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规范段位——架设师徒的身份认可与官方水平认证之间的桥梁
“圈子”是社会生活中具有不明显组织形式的人际网络,和行业内部的社 团或协会不同,它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发挥着重要的交流作用,甚至有时比官 方认定更加具有影响力。民间武术的师徒传承是建立在师与徒基本关系之 上包含叔侄、师兄弟的一个武术流派的人际圈,师徒关系标定在门派中的身 份位置,虽然社会环境、习武风气、生活节奏的变化使圈内活动并不如过去频 繁,但是在传承过程中身份认可的作用并未能在发展中得到继承,尤其是在 中国武术协会推广的武术段位制中,师徒传承被“段位”遮蔽,出现徒弟比师 父段位高的现象,而这严重影响了段位制在民间的推广效果。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需要借鉴空手道、跆拳道的段位制甚至是音乐级别制 的做法,武术段位的设置要注重师徒传承的重要作用,并在段位证书上正式 增添老师的姓名,这样虽然师父没有参加段位制的申请,但是徒弟的段位证 书也是对其武术传播与推广的一种肯定。这样能在根本上解决武术段位制 在民间推广的问题。
二、 走进学校——在现代师生与传统师徒之间达成平衡
“为往圣继绝学”反映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神圣职责。传统武术的继承与 保护就是保障一代代人的技艺传递,它比起对逝去生活样式的记忆传接更深 入、更具体,有更多的身体参与。在说起一项传统武术时.我们可能会描述得 活灵活现,但将技术真实地表现出来就很难,就如同会看戏和亲身上台演戏 的区别。传统武术虽要求动作精细、需要长期练习和感悟,但还是适合大众, 门槛较低。基本练习对于学生来讲难度并不大,只是需要进行系统的精选和 编排,借鉴竞技武术训练体系和舞蹈相关材料,创编出适合学生的传统武术 技术,则可以在学校进行有效推广与传播。
三、走进社区——在传统武术文化空间再造过程中寻求新坐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不仅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而且城市相关配套设 施不断升级,未来城镇化发展速度将更加迅速,社区体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 疑的,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社区也将是一种趋势。①社会体育学者卢元镇也强 调不能忽视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维护。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必然要适应从 “村落”到“社区”的转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社区环境中创建传统武术的文 化空间,至少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能在节庆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并 成为社区节庆活动中稳定的组成部分。传统武术曾经与舞龙、舞狮相结合, 成为部分农村春节及一些少数民族节庆时的主要活动,走向社区的传统武术 需要在节庆活动中逐渐成为社区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二,要在社区 公共活动或健身区域中建立一个固定场所,如同现今发展迅猛的广场舞一 样,逐渐形成固定的练习活动时间和空间。第三,具有稳定的练习人群,延续 并发展传统武术师徒传承谱系。第四,传统武术与传统音乐、中国绘画等紧 密结合,在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尤其在社区青少年素质教育活 动、中老年休闲娱乐活动中进行推广。
由于农村常住人群主要是老人和留守青少年,节庆民俗活动受到极大冲 击,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又促进传统武术走向城市,传统武术师徒传承方 式受到限制,师徒联系减弱,甚至出现技术传承难以续接的现象。关于音乐、 艺术类“非遗”研究总结出活态传承突出传统文化中师徒传承的作用,提醒我 们要正确定位和思考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空间被挤压和破 坏是社会转型和经济大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提高大众对于传统文化和本址 民俗体育的理解,是改变这一现状最为重要的途径。传统武术在学校和社R 进行活态传承,需要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倡,也需要当地民众对传统武才 的支持。
第六章咏春拳“创拳论”分析及其传播学意义
近几年,以咏春拳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的热播引起大众对咏春拳的好奇。 国内武术界有“北有太极,南有咏春”的说法,而在国外,咏春拳也已经为人熟 知,欧美国家有近4000家咏春拳馆,网络上随处可见国外教练亲自示范讲解 咏春拳技巧的视频。广东佛山也因在咏春拳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成为 世界咏春拳爱好者追根溯源的武学圣地,已经举办过国内、国际多届咏春拳 赛事。不断发展的咏春拳正在逐步走向国际,但关于咏春拳的一些基础问题 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咏春拳是谁所创?创拳传说的原因是什么?具 有怎样的意义?这些问题是探讨咏春拳历史与传承和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 阐释与思考不能绕开的。在武术史料严重匮乏的现实条件下,苦于证据缺 乏,类似问题逐渐淡出学者视野,如何让此类研究得以继续,是武术史学和文 化学共同面对的问题。①本文将围绕着咏春拳起源.从文献资料入手,结合 实地调研,从传闻分析、形成原因及作用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咏春拳起 源研究提供另一种视角和思路。
第一节咏春拳起源论
咏春拳,也称为“泳春”,广东和香港地区则使用繁体字的“繇”,福建地区
①周伟良:《中国武术传统拳种缘起传闻故事的文化学研究》,载《体育文史》,1997年第 4期,第25〜27页。
有使用“永春”的。关于咏春拳创始人的传闻较多,相互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 矛盾。大凡谈及咏春起源,都会提及南少林永春殿、福建永春县、五枚和严咏 春。从总体上看,这些起源说都没有确凿证据支撑,但它们折射出咏春门人 (这里是指在咏春流派传承中得到认可,即能将其姓名写入拳谱传承列表中 的人)对咏春最基本的看法和认同,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初步对咏春拳有一个 整体定位,对理解和分析咏春技法及其武术文化有着重要意义。①因此,探究 咏春拳起源需要跳出“证真与证伪”问题表面而指向其背后所传递的武术文化 层面的信息。依据现有资料,咏春拳起源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版本:
一、 以地为拳名
相传咏春拳是福建永春县方七娘(也有“严三娘”的说法,《永春县志•方 技传》所记载为丁七娘,据推断为同一人)所创,她将白鹤的姿态与少林武技 融合一体,开创了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独特“鹤法”。所以就取所在 地“永春”为拳种名称,后逐渐衍化为“咏春”。福建现今仍流传一种称为“永 春白鹤拳”的拳种,是福建南拳主要拳种之一(后传播至福建其他地区和广 东、台湾等省及日本等国家),常被视为咏春拳的技术“源头”。部分咏春白鹤 拳的研究者也认为咏春拳是由福建白鹤拳衍变而来,因为在广东的传播活动 与太平天国的秘密结社有关,在隐藏和躲避中逐渐隐去一部分名称而成为 “咏春拳”。
二、 因殿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认为,“咏春拳”这一拳名是在流传过程中逐渐由“永春拳”转 变而来.该拳和永春县无关,是因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而得名。永春拳 是当年进殿所习练的一种南派拳法,全称应该为“少林永春”。因少林寺至善 禅师避难至佛山(也有传说是广州),咏春拳在这一区域而得以发扬。但这种
① 隋国增:《咏春拳研究》.载《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第2期,第86〜88页。 说法和至善避难红船戏班传“红船鹤拳”及创“广州永春派”故事相矛盾,由此 推断,可能是广州、佛山地区民间传说相互“借鉴”创编而来。
三、 五枚创拳说
还有人认为,避祸于川滇边界大凉山的五枚师太看见“蛇鹤相争”,悟出拳 理进而创出“咏春拳”,后将该拳传授给严咏春,然后逐渐发展延续至今。五枚 是广东与佛山流传的武侠小说和传说中的重要人物.与至善、苗显、白眉、冯道 德并称为“南少林五老”,分别是咏春、洪拳、花拳、峨眉派、武当派的代表。
四、 严咏春创拳
“严咏春创咏春拳”应该是流行最为广泛的咏春拳起源说。严咏春据传 原籍福建,自小随五枚师太习武,因看见“蛇鹤相斗”悟出这套拳法,创出咏春 拳。①另一种说法是,严咏春随其父严四因避祸来到川滇边界的大凉山脚 下,为避当地土霸逼婚而跟随五枚学习拳术,最终与福建盐商梁博椿完婚,并 传拳给梁兰桂。严咏春的武功从五枚处学得的说法与各种关于咏春拳传承 的述说是一致的,只是开始学拳的时间有所差异。
第二节 咏春拳创拳传闻分析
一、天下功夫出“少林"
北少林寺指的是河南嵩山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北少林天下皆 知,但是南少林一直是个难解之谜。关于“南少林寺具体指的是哪座寺庙”, 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福建地方志和武术文化研究者。无论是《福清县图》中 出现的“少林”字样,还是天地会《海底》(文献资料)的记录,甚至挖掘出土的 刻有“少林寺”的石碑.都不能直接证明南少林寺的遗址所在,①至今“泉州、 莆田、福清”三地的南少林之争仍无一个让人信服的定论。②有学者开始质 疑南少林只是一个具体寺庙的说法,认为南少林可能是南方习武寺庙的代 称。程大力教授对南派武术众多拳种的起源进行分析,指出闽、粤、川地区流 行的武术和天地会活动有关,因为“闽中少林”可能有多处,而少林寺有抗倭 爱国的事迹,借“南少林”之名的可能性较大。这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观点, 它揭示了南少林背后可能隐藏着当地革命人士结社的秘密,具有“假少林之 技,鼓逋臣之血气”的政治意义。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洪拳“处处不离三” 的礼仪规范中反映出的血脉相连、入会问答“猛勇洪拳四海闻,出在少林寺内 僧”,因为在天地会无论练的是哪门哪派拳,都统称为“少林拳”。③少林拳因 南少林武僧流落民间而逐渐在当地发枝散叶传承开来,南少林武艺在福建、 两广地区得以传播与发展,所以南方武术流派多与南少林传说有关联。
咏春拳传说中五枚功夫出自南少林,至善来自南少林永春殿,严咏春之 父严四(也有“严二”的版本)也是南少林传人,真可谓“天下功夫出少林气虽
- 林世芳:《再论“南少林”概念内涵及其!®变》,载《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7年第 3期,第20-22页。
- 叶敏:《揭开南少林千年迷纱》,载《上海档案》,1998第6期,第51〜54页。
®程大力,郭裔,王小兵:《南少林、天地会与闽、粤、川武术渊源》,载《中华武术研究》, 2012年第1期,第18〜34页。
然南少林寺具体地址一直是武术界争议的话题,但学者们肯定的是散落于民 间的南少林武术连绵不绝,对南派武术的发展和演变起到重要作用,咏春拳 和南少林武术的传播也难完全脱离关系。
二、 隐讳造成的迷雾
咏春拳师承关系自红船弟子开始之后几乎没有大的分歧。在流动的粤 剧戏船中隐藏着避祸(有版本说是秘密结社组织)的南派武功传承人。在这 样一个不断移动但相对人员又比较固定的环境下,有隐藏其间的武术高手, 也就有利于不同流派或拳种之间交流。当然,这些交流不能显现于人前,必 定还是遮掩着进行的。不论是由福建白鹤拳传至严咏春,再流传至红船中的 (将红船弟子传咏春拳作为重要的转折点).还是至善禅师避祸于红船(将红 船这一神秘传承物作为拳种创立地),都将咏春拳传承汇集在这个“红船”之 上。通过秘密结社来传播武术在南方已有较为翔实的资料可供证实(洪拳的 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咏春拳传承也同样经历过这样的时代,完全可能 和秘密结社习武传武有关联,因隐藏与避讳创拳及传承致使拳种创拳说法不 一,甚至导致了各创拳版本相互矛盾。①
三、 创拳论的主要分歧和共同点
在四种咏春拳起源说中的创拳人物中,除南少林永春殿版本的至善禅师 为男性外,其余的都为女性(至善开辟南派武术黄飞鸿系洪拳、蔡李佛拳的民 间传说更多。将包括五枚、至善在内的南少林“五老”和太平天国时期佛山民 间组织领袖联系起来的说法,多被视为一种托古传说)。因福建永春县而得 名和严咏春创拳这两种说法最为常见,其中又以严咏春的版本最为流行。咏 春门人基本上认定五枚师太为咏春始祖,而尊严咏春为开山祖师,最终将咏 春拳定型的人是严咏春。而常见的因地名-一永春县得名和严咏春创拳两
- 谢军,林荫生:《南少林与反清复明运动》,载《福建体育科技>).2010年第1期,第4〜7 页。
个说法存在相通之处.即严咏春跟随五枚学拳,而五枚是福建永春白鹤拳(该 拳是方七娘受到鹤躲避袭击和防卫动作的启发而创立的,因在永春县广泛传 播,而称其为“永春白鹤拳”)的传人。无论是方七娘、五枚师太、严咏春都为 女性,通过对咏春创拳传说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咏春拳和福建鹤拳有渊源,咏 春拳的创始人极可能为女性。这些是理解和分析咏春拳技术动作的重要 材料。
形象定位
图
6-2咏春拳起源传说的分析图
将各种版本的咏春拳创拳传闻进行汇总后,逐渐呈现出较为清晰的起源 脉络(见图6-2)
o至此,传统武术中具有传奇色彩的咏春拳的创始人虽不能 确定为严咏春,但至少可以推断创拳者很可能为女性,即便表面上缓慢柔和、 众多女性喜欢练习的太极拳并没有出现一个女性创拳版本,且在太极拳师承 列表中很难发现女性的名字。咏春拳女性创拳除传闻之外,还有其他方面值 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第三节女性创拳说的原因分析
不可否认,没有创拳者的神奇武艺传说和学拳者奉之为精神导师的偶像 作用.任何一个拳种将如“无名之师”,势必在追求本原和正统的中国传统文 化中变得“名不正,言不顺",自然会影响该拳种的发展和传播。中国拳种创 拳中含有许多传奇色彩的技击故事(王郎比武后创螳螂拳、董海川创八卦 掌),甚至借以僧者(达摩创少林拳说)、道人(张三丰创太极拳说)和英雄人物 (岳飞创形意拳说)。因为拳种创拳传闻难以证真伪,学界逐渐关注传承和拳
种发展中的问题,而较少讨论创拳者。正当缺乏史料的武术创拳说被当成传 闻轶事而淡出学者视野之际,周伟良将拳种创拳说归属为民间口述史的范 畴,并提醒研究者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更多关注这些传闻的产生及其演变 的文化学意义,为此类研究开辟了新思路。①按照周伟良的说法,创拳传说 内容的真实先不用去证实(也很难证实),关键是“发生这样传说的原因”,且 “为何能够得以传播”才是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的问题。综观传统武术,女性创 拳说极为罕见。咏春拳的创拳说法,不只是一拳种创拳人究竟是谁,或一个 女子可以与男性习武者一争高低的表面问题,也带来创拳说法背后隐藏的文 化信息。我们认为咏春拳女性创拳说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优雅精致的拳种风格符合女性生理条件
在对武术传承和拳种关联的探究与推断中,从技术层面进行的比较与分 析有助于还原真相,并且在无法找到有价值史料的情况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 用。②首先,咏春拳的基本站姿是二字钳羊马,以及与之相似的偏身马和正 身马。这种姿势非常特别,比起岭南武术中常见的大马步、骑龙步、麒麟步身 体姿势要高很多。和武术常见的马步、弓步比较,双脚展开的角度较小。而 采用这样的基本姿势主要因为:第一,由较低的马步进行踢腿或身体移动进 行攻防需要更多的爆发力,而女性身体的肌肉与体重比例明显小于男性,重 心偏低的姿势并不适合女性;第二,重心较低的马步容易产生下肢和躯干肌 肉疲劳,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移动身体的难度,并不适合力量小的柔弱群体。 显然,重心偏高且双脚分开、双脚距离小的二字钳羊马姿势更适合女性这样 力量小、速度慢的人群。
其次,咏春拳与同为南方武术的其他拳种比较有其自身特点。南拳动作
- 周伟良:《中国武术传统拳种缘起传闻故事的文化学研究》,载《体育文史》,1997年第 4期,第25〜27页。
©王伯余,颜雪珍:《南少林太祖拳与广东洪拳渊源关系探讨》,载《乐山师范学院学 报>,2010年第12期,第116〜119页。
多为“稳马硬桥、手法丰富、发声呼喊”“拳势猛烈”,咏春拳虽符合“步法稳健 少跳跃,重拳法少腿法”的男派武术特点,但未能体现“刚健有力,气势激昂” 的风格,相反动作紧凑、小巧,高位马步(二字钳羊马、偏身马、正身马等几乎 所有的动作)显得优雅、庄重。①②动作风格上反映出女性创拳的痕迹。
最后,与同经历过水上传承脉络的船拳相比,咏春拳并不是通过降低重 心、拉大两脚距离来稳定身体。咏春拳的双脚内扣姿势可以通过增加下肢稳 定度来保持身体平衡,有效控制进攻时身体向前的力。下肢形成稳定的三角 形结构,在对方进攻力量较大时,脚底很自然拧转成偏身马,达到“避实击虚” 的目的。而这些符合身体较为单薄、力量较小的女性生理条件,可以达到扬 长避短的效果。
二、动作姿态、攻守同期的技击策略符合女性心理特征
咏春拳不是唯一提倡攻守同期的拳种.但可能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强调 此种技击策略的拳种。在咏春拳训练体系中,掌握基本动作后,即可进入模 拟单个动作攻防练习,即同时开始提高防守和进攻的能力。直到不需思考而 防守与进攻动作都能运用自如的“动作定型”阶段,才进入下一组动作的练 习。所以咏春拳也被称为“概念武术”,强调对动作的技击能力的掌握,而不 是动作本身,而攻守同期就是其中重要的动作组合运用能力。
男女性之间的生理区别,大脑组织的差异造成了女性更善于精细的工作 和同时完成不同工作的能力(有理论表明:男性在人类起源阶段主要从事狩 猎活动,逐渐形成注意力集中的单任务型,而女性从事照顾子女及家务.需要 多重任务的注意力.逐渐形成了女性大脑善于从事精细活动控制和多任务同 时进行的能力,而男性则更加善于做注意力集中的事情)。同时完成不同工
- 黄伟周,王晓旭:《岭南文化对南派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一一以广东南拳为例》,载 《科技信息>>,2011年第8期,第727〜729页。
- 林荫生:《试论南派武功的特点及形成条件》,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2 期,第55〜58页。
作的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注意的分布”。咏春拳许多动作要求身体两侧 同时进行不同动作.防守的同时进行进攻,这就是典型的多任务活动形式。
三、包容与开放的岭南文化孕育女性创拳说
岭南地区北依山岭,南傍大海,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但又与海相 接,易受外来事物的影响,形成了“本土百越文化和南迁的中原文化以及舶来 的南洋、西洋文化相结合”的岭南文化。①福建进取开放和广东务实求变的 文化形象,反映了岭南文化中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②屈 大均《广东新语•文语》说:“粤处炎荒,去古帝王都会最远,固声教所不能先 及者也。”③此外,兼容和开放的岭南文化,本就是在对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 不断吸收和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④岭南地区的观音信仰虽很虔诚,但带 着鲜明的功利性和世俗化,围绕着“求子和求财”而形成的“生菜会”和“观音 开库”民俗活动即是证明。甚至在粤剧《观音出道》中观音是一个忠于爱情、 追求爱情最终得道成佛的女子,信仰观音的观众仍能接受且表示欢迎,可见 岭南文化的“包容与开放”。⑤从地域文化对拳种的影响来看,岭南产生的咏 春创拳者可能为女性,这一说法与此地的文化氛围(咏春拳自福建鹤拳演变 而来,而鹤拳创始人也是一名女性)有关。可见,福建和广东地区在鹤拳和咏 春拳的传承中,一直遵循原先的创拳版本,并没有将“严咏春”改写为一名男 性。广大男性练习者可以接受并喜欢该拳种,不仅反映出技术上没有性别差
- 林俊风:《论岭南文化的人文价值》,载《神州民俗(学术版)》.2010年第2期,第81〜83页。
- 郑彩壮:《审视岭南文化对广东大体育建设的影响》,载《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 第7期.第21〜24页。
- 吴国钦:《岭南文化特色管窥》,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 期,第3〜5页。
®彭玉平:《岭南文化:文化受容与文化转境》,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第122〜124页。
®周秋良:《论岭南文化影响下的观音得道故事一-以粤剧〈观音得道〉为例》,载《学术 论坛),2010年第11期,第85〜89页。
异,且文化上也同样认同。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只有在思想意 识上男女较为平等、尊重人的主体价值的岭南,才适宜女性创拳说的诞生及 传播。
第四节 女性创拳说在咏春拳传播中的作用
研究咏春拳的学者至今没有面对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女性创拳虽 然罕见,但为什么有这么多男性习练者喜欢和传播咏春拳,抛开咏春拳技击 功能不谈,就女性创拳说对于咏春拳的传播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文人美女意象审美的需要
自秦开始.随着士阶层的瓦解,士的独立人格开始消失,知识分子作为君 王的附属,注定其在完成政治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仕途中充满困难,被人 疏远和贬黜时有发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是对于自己的政治遭遇和高尚 品格及其情感经历的反映,开创了中国文学中美人与士对应关系的先河。如 宋词中的女性表现出来的“阴性特征”,元代杂剧和明清小说中借女性形象而 抒发“孤愤意识”。在中国古已有之的女性意识一直存在于艺术、诗歌和其他 审美领域中,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表达“女人是水做 的”,唐伯虎著名的《仕女图》,甚至阮籍毫不掩饰地对女性之美进行赞扬。马 叙伦认为,中国文化“美的观念起源于女性的美丽和对这种美的感受”,①反 映出在男性知识分子中女性是审美对象。王安石在新法失败后所作的《君难 托》中“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因为长期受制于君权统治,“男人女性化心 态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文人心性中的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臣妾意识成 为一种隐性基因,形成了影响至今的臣服权威、唯唯诺诺的君子人格。而自 元至清,文人经历元朝和清朝的民族歧视和明王朝的苛政挤压,“八娼九儒十
①常勤毅:《女性的精雕与人性的扭曲一一从两部史诗论到中国封建文人的女性审美 心态》,载《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65〜68页。
丐”的社会等级划分让底层文人如弃妇般感到无奈和失落,自然就出现“以女 自况”的比喻。①鲁迅甚至认为,男扮女,女扮男,是中国传统文化男女之大 防的畸形表现。相比较而言,林语堂的评价则平和些,“女性智慧与女性逻辑 的那些特点,就是中国人心灵的特点”。②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同时存在男性和女性意识(荣格认为人是先 天的男女同体),即男女双性化气质(androgny)。不同于强调征服的西方男 性特质,中国男性强调“君子无所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及“儒,柔也”。③ 儒家的阴性文化特征积淀了历代文人的失意和无奈,也呈现出文人心中的美 女意象这一审美情趣。咏春拳创自女性,动作典雅精致,无论观赏与演练俨 然一副逐渐展开的卷轴水墨仕女图,满足文人延续数千年的美女意象审美的 需要。女性创立的咏春拳,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拳种,提升了学 习的信心和勇气,更加重要的是对男性一样具有不可低估的吸引力。咏春拳 合乎中国古代所萌发的“清淡”审美情趣和创作机制•这是中国文人群体可以 接受和喜欢咏春拳的一大原因。
二、处于弱者地位的女性自我意识爆发的需要
古代的女性“为弱、为从”,社会地位明显低于男性,是次于男性的“第二 性”。“爱妾换马”的故事在知识分子的作品中屡次出现,鲁迅曾提出,“古代 的社会,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④所以,女性在以男性标准和理想构建的
- 王天婵:《从元杂剧反面女性形象看元代文人心态》,载《武夷学院学报》,2009年第1 期,第51〜54页。
- 王立:《传统文学的含蓄美与文人性格解析——对传统男性文学委婉表达之解析》, 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89〜91页。
- 杨雨:《中国男性文人气质柔化的社会心理渊源及其文学表现》,载《文史哲》,2004年 第2期,第109〜111页。
- 焦凤翔:《文人的风流豪情与文化“潜规则”-一“爱妾换马”故典透视》,载《衡水学院 学报>,2010年第6期,第56〜59页。
父权制下,想从被设计的角色规范中挣脱出来势必困难重重。①正如尼采所 说,男人为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创造了自己。②
当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自然开始寻求改变与突破。第一种突破就是外向 的扩张,如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建功立业;i射道锦危难时刻手刃数名杀 害儿女、丈夫的盗寇;鉴湖女侠秋瑾常身带短刀,穿着男服,并亲身上阵,最终 为革命捐躯。第二种则是内向的隐逸,因为“至柔”是“中国女性生命美学之 至要”。③咏春拳为女性所创的一种可以防身自卫、抗击暴力的拳种.女性练 习咏春拳技艺是掌握防卫能力的过程,也是自我意识爆发的体现,在拒绝被 动受制于人的过程却体现女性的敏感与细腻、优雅与庄重,是将上述两种自 我意识表现方式综合起来,坚强而不失柔美。正因为咏春拳具有如此的气质 风格,才被定为香港空乘人员培训课程,精致典雅的攻防动作体现的不仅是 面对格斗技击中的镇定,也塑造了稳重高雅的女性形象。
三、大众女性定位下拳种形象的需要
印度佛教中观世音的原型是“威风大丈夫”的男性形象,在传入中国后, 逐渐变为女性形象并随之固定下来。④在古印度的等级中妇女相当于首陀 罗,处于社会最低层,在《摩奴法典》中,还被视为“诱使男子堕落”的一类人, 甚至与魔鬼相提并论,视为修行的大敌。所有原始佛教都从婆罗门教中吸取 了素材,创造出了“马头观音”,后转换为男人身的形象。如藏传佛教中的观 音就保留了观音的男性形象。因为在中国大众看来,“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
- 周志艳:《元代文人地位变迁与元杂剧中女性意识的突显》,载《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第31〜34页。
- 秦俊香:《试论建安文人诗SK中女性的悲剧》,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7年第3期,第58〜61页。
- 王绪霞:《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57-158页。
©朱子彦:《论观音变性与儒释文化的融合》,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 第1期,第24〜29页。
悲拔一切众生苦”,救人于危难的观世音是一个女性形象则更加让人感到亲 和,曾出现“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的景象。①同时,这与传统文化中的女 神信仰暗合。氏族部落中女首领崇拜,出现了如女蜗这样无所不能的女神形 象,并最终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影响到民族心理及大众宗教信仰。因而,以 女性创拳说奠定了咏春拳特有的形象,具有明显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也正因 为大众对女性形象的定位,促进了咏春拳在中国的流行和传播。
四、武术国际化传播中女性形象的需要
王岳川教授提出,文化形象建设和文化输出工程,绝不是一个方面或一 个领域的任务和工作.无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平常对外交流的举手投足就 传输了信息,树立了形象。随着中国传统武术对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在拳 种技术传播的同时,文化传播也在进行。②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西 方看中国虽仍戴着有色眼镜,但关注度在不断提高。中国的美食、功夫反映 了中国文化,展现的是中国的文化形象。咏春拳创拳传说如隽永的小诗给技 击格斗平添了温情和想象,体现出道家所提倡的“以柔克刚”,佛家的临危不 乱的“平常心”,不仅反映出技击思想闪耀着智慧光芒,而且在中国经济不断 崛起的过程中对文化形象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 道,体现了国家与民族尚礼仪、从克制、讲进取的形象,中国的太极拳和咏春 拳,前者平静、和谐,后者典雅、精美,以女性创拳者形象出现和传播咏春拳, 对中国对外展示和平崛起形象有着不可轻视的宣传作用。
传续百年的咏春创拳真相因时代久远难以明确,只剩下流传至今的创拳 传闻,神秘而缥缈,因地名、殿名及人名而得名的咏春拳各种传闻反映出南少 林在福建、广东地区的影响,以及咏春拳传播过程可能与秘密结社有关,但是 女性创拳说无疑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版本。咏春拳创始人为女性的原因
- 刘玉霞:《浅谈观音信仰的世俗化》,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
6 期.第 165-166 页。
- 王岳川:《文化输出:王岳川访谈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9页。
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优雅精致的咏春拳技术风格符合女性生理条件;攻 守同期的技击策略体现出女性心理特征与优势;包容与开放的岭南文化是孕 育女性创拳说的土壤。咏春拳女性创拳说符合文人的美女意象审美、女性自 我意识、大众对女性的定等心理特征。女性在传播咏春拳的活动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也是女性创拳说得以存在的深层原因。
浏览1,6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