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人应该容纳别人,能容人 才是真正的善。①武术习练者常要相互切磋,自然滋生出“争强好胜”的心 理,然而传统武术无论是门派内部还是跨拳种之间的比试都强调“点到为 止”,轻易出手伤人不仅难以在武术界中树立自己的威望,甚至会引来前辈指 责,成为行内不受欢迎的人。许多门派创始人或重要代表人物,如陈式太极 拳陈发科、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大成拳创始人王多斋在不得已进行比 武的情况下尽量保全对方的颜面,要让对方感到技艺上的差异而外人甚至丝 毫未能察觉胜负已分。对于习武者来说,克制自己的“好胜心”是非常困难 的,大多数习武者正是为了“战胜对方”而开始习武道路,逐渐在师父和师兄


  • 李心记:《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人生哲学探微》,载《前沿》,2012年第10期,第16〜17页_


弟的引导下强调“争而不伤”,最后运用“不战而胜”的方式(展现功力、打套 路)决出胜负。

道家所讲的.'谦让不争”并不是说要成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 的被动者,老子思想的精髓是让人克制对客观世界不必要的物质名利的追 求,达到人人“自足者富”的境界,不会为一己私欲而增添对他人和社会的危 害。①虽然武术练习强调的是人与人格斗的技术,但在练习或交流过程中不 能为了追求“击打对方”而不择手段,“撅土扬沙”式的偷袭暗算都是被人看不 起的伎俩,不能“争斗心”过强。老子所言的“不争”是指用平常心对待比试的 胜负,追求的是“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的最终境界。此外,任何时代的习武者 都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往往一次比武切磋的输赢造成日后关系恶化甚至 导致几代人“结怨”,因而分出胜负又不伤及颜面的结局往往能促使双方成为 武学,,挚友”,正应了老子所说的,,持左契而不责于人,,。咏春拳门内技艺切磋 并不是戴上拳套打倒对方获得胜利,而是两者双手贴在一起内翻外转进行攻 防技术的对决,这种“藕手”练习(类似于太极推手的方法)不仅能分出输赢, 也让对方不受伤,这体现出咏春拳在比武切磋中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注重 不争压倒式、侵略性的胜利。这种技艺的较量不过是检验武术技术的方法, 因而更能让咏春拳在不同人群中广泛传播。

第三节“处雌若水”思想促生武术“贵柔”风格

先秦思想家常运用“水”来思考,如《告子上》中“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也”,《宥坐》中的“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但是老子更系统地阐释了 “水”与道之间的关系,用水这种“处下而不争”的性质来阐释“道”。②道家所

  • 李程:《论老子“不争”的思想与社会和谐》,载《理论月刊》,2011年第10期.第62〜64页。

  • 沈香萍:《水:老子“道”论的理念直观》,载《理论学刊》,2011年第4期,第124〜126 页。


讲究的“人之道,为而不争”,恰是八卦掌旋转身形避开对方正面进攻从侧面 还击精妙技击策略的思想依据,太极拳习练者长年不断相互推手,寻找的正 是对方进攻力点的变化时机.力求放松自己的强硬身体和过于激进的心理状 态,达到“随屈就伸”和“不丢不顶”的绝佳境界。当然在传统武术131个拳种 中,并不是所有的拳种都提倡“柔弱胜刚强”的技击思想,即使是讲究“硬打硬 上无遮拦”的形意拳和八极拳同样还有“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技击 战术。①

老子所提倡的“处雌”和“若水”是用来寻找事物转换趋势的临界点,在远 没有形成明显态势的时候占据有利位置,这就是“弱者,道之用”的本意。② 传统武术认为对方“老力已过,新力未生”的瞬间是反击的最佳时机,当然要 想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机会,没有超强的洞察力和反应力是难以实现的,所 以太极拳推手、形意拳搓手、咏春拳擒手都在敌我手臂接触情况下形成两力 平衡,成千上万次练习即为了抓住破坏这一平衡的微小“先兆”。可以说,武 术招式千变万化,不可能学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训练自己劲力变化和捕 捉对方劲力转换的能力。这是传统武术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是不同流派实现 途径不同,解读方式不同而已。

老子思想中的“知雄处雌”“不争而胜”等观点,正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在 周围环境中自我保护的手段,最终达到“无为而为”的目的。③这位具有高超 智慧的古代先哲为中国武术技击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换言之,运用老 子思想能更加清晰地透析出中国武术本身重重矛盾背后的真相:武术来源于 搏斗,其技击性一直存在,但是受到传统道家思想及社会规范的影响,人们已 经关注技击的“体悟”过程,这就是解开“武术指向技击的同时又回避技击”问

  • 张勇,马文友,李守培:《从技击走向审美:中国武术套路特征分析》,载《天津体育学 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31〜34页。

  • 马德成:《老子对无为而治的哲学证明》,载《理论月刊》,第2011年1期,第67- 69页。

  • 公木:《知其雄守其雌——老子二十八章校读》,载《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1期, 第 339-342 页。


题的关键。正因为受到“无为而为”思想的影响,原本不断追求击打效果的传 统武术更多地追逐“来留去送”“粘连随”“攻守同期”等精妙技法,正如一位民 间拳师所言,中国武术是一种“琢磨”人的事。从上述老子思想对武术技击观 的影响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长期以来的把道家思想视为消极思想的观点不 科学。

第二章技击判断:传统技击性的准确定位

普通大众在评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时,常用“可不可用”或 “能不能打”等字眼.学界对武术技击性的界定也一直存有争议,因而理清武 术技击性已经成为影响武术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忽略 武术技击性,以求得武术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而另一部分学者坚持将武术 技击性作为武术的本质属性进行维护,认为失去“技击性”的武术将变为没有 灵魂的“舞蹈”。武术是“指向技击同时又回避技击”的自我矛盾体,还是技击 在武术发展中逐渐被消减甚至在今后可以被取代?

从历史发展脉络看,在元代之前,中国武术是以擂台比试的形式进行技 术交流的。民国武术家赵道新曾提出,明清形成的流派武术正是“擂台中心" 消失后武术技术纵深发展的结果。不同流派对武术技法有着不同理解,从而 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技术特征以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武术理论体系,而经历这 一重要转折期的武术技击性也已悄然变化。由于武术技击功能的广泛影响, 技击性成为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最主要特征。但从完全追求技击效 果来看,武术呈现出“满遍花草”的繁杂也广为人们诟病,回避技击性的武术 被指责为“没有灵魂的身体舞蹈”,技击性俨然成为武术手脚上的桎梏。武术 界以“喂招”和“讲拳”来拆解武术动作最终难以证明武术格斗在现实中的“实 用性”。媒体为了凸显传统武术技击特点而特设比赛规则的《武林大会》和 《武林风》,擂台上选手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再一次让充满武侠想象的普通大众 难以接受,导致讲究“打练结合”的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再次遭受质疑。长期无 法准确地对传统武术技击性进行界定,影响了人们对武术的喜欢程度,也导 致部分研究者对武术产生偏颇的看法,甚至影响未来武术竞赛与传播途径的 选择,因而从学理上对武术技击性进行界定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第一节武术技击性讨论应仅限于传统武术

学界对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民间武术与官方武术、竞技武术与大众武 术这三对概念的使用仍不规范,很多研究将本该限定在民间武术范围内进行 讨论的问题放在“武术”范围内讨论,本该称作“竞技武术”的也统称为“武 术”,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就存在问题。另外,长期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作为武术两大组成部分,这种逻辑上并不周全的分类方法产生的危害并未能 得到足够重视,这种“约定俗成”导致武术界将传统武术对应于竞技武术,实 则传统武术是相对于现代武术而言,而现代武术除了广为人知的竞技武术 夕卜,也包括民间创编的新拳种及各种流派武术的新形式。

我们常说的,'武术”范围很广,包括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健身武术、艺术 武术等在内的所有武术样式。虽然长期以来“武术”多指传统武术,但是武术 的审美、健身、娱乐功能不断被大众所认识,武术种类也随之丰富起来。由于 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谈论武术技击性的命题从逻辑上讲也就不能成立。自 2000年之后,学界大量关于武术本质、武术技击属性的论文大多是直接围绕 武术的技击性进行讨论,由于停留在对“是”与“非”的直接判断上,缺乏将武 术不同内容区分开来进行判别的思路,所以得到的结论可信度自然不高,在 此基础上提出的武术发展策略也就存在“以偏概全”的不足。另外,竞技武术 不适合讨论技击性。学界还有部分学者对现代竞技武术的技击性进行探讨, 显然忽略了竞技武术(套路)本质为体育项目的事实,不论选手在比赛场上竞 争得如何激烈,这都是在已经脱离动作实用环境下进行的胜负之争。正如我 们不会也不应该谈论击剑或古典式摔跤运动项目的实用性一样,包括散打在内,讨论任何一项体育项目的技击性本身都存在逻辑上的错误。回首竞技武 术发展初期,其曾受到“技击性”判断的严重影响,20世纪50年代展开过一 场对“唯技击论”的批判,让竞技武术的体育功能与价值重新回到了重要位 置。可见,只有传统武术才能进行技击性判断,而且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繁多, 所包含的技击性程度也并非是均质化分布,如以单式动作(类似于散打、巴西 柔术、泰拳基本技术动作)为主的心意六合拳、意拳(后更名为大成拳)的训练 方法更加接近技击格斗现实。限于单个拳种的技击性判断则更是一个复杂 而细致的研究领域,本书只讨论以套路为主的占大多数的传统武术技击性界 定所面临的问题。

 

浏览7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