效,如醋、番茄、葡萄、荔枝等。甜食有和中、 补益、缓急、止痛之效,如饴糖、甜水果、米、面等。苦食有清心明目、消暑 泻火之效,如茶叶、苦瓜等。辣食有疏通血脉、宣散滋润、运行气血、强筋壮 骨和增强抵抗力之效,如酒、胡椒、大蒜、葱、姜等。咸食有散结、软坚、泻 下之效,如狗肉、大米、小米、盐和海产品等。但是,还要切记五味适量皆不 可过重,过重失衡则各有所伤:酸过伤脾,而使肌肉变厚皱缩,嘴唇掀起。甜 过伤肾,可使骨骼发生疼痛,头发也会脱落。苦过伤肺,能使皮肤枯槁,毫毛 脱落。辣过伤肝,而使两脉拘急,爪甲枯萎。咸过伤心,致使血脉流通凝涩不 畅,腰部高骨疼痛和肌肉萎缩。因此,欲保千金之身,就必须重视日常膳食的 选择与限制。
歌曰:
生梨饭后化痰好,葱辣姜汤治感冒;紫茄祛风通脉络,橘皮助食黏痰消; 核桃润肺生乌发,黄瓜减肥有成效; 番茄补血助容颜,葡萄悦色人不老; 大蒜抑制肠胃炎,冬瓜消肿又利尿;鱼虾猪蹄补乳汁,香菇菌蘑肿瘤消; 白菜利尿排毒素,菜花常吃癌症少; 海带含碘消瘀结,绿豆解毒疗效高; 啤酒能降胆固醇,禽蛋益智要记牢;生津安神数乌梅,抑制癌症才弥猴桃;
蜂蜜润肺又益寿,银耳健身防衰老;平时注意勤对照,坚持常用积疗效。
综上所述,对膳食的选择应以注重摄取平衡为宗旨,既要精、要重营养, 要荤素合理,也要讲究蛋白质、脂肪、糖、矿物质和水、维生素、食物纤维的 适量搭配;还要重视和善于运用各种食物所特有的食疗作用。《黄帝内经》中 就记载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补精益气。”说 明人类每天都需要摄取全面的营养,膳食单一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科学膳食 还讲究:既不可过饱及偏嗜,也不可过饥和不食。要“已饥方食,半饱先止”。 因此,不论我们是习武还是养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要自觉认知并习惯做到: 必须使膳食营养平衡,而且达到充分满足身体各方面的需要时,才能更好地实 现促进健康,利于练功、趋于长寿之目的。
十二、身心融合
当今,我们习练武术的目的已经随着全面健身运动而社会化,绝大部分人 都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远离疾病和衰弱,以习武练功来实现延年益寿、 平安幸福的愿望。
而这里所说的身心融合,不是指身练的同时心也练的身心同练,是说练拳 者不能只是做到身体无病不衰弱就满足了,就算健康了。而是必须同时兼顾心 理健康,并能够适应现实生活与环境的内外和谐,使其身心安然融合时,才能 算是一个真正全面健康的练功人。
然而,不从身心融合,无视环境干扰,单纯以身体有无病痛、是否衰弱来 理解自身的健康水平是不全面的,也是大大影响武功持续进步的主要原因O
我们通过对秘宗拳中规中矩、持之以恒的习练,以中华传统武术之精妙奇 效,达到身强体壮,成为体魄优秀的身心健康之人。但是,实际生活中,人怎 么才算真正意义的健康呢?
古今中外的先贤们,对“健康”的标准,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阐述。
他们认为: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同时,也强调生 活规律和外在环境之优劣,都会对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们健康 不健康,是包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的感受,肌体机能正常并处于活力充沛的状态,是从适应现实所在的物质、精神和生活环境的反应来综合评价的。他 们认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衰弱,而是肌体内在的平衡、正常、和 谐,以及外在的精神和社会生活方面,都能自感完满的一种状态。
综上所述,人们对全面健康的标准可理解为:只有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 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人,才是真正全面健康的人。
所以,现代习武人的健康定义,不应该只是单纯理解为学武练功就健康, 因为人常常会被自身的七情六欲所控制,更是被天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左 右。虽然科学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但同时也给人的健康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 响。因此,学武练功者还应该充分认识并顾及到人、天内外兼同的身心融合。 由此,我们对全面健康的标准可以理解为:首先考虑我们的躯体健康,其次是 心理健康(含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含自然环境)。如此合一,才 能算是一个身心融合的,真正全面健康的、技艺有望不断提高的习武之人。
浏览9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